第95章 婚禮前日

在殷殷期盼之下,仍舊寒冷的二月終於過去了,暗含暖意的三月姍姍來遲。自初春轉而到了仲春,分明不過是一夜而已,王玫卻覺得彷彿能真切地感覺到春意了。她在薰風閣的院子裡轉了轉,瞥見角落裡盛開的桃花,不由得抿脣微微笑起來。

薰風閣裡也只有兩三株桃杏,如今正是吐蕊綻放的時候,她仔細端詳了一會兒,辣手摺了幾枝,讓丹娘抱着,便披上斗篷往正院內堂去了。路上又遇見兩個小侄女,她便讓她們先挑了兩枝,又掐了幾朵花兒插在她們的髮髻上,這才滿意地牽着她們來到了內堂。

她們來得稍有些晚了,內堂中一家人都已經各自坐好了,僕婢正陸陸續續上朝食。王玫輕聲吩咐婢女將桃花、杏花都拿去插瓶,便也坐了下來。用過朝食之後,因女兒婚事而得了九天假的王奇眉開眼笑地領着王珂、王昉去了外院,剩下晗娘、昐娘、王旼、崔氏、王玫仍然陪在李氏身邊。

因崔氏已臨近產期,側坐在茵褥上也很是不舒坦,王玫便幫着她的貼身侍婢一起將她扶起來,在月牙凳上坐下。

李氏見狀,微嗔道:“十五娘,都說這幾天你很不必過來問安了,這來來回回地折騰,於身子實在不利。”

“阿家放心,兒自省得。”崔氏扶着腰坐下,淺淺笑道,“這兩日九娘大婚,到處都熱鬧着,兒悶在院子裡也是孤單,多沾沾喜氣也好。”

王玫倒是想得開些,也贊同崔氏多出來走動走動。就算預產期就在這幾日間,散散步也總比躺在牀上好些,生產也會更加順利。而且,崔氏這都已經是第五個孩子了,也攢足了生產經驗,很瞭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應該無礙。

李氏聞言,有些惆悵地看了看愛女,嘆道:“今天都已經三月初一了。”

明日便是親迎禮的正日子,而今天也該鋪房送嫁妝了。早先她挑親眷時還恨不得能給女兒選兩位撐得起門面的,如今卻左看右看都有些捨不得了。然而,再如何捨不得,也必須捨得。四年之前遠嫁洛陽都捨得了,眼下不過再嫁去相隔兩坊之地的勝業坊,歸寧、探視也都方便,又有什麼捨不得的呢?

想到此,李氏便囑咐琉娘再去前頭看看兩位貴客何時到。請來鋪房的兩位貴婦,一位是來自隴西李氏的蕭氏,爲長安縣縣令家眷。長安縣因是京縣,縣令也是正五品官銜。蕭氏本應受封爲五品縣君,卻因任職時日不長的緣故,尚未得正式誥命赦封。另一位是來自中山王氏的楊氏,爲著作局的著作郎家眷,已有從五品的縣君誥命。

不過,只能請中山王氏,到底讓她心裡有些不舒爽,眼裡便帶出了些許鬱色。

王玫便輕聲在崔氏耳邊道:“待到晗娘、昐娘出嫁時,阿嫂可不能嫌棄我身上沒有誥命,一定要讓我去給她鋪房。”

崔氏失笑,在她手上輕輕一掐:“放心,必是少不得你的。我早便想好了,有你和十七娘就儘夠了。如今長安城裡也只能尋得出青州房的族親,我們清河大房、小房的卻都在外頭。平常也不怎麼與他們走動,不請也罷。”

兩人雖是作竊竊私語之狀,其實也並未刻意壓低聲音。李氏聽了個正着,知道女兒是在開解她呢,蛾眉不由得挑了起來:“你們若是有個姑姑在,哪裡還用得着請旁人。”回首見晗娘、昐娘正逗弄王旼,又笑罵道:“孩子們都在跟前呢,一個兩個都口無遮攔的!玫娘,也是你將你阿嫂帶歪了!”

王玫立刻作正襟危坐狀,朝崔氏眨了眨眼:“阿孃說的哪裡話,兒也不過是提前與阿嫂做個約定而已。說起來,阿嫂,前兩日阿兄說要給我理一理博陵崔氏各房的關係,後來也不見他教我,不如阿嫂來給我說一說?”李氏之前已經給她大致說過一回了,但畢竟只是外人,說的也都是些泛泛之言。倒是王珂有些擔心妹妹理不清崔家四房之間的錯綜複雜,所以特地提點了她幾句。

崔氏想了想,歉然道:“我險些忘了,他早上確實給了我一封信,讓我轉交給你。”

王玫接過她從袖中取出的信,拆開一看,一眼就認出了崔淵的字跡——她早便應該想到,說起博陵崔氏各房的關係,問誰都不如問本人。許是爲了方便她看懂,信中像是列家譜一般,將博陵崔氏安平房、大房、二房、三房的嫡支及其姻親都畫了出來,另還有些重要的旁支。有些人只有寥寥幾語註釋,有些人旁邊卻寫了上百字。一封信,攏共寫了幾十張,粗略一看卻也只記住了些許。

“先了解一二便是。”崔氏道,“日後有時間再讓他給你細細解釋也不遲。”

“阿嫂說得是。”王玫便將信收了起來。

這時候,僕婢來報蕭氏、楊氏到了。李氏立即起身,帶着崔氏、王玫迎了出去。因這兩位經常來往於王家,王玫也見了她們好幾回,便拜下行禮,口稱“舅母、世母”。蕭氏、楊氏笑眯眯地讓她起身,與李氏把着手臂回到了內堂。

“兩位阿嫂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李氏道。她之前與蕭氏、楊氏也只能算是有些情誼,雖料想到她們不會拒絕鋪房的邀請,但她們應承得格外爽快,也讓人心裡越發妥帖,來往間自是又多了些許真心。

蕭氏、楊氏笑道:“這樣的大喜事,我們也能湊熱鬧,旁人羨慕還來不及呢。”她們與李氏交好,開始也是看着王珂能支撐起門戶。卻不曾想王玫又得了這麼一樁好婚事,成了博陵崔氏二房之婦。有了與博陵崔氏二房論交的機會,自然更不能錯過。

二人只是略坐了坐,吉時便快到了。於是,她們便帶着王家六十四擡壓得緊緊實實的嫁妝,領上丹娘、春娘、夏娘,喜氣洋洋地出了宣平坊,一路朝着勝業坊崔府去了。

崔府,鄭夫人與真定長公主坐在內堂裡,微笑着看底下一羣貴婦們帶着優雅得體的笑容輕言細語。今天並不是婚禮的正日子,但離得近的族親們也早早地趕了過來。衆人都笑說是想多沾一沾喜氣,但誰不知道她們其實也都想瞧一瞧新娘的嫁妝?雖說新娘是太原王氏三房嫡支嫡女,但她們也都知道太原王氏晉陽嫡支早已沒落。有幸災樂禍的,便想瞧瞧都有些什麼嫁妝,尋機嘲弄一番;有懷着憐惜的,也想見一見王家來的人,滿足自個兒的好奇心。

鄭夫人前兩日便見過王家送來的嫁妝單子,將底下那羣人的神情看在眼裡,卻是不動聲色。真定長公主瞥了瞥那羣婦人,低低一笑,道:“想不到博陵崔氏裡,也有些沒見識的。雖說見人落魄了便瞧不起也是人之常情,不過,言語間帶了出來,掃的卻不知是誰的面子?”雖是五姓子女,但總也有些沒頭腦、沒出息且沒眼色的。平日不曾見着,她也就當成不知道,如今趕在大喜的日子過來掃主家的興,不着調到這般程度也很是少見。

鄭夫人溫言道:“貴主若是乏了,不如去歇息片刻?”這些人她當然都記了下來,往後也不想再多走動。便是一族之長,有提攜族人的責任,也須得區分一二方可。不值得提攜之人,便是幫着使再多的氣力也只是浪費而已。

於是,真定長公主懶懶地坐了起來:“且去園子裡走一走罷。四郎和阿實可在?讓他們爺兒倆來陪一陪我便是。”她回首望見似笑非笑已經有些不耐煩那些打聽之人的李十三娘,又笑道:“十三娘也隨我去罷。”

於是,鄭夫人並內堂中所有的婦人都起身行禮,送她出去了,才又坐下。不待衆人再熱絡起來,就有僕婢稟報說王家鋪房的貴客來了。鄭夫人親自迎了出去,蕭氏與楊氏笑盈盈地與她見了禮,便領着一隊擡嫁妝的部曲僕從往點睛堂去了。

隨在鄭夫人後頭的那些崔家婦眼見着六十四擡嫁妝過去了,都有些轉不開眼睛。原先猜着王家頂多也就能湊出三十來擡的幾個婦人更是難以置信,便玩笑似的鬧道:“六十四擡嫁妝可很是不少了,世母可能讓我們親眼見上一見,也開開眼界?”

鋪房本便有展示新娘嫁妝的意思,鄭夫人頷首,默許她們去了。長輩們自是不好湊這樣的熱鬧,便圍着鄭夫人又回了內堂。小鄭氏與清平郡主則帶着平輩涌去了點睛堂裡。

諸人到得點睛堂後,就見六十四擡嫁妝已經擺滿了院子,用五色絲線紮好的禮盒俱一一打開,妝匣等也都取出來放在一旁。莫說那些貴重的綾羅綢緞,光是頭面首飾之物便整整有四擡之多:金飾件件精巧,玉飾皆是中上等的白玉、翠玉,偶也有晶瑩透亮的珍珠攢花、手鍊、項鍊,看得人眼花繚亂。每一擡都塞得緊緊湊湊,怕是連手指都插不進去。說是六十四擡,若是放得寬鬆些,便是七八十擡也能湊得出來。

本來還想挑剔幾句的崔氏婦們頓時無言以對。別說她們這些分支嫡女出嫁,便是正經的嫡支嫡女出嫁,頂多也不過如此了。小鄭氏想起自己出嫁時的七十二擡嫁妝,論起實惠恐怕也是差不離了,心裡不由得感慨着王家果然底蘊豐厚。

蕭氏與楊氏身爲王家鋪房的貴客,見狀也覺得面有榮光,便張羅着讓丹娘、春娘、夏娘將被褥羅帳都取出來,去鋪設新房。除此之外,還有些古董器物,屏風、書案、憑几、柵足案等日常用物,也都統統換上。

此時雖不像後世那般所有傢俱都須得新娘嫁妝中備齊纔好,但嫁妝多便意味着孃家實力雄厚,也不虞被夫家小看。鋪房正是需要大張旗鼓地顯露財力的時候,自然要將能換的也都給換下來。其實有些器物也並不是新做的,而是王玫的慣用之物,帶過來也便於她適應。

鋪房結束了,丹娘、春娘、夏娘留下來看顧新房,蕭氏與楊氏則謝過崔家的挽留,回了王家。她們也確實該由王家招待,鄭夫人送了她們出去後,便吩咐廚下準備小宴款待了族人。至於有些人是如何羨慕嫉妒恨,又私下傳了什麼不好聽的小話,她也當作不知。而真定長公主卻懶得再應酬,興致勃勃地看了一圈王玫的嫁妝,便在崔淵、崔簡父子倆的陪同下回公主府去了。

蕭氏與楊氏回到王家後,自然也讚了一番崔府的氣度。李氏盛情招待了她們,送了她們豐厚的禮物以示感謝。倒是身爲新娘的王玫,又悠閒地坐了一天,總覺得婚禮似乎都是父母在忙碌,而她反倒是無事可做。當然,她也知道,明日穿着那身新娘的行頭,拜上拜下,各種禮俗,有得是自己累的時候。

晚上,李氏實在是忍不住了,特地來到薰風閣,與女兒一同睡下。

她原本性情爽快,念及女兒又要離開自己身邊了,卻忍不住一再叮囑。說了許久,又擔心女兒明天沒精神,便放她睡了。自己望着牀帳看了半晌依然睡不着,終究還是側過身,憐惜地凝視着女兒安寧的睡顏:不拘哪位神佛保佑,那幾年的遭遇,便權當玫娘將這一輩子的苦難都熬過去了罷。雖說熬過去之後,性情也幾度大變,但若是她平安喜樂,做父母的也確實是別無所求了。

作者有話要說:暫時沒有確切的資料說,唐朝時嫁妝是不是鋪房的時候帶去的

但以婚禮的鬧騰程度,也不可能是結婚時才帶過去……所以姑且算是先曬嫁妝~~

另外,九娘進了崔家,很多歷史人物都不擔心見不到了……

另一個穿越女是沒有的,倒有一位是重生的~所以蝴蝶了……

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5章 吹皺池水第49章 崔家四郎第88章 下聘納徵第83章 納吉之禮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32章 尚無對策第53章 心有所動第58章 互相試探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48章 來是他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7章 家中生活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78章 曲踏秋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63章 心悅君兮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65章 吹皺池水第82章 遣媒提親第98章 喜結青廬第78章 曲踏秋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64章 心中糾結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36章 高人支招第43章 崔氏一門第146章 京郊避暑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7章 兄妹深談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4章 王家七郎第92章 夜色後續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3章 長秋尼寺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4章 宴飲之樂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40章 何人出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9章 洛陽坊市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86章 準備雪恥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38章 訪客探望第23章 提攜還恩第11章 路過潼關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203章 番外 三 陌上少年足風流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38章 訪客探望第98章 喜結青廬
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5章 吹皺池水第49章 崔家四郎第88章 下聘納徵第83章 納吉之禮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32章 尚無對策第53章 心有所動第58章 互相試探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48章 來是他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7章 家中生活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82章 遣媒提親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78章 曲踏秋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63章 心悅君兮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102章 夫婦同心第65章 吹皺池水第82章 遣媒提親第98章 喜結青廬第78章 曲踏秋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58章 互相試探第152章 道場中事第64章 心中糾結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36章 高人支招第43章 崔氏一門第146章 京郊避暑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65章 吹皺池水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7章 兄妹深談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4章 王家七郎第92章 夜色後續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3章 長秋尼寺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4章 宴飲之樂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21章 小試茶道第41章 暫時告別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40章 何人出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9章 洛陽坊市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86章 準備雪恥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38章 訪客探望第23章 提攜還恩第11章 路過潼關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203章 番外 三 陌上少年足風流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38章 訪客探望第98章 喜結青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