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下聘納徵

倏忽間便又是數日過去,崔家定下的納徵吉日十一月初十終於到了。

因是休沐之日,崔敦、崔澄、崔澹都在家中。既然將此事交給了鄭夫人,崔敦便果然不再過問,只是親手寫了《通婚書》,而後親自封好而已。至於崔澄、崔澹,都頗有興致地來到外院正堂邊,參觀備得整整齊齊的聘禮。

崔淵實在不放心崔滔,昨日便將他從外頭“請”回了崔府,好生招待他在點睛堂住了一夜。在他的緊迫盯人之下,崔滔不僅摸着鼻子沒有發出任何怨言,反倒是吩咐貼身侍婢將自己打理得格外精神抖擻。便見他身着緋色襴袍,短髭修剪得齊整漂亮,一站出去,確實是位風度優雅的俊美兒郎。

以崔滔作爲正函使,崔淵另在族人中尋了一圈,終於找到一位以明經出仕九品正字的副函使。這位副函使雖只是旁支,家道也已經中落,教養卻十分嚴謹,且文武皆長,形容舉止風雅中帶着英武,正是崔敦一家人最欣賞的類型。更重要的是,他今年只有十八歲,容姿出衆,性情穩重又不失變通,且尚未婚配。

與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郎相比,自詡爲“青年才俊”的崔滔不動聲色地捏了捏自己腰間鬆鬆垮垮的軟肉,又瞥向崔澄、崔澹兩位堂兄。且不說剃光鬍鬚與少年郎也沒什麼區別的崔淵,便是比他大上幾歲的堂兄們也因日日習武的緣故,個個身量挺拔、容光煥發。平常他尚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麼不足,如今仔細一瞧,卻隱約生出了些許危機感。再這樣下去,不說五年後、十年後,到了二十年後,腆着肚皮的他又如何能趕得上堂兄弟們的風儀?如此豈不是墮了自家阿爺美姿儀的名聲?

崔淵那雙桃花眼掃過他,微微一眯,又看向虎背蜂腰的二兄崔澹,輕輕一嘆。

崔滔挑起眉,靠近他身邊,咬牙笑道:“事到如今,你還想換人不成?”

“八郎只能着青袍,與你這身緋袍確實不匹配。”崔淵所說的八郎,便是副函使崔泓。博陵崔氏二房並未在全族內敘排行,通常是每家各自序齒。嫡支兩房雖是堂兄弟,但因崔斂尚主的緣故,也是自家敘了排行而已。

“那便將八郎換下,我再與你找個宗室子來。”崔滔立刻接道。

崔淵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子由,你多久不曾驅馬打獵了?待會兒可莫要驚了馬。”言下之意,他要換也只會換下他這個花架子。因函使所乘駿馬不設鞍轡,很是考驗騎術,所以他才以這一點刺他一刺。

崔滔當然不承認自己只是個花架子。他雖是京中有名的紈絝子弟,平素也沒有什麼上進之心,但若論起文才武藝,在一羣宗室子或公主子中也算是出類拔萃了。畢竟,馬球、射獵亦是他們格外熱衷的遊樂活動,偶爾去一趟平康坊,還須得行酒令呢!當然,與崔澄、崔澹、崔淵三兄弟就不用比了。幼時一同讀書,他與二兄崔澹爭相搶奪墊底的位置也不容易。

一身青色襴袍的崔泓立在旁邊,正與自己的弟弟崔沛說話。崔沛年方十六歲,正是崔淵、崔澄爲孩子們挑中的先生。兄弟倆在族人聚居的裡坊中確實文名出衆,但卻從未想過竟能得到崔淵崔子竟的青睞。且不說得到嫡支提攜於他們未來的仕途意味着什麼,即便只是能與傳聞中的崔四郎相交,也已經足夠讓兩人欣喜不已了。

“時辰快到了。”老管事崔順笑眯眯地道。

崔淵朝崔滔、崔泓行了個叉手禮,目送他們雄赳赳氣昂昂地策馬遠去。待三十擡聘禮都送出了崔府大門,他便牽着崔簡、崔會,正式拜見了崔沛這位先生。今天不但是宜嫁娶、納彩、納徵、求嗣的好日子,也正適合拜師啓蒙。

卻說崔滔、崔泓兩位函使催馬出了勝業坊,帶着擡聘禮的精壯部曲,浩浩蕩蕩地朝着宣平坊而去。一路上,崔滔緋紅的襴袍引起了無數圍觀議論。畢竟,平日裡能見兩位着青色官袍的函使就已經意味着新郎家世不一般了。緋袍函使,那可是難得一見的宗室婚禮纔有的景象。

聽着衆人興奮的議論之聲,崔滔勾起嘴角瞥了崔泓一眼。不料崔泓卻十分敬業地作出了目不斜視的認真之狀,根本不曾注意到他。他看上去如此專注,倒是吸引了不少路邊小娘子們的注意。若不是場合與時候不對,恐怕投瓜果鮮花的也不會少。

崔滔雙目一眯,想起崔淵曾經的警告,心裡那口氣突然便平息了。他都是兒女雙全之人了,與這種毛頭小子計較什麼?此番順順當當地做了崔淵崔子竟的函使,出了一回風頭,也足以傲視那羣酒肉朋友了。

兩位年輕俊美的郎君帶着人直奔了宣平坊東南角的王宅。管事王榮一早便守在烏頭門前翹首盼望,瞥見坊門附近的動靜,立刻便遣人通知王奇、李氏。

便見納徵一行人的最前頭,仍是用檐子擡着的官媒胡娘子。檐子後,則是崔家派來的兩位騎着膘肥體壯的駿馬的函使。函使們後面,纔是整整三十擡的聘禮。而第一擡中便放了個長一尺二寸、寬一寸二分、捆着五彩線的楠木盒子。這盒子即此次函使“押送”的禮函,裡頭裝着的便是男方的通婚書了。

王家早便在外院正堂前設了矮牀、香案、水碗、刀子等物,一羣僕從肅然侍立在旁。王奇身着襴袍,迎了兩位年輕函使進來。崔滔不着痕跡地打量了他一番,笑得格外真誠,將禮函送上去:“世父請。”

王奇笑着接過禮函,用刀子啓開楠木盒子,取出裡頭的通婚書,交還給崔滔。崔滔便展開,當衆讀了起來:“博陵崔敦白:第四子年已成立,承賢王公之女秀外慧中,寬明達禮,四德皆備,願結高援。謹因媒人胡氏,敢以禮請。脫若不遣,貯聽嘉命。崔敦白。”

王奇收下這封通婚書,供奉在香案上,又取出裝着答婚書的禮函交給崔滔。

崔滔接過,遞給崔泓,便連聲道喜。王家是崔淵的岳家,他又視堂兄弟爲嫡親兄弟,李十三娘與李氏也是同族姑侄,論來論去已經是雙重親戚,自然格外親近一些。向王奇賀喜後,他便又與王珂見禮道喜。王珂也曾見過他幾面,覺得他與傳聞之中似乎有些不同,也便順着他的意稱兄道弟起來,將他和崔泓引到正堂裡親自招待。

納徵大禮已經行過了,王奇親手將裝着通婚書的禮函收起來,又讓自家僕從把聘禮都擡進內院裡去。官媒胡娘子也自有李氏、崔氏款待。至於擡聘禮的崔家部曲下僕,不但得了豐厚的賞錢,王榮也將他們帶去了下人聚居的偏院裡,好酒好肉地大吃大喝。

正院內堂中,李氏、崔氏、王玫都是頭一回見到胡娘子。胡娘子生得福相,易親近,又極會說話,將王玫和崔氏狠狠誇了一通,連連說李氏有福氣,讓李氏越發喜氣洋洋。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便相談甚歡了。

出於禮節,王玫此時不便待客,悄然退出了內堂。正要回薰風閣,就見僕人們擡着聘禮進來了。三十擡聘禮,裝得滿滿當當。既有沉甸甸的上貢綾羅綢緞、絹帛錦紗,又有百兩金、大堆銅錢,豚羊驢之類宰殺好的肥壯牲畜,五色糧食、精米細面,時令水果、精製點心,油鹽酒醬醋蔥薑蒜,鹿兔熊之類的新鮮野味,以及溫暖厚實的皮毛等等……

聘禮與王玫想象中的略有些出入,真是五花八門、無所不包。她瞧了個新鮮,覺得母親李氏曾說過的聘禮都併入嫁妝中擡回去有些不實際。不說別的,光是送來的糧食肉類、水果點心,便最好趕緊趁新鮮吃掉。而油鹽酒醬醋蔥薑蒜等等,除了酒醋之外,也留不得太久。

因不好逗留太長時間,新嫁娘參觀自己的聘禮說出去也不像,王玫很快便轉身回了薰風閣。聽着外頭的歡笑聲,她忍不住也牽起了嘴角,認認真真地做起了送給未來阿翁阿家的軟履。幸好李氏並未要求她再弄出什麼花樣來,她嚴格按照崔淵送來的尺寸鞋樣練手,漸漸地也不覺得這是件難事了。畢竟,比起繡花這種需要強大天分與大量時間練習的“藝術活”,做鞋子只能算是“技術活”而已。只要按照程序來,自然而然便做得好了。

王家款待了官媒、函使後,便又趕着吉時將他們送了出去。崔滔、崔泓押送着答婚書又一路風風光光地回到了勝業坊崔府,將禮函交給了崔敦。

崔敦開啓了禮函,命崔滔誦讀:“太原王奇白:女年已適齡,未閒禮則。承賢第四子未有伉儷,顧存姻好,願託高援。謹因媒人胡氏,敢不敬從。王奇白。”

至此,納徵之禮便結束了。而自這一刻起,王玫便已經是崔家之婦,不再是王家之女。只待請期、親迎二禮後,便正式成爲崔家人。

崔敦、崔澄、崔澹、崔淵又將崔滔、崔泓、崔沛留下來用晚宴,推杯換盞,宛如家宴一般融洽。崔淵特地給崔滔、崔泓敬了酒,謝過他們,眼角眉梢皆是喜意。崔沛成了崔簡、崔會的先生,不僅得了兩位阿爺的誠懇請託,也受到了作爲祖父的崔敦的肯定。

與此同時,就如王玫見到聘禮時所想的那般,王家將聘禮中的點心水果、新鮮肉食皆取出來,做了一席豐盛的夕食。一家人聚在一起,慶祝納徵之禮完成。王奇、李氏、王珂、崔氏既歡喜王玫終身有靠,又感傷她即將離家。悲喜交加之間,卻被孩子們的童言稚語逗得笑了,於是展開了歡顏。

不論如何,比起半年前從洛陽和離歸家時的狼狽不堪、憤懣悲傷,如今不論是王玫還是王家,未來都充滿了希望。

崇義坊元府,聽聞崔王兩家已經順利地行完納徵之禮後,元十九臉孔扭曲地將身邊的憑几扔了出去,砸在旁邊的侍婢頭上。那侍婢立時便頭破血流,晃了兩下便栽倒在地。其餘侍婢皆噤聲不語,一動也不敢動,甚至沒有人敢將這位奄奄一息的傷者扶出去。

因這猛的一下動作扯疼了腹部的內傷,元十九疼得粗聲喘息起來,對着跪在地上的部曲頭目吼道:“滾出去!都給我滾出去!!”

那部曲頭目叩首行了一禮,悶不吭聲地離開了。侍婢們也立刻涌出了屋子,順便將傷者帶了出去。元十九凝視着地上那灘鮮血,視線又移到了自己的右腿上,雙目頓時一片赤紅。

自那日大興善寺之事後,他便再也不能下牀了。無論請來多少擅長外傷的醫者,都推辭不治他的腿傷。他便知道,內腑之傷尚可調理,但他的右腿卻永遠瘸了。不僅如此,分明他傷得最重,傳出來的流言卻是他仗勢欺人,縱容部曲毆打赴魏王文會的舉子。那些眼紅元父殿中侍御史一職之人自是落井下石,竟相彈劾。元父幾次辯駁皆不成,因壞了御史臺殿院的聲名,被迫告老辭官。而他雖仍保留校書郎之職,卻徹底得罪了深受聖寵的魏王,在文人士子眼中也已經毫無名聲可言。

“一定……一定和王家脫不了關係……”

他低聲念着,咬牙切齒,只恨不得食王珂之血肉。除了王家,還有誰恨他至此?!設下這個根本找不着痕跡的局給他跳?!事後不但遍尋長安不見那自稱陳三的幽州遊俠兒,連那些個受毆打的士子也不見蹤影!!找不着人,也失去了讓人裝扮出來闢謠的時機。明知這是陷阱,卻始終爬不出來!!

他不甘心!!他絕不會就這麼倒下去!他絕不會眼睜睜地看着王家借崔家之勢復起!!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裡的納徵禮節,參考書目還是《唐朝穿越指南》,尤其是婚書的內容,實在沒辦法自擬出來。大家見諒,麼麼噠~

腿壞了,名聲壞了,下一步該幹嘛呢?四郎表示,一定要一擊即中。

大家別以爲元十九是boss,別忘了還有個崔泌呢……

不過咱寫的是種田文,大部分時候都是溫情啦,抽打boss也不是重點來着

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56章 中秋夜宴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9章 洛陽坊市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44章 心中志向第85章 波折再起第64章 心中糾結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39章 形形□□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13章 回到長安第50章 重新相識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28章 首次相見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29章 兄長貢舉第11章 路過潼關第6章 再見前夫第28章 首次相見第69章 表妹來襲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19章 端陽來臨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46章 宴飲邀請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1章 路過潼關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205章 番外五再回長安(中)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31章 惡人求親第71章 重陽之宴第9章 洛陽坊市第83章 納吉之禮第65章 吹皺池水第89章 除夕之夜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44章 心中志向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0章 曲競渡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1章 路過潼關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7章 兄妹深談第79章 天命不違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73章 落花流水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83章 納吉之禮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6章 再見前夫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39章 形形□□第77章 舅兄提醒第6章 再見前夫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28章 首次相見第78章 曲踏秋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49章 得遇藥王第33章 再次對峙第90章 共度元日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68章 隱患暗藏
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56章 中秋夜宴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9章 洛陽坊市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44章 心中志向第85章 波折再起第64章 心中糾結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105章 子竟風采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39章 形形□□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13章 回到長安第50章 重新相識第25章 寺廟進香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28章 首次相見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29章 兄長貢舉第11章 路過潼關第6章 再見前夫第28章 首次相見第69章 表妹來襲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19章 端陽來臨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46章 宴飲邀請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1章 路過潼關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205章 番外五再回長安(中)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31章 惡人求親第71章 重陽之宴第9章 洛陽坊市第83章 納吉之禮第65章 吹皺池水第89章 除夕之夜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44章 心中志向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0章 曲競渡第186章 省試開考第204章 番外四再回長安(上)第127章 宮中應對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1章 路過潼關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54章 崔淵府試第7章 兄妹深談第79章 天命不違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73章 落花流水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83章 納吉之禮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6章 再見前夫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95章 步步爲營第108章 喜獲侄兒第139章 形形□□第77章 舅兄提醒第6章 再見前夫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28章 首次相見第78章 曲踏秋第177章 年間動盪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32章 尚無對策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49章 得遇藥王第33章 再次對峙第90章 共度元日第51章 有來有往第168章 隱患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