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魏王之宴

九月下旬,崔府、公主府都接到了來自魏王府的生日宴帖子。魏王李泰雖是嫡次子,但素來最得聖人寵愛,在文人士子當中也頗有名望。雖則他最近的處境有些微妙,不得不稍稍收斂一些,但藉着生日宴的時機與羣臣或結個善緣、或拉攏分化,亦是理所當然之事。因而,便是那些老狐狸再不願摻和奪嫡之事,也不得不接下這個邀約。不論如何,總須得露一露面,給魏王一個面子,或者給魏王身後的聖人一個面子不是?

於崔淵而言,他倒是寧願不去魏王府浪費這大半天的好時光。與其互相試探、打機鋒,倒不如優哉遊哉地歇息半日,他還覺得更舒坦些。只是,這可由不得他。因那天並非休沐之日,作爲崔家唯一尚未入仕途之人,他必須護送女眷們,且代表崔家前去虛與委蛇一番。

到得宴飲當日,整座長安城有頭有臉的高門世家都朝着西市附近的延康坊涌去。昔日西市附近多居住胡商豪富,然而自從佔據延康坊半坊之地的魏王府建起來之後,漸漸也涌入了許多官宦世家。西有魏王府,南有晉王府,長安城的東西南北之差,日後想必也會漸漸模糊起來。

數百輛或豪富無比或低調奢華的車輛徐徐駛入魏王府,其中便有崔家一行人。崔淵將自家女眷送到內院前,目送小鄭氏、清平郡主、李十三娘、王玫簇擁着鄭夫人進入院門之後,這才帶着崔篤、崔敏、崔慎下馬,持着帖子走向前院。

前院中亦早已經是賓客如雲,魏王府長史杜楚客及屬官正在笑着迎客。此時諸臣還在皇城中忙着公務呢,來的不過是些閒散皇室宗室,以及各大世家尚未入仕的子弟。因而,魏王李泰並未親自待客,而是坐在正堂中笑納賓客們滔滔不絕的祝詞。

如此客似雲來的繁華盛景,看在崔淵眼中,卻不啻於盛極而衰的前兆。魏王府諸人臉上毫不掩飾的笑意與隱隱的傲慢,也彷彿下一刻便會碎裂一般。可惜,許多人都只能瞧見如今的鮮花着錦,卻並未發現浩大聲勢底下的搖搖欲墜。

“子竟來了。”人羣中倏然傳來崔泌的笑聲。

崔淵有些漫不經心地看過去:“原來是澄瀾。”他並非不曾瞧見崔泌笑容之中的諷刺之色,彷彿在說:你們二房不是不接受魏王的招攬麼?如今不是照樣要應邀上魏王府祝壽?若是當真傲骨錚錚,便發誓不踏入魏王府一步,這才教人佩服呢。眼下也不過是說得好聽罷了,該識時務的時候,照樣競相折腰。

當然,對於此人,他也懶得解釋什麼。不投效便不能有禮有節的來往麼?若讓魏王抓住機會,將對他不敬這個罪名扣下來,那纔是無妄之災呢。崔府、公主府加起來這麼多口人,每走一步都不能太過隨心所欲。君不見,便是他再不願意,不也過來了麼?

“今日並非休沐,澄瀾怎麼也來得這般早?呵,校書郎果然清貴。”“清貴”一詞用在此處,便意味着“清閒”。配着崔淵嘴角的笑容,尤其顯得格外多了幾分嘲諷之意。崔篤、崔敏、崔慎眨了眨眼,均努力地剋制住笑意。他們這幾個孩子在自家人眼中不夠機靈,但在外頭一向機敏知進退,當然不會做出“嘲笑長輩”這等失禮之事。

崔泌眯起眼,笑了笑:“說不得,明年子竟也會是一位清貴的校書郎了。”

“是麼?那可未必。”崔淵意味深長地接道。

崔泌自是立即想起他如今正在做的摹本之事,心中的嫉妒之火猛地竄了起來,彷彿一瞬間便要燒去他所有的理智。不錯,他若是將摹本做成了,聖人怎麼可能放着他做校書郎?必定要格外提拔他。

“倒是澄瀾,杜長史那頭忙得很,怎麼不見你去幫着待客?”崔淵再度出擊。

崔泌臉色微微一變,而後又迅速地平復下來。他當然不可能去幫着待客,畢竟他是校書郎,並非魏王府屬官,更不是魏王底下的清客幕僚。他若是出頭待客,豈不是坐實了魏王結交羣臣?“子竟說笑了,你我皆是客人,‘待客’一說從何說起?”

“唔,方纔你匆匆迎上來,我還道是杜長史遣你過來的呢。”崔淵道。

崔泌冷冷地望着他,心裡很清楚,他這句話無疑存着挑撥離間之意。但他所言,的確是事實。較之杜楚客以及諸多魏王一派的核心人物,他的資格仍然太淺,他身後的博陵崔氏安平房因祖父逝去也已經失去了地位。他必須付出更多,得到魏王的信任甚至於依賴,才能在將來他登臨至尊之位時,獲得相應的榮華富貴。當然,崔淵崔子竟,甚至於整個二房,便是他最好的墊腳石。

“子竟,我雖然不知你爲何對我生了誤解,但也想提醒你一句:識時務者爲俊傑。而且,你的立場,未必是你們這一房所有人的立場。族叔父的想法,未必不會改變。說不得,往後我們還需更親近一些呢?”

崔淵瞥了他一眼,忽地笑了起來:“罷了。與其和你親近起來,我倒不如帶着家眷離開長安呢。”他理解了崔泌的言下之意,心裡對於遠在千里之外的庶兄崔遊崔子謙一家也有了最恰當的安排。此時立場相異者,必將禍害整個家族,絲毫都不能手軟。膽敢爲一己之私而無視家族安全之人,還留着作甚?

崔泌沒料到他的反應竟然如此平淡,勾了勾嘴角。他當然不會指望一個庶子便能改變崔敦的想法。不過,一旦這一家人生出了異心,他能做的事情便更多了。而當嫡庶之爭涉及到奪嫡之事,那便更是精彩萬分了。

崔淵沒有再理會他,向着杜楚客走去,朝他行了叉手禮,寒暄了幾句。杜楚客見人便帶三分笑,倒也不因他是晚輩而怠慢於他,反倒是讚了幾句他如今的文名聲望。崔淵亦推辭了幾句,又讓幾個侄兒過來拜見。杜楚客出身京兆杜氏,是萊國公杜如晦嫡親的弟弟。因是魏王府長史,亦是再忠心不過的魏王派中堅人物。而他的嫡親侄兒杜荷,城陽公主駙馬,卻是太子李承乾的忠實支持者。叔侄二人因政見不同的緣故,早已經疏遠了。如今,晉王妃又出自於京兆杜氏——長孫皇后嫡出三子與杜氏皆有聯繫,可謂立於不敗之地了。不過,這種情況在各大世家中並不鮮見。奪嫡兩邊都有子弟投效,不論誰勝誰敗,從龍之功總不會少,這般的投機也永遠不會少。從未有一個世家,傾盡全力只支持一位皇子,這亦是世家歷經風雨而始終不倒的生存策略。

正堂之內,體態臃腫的魏王李泰正帶着笑意與一衆宗室、世家子弟寒暄。在一羣人的環繞之中,他顯得十分意氣風發,且舉手投足也頗有幾分禮賢下士之意。只是,那雙眼中所透出的自得自滿,卻是毫無掩飾。

儘管他的時候未到,太子之位看起來仍然穩固無比。但太子一日不幡然醒悟,他便離東宮更近一步,直至幾乎唾手可得。因而,他雖然做出了收斂的模樣,骨子裡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

在他不曾注意到的角落,他的嫡親弟弟晉王李治正拉着一個年輕男子,熱切地討論着書畫之事。兩人說得十分投緣,不經意間瞥見崔淵,李治便笑了起來:“漢王叔精通書畫,想必定能與子竟十分投契。”

“崔淵崔子竟?”漢王李元昌微微一笑,“聞名已久。皇兄也給我瞧了他摹的《蘭亭序》,果真精妙無比。”

而此時,崔淵已經向魏王李泰行了禮,笑着說了幾句祝詞。李泰仔細地打量着他:“呵呵,崔淵崔子竟之名,如今長安城內外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雉奴平素知交也並不多,卻總是提到你便讚歎不已。可惜我卻沒什麼機會與你結交,給你的文會帖子也總是不見你的蹤影。改日不如來參加我主持的文會?也好教我見識一番你的書畫詩賦策論四絕。”

這算是不動聲色的威脅利誘麼?“讓大王見笑了。所謂書畫詩賦策論四絕,也不過是外人以訛傳訛而已。某其實只好書畫,並不喜詩賦、策論,吟詩作對這一類事也不適合某。因而,只能在此謝過大王的好意了。”

“若是隻論書畫的文會呢?”李泰接着問。

崔淵毫不掩飾地流露出爲難之色:“能得大王親口相邀,是某之幸事。只是,近來摹本之事迫在眉睫,某或許沒什麼空閒……”

“四阿兄怎麼能趁我不注意,便想着將子竟拉過去?”李治笑着走過來,很順口地便幫崔淵解了圍,“若非今日是四阿兄的生辰,恐怕我和子竟仍然還在夾纈工坊中忙着呢。改日得空了,我們便一同去四阿兄主持的文會上見識一番,如何?說起來,四阿兄主持的文會,連我也沒有去過。”

李泰瞥了他一眼,嘴角勾了勾:“也罷,得空的時候,你們便一同過來就是。也不拘什麼帖子,儘管隨意一些。”說着,他望向李治身後的漢王李元昌,起身將他讓到主位旁邊:“漢王叔請坐罷。”

李元昌推讓了幾句。他雖然年紀與李泰相差無幾,但畢竟是王叔長輩,因此倒也十分坦然。李治又將崔淵引見給他,三人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起了書畫。李泰頗通書畫之道,時不時也能插上幾句精妙的點評,但他畢竟是主家,還須招待客人。因而,不多時,這三人便自動自發地尋了個不受人打擾的角落,繼續談笑起來。李泰遠遠看了他們幾眼,眯了眯眼睛,將心中隱約升起的不快暫且壓了下去。

此時,內院當中,鄭夫人也正帶着晚輩們給魏王妃閻氏問安。閻氏不過雙十年紀,是位溫婉美麗且書卷氣頗爲濃厚的女子。她親手將鄭夫人扶起來,清淺一笑:“夫人何必如此多禮?論起來,您可是長輩呢,這般大禮晚輩實在生受不住。”

“王妃說笑了,只有先論國禮再敘家禮的道理。更何況,貴主纔是正經的長輩呢,老身哪裡能託大呢?”鄭夫人笑着回道。

閻氏便順着問道:“說起來,姑母最近可好?”

鄭夫人道:“只是受了些風寒,正在家中臥牀休養。”

閻氏微微蹙起眉:“若不是姑母遣人來說,大王和我尚不知道姑母有恙呢。這兩天實在太忙,抽不出空閒,只能遣人替我們探望姑母。再過兩日,我一定帶着阿欣去看望姑母——也不知她會不會怨我這做晚輩的去得太遲了些。”

鄭夫人笑着打量她,搖首道:“王妃如今可千萬以身子爲重,切莫染了病氣纔好。至於貴主,若是聽得了這個好消息,也只有爲王妃高興的。”閻氏嫁給魏王李泰已經十年,這尚是她頭一次懷孕。孕育着魏王的嫡長子,她如今也算是皇室晚輩中最爲金貴之人,自然容不得半點閃失。

閻氏聞言,雙手不自禁地撫了撫自己的腹部,微微笑了起來。小鄭氏、清平郡主、李十三娘、王玫自是心中瞭然,也跟着低聲賀喜。閻氏瞧了她們一眼,拉過李十三娘,笑盈盈道:“聽聞表嫂也有了身孕,正好與我說一說這些事……這孩子來得有些晚了,我還是頭一遭當阿孃,心裡真是又歡喜又慌張。”

“大王與王妃都是福運雙全之人,這孩子享的正是遲來積累的福運呢。”李十三娘笑着接道,“我雖然已經是第三次做阿孃,卻也只知道兩件事:一則吃好睡好,二則不可大喜大悲大怒。如此,孩兒必定會安然降生。”

閻氏想了想,道:“這兩件事說來簡單,其實卻並不簡單。”

“可不是麼?”李十三娘望向鄭夫人,“如今阿家與我都受着世母的照顧,那纔是萬事都不需操心呢。”

閻氏聽了,目光微動。崔家上下的家宅和樂在世家當中亦是聲名遠揚。身處這般溫情脈脈的內宅,不必擔心陰謀詭計、性命傾軋,該是何其幸運?這樣的一家人,卻又爲何不選擇魏王?只是因爲謹慎麼?又或者……

崔家內眷們很快便又說起了旁的話題,轉移了她的注意力。只有王玫不動聲色地看了一眼她的腹部,心中嘆息:這孩子,來得既是時候,也很不是時候。當他降生的時候,想必大事已經定下了罷。

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10章 啓程歸家第7章 兄妹深談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31章 親親之情第148章 阿實習射第26章 遇到惡人第35章 偶然相遇第65章 吹皺池水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93章 喜氣盈門第117章 反敗爲勝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39章 七夕之日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4章 王家七郎第113章 同遊花會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73章 落花流水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31章 惡人求親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75章 談話了悟第51章 有來有往第3章 長秋尼寺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201章 番外一吾家有女第36章 高人支招第20章 曲競渡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0章 啓程歸家第96章 親迎之禮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19章 端陽來臨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章 大唐棄婦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0章 啓程歸家第90章 共度元日第66章 坦誠溝通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51章 有來有往第7章 兄妹深談第190章 上巳出獵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43章 暗潮涌動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79章 宴飲中事第146章 京郊避暑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50章 重新相識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37章 道觀生活第53章 心有所動第160章 人心浮動第93章 七郎省試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72章 王大婚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97章 催出新婦第60章 盧家拜訪第61章 盧十一娘第91章 相約上元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章 大唐棄婦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23章 貴主生辰
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10章 啓程歸家第7章 兄妹深談第134章 歷史轉向第131章 親親之情第148章 阿實習射第26章 遇到惡人第35章 偶然相遇第65章 吹皺池水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93章 喜氣盈門第117章 反敗爲勝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61章 阿實生辰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39章 七夕之日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4章 王家七郎第113章 同遊花會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120章 開誠佈公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73章 落花流水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107章 相約而見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31章 惡人求親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141章 舉薦事定第75章 談話了悟第51章 有來有往第3章 長秋尼寺第132章 茶園經營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201章 番外一吾家有女第36章 高人支招第20章 曲競渡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10章 啓程歸家第96章 親迎之禮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09章 訪青光觀第19章 端陽來臨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1章 大唐棄婦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0章 啓程歸家第90章 共度元日第66章 坦誠溝通第47章 王家宴會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51章 有來有往第7章 兄妹深談第190章 上巳出獵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43章 暗潮涌動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79章 宴飲中事第146章 京郊避暑第99章 崔家認親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50章 重新相識第200章 灞橋離別end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37章 道觀生活第53章 心有所動第160章 人心浮動第93章 七郎省試第75章 談話了悟第182章 石破天驚第172章 王大婚第37章 道觀生活第115章 應邀觀球第97章 催出新婦第60章 盧家拜訪第61章 盧十一娘第91章 相約上元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章 大唐棄婦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75章 又起動靜第106章 新婦歸寧第123章 貴主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