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相見恨晚

倏忽之間便又是一旬過去,九月二十這一天,正是久違的休沐之日。

鄭夫人目送小鄭氏、清平郡主帶着崔蕙娘、鄭三娘、鄭四娘遠去,眉頭微攢。自重陽之時崔敦、崔淵父子倆的夜談之後,她心裡便越發清楚,這兩位族侄女嫁進崔家的可能性極低。不過,即使不能與博陵崔氏結親,若能在長安給她們挑兩門合適的婚事,想必族弟一家也只會感激於她。只是,幼子的婚事一日不定下來,她便沒有心思再想別的,也只能讓兩位兒媳幫忙相看一二了。

她扶着侍婢轉身回到長榻上坐下,轉念想起了崔淵父子。正要問幾句他們最近可曾出門,便見崔敦渾身是汗地提着一柄陌刀走了過來,而崔淵緊緊跟在他身後,亦是汗溼重衣。父子倆明顯才從演武場上下來,臉色均是赤紅,氣息卻已經漸漸平緩下來。

鄭夫人忙吩咐侍婢備水沐浴。崔敦眉頭一挑,回首道:“將浴堂燒起來,天氣漸冷了,在裡頭沐浴也不容易着涼。子竟,可要與阿爺同浴?”

崔淵退後一步,畢恭畢敬地道:“浴堂燒起來恐不容易,今日怕是很難趕上了罷。阿爺別忘了,待會兒還有客人拜訪,須得阿爺親自一見。”浴堂便是大一些的浴室,是崔敦受寺廟僧人浴堂啓發所建。因挖有一方浴池,較爲費水,平時用着很不方便,冬日裡倒是頗爲享受。亦便於祖兒孫三代泡在一起解解乏,順便談談公務學業之事。

“行了,知道你坐不住了,趕緊去罷!”崔敦也不留他,坐下來飲了一整杯酪漿解渴,笑哼道,“這幾日倒是乖覺了不少,還特地陪我去演武場。”他將陌刀放在一旁,神色略柔和了些:“許久不曾練習,我倒是生疏了不少。”

“怎麼?讓四郎贏了?”鄭夫人接道。

崔敦表情有些複雜又隱隱帶着些許驕傲:“他的武藝一向不差。”

鄭夫人覷着他的神色,想了想,又問:“今日來的客人,可是王家七郎?”

崔敦頷首。

“阿郎果真被他說動了?”鄭夫人嘆了口氣,不禁想起了賞菊宴那日所見的王氏女,“那王氏女瞧起來似對四郎並不在意。且她嫁去洛陽張家後,三年無出,身體消瘦又三天兩頭生病,恐不是福厚之相。”時人喜的是膚白體豐的娘子,瞧着強健一些也好生養。偏他們家四郎的眼光卻獨特得很。不過,福禍相依,於阿實而言,幾年內都不虞有弟妹引得四郎分心愛護,倒也並非全然是件壞事。

崔敦一向不喜聽這些內宅婦人之語,聞言擰緊眉道:“子竟若執意想娶,誰能拗得過他?他這一回若是再跑了,恐怕沒有三四年不會回來。如果瞞着我們在外頭成婚,也只能認了。”以大唐律,卑幼在外自娶妻,婚成則如法。他們這些尊長也無法干涉,事後給他另娶妻子。他毫不懷疑,自家這幼子絕對能做得出這種事。

“世家婚姻,哪能如此兒戲?”鄭夫人卻是嚇了一跳。自古以來,婚姻皆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世家更是謹遵禮節。大唐律中所說的情形,她並非不知道,但也覺得只有那些不守禮法的人家纔會做出這種事。如果四郎當真這麼做了,博陵崔氏大概也將顏面掃地了。

“他何曾在意過什麼世家的顏面。”崔敦揮了揮手,道,“且讓我見了那王家子再說。子竟語中對他頗爲欣賞,兩人似有成知交之意。以前盧家那兩個,哪裡能與他說得上什麼話?連面都不曾見過幾回。如今我卻聽聞,子竟常出門,與那王七郎相約一起閒談。若是他們二人成爲知交密友,王七郎入仕之後,說不定也能勸得子竟出仕——娶王氏女,或許於我崔氏便是轉機了。”

鄭夫人一怔,喃喃道:“當真?”崔淵自年少時便立志不出仕,家中誰都曾認真勸過。每勸一回,他便離家一回,索性也便不再勸了。以他的固執,又如何會更改畢生志向?

崔敦沉聲道:“若子竟只懂書畫,我也不想勉強於他。畢竟,我博陵崔氏亦是名士輩出,怎麼可能容不下他談風弄月?只是,他明明有出將入相的才能卻寧可浪費,子尚與子放偏偏又撐不起來,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鄭夫人低聲道:“若是他始終不願,又當如何?”

“有位他看得上眼的舅兄,總也能互相幫着出謀劃策罷。”崔敦長嘆一聲,“但凡世家,哪家不是起起伏伏?沒有誰能始終屹立不倒。只要孫兒們爭氣,幾十年後,崔氏宰相說不得便出在咱們家了。”

鄭夫人跟着喟嘆,垂目也不再多言。

到得巳時中左右,果然便有僕從通報說,太原王氏三房王七郎請見。崔敦也不着急,慢吞吞地晾乾了頭髮,披着衣裳,趿着木屐,朝外院書房行去。他用來處置公務的書房不便待客,便另開闢了一處書房,專作藏書、待客之用。

他久久不至,崔淵卻不能慢待未來舅兄,早便引着王珂來了那處書房。兩人很是隨意地在書架前翻看那些書卷的標籤。標籤上頭寫着每一卷書的內容,按鄭國公魏徵所分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十分清楚。他們皆是博覽羣書之人,自家藏書幾乎都能倒背如流,看過標籤,談笑幾句便也罷了。

外頭立着的部曲突然粗聲粗氣地通報道:“郎主至。”

崔淵與王珂聞言,轉身走到書房門邊,恭敬地相候。若是單純的主客,倒不必如此多禮。他們卻心照不宣地遵從了世交子侄輩之禮,卻是多了幾分親近之意。崔敦入內之時,不免又多看了兩人幾眼,撫須微微一笑:“不必多禮,都坐罷。”

待他在主位上坐下,崔淵與王珂才分別在他左右跽坐了。兩人都穿着寬袍大袖,脊背挺直,風度翩然,優雅至極。崔敦卻很是隨意地盤腿趺坐着,嘲弄地看向目不斜視的崔淵,又端詳了王珂一番,道:“我曾見過你阿爺,你們容貌看着確實很相像,性情卻相差了許多。”朝中出身世家的大小職官,他皆記得很清楚。如王奇那般蹉跎的,也委實非常罕見。但一查是太原王氏,便又似是在情理之中了。打壓太原王氏,遠在先皇之時便已經開始了。五姓七家畢竟根深蒂固,也只能從最薄弱的一家開始動搖。更何況,太原王氏幾房三代之中皆未出能者,亦是事實。

王珂淺淡一笑,回道:“讓世父見笑了。”以他的晚輩身份,彼此又不熟悉,也不好接別的什麼話。

崔淵卻接道:“仔細一想,我們兄弟幾個,與阿爺的性情也頗爲不似。”尤其是他和崔滔,兩人與各自阿爺的真實脾性都差得很遠。

崔敦瞥了他一眼,道:“確實相差甚遠。王家只有七郎一子,萬事卻都能交給他。我白白生了四個兒子,卻一個比一個不頂用。”他見過各色各樣的人,雖不能說一眼便能看透,但從言行舉止之中也能瞧個八九不離十。這位王七郎,論資質比崔淵亦是不差,而論性情與抱負,卻比崔淵強得太多了。

崔淵聽慣了自家阿爺的指責,依然是臉不紅氣不喘。王珂也並沒有流露出尷尬之色,泰然回道:“在其位謀其政。世父待兩位世兄也太過嚴苛了些。”王家與崔家處於不同的境地,他於王家顯得非常可靠,若換了崔家卻未必能風生水起。這一點,他很有自知之明。不過,他願意爲崔澄、崔澹仗義執言,到了崔淵,他卻是避而不言。

崔淵挑起眉,看了未來舅兄一眼。不知是否是他的錯覺,這些時日,他這位舅兄似乎對他越發嚴苛了不少。連這種面子情上的話,也不肯替他說了。難不成婚事越是順利,他的眼光便越是挑剔了?

崔敦將兩人的神色看在眼中,呵呵大笑:“好一個‘在其位謀其政’,太原王氏久未出七郎這等令人眼前一亮的俊才了,想必明年省試上也會大放異彩罷。”

“天下俊傑匯聚京都,晚輩也只能盡力而爲罷了。”王珂回道。

“是否狀頭倒不重要。”崔敦道,“重要的是,七郎想在何位、謀何政?”

“校書郎雖清貴,但難以做實事。”王珂應道,“晚輩想習實務,只求京縣縣尉、畿縣縣丞或望縣縣令之職。”校書郎或長安、萬年兩縣縣尉都是足以讓人眼紅的職官位置,意味着在仕途上有個極爲出彩的開始。其他京縣縣尉也算是尚可。而畿縣縣丞或望縣縣令卻是令人避之不及的。尤其是那些蠻荒偏遠之地,身體弱的恐怕一去便不復返了。許多新進士寧可再重新考制科,也不願意去。他卻不甚在意。

崔敦深深地看着他,手指輕叩着書案,道:“從校書郎往上磨,若適逢其會,一朝得了聖人青睞,便是一飛沖天了。”

“聖人雖然寬容納諫,卻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爲魏公。”王珂淡定地回道。當今聖人身邊圍繞着的羣臣,哪個不是絕世之才。若想學鄭國公魏徵,以正直進諫聞名天下,再出一則君臣相得的佳話,哪裡是那麼容易的?校書郎實在是太過清閒了,有那些參加文會的時光,倒不如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一些得好。

崔敦眯了眯眼睛,笑道:“呵,不錯,不錯!但若是外官往上遷轉,卻更是很不容易,白白蹉跎時光者比比皆是。而如果想破格提拔,自是免不了冒險。七郎願意冒多大的險?”

王珂雙目輕輕一動,剎那間迸發出燦若星辰的亮光,凜然回道:“雖身後仍有爺孃妻兒,但若能爲大唐拋頭顱灑熱血,纔是大丈夫所爲!當年世父數度前往突厥、鐵勒、回紇帳中,又何嘗不是時刻處於生死之間?!如今晚輩再如何冒險,也不比得世父當年了。”他是文職,而非武職,上戰場的可能性並不高。且即便是上戰場,以大唐如今的國力,亦絲毫不懼諸蕃之軍。

崔敦一怔,朗聲大笑起來:“好!好!好個王七郎!”他猛地起身,將王珂拉起來便往外走:“嘖,子竟這一回的眼光倒是不差!很該早些將你引見給我纔是!來人,去園子裡擺酒宴!我要與王七郎好好痛飲一番!”

他的身材比王珂更高大一些,拉扯着他大步往外走,王珂不得不小跑幾步才能跟得上。

“聽聞你家大郎重陽射菊之時,與吾家三郎一同拔得頭籌。想必七郎的武藝亦是不差,改日過來與我比試一番罷!”

“世父何時有空閒,儘管叫晚輩過來就是。”

“說起來,你可通突厥語?”

“……不通。”

“這幾個月,可有空隨我學些蕃語?若是能成,便將你送到邊疆去。”

“若能得世父教導,晚輩自是感激不盡。”

崔淵跟着兩人走了幾步,卻突然停了下來。他望着他們的背影,心情驟然有些複雜。明明應該十分高興此次引見很是成功,婚事必定也已經是水到渠成。但是,眼下,他倏然意識到,自家阿爺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爲確實遇到了值得造就的晚輩。而家裡的子孫,卻一直令他失望。原本他曾認爲,繼承父輩的期望與他無關。然而,當他確實將目光從他身上轉開之後,他不但不覺得慶幸,反而頗有些失落。

作者有話要說:每一個兒子,骨子裡其實都希望得到父親關注的~~~

照這麼說,崔淵也不過是大號的崔簡而已。

崔淵:……

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75章 談話了悟第57章 久仰大名第72章 初次交鋒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9章 端陽來臨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86章 準備雪恥第54章 嫁妝經營第8章 東都洛陽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34章 心生抉擇第66章 坦誠溝通第82章 遣媒提親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79章 宴飲中事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28章 首次相見第70章 王十七娘第89章 除夕之夜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187章 狀頭出世第55章 中秋之節第20章 曲競渡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96章 走投無路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24章 宴飲之樂第6章 再見前夫第98章 喜結青廬第86章 準備雪恥第76章 相見恨晚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81章 閨中之客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21章 受邀宴飲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55章 中秋之節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37章 道觀生活第9章 洛陽坊市第7章 兄妹深談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87章 崔郎報復第55章 中秋之節第113章 同遊花會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87章 狀頭出世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76章 壓抑新年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61章 盧十一娘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5章 和離之因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38章 訪客探望第78章 曲踏秋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38章 影響王第165章 乾坤未穩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55章 中秋之節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66章 通曉消息
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178章 再會兄長第75章 談話了悟第57章 久仰大名第72章 初次交鋒第84章 終成密友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9章 端陽來臨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98章 喜結青廬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86章 準備雪恥第54章 嫁妝經營第8章 東都洛陽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26章 覲見帝后第34章 心生抉擇第66章 坦誠溝通第82章 遣媒提親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79章 宴飲中事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97章 太子事發第28章 首次相見第70章 王十七娘第89章 除夕之夜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38章 訪客探望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187章 狀頭出世第55章 中秋之節第20章 曲競渡第33章 再次對峙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196章 走投無路第100章 新婚適應第24章 宴飲之樂第6章 再見前夫第98章 喜結青廬第86章 準備雪恥第76章 相見恨晚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110章 蝴蝶振翅第174章 盧氏之念第81章 閨中之客第184章 波瀾乍起第198章 得意而驕第21章 受邀宴飲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55章 中秋之節第194章 倒戈一擊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37章 道觀生活第9章 洛陽坊市第7章 兄妹深談第67章 自然相處第191章 謀逆之始第87章 崔郎報復第55章 中秋之節第113章 同遊花會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87章 狀頭出世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30章 徹底交託第147章 悠閒度日第16章 王家夜談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76章 壓抑新年第124章 同安試探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長第61章 盧十一娘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92章 終有喜事第5章 和離之因第101章 同仇敵愾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87章 崔郎報復第180章 衝突之後第137章 密友親事第38章 訪客探望第78章 曲踏秋第31章 惡人求親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80章 還俗歸家第68章 告知親人第138章 影響王第165章 乾坤未穩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14章 緣定八郎第55章 中秋之節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66章 通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