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一意孤行,還是眼高一籌?

北京城鼓樓以東兩條街的一處大宅子,門前寫着吳府二字。

自打吳襄提督京營被撤換以後,吳府便一直門可羅雀,直到如今這極其清冷的地步,只是因爲朝中誰都知道,吳襄之子就是那個吳三桂。

這吳三桂前些年在遼東一帶還素有威名,據說他曾率四十餘名家丁,營救被團團圍困在四萬餘清軍的吳襄,得力大功,更是被當時的遼東巡撫方一藻稱爲“勇冠三軍,孝聞九邊”。

也是自那時候起,吳三桂便開始平步青雲,成爲軍中有名的忠臣孝子。

在那之後,遊擊、參將、副將、團練總兵......,吳三桂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屢受提拔、就連時遼東巡撫方一藻、監軍太監高起潛、薊遼總督洪承疇等人都聯名爲其請功,因而成爲崇禎朝以來最年輕的總兵官。

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爲了撫定因免除遼餉而所謂“義憤填膺”的關寧各部,更是加封他爲寧遠伯,殊榮一時。

吳三桂手握號稱大明最強軍隊的關寧軍,捏住山海重關,就相當於控制了大明的脖頸,隨時可以放滿清八旗入關,他的向背,任多爾袞還是崇禎皇帝,都不得不重視起來。

談起吳三桂這個人,就連鼎盛時期的李自成,都對其頗爲忌憚,因爲多年以來,傳到大順衆人耳中的吳三桂,無不是戰功卓著。

甚至還有人說,自大小曹等人戰死以後,吳三桂便成了最具威望的總兵官,年輕有爲,忠孝兩全,勇猛善戰,這就是之前吳三桂身上的標籤。

可是崇禎二十年的三月,崇禎皇帝一紙怒意橫生的東征詔書,將吳三桂戴上許久的忠孝面具一下撕了個粉碎,加之廠衛和報社極力宣揚,他的狼子野心和人面獸心,徹底暴露在世人眼中。

原本,這吳三桂乃是朝廷鎮守關外寧遠的大將,但他自打到了山海關之後,這一系列的舉動,皆是可視同謀反犯上的大逆不道之舉。

爲了牽制和削弱吳三桂在山海關的力量,崇禎皇帝先後向山海關及其附近一帶衛所城鎮,安排了高第、唐通、張鼐、趙忠等人,但成效一直不大。

唐通至今仍被關押,高第已經和吳三桂同流合污,趙忠與遊擊宋喜更是被吳三桂擅殺奪權,他的種種行徑,已是達到了崇禎皇帝可以忍耐的極點。

司禮監秉筆太監李鳳翔帶着一批錦衣校尉,持着一卷聖旨,來到吳府門前,毫不客氣的道:“給雜家狠狠的砸開,對付亂臣賊子,沒什麼好說的。”

“是,公公,砸!”

今年從百戶升任爲千戶的錦衣衛齊昊點點頭,左手警惕的放在繡春刀上,右手攥成拳頭,醞釀力氣,“砰”地一下將吳府大門踹開。

“公公,整個府上都搜遍了,吳三桂一家老少十三口,全都在這裡了。”齊昊聽了屬下百戶的彙報,點點頭說道。

不知道是真不知道,還是在搖頭晃腦的裝蒜,吳襄瑟瑟發抖的跪在地上,卻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似的:“公公,不知臣是犯了何罪,要如此興師動衆,抓我全家?”

“你沒什麼事兒,你好的很!可是你兒子,就不怎麼樣了。”李鳳翔嘿嘿冷笑幾聲,寶貝似的拿出聖旨,唸完以後說道:

“都聽仔細了?帶走,全都給雜家帶走,府上的東西全都貼上封條,等東廠的人來查抄!”

“公公,我早就和那個犯上作亂的逆子脫離父子關係,您看,這是書信,還沒來得及寄出去啊。公公千萬手下留情,只要准許我面見聖上,陳述實情,家財願意分給公公一半!”

“呵,雜家可收受不起,齊千戶,愣着幹什麼,給這賊子押走啊!”李鳳翔雖然貪財,但卻知道什麼時候該貪,什麼時候不該貪。

去山西那次事關重大,這麼多的銀兩從手上流轉,他卻一個大子兒都沒碰過,前段時間皇帝剛打壓了方正化和內廠,這個時候貪財,不是要命的事兒麼。

吳襄一路上不斷高呼自己是冤枉的,還說什麼要見皇上,聽得錦衣衛千戶齊昊的心煩不已,只好一旁好笑的說道:

“您就別喊了,拿人就是皇上的旨意,見了皇上,只怕您老死的更快!”

聽了這話,吳襄一下子反應過來,全程都像失了魂一樣,任錦衣衛如何揉捏,都是一聲不吭,因爲他已經知道,這次他們吳家是完了。

......

山海關,一向是明清兩方關注和爭奪的焦點,任何動靜都在韃清的窺探之下。

崇禎皇帝以東征吳三桂昭告天下,集結朝廷大軍東征山海關,同一時間的盛京城,得到消息的多爾袞也第一時間聯合了八旗各王公大臣,緊急前往皇殿議政。

布木布泰帶着九歲的福臨,看着底下爭論不休的王公大臣們,心下有些疲累,遂朝多爾袞說道:“遼東不穩,祖宗之地若有失,有何面目見太祖皇帝。前些時日,那金州一帶又有漢人鬧事,睿親王還是率軍平叛爲先,這入關一事,仍需從長計議。”

范文程聽見孝莊話中絲毫不加掩飾的所謂“祖宗之地”,也是爲韃清的厚顏無恥所折服,他剛想說些什麼,但見豪格的眼色,立即又選擇閉口不言。

自多爾袞關內退敗之後,他在八旗中的威望便大不如前,如今仍占主導地位,一是因爲上一戰他的兩白旗未折損多少,二也是因爲濟爾哈朗和代善不明不暗的態度。

除此之外,孝莊對多爾袞明顯的偏向,也牽動着許多八旗王公大臣的心,不過即便如此,多爾袞此時在八旗內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豪格給范文程打完眼色之後,冷笑幾聲一言不發,就等着多爾袞自己跳出來犯衆怒。

多爾袞雖然明知這是犯不智之舉,但他卻依舊對去年從關內敗退之事難以忘懷,遂起身用命令的口吻沉聲說道:

“山海關是必爭之地,吳三桂已修書與本王,不日就將獻關,到那時我八旗大軍當可一舉入關,定策中原,指日可待!”

“若吳三桂承受不住明軍攻勢,投了明國,或是山海關被明軍強行攻取,我大清關內局勢便一發不可收拾,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你們難道都不明白嗎!?”

多爾袞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若是往常,這個時候大殿上定然羣起呼合,畢竟睿親王的令旨不得違背,但這個時候,卻只有冷眼旁觀的衆多王公大臣。

就連布木布泰,都是一臉失望的看着多爾袞,一言不發。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大清內部已是四處起火,兵丁平亂尚嫌不足,真的有必要再去強奪山海關嗎,一旦不成,那可就是真的滅國之危了!

這個多爾袞,難道不明白嗎?

第一百九十四章:安南來使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四百五十九章:過臨榆,降東羅第二百五十章:浮出水面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四百八十章:對陣(求推薦)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一百零二章:激斬阿巴泰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二百一十八章:吞併烏齊葉特第一百三十九章:抉擇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一百章:和韃子拼了!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九十一章:我叫唐幸運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十九章:已經炸毛的羣臣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三百五十九章:王師雲集,爭鬥沙場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六百三十五章:民戲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七百八十九章:在暖閣操盤的皇帝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營之戰(上)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二百二十二章:黃闖子激斬哈爾泰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二十六章:撲朔迷離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五百九十一章:第一次碰撞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五百六十四章:宗第授首 體純反正第二百八十六章:兩刀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六百一十九章:以人填河,天降奇兵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二百零三章:奪權之辯一些相關通知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穩定的皮島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五百九十一章:第一次碰撞第九十六章:各有心思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
第一百九十四章:安南來使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四百五十九章:過臨榆,降東羅第二百五十章:浮出水面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四百八十章:對陣(求推薦)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一百零二章:激斬阿巴泰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二百一十八章:吞併烏齊葉特第一百三十九章:抉擇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一百章:和韃子拼了!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九十一章:我叫唐幸運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十九章:已經炸毛的羣臣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三百五十九章:王師雲集,爭鬥沙場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六百三十五章:民戲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七百八十九章:在暖閣操盤的皇帝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營之戰(上)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二百二十二章:黃闖子激斬哈爾泰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二十六章:撲朔迷離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五百九十一章:第一次碰撞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五百六十四章:宗第授首 體純反正第二百八十六章:兩刀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六百一十九章:以人填河,天降奇兵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二百零三章:奪權之辯一些相關通知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穩定的皮島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五百九十一章:第一次碰撞第九十六章:各有心思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