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王承恩的心思

紫禁皇城。

無論外頭鬧到什麼地步,作爲大明朝的心臟地帶,這裡卻仍舊是風平浪靜,因爲一旦這裡也生出了亂子,那就是京師的動亂。

換句話來說,京師的動亂,便代表着整個大明的黑暗時刻來臨。

崇禎皇帝離開之前,對於皇城的安排可謂重中之重,無數禁軍兵士前不久接到命令,正手持刀槍到處巡衛。

古樸又滄桑的“承天門”三個大字之下,一名千總正帶着數倍於平日的兵力,守衛在這裡,忽然間,他皺緊眉頭,將手舉起來。

見他這副樣子,其餘的兵士雖然心中不相信是鬧到了皇城,但卻依舊按部就班的開始列隊。

城頭幾名千總同樣發現端倪,沒有多久,便是嘩啦啦召集來一整隊的鳥銃手,他們分佈在四面垛口的後面,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靜靜等待着上官命令。

不多時,地平線的那頭奔來一騎。

見了此人裝束,城下千總鬆了口氣,揮手示意撤防,回頭喝道:“是錦衣衛傳旨來了,速速開城——”

錦衣衛邊跑邊高聲喊道:“陛下有旨傳回,陛下有旨傳回!”

看着那自撫寧衛趕回的錦衣衛飛速入城身影,千總心緒定了下來,自語道:“想來是皇上早已料到,不然怎麼能這樣剛好的趕回來傳旨。”

“既然如此,那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

坤寧宮,周皇后和皇太子朱慈烺正面色焦急。

自從接到東廠、內廠大打出手的消息到現在,已經快過去了半個時辰,消息傳出來的第一時間,負責京城防戍的禁軍很快就加倍了城桓防守力度,並且也安排人手在宮城外增設了幾道關卡。

儘管如此,但身在宮中的衆人,依舊覺得不放心。

期間還出了個小插曲,內廠本負責內廷日常衛戍探查諸事,但自從事發以後,禁軍迅速關閉了皇城所有的通道,不僅禁止東廠的人進出皇城,更是直接出動兵馬,干預了內廠在宮中的侍衛行動。

此時,這些被禁軍控制住的內廠番役,全部都被卸下刀槍,關押在一處庭院等待事後發落,由於宮中庭院屬皇家,禁軍將領不好直接挪用,便將這些人與早年秘密關在宮內的李信關在一起。

畢竟這崇禎朝至今二十年了,無論內廷還是外地軍鎮,真正沒有一天是安穩過,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在鬧災,甚麼水災、旱災、蝗災,甚至於兵災......根本就是連綿不絕,自崇禎十七年以後纔算好些。

朝廷的銀子是不斷往外扔,可形勢依舊不怎麼見好。

此時崇禎皇帝不在,先是朝堂羣臣刁難,繼而就連深信的廠衛都開始激鬥奪權,母子倆深感不安,有些慌亂,倒也在情理之中。

“秀梅,宮外可有什麼消息了?”

周皇后抱着一聲不吭的朱慈灼,張開嘴殷切問道,朱慈烺也是將實現從自己八弟身上挪開,望向坤寧宮的掌事女官秀梅。

“皇后娘娘,上次來消息還是在半個時辰前,說是東廠和內廠的人都已經打起來了,就連錦衣衛南鎮撫司衙門都遭了災,有些東廠番子衝進去,砸爛了不少東西。”

周皇后聽完,眉頭更是擰成一團。

聽了這話,朱慈烺站定原地,鎮靜問道:“北鎮撫司可曾參與?”

“這個,太子恕罪,奴婢不知道呀!”秀梅想了想,連連搖頭,趕緊跪到地上請罪。

“傳錦衣衛掌印指揮使李若鏈進宮!”朱慈烺似乎下了什麼決心,說出的話,就是周皇后都覺得十分驚訝。

當時身在北鎮撫司坐鎮的李若鏈,接到宮中太監的報信,說是太子讓進宮見駕,他與幾個下屬商量幾句,最後還是決定立即進宮。

不過臨走之前,他心中已經對皇后和太子要說的有了猜測。

“臣李若鏈,見過太子殿下,見過皇后娘娘,見過公主殿下!”

等他趕到的時候,朱媺娖和駙馬都尉張煌言也已經趕到坤寧宮,正在商量着什麼,李若鏈有些以外,這個時候駙馬不是應該在武學院進修嗎。

見他來了,周皇后點點頭,直接問道:

“李掌使,事態緊急,本宮就明說了,這件事不能鬧大,京師不可以亂,若想讓董總督帶城防軍平亂,本宮的話行不行?”

“這個......”李若鏈一臉犯難,在朱慈烺臉色微變之後,才“噗通”一聲跪到地上,低頭說道:“皇后恕罪,太子恕罪,調動兵馬平亂,只有皇上的聖旨才行。”

“不然,就算太子和皇后一齊宣詔,只怕董總督也不會動一兵一卒!”

這事兒其實周皇后早就有了答案,崇禎皇帝御駕親征的旨意很明確,皇后只有聽政與掌後宮之權,太子則只有臨朝理政之權,沒有一絲一毫的兵權分交。

從穿越過來的崇禎皇帝角度去看,經歷了這麼多,兵權是最大的忌諱,兵權就是刀把子,只有刀把子一直緊緊握在自己手裡,才能放心。

董琦則是崇禎皇帝手把手培養出來的,可以說是忠貞不渝,除非廠衛亂子鬧到了城防衛戍的頭上,不然他怕是根本不會出兵平亂。

誰都明白,動兵之前,就是區區的番役內鬥,圈子不大。

可一旦出動了城防軍平亂,那就不僅如此了,牽扯的已經不僅兩廠一衛,那更是方方面面,若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震怒,誰又吃罪得起?

正在宮中有些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名禁軍跑回來喊道:“啓稟皇后娘娘,啓稟太子,聖旨入京,董總督已經出兵平亂了!”

......

東廠總署,最內的一間陰暗小屋之中,兩個人正在說着什麼。

“王廠督,整件事你一直都不露面,難道是暗藏禍心不成?”聽聲音,說話的是方正化,此時他的聲音有些氣急敗壞。

儘管時至今日已亂象皆平,城防軍很快控制了全城,東廠上上下下都已被篩了一遍,但他還是有些咽不下那口氣。

自己本來是找王承恩說理的,沒成想人沒見到,卻差點直接死在外頭。

想來他方正化好歹是堂堂的內廠督主,出去督幾次軍都沒事兒,要是陰溝裡翻船死在京城,那玩笑可就開大了。

“坐。”

許久未曾露面的王承恩,聽了他氣急敗壞的一番出氣之後,卻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示意他坐在一旁,面衝陰暗面,嗓子沙啞着說道:

“老夫要恭喜方督主,在這場廠衛爭鬥之中拔得頭籌啊,恭喜恭喜。”

“你什麼意思?”方正化越聽越糊塗,也是坐不住了,起身走到王承恩身後,目光不善的問道。

“來來來,老方,咱倆許久沒曾坐在一起這樣說說話了,你且仔細聽老夫說。”王承恩笑着回頭,將方正化按在椅子上,忽然問道:

“皇上是不是聖主?”

聞言,方正化面色勃然一變,幾乎是喊着道:“廢話!你到底是什麼意思,別繞彎子了行不行,要學東林推太極那一套?”

“那就不學了,老夫且問你,當朝的既然是聖主,那皇上三年前復設三廠一衛,如今又將李有成從東廠調到內廠,就是單純的想獎勵他在南京立了大功?”

“我看不然吧。”王承恩說完,方正化深思起來,見他的神情,又是笑了笑繼續說道:“若是昏君,會被文臣們牽着鼻子走,但當今這位明顯不是昏君。”

“皇上先借廠衛之手鏟除文臣朋黨,如今滿朝幾無東林,廠衛卻勢力滔天,到處仗勢欺人,引得百姓怨聲載道,這是你我二人能收束得住的嗎?”

“依我看,去了一個許榮秀,遲早再出來一個王榮秀、趙榮秀,到時候怎麼辦,廠衛之間再打上幾次?根本收束不起來啊!”

“老方你也看到了,你覺得皇上的這一步棋,是在如何走?”

“制衡廠衛,皇上是在制衡廠衛!”方正化忽然喊出來,一下子站起來,面上全然是蒼白之色,擡起頭看了王承恩一眼,顫聲道:

“你是一面未露,我如今已是深陷泥潭,又該如何自拔?”

“一面未露就安全了,深陷泥潭就死定了?不盡然吧。”王承恩笑着搖搖頭,負手向後轉了幾步,說道:

“老夫給你個交個底,當今的這位皇上已是超出了文韜武略的範疇,暗地裡藏着的心緒不在你我之下,遲早都要動廠衛,這事兒更是個警告!”

“趁着現在還不晚,儘早抽身吧,說不定等皇上真動廠衛那一天,還能念及舊情,給你我二人一條活路。”

第四百七十八章:野戰第四百三十章:總督四川,滿門忠烈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一百零六章:力排衆議第二百零六章:皮島 天津 登萊第一百零九章:不能當睜眼瞎第二十九章:士林中的歪風邪氣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五百六十八章:鎮江大將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四百八十八章:武帝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四百八十二章:先知第一百六十五章:蓋州之戰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殘,賊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戰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第十五章:朝堂上就是比誰臉皮更厚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王承恩的心思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七百八十七章:廠衛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五百四十九章:拿你女兒來換!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百七十六章:安排善後第十三章:周遇吉誓決李闖第五百三十六章:這還有什麼爭的?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十三章:周遇吉誓決李闖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石頭的一些心裡話。第十章:給山西官軍發餉第七百七十八章:大明式的擴張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龐氏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講究技巧的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夠鬧騰的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
第四百七十八章:野戰第四百三十章:總督四川,滿門忠烈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一百零六章:力排衆議第二百零六章:皮島 天津 登萊第一百零九章:不能當睜眼瞎第二十九章:士林中的歪風邪氣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五百六十八章:鎮江大將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四百八十八章:武帝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四百八十二章:先知第一百六十五章:蓋州之戰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殘,賊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戰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五百零八章:操勞國事爲君死(三千字!)第十五章:朝堂上就是比誰臉皮更厚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四百四十六章:王承恩的心思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七百八十七章:廠衛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五百四十九章:拿你女兒來換!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百七十六章:安排善後第十三章:周遇吉誓決李闖第五百三十六章:這還有什麼爭的?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三百四十九章:清軍壓境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十三章:周遇吉誓決李闖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四百四十三章:激鬥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石頭的一些心裡話。第十章:給山西官軍發餉第七百七十八章:大明式的擴張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龐氏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講究技巧的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夠鬧騰的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