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還是太看得起你了

就說王永吉這貨,歷史上也是搞笑。

屁顛屁顛投了韃清,然後人家要啓用他的時候,這貨來一個堅辭不受,便是建奴這麼蠢的都能看明白,說這貨是喜好風名,直接給他來了一個“永不錄用”。

將這貨晾了一會兒,然後韃清再去問,給你個戶部侍郎你當不當?

王永吉是怎麼辦的,就像當初投韃清一樣,二話沒說屁顛屁顛就去了,再也不敢搏什麼虛名了。

崇禎皇帝想到這兒,拿起絕命疏瞅了一眼,故意提高了嗓門道:“這寫的都是什麼玩意兒,驢脣不對馬嘴的,哪個沒品無才的寫的?”

“還絕命疏,威脅朕呢?”

這聲音大,門口站着的太監們全聽了個清楚,王德化心中一凜,心道皇爺這是對那王永吉不滿,這可是逢迎拍馬的好機會。

他招手叫直殿監的掌印李春過來,低聲道:“李公公,方纔皇爺的話你可是都聽清楚了。”

李春正在琢磨,見王德化也有這個意思,便是點頭道:“這個喚做王永吉的,咱家早就見他不順眼,上這絕命疏威脅皇上,要不咱們,替皇爺把他給除了?”

聽見李春話中咱家的自稱,王德化自然有點難受。

想當初,自己是堂堂司禮監秉筆的時候,這小子就是個暖閣外頭的隨侍太監,見到自己都恨不能叫乾爹。

現在可倒是好,李春這小子在皇爺面前一頓溜鬚拍馬,一步登天直接混到直殿監掌印這個位子來了,在本公公面前都敢託大自稱咱家了。

心裡雖是這麼想,可王德化卻也知道,直殿監掌管大內清掃、潔塵等事,雖說權柄不高,但畢竟總能在皇帝身邊,也是份紅差。

日後自己若想坐到司禮監掌印,須還得靠這李春在皇爺跟前美言幾句才行,思慮此處,他面上毫無不滿之意,微笑着問道:

“李公公也有此意?”

見對方點頭,他又說道:“這事兒咱們不能自己動手,不然又叫那幫文人無休止的彈劾,給下面放個風聲出去,自然有人趕着對咱們阿諛奉承,叫他們去辦,你我裡外都相安無事。”

“王公公好計謀,只是這人選要找誰去?”李春先是一笑,繼而面色反轉,沉吟道:“這個人,要對朝廷忠心,又不能是我們這邊的人。”

王德化眼前一亮,“這簡單,王永吉如今在家賦閒,給揚州府的知府放個風聲,就說這事兒如若辦成,重重有賞。”

“好,我這就去辦!”李春點點頭,道事不宜遲,轉頭便要走,不過他剛走出幾步,就聽暖閣裡頭的崇禎皇帝怒喝一聲,將絕命疏扔出來,喊道:

“替朕把這玩意兒扔了,這個王永吉,真是混賬!”

王德化趕緊小心翼翼的上前把絕命疏撿在手裡,先是應了幾聲,這才退出來,衝李春說道:

“這東西你交給東廠,編排罪名他們最有一手,給那王永吉安個能殺頭的就行了,家人就不要連累了。”

“好。”

......

前段時間崇禎皇帝取消了一大堆總督,王永吉這個最後一任的薊遼總督就在此列,沒官當了,這小子也就只能回老家再找機會。

歷史上放清兵入關定策的兩個人,吳三桂已經被剿了,剩下一個王永吉,崇禎皇帝本來打算讓他就這麼閒着,放他一馬算了。

可沒成想,這老小子不想過好日子,逮住機會就想要再進來,而且算盤打挺響,絕命疏,崇禎皇帝怎麼辦都不行。

直接殺了吧,人家絕命疏直接名流千古了,這不便宜這老小子了嗎,不殺吧,整的好像自己這個當皇帝的心虛理虧似的。

以士子那些人胡攪蠻纏的本事,沒準幾天就風傳成王永吉剛直不阿,上絕命疏,竟把崇禎皇帝說的啞口無言云雲此類。

既然如此,朕就給你來一個真絕命。

自己不能親自動手,那怎麼辦呢,頭那幫人也不是吃屎的,琢磨聖意總會吧,朕都把意思顯露的這麼明白透徹了,該怎麼辦心裡有沒有數?

司禮監如今最有名的三個秉筆太監,王承恩已經掌管東廠,是不可能再做掌印太監的,那就剩下李鳳翔和王德化了。

李鳳翔這三年來,雖說小聰明不少,但畢竟各種事兒都是他出去辦的,崇禎皇帝現在讓他出去傳旨也放心。

而王德化,整日侍奉在暖閣外頭,就跟親爹似的把崇禎皇帝供着,王承恩走後,大內基本也是他在管着,都是有力競爭者。

李鳳翔前段時間又奉崇禎皇帝的意思,跑了一趟遼東,在皮島和山海關等地都走了幾遍。

眼看着這小子越混越得寵,自己天天陪伴在御前,卻屁事沒幹出來,這可把王德化愁壞了。

今天崇禎皇帝故意顯露出來的聖意,在王德化這就是爭掌印位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怎麼都得抓住了。

李春和王德化都是平日常在暖閣周圍伺候的,屬於一窩,王德化上去了他也舒服,對這事兒也是挺上心。

畢竟,誰也不想一輩子就當個大內掃地總管太監。

王永吉老家在高郵州,這裡是揚州府轄內,上次崇禎皇帝來揚州的時候,還是平定諸王之亂那陣。

現在揚州府的知府和軍將,全都是朝廷一系,揚州這裡也是爲數不多崇禎皇帝能完全控制的江南州府。

因爲八王之亂規模雖然大,但不是很靠南,崇禎皇帝當時北邊控制的沒有現在穩定,急着回去守老家,在北邊完全控制下來之前,也不想在江南多生事端。

一般平定了每個王爺之後,崇禎皇帝就只是把本地的官員換一換,比如這揚州府,當時把知府和守軍換成自己人以後,就直接走人了。

現任的揚州知府叫施一繡,衛指揮使是韋昌東,正兒八經的淮西子弟,老朱家當年賴以起兵奪天下的那批人。

說起這個韋昌東,曾是周經武神武軍麾下左營總兵,一路下來,也算得上是戰功不小,早在諸王之亂以前,便隨周經武入京勤王。

當時韋昌東率領的左營勤王途中,路遇馬匪樊龍率衆掠村,他下令拯救百姓,一馬當先,擊潰樊龍匪幫,奪騾馬等物無數。

韋昌東更是單挑擒獲匪幫首領樊龍,一戰斬獲四十八顆人頭。

說起來也有意思,韋昌東瞭解了樊龍襲擊村落緣由之後,痛罵了在村中佔田的富戶,並且親自去找周經武陳情緣由。

周經武當時考慮到勤王需要兵力,念及樊龍無心殺害百姓,並且他這個匪幫在周圍還頗有義軍之名,便令他解散大多數部衆,只率一少部分精銳隨隊戴罪立功。

那個樊龍自此以後對韋昌東和周經武死心塌地,如今已經立功得到升任,他手下那些匪幫精銳,戰死一大部分,餘下的也成了神武軍的中堅力量。

上次諸王之亂,經周經武建議,崇禎皇帝降旨調韋昌東任揚州總兵,率部鎮守揚州府。

時任左營百總的樊龍隨之升遷,如今在高郵衛任指揮僉事,協助韋昌東鎮守揚州府,是其麾下一大臂膀。

巧合的是,這樊龍率部屯駐之地,正是揚州府轄內高郵州。

第九章:復建東廠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襲破敵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三百八十九章:十七世紀全球最強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師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一百六十二章:演習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一十五章:訂盟 六衛 冊封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六章:御馬監 錦衣衛第一百一十一章:聯合執法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六十五章:密不透風的廠衛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一百五十三章:闖軍退了(上架求訂閱!!!)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三百五十章:藺養成的抉擇第五十二章:集結 誓師 出征(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一百八十八章:欲加之罪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一十二章:你真當我不敢動手?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四百五十九章:過臨榆,降東羅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一百五十三章:闖軍退了(上架求訂閱!!!)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二百零二章:大明崇禎年間的“瓜蔓抄”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七百八十三章:這,就是教廷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四百零四章:作爲皇帝的理想與抱負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五百三十三章:誰敢對你不敬,朕就殺他全家
第九章:復建東廠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襲破敵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三百八十九章:十七世紀全球最強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七百七十章:大明等於“全世界”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師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一百六十二章:演習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一十五章:訂盟 六衛 冊封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六章:御馬監 錦衣衛第一百一十一章:聯合執法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二百六十五章:密不透風的廠衛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一百五十三章:闖軍退了(上架求訂閱!!!)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三百五十章:藺養成的抉擇第五十二章:集結 誓師 出征(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七百七十四章:年輕的時代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一百八十八章:欲加之罪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一十二章:你真當我不敢動手?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四百五十九章:過臨榆,降東羅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一百五十三章:闖軍退了(上架求訂閱!!!)第六百四十二章:皇權不下鄉?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二百零二章:大明崇禎年間的“瓜蔓抄”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七百八十三章:這,就是教廷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四百零四章:作爲皇帝的理想與抱負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五百三十三章:誰敢對你不敬,朕就殺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