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

大唐立國之初,名臣無數,但尚書僕射也是百官之首,不可輕予。

蕭瑀,威望雖夠,但性子不爲李世民所喜,任之無望;虞世南,性子倒是不錯,資歷也不缺,但年歲卻大了些,已過七旬之年若要拜相實乃天方夜譚;溫彥博,雖與李恪走的很近,但身子骨已不便利,難以久任;至於劉政會、劉弘基、唐儉等從龍老臣更是多有不足。

縱觀滿朝上下,能夠力壓長孫無忌,任者尚書右僕射的除了杜如晦,李恪還真找不出第二人來。

李恪仔細斟酌了片刻,便策馬直奔蔡國公府而來,除了探視杜如晦之外,也想一探究竟。

當李恪帶着一衆護衛,騎着快馬趕至杜如晦府上時,恰巧看到了迎面而來的太醫自門內走出,李恪看着太醫署的人,心裡咯噔一下。

自杜如晦府上出來的太醫不是旁人,正是曾爲李恪診過傷疾的太醫令王瓊。

杜如晦乃當朝宰相,堂堂國公,身染有疾請太醫診治倒是自無不可,但是卻也不會輕易驚動太醫署令王瓊。

而今日李恪卻在杜如晦府上見到了王瓊,這意味着什麼,李恪自然清楚。

李恪下了馬,將手中的馬繮交給身後的王府衛率,便立即走向了府門。

“本王乃楚王李恪,聽聞杜相染病,特來探視。”李恪走到府門處,對蔡國公府守門的門人道。

聽聞楚王李恪來此,門人神色一凜,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忙對李恪道:“請殿下入正廳稍後,小人這就前往通稟。”

以李恪如今的身份,整個長安城中李恪想要拜而不得的府門還真沒有幾個,杜如晦的蔡國公府自然也不在其中,門人進去通稟不過片刻,便帶了杜如晦的意思出來,引李恪前往書房相見。

書房?

李恪聽到這個地點,心中還是不免生出了一絲不解。

若是病重,此時的杜如晦不該是臥病在牀嗎?怎的還會在書房?

李恪滿懷不解地便隨着門人進了府門,直往書房而去。

李恪剛到書房外,便看到了正在書房中理事的杜如晦,李恪仔細望去,杜如晦雖面色蠟黃,容貌消瘦,但精神倒算還好,也不像是油盡燈枯的模樣,至少他還能行走自如,尚未病重到離不開牀榻的地步。

杜如晦見李恪入內,起身拜道:“臣杜如晦參見殿下,臣身體小有不適,太醫特意叮囑染不得風寒,不宜出門,故而未能親迎,還望殿下勿怪。”

李恪上前道:“哪裡哪裡,本王聽聞杜相患病,特來府上探視,還望未攪擾杜相清淨纔是。”

杜如晦笑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能來,臣之府上正是蓬蓽生輝,又何來攪擾一說,不過殿下來的倒是快,陛下方走,殿下便到了,殿下的消息着實是靈通地很。”

杜如晦看着李恪,親自爲李恪奉茶,臉上雖是掛着笑意,但話中卻別有他意,至少在李恪聽來,消息靈通四個字恐怕不是在褒獎他。

大唐官場有言:“房謀杜斷”。

房玄齡任尚書左僕射,杜如晦任尚書右僕射,兩人輔佐李世民同理朝務,可謂相得益彰。

若論謀略,恐非杜如晦所長,比不得房玄齡,但若論識人斷事之能,杜如晦卻遠勝房玄齡多矣。

自貞觀初年,杜如晦任尚書右僕射以來,連主兩年京察之事,爲朝廷選賢任能,從無疏漏,杜如晦善於識人,由此可見一斑。

而李恪的心思旁人興許不懂,但杜如晦卻看得明明白白。

李恪從大殿擇師,自請爲質,再到他挾功歸國,開府建衙,這一樁樁,一件件,杜如晦都看在眼中。

在他看來,這個滿朝稱讚,譽爲賢王的三皇子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賢德,相反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心之輩,雖年少,但其志卻不小。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

面對行事一向恭謙有禮的三皇子,杜如晦從不敢有半分大意。

李恪對杜如晦問道:“不知杜相眼下身子如何?”

杜如晦回道:“臣並無重病在身,只是今日早間突然昏厥了一陣,不料陛下關護,竟御駕親臨。”

李恪聞言,笑道:“既是如此,本王便放心了,不過倒是杜相,身體已然不適還在忙於朝務,本王着實欽佩。”

杜如晦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圖紙,對李恪道:“不過是陛下擴建洛陽宮的草圖,臣不放心工部那邊,總要自己過目纔是。”

李恪聞言,訝然問道:“父皇欲建洛陽宮?”

杜如晦道:“陛下欲在明歲巡幸洛陽,自需新建洛陽宮殿。”

李恪不解地問道:“年初大戰方止,眼下大唐正是休養生息之際,此時若大興土木,恐怕勞民傷財啊。”

李恪之言,杜如晦又如何不知,杜如晦官拜尚書僕射,手中管着的便是大唐的錢袋子,眼下大唐國力還餘幾何,杜如晦比誰都清楚,但李世民執意如此,杜如晦又能如何。

杜如晦嘆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我等既爲臣子,自當爲陛下分憂。”

李恪看着杜如晦的模樣,心中也是一陣慨嘆。

杜如晦已身體抱恙,尚在心憂國事,大唐能在李世民登基後短短四載回覆元氣,反攻突厥,自然少不得這些殫精竭慮的君子誠臣。

李恪對杜如晦道:“杜相不必爲此憂心,本王離府後自當入宮求見父皇,請父皇暫緩新建洛陽宮之事。”

杜如晦聽着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訝色。

李恪志在儲位,他要做的不該是竭力討得李世民歡心,以求謀位嗎?他怎會忤逆李世民的意思,直言勸諫?

一時間,一向自詡善於識人的杜如晦竟也有些看不透李恪的意圖了。

杜如晦問道:“洛陽宮之事陛下心念已久,殿下此時勸諫,就不怕陛下動怒嗎?”

李恪雖是李世民親子,有大功在身,但畢竟李世民更是皇帝之尊,說一不二,他建洛陽宮,李恪若隨意置喙,必會引得李世民不快。

李恪聞言,笑了笑,長舒了一口氣,起身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本王行事,但求對得起對得起天地良心便可,何來那麼多的顧忌。”

李恪一邊說着,拍了拍自己的衣角,便要離去。

可就在李恪一腳剛邁出房門的時候,又突然想起了什麼,停住腳步對杜如晦道:“眼下杜相雖精神尚好,但面色已憔悴非常。本王以爲縱政務再急,杜相也需好生歇息。否則我大唐盛世若少了杜相之力,只怕也會少了幾分神采。”

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九章 拒親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
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圈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九章 拒親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