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張元素

自打李恪出京以來,凡過州郡,各地官員必來拜會,以致連日走走停停,腳程極慢,李恪算了算日子,若是再這麼走下去,恐怕待到了揚州,都快入夏了。

李恪出了華陰,便同王玄策、馬周、秦懷道三人商議,由秦懷道和馬周留下統率大隊人馬,打理各地官員,而李恪則帶着王玄策、岑長倩還有席君買幾人,帶着十餘人的親衛輕車簡從先往揚州。

“殿下,若是不入洛陽城,直往河口而去的話,再過一炷香的功夫便該到洛陽碼頭了。”王玄策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對洛陽地形自然熟稔,離着洛陽的運河碼頭還有些距離,王玄策便指着東北的方向對李恪道。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擡頭望了望,果然就在李恪目光所能及的最遠處,隱隱約約似有布旗在高聳的桅杆之上飄動,想必那裡便是入河口了。

李恪看着遠處飄動的旗杆,對王玄策道:“本王與張元素素來不熟,見他作甚,不必入洛陽城,咱們徑直入河,往揚州去便是。”

張元素乃魏王李泰的長史,李泰爲洛州大都督,他因身在長安未能之官,便是由長史張元素往洛陽就任,代行大都督職權。

故而張元素雖只是從三品長史,但因爲他代表的是魏王李泰,在洛陽城中,縱然就算是從二品的河南牧也要低他一頭。

當然了,這也只是人臣而已,以李恪的身份自然不必買張元素的帳,就算是過而不見也無甚不妥。

不過這也只是李恪的意思而已,李恪與張元素不熟,也不想與他相熟,自然懶得繞進洛陽城見他,但張元素卻早已奉命要拜見李恪。

李恪雖然帶的人不多,一路輕車簡行,但卻並未故意隱藏行蹤,想瞞過張元素倒是不易,李恪出了潼關不久,剛過虢州,張元素已經得到了消息,出城尋他來了。

當李恪一衆來到運河碼頭後,還有些距離,李恪便看到了站在碼頭之上專程相侯的張元素。

“臣洛州大都督府長史張元素拜見楚王殿下。”張元素見李恪近前,連忙上前拜道。

wωω◆ T Tκan◆ ¢ o 張元素雖只是從三品魏王府長史,但在這洛陽內外耳目靈通,他能知曉李恪的行蹤,李恪倒是絲毫不覺得訝異。

李恪見張元素,於是扶起張元素,笑道:“張卿好靈光的耳目,本王剛入洛陽,本想着南下急切,不欲入東都停留,沒想到張卿竟已經在此等候了。”

張元素起身笑道:“殿下丰神俊秀,這方圓百里之類又有何人能與殿下相比,想知殿下蹤跡,實非難事。”

張元素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派人跟蹤了李恪,只是這麼打着馬虎回道。

李恪自也知道張元素的意思,也懶得接他的話,反倒直接問道:“張卿來此,可是奉四郎之命?”

李恪口中的四郎便是魏王李泰,張元素爲李泰黨羽,張元素與李恪本該避嫌纔是,若非李泰之命,他好端端地怎會來此見他。

張元素回道:“楚王所言甚是,臣在此正是奉了殿下之命。”

李恪問道:“四郎命你在此所爲何事?”

張元素回道:“諸皇子外放之事,殿下多賴楚王相助,還能留在京中,殿下特命人快馬傳書來此,要臣千萬當面謝過楚王。”

那日羣臣大宴,大殿之上,若非李恪一口應了外放之事,平息了此事,依那日的形勢,李泰能否留在京中都是未知。

李恪道:“四郎太見外,本王同他乃至親兄弟,自當相互幫扶,四郎說這些作甚。”

至親兄弟,李恪說着這四個人,看似情真意切,但卻沒有誰會把它當了真。

想李世民同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乃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爲了皇位尚且殺地你死我活,更何況李恪和李泰還非一母所生,李恪的話誰又會當真?

張元素道:“楚王與殿下兄弟情深,我等自是看在眼中,只是若是人人盡能如殿下這般便好了。”

來了!

李恪眼睛一亮,知道這纔是張元素此來的真正目的,所謂什麼當面道謝,不過是一句虛話罷了。

而張元素話中所隱射的是何人,李恪自也知道。

那日大殿之上,當先借天降異象提出要使皇子外放的便是于志寧,而於志寧乃太子左庶子,他是誰的人,抑或是他心向着誰,滿朝上下誰人不知。

遠交近攻。

王玄策乃李恪心腹智囊,李恪在北地時也曾隨着王玄策讀書,王玄策最善縱橫之道,故而李恪聽着張元素的話,腦海中頓時冒出了這四個字。

李恪已然外放,遠在揚州,日後在京中自然於李泰無礙,李泰不必對付李恪,也對付不了李恪。

而李泰不是安分之人,他若欲爭那儲位,最爲緊要的自然就是對付安坐太子之位,正與李泰同在長安的李承乾。

此前李恪有意離京,本就是有此思量。

眼下諸皇子中以李恪勢頭最盛,李恪若在長安,李承乾和長孫無忌的注意便只會在李恪的身上,李恪便成了衆矢之的,而李恪若出了長安,李承乾便沒了心腹大患,相反的,李承乾自己便成了旁人的眼中釘。

李恪離開長安不過數日,這樣的苗頭已經冒了出來,而這還只是開始。

李恪聞言,故意搖了搖頭,嘆道:“本王已然出了長安,也不知下一個出京的皇子是誰,張卿若是方便,還請傳信回京,待本王告知四郎,要他在京行事謹慎些,免得步了本王后塵。”

李恪說着,儼然一副怨懟的口氣,對李承乾所爲很是不滿的模樣。

李恪的反應,恰好是張元素想要看到的,李恪雖不在長安,但他在李世民的心中還是頗有分量,他的話李世民也很是在意,有些話自李恪的口中說話,比尋常臣子好用太多了。

張元素對李恪道:“楚王放心,楚王之言臣自當回稟殿下。”

李恪笑道:“如此本王便寬心了。”

李恪說完,朝着張元素拱了拱手,轉身登船了。

“臣恭送殿下。”見李恪登船,張元素俯身唱喏,對李恪道。

且不論張元素心中如何看待李恪,這面子上的功夫倒是做的足了,待看着李恪一行登上了大船後,張元素方纔起身。

張元素方一起身,臉上原本的笑意便猛然一收,看着不遠處李恪所登的大船,眼中閃過一絲厲色,對身旁的洛州司馬鄭觀道:“楚王已然乘舟南下,速將此消息散步出去,三日之內,本王要讓揚州城人盡皆知。”

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九章 飲酒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章 結好
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四章 恩蔭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九章 飲酒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章 祿東贊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章 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