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子外放

白虹貫日,異象生後,大唐君臣們也沒了繼續宴飲的心思,大宴草草結束後,李世民便命京中各省,各部監首官同往甘露殿議事。

袁天罡最善“風鑑”之事,袁天罡的大名,來自後世的李恪豈會不知,對於袁天罡其人,李恪也是滿心好奇,正想着趁此機會好生看一看這個史上被傳作斷術通神的道士有否到底是何等模樣。

李恪進殿後不過片刻,殿中中官方一傳告袁天罡奉旨覲見,李恪便將頭扭向了身後,緊緊地看着大殿門口來人的方向。

遠遠的,李恪看着一個身着青藍色及膝道袍,腳踩雲鞋,束髮盤髻,頭戴蓮花冠的中年男子緩緩踏着步子進了大殿,這男子自然就是袁天罡了,袁天罡一舉一動不驕不躁,輕盈非常,倒是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意思。

可當袁天罡走的再靠着李恪近些,李恪能全然看清他的面部輪廓時,李恪卻訝然發現,袁天罡的樣貌他竟眼熟地緊,似是見過。

“袁天罡,玄都觀,棲雲道長弟子。”李恪在腦海中想着這些東西,猛然回憶了什麼。

武德九年,李恪曾陪同楊妃前往玄都觀還願,他在玄都觀的後院遇到了兩人弈棋,其中一人是李恪現在的恩師岑文本,另一人便是眼前的袁天罡了。

原來他同袁天罡早就有過一面之緣了,可岑文本能同袁天罡弈棋,卻又不知岑文本和袁天罡又是怎樣的關係了,李恪想着,心中不禁也滿是好奇。

“草民袁天罡拜見陛下。”袁天罡被韋挺親自領着進了甘露殿,對殿上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示意袁天罡起身,對袁天罡問道:“朕急詔真人前來所爲何事,想必真人應該已經知曉了吧。”

袁天罡道:“回稟陛下,臣已知曉。”

李世民問道:“白虹貫日異象百年難遇,今日驟然出現,你可知吉凶?”

袁天罡擡頭看着李世民,神色平淡地回道:“白虹貫日主兇,主大凶。”

袁天罡在路上便已知曉此事,再加上他既爲世外之人,自然不至輕易慌張,可他的話落入殿中君臣的耳中,便引起了一陣譁然之聲。

原因無他,只因袁天罡說的實在是太過直白了,就連李恪也被驚住了。

“兇主何事?”李世民聞言,接着問道。

袁天罡緩緩回道:“白虹貫日,兇主江山社稷,或有宵小,或有天災,陛下切不可輕視。”

李世民聽着袁天罡的話,面露凝重之色,天相這種東西,固來無史籍可證真僞,但爲帝王者,卻鮮有不信的,縱是英明如天可汗也未能例外。

李世民問道:“卻不知此天相應於何處?應於何人?”

袁天罡凝眉思慮了片刻,回道:“應於何人,尚且不知,然白虹貫日位在巽兌,當應東南,異象所應的當在東南向。”

“東南向?”李世民聽着袁天罡的話,微微皺了皺眉。

東南之位太大,有淮南、江南、嶺南三道,光是知道一個東南,能頂何用?

李世民問道:“真人既知何位,可知如何破之?”

袁天罡搖了搖頭道:“此乃神機,非人可能斷之,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聽了袁天罡的話,也不禁有些失望,對袁天罡問道:“難不成此事就別無他法了嗎?”

袁天罡回道:“天顯異象,東南或亂,然天機難測,任誰都不可全然看破,人力所能爲者,無非防微杜漸而已”

袁天罡的話倒也中肯,更未指向何人,但這句看似尋常的話落在了有心人的耳中,卻聽了不一樣的味道,對於他們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袁天罡話音剛落,便有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出列道:“啓稟陛下,臣有事啓奏。”

李世民見狀,只當于志寧或有良策,於是道:“於卿何事?”

于志寧道:“異象之禍,應在東南,當主東南禍事,臣有三策奏於陛下,還望陛下聞之。”

李世民欣然道:“於卿但請直言。”

于志寧道:“東南大凶,無非天災人禍,若欲破之,當因事而論,故依臣看來,當有三策可行。其一,命朝中重臣爲東南三道黜置使,親往巡查各道諸事,清政務,訪民聲,以絕人禍。”

命朝中重臣巡視地方,李世民本就有此意,而且此事無論關否天相,均於社稷有助,李世民自然應允。

“準。”李世民揮了揮手,對於志寧道。

聽得李世民已準其一,于志寧接着道:“其二,東南之患若爲天災,臣以爲當早備糧草,屯於州郡,以備不時之需。”

“準,今歲東南各州郡,可留兩成稅糧於地方府庫,以備不時之需。”東南本就爲豐糧之地,自東南抽調稅賦屯糧並非難事,李世民也應了下來。

于志寧見得李世民已盡數應下一、二兩事,眼中卻絲毫不見輕鬆之色,反倒越發地緊張了,因爲他此前一番話,爲的都是這其三。

于志寧接着道:“其三,楚王殿下已然長成,依例自當就藩,之官揚州,揚州乃東南首要,若有楚王坐鎮,當可保東南半壁無虞。”

于志寧官拜太子左庶子,乃太子之師,亦爲東宮屬官,近年來李恪的勢頭已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起了威脅,他看在眼中,也急在心中,今日難得有如此良機,于志寧自然不會錯過勸李世民把李恪外放揚州之官的機會。

只要李恪之官揚州,便是遠離長安城這個權利中樞,那他對李承乾的威脅自也小了許多。

于志寧之前的兩策說的極爲中肯,李世民也都盡數應了下來。但這第三策落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先是微微一愣,緊接着卻面露不悅之色。

李世民面有不悅,而原本安坐殿中,一言不發的李恪,也被于志寧的話驚住了,之前還是事不關己,沒想到這是這麼一瞬,李恪便被拉入了旋渦正中。

李恪官拜揚州大都督,這大都督之職本是李世民寵愛,爲他加的官銜,可沒想到他這個有名無實的揚州大都督如今竟也成了太子一黨對付他的手段。

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拜師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十三章 盛會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
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章 加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七章 仙娘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拜師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十三章 盛會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