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

有些時候,有些方面,李承乾也想同李恪相爭,但有些東西卻是他爭不來,更爭不過的,比如今日之事便是如此。

李世民晨練射術,感覺卻不盡如人意,便想着尋一人隨他同練,李恪射術極佳,師承秦叔寶,又有席君買、薛仁貴這兩個曠世武將每日陪練,李恪的射術不止是在宗室子弟中,就是在禁軍諸將裡面也是極靠前的,李世民要他來陪練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留在宮中陪着李世民練箭,而李承乾則獨自出了甘露殿,回了東宮。

“太子回來了,方纔在宮中父皇可有說什麼重話?”東宮光天殿中,太子妃蘇瀟看着李承乾回宮,連忙迎上前去,問候道。

李承乾顯然還是餘怨未消,李承乾脫下外袍,甩給了太子妃蘇瀟,道:“父皇倒是還好,只是三郎太善鑽營取巧,討好父皇,實在可恨。”

蘇瀟把李承乾的外袍簡單疊了疊,遞到了一旁婢女的手中,擺了擺手,示意婢女退下,而後對李承乾道:“太子寬心便是,無論楚王如何折騰,太子還是嫡長子,東宮之位還是太子的,旁人奪不去。只是太子日後自己小心些便是,莫要叫人抓住了把柄。”

李承乾眉頭微皺,問道:“你這是何意?”

蘇瀟道:“太子居於東宮,乃大唐儲君,朝野上下不知多少雙眼睛正在盯着太子,太子還需修身養德,平康坊那些地方還是少去爲好。”

李承乾聞言,頓時面色不悅了,李承乾道:“怎麼?父皇教我做事,你也要教我做事嗎,那些地方李恪去的,天下人去的,爲何就我去不得?”

蘇瀟見李承乾動怒,忙解釋道:“太子國儲之重,天下景望,豈是楚王和旁人能比得的。”

蘇瀟的話並未叫李承乾好受上多少,李承乾一揮衣袖,道:“本宮的事情何須你們替我做主,難不成就因爲本宮去了青樓,太子之位便保不住了?”

蘇瀟道:“我並非此意,只是太子身爲國儲,自當謹言慎行,自持自律。太子昨夜在青樓和楚王相爭,今日不過半日的功夫就已經鬧得長安城人盡皆知,其中非議太子之人不少,長此下去恐於太子聲望不利。就連方纔阿爹還專門遣了人來,要我好生勸慰太子,日後莫要如此了。”

對於太子妃蘇瀟的話,李承乾原本心中已經有些怒火暗燒,但當李承乾聽到蘇瀟提及其父的時候,李承乾又把心裡的怒火強行壓了下去。

蘇瀟之父蘇亶雖然官只至秘書丞,但他在朝中的人脈和聲望卻不弱。

蘇亶出自武功蘇氏,乃隴右名列於前的世家門閥。蘇亶祖父名喚蘇威,乃前隋宰相,與高熲、虞慶則、楊雄並列爲前隋四貴,在長安官場盤根錯節,故舊無數,頗有些底蘊。

蘇瀟家世如此,縱是太子李承乾也不願隨意開罪,故而聽得蘇瀟之言,李承乾又壓下了火氣。

李承乾問道:“旁人如此非議我,那李恪呢,他總不能置身之外吧。”

蘇瀟如實回道:“倒是並無談論楚王的,大多是在非議太子。”

李承乾聞言,剛剛壓下去的怒火又自心底翻騰而起,李承乾道:“本宮是和李恪相爭,何以朝野非議都是於本宮不利,反倒對李恪偏生寬容,不聞不問。”

其實此事說起來倒也不怪李承乾生怒,李恪和李承乾一同逛的青樓,一同爲一個女子出手相爭,爲何朝野內外的百官和百姓偏偏能對李恪如此包容,對他不聞不問,只盯着李承乾不放。

李恪如此,便是年少風流,一時佳話,李承乾如此便是自甘墮落,不知節制,這換了誰都會不悅。

蘇瀟想了想,道:“想來是因爲楚王向來如此,一直都是青樓中的常客,人盡皆知,故而如此,而太子身爲儲君,不比楚王只是親王那般恣意,故而對太子的非議自然也多了些。”

李承乾雙拳緊握,恨恨道:“這些匹夫,將來莫要落在本宮的手裡,否則本宮必不輕饒。”

————————————————

李恪在宮中又待了一個多時辰,待近午時的時候才自宮中出來,李恪出宮後並未先回王府,而是悄悄地直奔擷玉樓而去。

到了擷玉樓後,李恪也並未走正院,自大堂過路,而是悄悄地繞到了後門,徑直進了內院。

“殿下不敢自正門進來,偏生從後門繞道,難不成是怕府中的那位王妃知曉不成?”蕭月仙看着李恪悄悄摸摸地進了內院,對李恪笑道。

李恪道:“昨晚的事情外面傳的厲害,眼下已是人盡皆知,方纔本王才自宮中出來,也被父皇教訓了一頓,今日本王行事還是小心些的好。”

蕭月仙問道:“陛下可曾爲難殿下?”

李恪搖了搖頭道:“這倒不曾,不過提點兩句而已,本王是平康坊的常客了,父皇怎會不知。”

李恪說着,又對蕭月仙問道:“倒是你,今日怎的突然要見我,還專程命人在宮外候着帶話?”

蕭月仙道:“昨夜之事已經初有成效,太子在長安城的風評已經差了不少,眼下正是該趁熱打鐵的時候了。”

李恪點了點頭,問道:“你是何想法?”

蕭月仙道:“我今日剛自旁處尋了幾個色藝絕佳的女子,也最會伺候人,我欲用他們來換了秦昶,安插在太子身邊,甚至送進東宮,殿下以爲如何?”

李恪聞言,想了想,不解地反問道:“秦昶就很好,爲何還要換人?”

蕭月仙回道:“秦昶雖然生的美,但畢竟還是一男子,不得久侍太子身邊,長此下去終究不是辦法,還是換上女子的好。”

李恪搖了搖頭道:“不妥,太子不是常人,尋常美人怎能叫他着迷,本王之所以推秦昶出來,並非盡因秦昶姿容秀美,是個難得的美人,而就是因爲他是男子,男生女相。你若是換了女子,最多不過提起太子幾日的興趣,日子稍久,太子的興趣也就淡了。”

李恪的話傳入蕭月仙的耳中,蕭月仙的臉上露出了滿滿的訝色,問道:“殿下是以爲哪怕太子明知秦昶是男子,也不會作罷嗎?”

蕭月仙原本是以爲李恪欲借秦昶污衊李承乾在青樓蓄養男寵,藉此打擊李承乾的聲望,可聽李恪的話,竟不止於此?

李恪笑道:“仙兒似乎頗爲訝異?”

蕭月仙回道:“我本只當殿下只是在給太子設套,可誰曾想殿下竟欲如此拿太子,難不成太子真是喜好男風不成?”

李恪笑了笑道:“是與不是,仙兒一試便知。”

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九章 飲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和親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演練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奏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神箭
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九章 飲酒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一章 玄武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和親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演練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奏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神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