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議和

上次李恪同夷男可汗相見,還是在金山腳下的突厥汗庭,如今時隔數載,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的突厥汗庭已經是薛延陀牧馬的草場,而當年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也化作了一抔黃土,埋於地下。

夷男盤臥鬱督軍山,雄踞漠北;李恪掌軍十萬節制河東,奉旨經略漠南。昔日梟雄已逝,不知何在,反倒是當初在突厥汗庭中寄人籬下的李恪和夷男,竟成了突厥故土真正的主宰。

諾真水和浚稽山之交,南下必經的山谷隘口。

當夷男率衆四萬行抵隘口北面的河岸時,擡眼望去,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對岸的山谷之上已布有唐軍重兵,縱謂之漫山遍野也不爲過,恐怕正如斥候所言,不在六萬之下,甚至或在八萬之數。

大度設率軍五萬南下奪取漠南,諾真水戰敗,損失慘重,如今已近乎全軍覆沒,連大度設都不知所蹤。可就在唐軍全殲了大度設五萬大軍後,人數竟還有如此之衆,難不成唐軍竟是河東十萬大軍盡數出塞,大舉北伐來了?

夷男此番領軍南下,正是因爲知曉了大度設越過諾真水欲攻打定襄城的消息。

定襄城乃漠南要地,非是諾真水可比,大度設若打了定襄城,無論勝負與否,都已是與大唐撕破了臉面。

原本在夷男的設想中,左右大唐已命突厥重返漠南,薛延陀和突厥,和大唐早晚難免一戰,若是大度設大勝,取下了定襄城,自是最好,那夷男便可乘勢全據漠南,效仿當年的頡利可汗以定襄城爲要塞,與唐軍周旋。

若是大度設敗了,那他便可入浚稽山,收大度設兵權,問罪大度設,以此息李世民之怒,也可整軍防備唐軍北撲。

可夷男想的固好,但當他率軍南下到了浚稽山後一切都出乎了夷男的意料,大度設不知所蹤,手中的五萬兵將也折損殆盡,哪裡還來的兵權可收,他手中所能依仗的也只有自汗庭帶來的四萬精銳了。

可光憑着他麾下的四萬精銳,當真能敵得過對岸的近“八萬”唐軍嗎?

夷男策馬慢慢地走到河岸邊,看着對岸的唐軍,不止是在山野佈防,甚至對岸還有唐軍正在伐樹壘木,大有要搭橋渡河的意思。

夷男看着唐軍的動靜,頓時有些慌了,大度設戰敗,生死不明,如今唐軍又做渡河強攻之勢,只怕是要乘勢奪取浚稽山了。

浚稽山乃鬱督軍山東南險要,若是浚稽山丟了,那鬱督軍山之前便再無天險可守,故而浚稽山萬不容有失。

不過唐軍人衆,若是唐軍當真大舉北攻,夷男自問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是敗多勝少。

夷男策馬立於河岸,仔細看去,就在何對岸不遠處的小坡之上,那個模樣俊秀,身騎白馬的少年可不正是李恪?

夷男一面命麾下士卒嚴加布防,一面上前對對岸高聲吼道:“楚王殿下,夷男請見。”

李恪聽得夷男的呼喊,回身望了一眼,而後策馬緩緩策馬了山坡,走到夷男的對岸,喝問道:“夷男,你竟還敢來見本王?”

夷男明知故問道:“我知殿下駕臨浚稽山,特來拜見,不知殿下何以罪我?”

李恪道:“你命你子大度設南下,犯我邊州,父皇特命本王北上問罪,你竟還不知罪在何處?”

夷男解釋道:“大度設南侵乃是他自作主張,非我所命,還望殿下明察。”

夷男所言雖有棄車保帥的意思,但倒也並非盡是虛言,當初夷男只准大度設南下侵擾諾真水,誰曾想他竟直接越過白道川,兵圍了定襄城,才徹底激怒了大唐君臣,叫夷男如此被動。

李恪聞言,冷笑了一聲,不屑道:“好一個非你所命,你一句非你所命便可將自己摘地乾淨不成?這些話,你還是留到長安,再同父皇說吧。”

李恪說着,顯然是對夷男沒了耐心,竟欲打馬離去了。

李恪若有所恃的模樣叫夷男越發地憂心,李恪對夷男越是不耐煩,便越說明了李恪有率軍攻打渡河的意思,夷男看着對岸的唐軍,心中反倒越發地沒了底氣。

這一戰李恪以身犯險,自然輸不得,但夷男又何嘗不是如此?

薛延陀號勝兵二十萬,其中五萬駐於南面浚稽山,可如今隨着大度設戰敗,這五萬人已經打了水漂,另有五萬駐於西北防備西突厥並震懾鐵勒餘者八部,兩萬坐鎮遼東,餘者八萬盡在鬱督軍山,夷男此番帶出的四萬精銳已經是汗庭半數人馬,這四萬人決不能折在了此處。

夷男若是沒了這四萬人馬,鐵勒九部中便難免成枝強幹弱之勢,到時且不論回紇、契苾兩部,就連思結、僕固等部兵力都在薛延陀汗庭之上,夷男又該如何服衆。這一仗,夷男輸不起,更不敢輸。

夷男見得李恪欲打馬離去,頓時大急,連忙道:“我此來並無與殿下爲敵之意,還請殿下留步。”

李恪剛纔轉過身去,聽得夷男的話,嘴角勾勒出了一絲笑意,他知道,夷男既說出了此言,今日之事多半便是成了。

其實這一仗李恪也不願打,所謂漫山遍野的八萬唐軍,不過是李恪的障眼法罷了。李恪把一萬餘士卒分散於山野各處,多掌旗鼓,做出人多勢衆之狀,而後又故作模樣,假意欲渡河強攻,逼得夷男退讓,真正要打的話,李恪也沒有底氣。

李恪轉過身去,頗不耐煩地瞥了夷男一眼,問道:“還有何事?”

夷男忙道:“我絕無同大唐爲敵,冒犯殿下的意思,一日,殿下只需給我一日的功夫,我定當拿了逆子大度設,親自向殿下請罪。”

李恪笑道:“大度設?本王要大度設作甚,若可汗的誠意只至於此,你我便不必談了。”

夷男聽着李恪的話,這一仗似乎也不是非打不可,連忙問道:“那不知殿下何意?”

李恪道:“本王要浚稽山,你若是將浚稽山讓於本王,再贈牛羊三萬,以供本王退兵糧耗,本王便可就此罷兵,也可勸父皇息怒。”

夷男聞言,眉頭一下子便皺了起來,浚稽山乃漠北要塞,斷不可讓,若是讓了,無異於是飲鴆止渴,薛延陀早晚亡於大唐兵鋒之下。

夷男道:“殿下所言實在是爲難我了,浚稽山乃是薛延陀屏障,請恕我不可相讓。”

夷男頓了頓,又指着身前分隔兩地的河道:“但殿下大可放心,只要殿下願與我言和,兩方罷兵,牛羊明日便可送上,而且我薛延陀將士從此絕不過浚稽山,絕不出此河半步,還望殿下代爲向陛下通稟。”

李恪等的就是夷男這句話,但李恪聽了夷男的話,卻先故作模樣地思慮了片刻,似乎有些爲難,過了半晌才道:“如此也罷,明日那你且將大度設和牛羊一併送上,而後本王去信長安,先行稟奏父皇,請父皇再做定奪。”

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章 夜襲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
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章 馬周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章 面聖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章 夜襲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