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騙鉞

左遊仙若當真得了李恪的御賜節鉞和親王金印,以李恪的名義起兵謀逆,到了那時,縱然李恪滿身是嘴也解釋不清。

不過眼下正如左遊仙所言,李恪縱是貴爲親王,卻也是階下之囚,比之百姓尚且不如,更是傳不出消息。

李恪被困於此,縱然再急,也沒有半分法子,他唯一的指望也就是馬周勿要中了蕭月仙的圈套,否則李恪數年積累之名毀於一旦,馬周自己也性命難保。

揚州城外,臨江宮中,馬周的案前堆積了滿滿的書牘,足有四尺多高。

李恪雖不在揚州,但東南十六州各軍府的本子卻一日不停地送進了臨江宮,而批覆這些奏本的便是被李恪委以臨機專斷之權的馬周。

一年多前的馬周,還是一個落拓子弟,處處碰壁而不得人青眼,如今過去不過一載有餘,他的觸筆間掌控着的已是東南半壁,千萬人的安穩。

十六州軍務雖然駁雜,但馬周有稱量天下的宰相之才,又曾主右驍衛內務,斷天下事尚且做得,區區東南十六州,自也不在話下。

不過東南諸軍府之事雖是被馬周打理地井井有條,但馬周的心卻絲毫沒有片刻的放鬆。

自打李恪離了揚州,親自前往盱眙督水,馬周便一直提着一顆心,尤其是當前日馬周自回揚稟事的差役口中得知淮泗水情,便更是如此了。

如今的李恪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在玄武門遇刺,卻尷尬到朝中人皆不敢近的少年,如今的李恪已經榮寵異常,甚至可以比肩嫡子李泰的唐皇愛子。

無論是李恪麾下,還是心存好感,與李恪親善的大臣。楚王黨,已經從一個本不存在的稱謂,如今在朝中已經悄然成勢。

現在的李恪不是孤寡一人,他身後還站着許多心腹親信,一身所繫,已是許多人的榮華富貴,身家性命,馬周便是其一。

而正當馬周提着一個顆心,覺得心中似有不安的時候,臨江宮中的門人突然叩門輕聲道:“先生,殿下身邊的蕭姑娘急見。”

“咯噔!”

聽到門人的聲音,馬周感覺自己的心彷彿一下子跳漏了一拍,猛然有了一絲慌亂。

“快請!”馬周忙對門人道。

蕭月仙此番隨李恪北上督水,本該片刻不離地追隨李恪的身側,可如今馬周未得到任何李恪的消息,蕭月仙便自盱眙回宮急見,其中發生了什麼,馬周已有猜想。

不過片刻之後,蕭月仙便被門人帶了進來。

蕭月仙進門後,還不等馬周先問,蕭月仙自己便疾步走到了馬周的身旁,對馬周道:“先生,殿下有難,請速領兵馳援。”

蕭月仙進的很是匆忙,方一進門,也顧得太多的理解,徑直便走到了馬周的案前,對馬周急道。

蕭月仙神色匆忙,髮絲凌亂,身上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同時還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顯然是遠途奔波而來。

馬周問道:“殿下有難?究竟發生了何事?”

蕭月仙回道:“淮水決堤,殿下在巡水之時爲歹人所襲,恐怕已落入敵手。”

最擔心的終究還是發生了,馬周聽了蕭月仙的話,且先不論真僞,心頭已是猛地一震。

馬周忙問道:“殿下身側衛率如雲,旁人近身尚且不能,怎的會被人所襲。”

李恪帶去盱眙的楚王府衛率,大半是當初跟隨李恪一同北上爲質的禁軍,非但對李恪忠心耿耿,而且乃當世精銳,無一不是以一當十的好手,整個淮南誰能動得了李恪?

要想在王府衛率的手中擒拿李恪,除非是調動了整個楚州的府軍,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蕭月仙回道:“淮水決堤,盱眙城中大亂,殿下命王先生率王府衛率前往盱眙城中鎮撫百姓,而我自幼長在盱眙,對盱眙一代很是熟悉,則跟着殿下還有席將軍前往淮水巡視,這才叫人鑽了空子。”

“什麼!淮水決堤了?”自蕭月仙口中得知淮水決堤之事,馬周神色大驚,臉上露出了訝色。

蕭月仙回道:“不錯,正是因淮水決堤,城中百姓不安,殿下這才親自前往淮水巡視,爲歹人所趁。殿下爲有人能突圍傳出消息,不惜以自身爲餌,吸引賊人的注意。而這些賊人本就是爲了殿下而來,也未曾把我一介女子追地太極,這纔給了我逃出的機會。”

蕭月仙的話說的有理有據,並無明顯的不妥之處,而且蕭月仙所言也正和李恪的性子。

馬周心中已是信了七分,只是出於穩妥,又接着問道:“姑娘之言何以爲憑?”

若是席君買亦或是王玄策在此,他們乃是李恪的心腹,馬周自然對他們的話深信不疑,可對蕭月仙馬周卻有些信不過,於是便多問了一句。

對於馬周之疑,蕭月仙自也早有準備,蕭月仙聽了馬周的話,似乎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從懷中取出了一枚金印,交到了馬周的手中,對馬周道:“殿下擔心先生有所疑慮,特將此枚金印交到了我的手中。”

李恪的楚王金印,馬周自然很是熟悉,馬周自蕭月仙手中接過金印,只看了一眼,便知這枚金印必是李恪的金印無疑了。

就在看到手中李恪的親王金印的一瞬間,馬周已然信了蕭月仙的話。

親王金印,李恪從不離身,也沒有人能從李恪的身上不知不覺地偷走這枚金印。而如今李恪的親王金印離身,李恪必定是出了意外。

蕭月仙的謊言很聰明,她的謊言並非盡是胡編亂造之語,反倒多半是真的,只是稍作修飾了而已,馬周見了李恪的楚王金印心中已頗爲慌張,貿然之下想要從蕭月仙的話中找出空子,自然不易。

馬周問道:“殿下可另有交代?”

蕭月仙道:“殿下之言有二:其一殿下前往盱眙督水前已將淮南之事相托,殿下要先生千萬仔細淮南逆賊,勿使生亂,其二殿下已危在旦夕,命先生速速持節鉞,調軍前往淮南營救。”

“正當如此。”

蕭月仙手中拿着李恪的楚王金印,便如李恪親臨,馬周聽了蕭月仙的話,點了點頭,便應了下來,欲往內院而去。

就當馬周剛出了房門時,蕭月仙的謀算也眼看成了大半,可就在此時,秦懷道卻突然出現在了蕭月仙的眼前。

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一章 接風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章 將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章 奏對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五章 密謀
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一章 接風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章 將行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章 奏對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二章 敲打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五章 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