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將往華陰

皇子外放之官,尤其還是李恪這樣甚是得寵的皇子,一路之上自然頗具風頭。

李恪自長安東出,過新豐、藍田、渭南諸縣,過路地方官員紛紛設宴款留,李恪也不便強拒,短短百餘里的路,李恪一行竟生生走了三日,還未過了潼關,出關中地界。

“殿下,再這樣走下去也不知能否在月內趕到揚州了。”出了渭南縣,李恪身邊的丹兒也被這連日而來的宴請留地不厭其煩,算着三日才走下來的一點路,丹兒都覺得揚州之行遙遙無期了。

李恪算了算日子,回道:“若是這樣走下去,恐怕到了揚州,怎也得月餘的時間。”

丹兒聽了李恪的話,不禁皺了皺眉頭嘟囔道:“一路走走停停的,真不知何時纔是個頭?”

丹兒久聞揚州春景極美,想着一月下旬自長安啓程,二月怎麼也到了揚州,可如今南下一行走走停停,真不知到期何期了。

與丹兒一同跟在李恪身後的馬周聞言,笑道:“殿下持節出京,所到之處,如陛下親臨,地方官員豈敢怠慢,自然紛紛出城相迎。不過姑娘倒也不必憂心,待殿下至洛陽後便可棄馬從舟,自水路南下,直抵揚州,到時便會便利上許多。”

李恪奉帝命持節,代天巡狩地方,所到之處各地官員自然紛紛出迎,以示禮敬,不過待李恪到了東都洛陽之後,便不必再走陸路,而是取水路,借道大運河南下,一路之上除了糧草補給,便不必再臨岸停靠了,自然快捷上許多。

李恪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凡事又怎會皆如他意,李恪自渭南出發,行了不過兩個時辰,剛剛靠近鄭縣的時候,竟又有一陣輕快的馬蹄之聲自他的耳邊傳來。

李恪聽着身後的馬蹄聲,只當是鄭縣官員命人前來,不禁眉頭輕皺。

其實這連日來的應酬,走走停停,心煩的不止丹兒一個,李恪也同樣如此。

聽着馬蹄聲越來越近,李恪心中已經想着該如何推掉今日的應酬早些趕往華陰,因爲他去華陰還有正事。

李恪在離開長安之前,楊妃曾專程將他喚入宮中,交代於他,要他過路華陰時前往去一趟楊府,代她上上一炷香,順道拜見楊氏族老。

早在昨日晚間,李恪已經命人傳信至弘農楊府,告知他今日午後將往府上拜會,現在他若是轉道去了鄭縣,必然耽誤他的約期。

與名動天下的弘農楊氏想比,區區一個新豐縣令又算得了什麼?李恪自然能權衡出輕重。

就當李恪已經打定了主意要推掉邀約之事,李恪卻聽到了一陣熟悉的聲音。

“殿下稍待,等等小弟。”這是一個少年的聲音,言語間還帶着幾分嬉笑的味道。

李恪聽着身後的聲音,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恪不必看,便能知道他身後趕來的是誰,能在李恪面前自稱小弟,還如此嬉笑的除了他的發小秦懷道還能有誰?

李恪轉頭望去,果然,在他身後不遠處拍馬趕來的可不正是秦懷道。

“小弟秦懷道拜見殿下。”秦懷道策馬趕到李恪的身旁,坐在馬上對李恪拱手道。

李恪看着秦懷道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顯然是一路疾行而來,於是笑道:“懷道,你不在翼國公府待着,怎的到了此處?”

秦懷道道:“殿下出京,這等好事豈能不帶上我。”

李恪問道:“怎的?難道秦帥準你隨本王南下了?”

早在李恪即將外放的消息出來時,秦懷道便曾來尋過李恪,也向其父秦叔寶請命,欲隨李恪一同南下揚州,只不過秦叔寶卻並未準允,反倒將秦懷道訓斥了一頓,責令他不準出京。

可如今秦懷道竟出現在了李恪的眼前,李恪自然覺得訝異。

秦懷道聽了李恪的話,悻悻回道:“阿爹並未準我出京,我是趁着阿爹不備,溜出來的。”

之前因秦懷道欲從李恪出京,故而被秦叔寶責令關押在府中,連李恪離京都未能親自前來相送。

可李恪已於日前出京,秦叔寶對秦懷道的管制便鬆了許多,秦懷道這才得以偷偷溜出翼國公府,隻身逃了出來。

李恪訝然問道:“你是瞞着秦帥出京的?”

“那是自然,若是阿爹知曉,以阿爹的脾氣,我豈能出得來?”秦懷道回道。

李恪聞言,面露難色,對秦懷道道:“你瞞着秦帥出京,若是秦帥知曉了,追出京來,你該如何是好?”

秦懷道擺了擺手,混不在意地回道:“這有什麼,咱們只需走的快些,待阿爹知曉時咱們已經出了關中,他還如何能抓得了我?更何況還有殿下在此,只要殿下準了我,我不信阿爹還能自殿下手中搶人不成。”

李恪看着秦懷道的模樣,一副打定主意要隨他同往的意思,爲難道:“秦帥與本王有救命、授業之恩,我若是忤逆秦帥之意,強帶你出京,也不知妥還是不妥。”

李恪與秦叔寶之間的關係自然不是尋常的君臣,秦叔寶曾玄武門救過李恪的性命,後又以一身武藝相授,甚至還將自己隨身多年的虎頭湛金槍贈予了他,秦叔寶待李恪可謂恩深義重。

而李恪若是忤逆他的意思,帶着他的嫡長子離京千里,使他父子每日不得相見,李恪於心何忍。

秦懷道聽着李恪的話,頓時大急,忙道:“自古揚州便是煙花佳絕之地,三郎前往揚州快活,如何忍心留小弟一人在長安。”

秦懷道心急,竟連以往他們私底下的稱謂都叫了出來。

秦叔寶於李恪有恩,可秦懷道又與他情同手足,李恪被夾在兩人之間,一時間倒是爲難地很。

倒是一旁的王玄策見李恪爲難,出言對李恪道:“殿下不必爲難,依臣來看,小公爺能以一己之力溜出翼國公府,未嘗便不是大將軍的意思。”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一下子想到了什麼,低頭看了看秦懷道騎着的駿馬,果然,在馬的兩側正掛着他秦家祖上傳下的金裝鐗。

若是秦叔寶當真不願秦懷道隨李恪南下,秦懷道豈有機會自翼國公府帶出金裝鐗?

興許秦叔寶表面上不準秦懷道隨李恪南下,卻暗地裡使秦懷道得以偷偷溜出府門,未嘗不是爲了堵住朝中那些官員的嘴,免得叫有心人多疑。

李恪想了想,道:“本王當私下去信於秦帥,先將此事告知秦帥,不使秦帥憂心,後面的事情且待看了秦帥的意思再說。”

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一章 接風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二章 風從虎
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一章 接風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二章 風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