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

就在李世民婉言回絕祿東贊和親之議的當日,祿東贊便另生心思,提出了以先贊普朗日鬆贊之女東君公主朗日林芝和大唐太子李恪聯姻之事。

未能爲松贊干布迎娶大唐公主固然是憾事,但退而求其次,若是能以吐蕃公主嫁太子李恪,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吐蕃公主的婚事絕不是他能夠定奪的,所以就在祿東贊想到此事後,便當即命塞汝貢敦帶着人立即出發,往邏些向松贊干布稟告此事了。

高原,邏些王城,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裡,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看着對面坐着的塞汝貢敦正眉頭緊鎖,顯然是心情不悅,遇到了什麼極爲惆悵之事。

原本在松贊干布想來,迎娶大唐公主,與大唐和親之事本是十拿九穩的事情,這才命了祿東贊帶上珠寶爲聘禮,去了長安,可沒想到竟在長安城平白冒出了一個李恪,非但把吐蕃的事情查地極爲清楚,還當着祿東讚的面把吐蕃和松贊干布的事情抖了個乾淨,壞了和親之事。

松贊干布得知此事和祿東讚的意圖後,也知道祿東讚的用意,朗日林芝雖頗得松贊干布疼愛,但在求娶大唐公主不成的情況下,面對整個吐蕃的利益,外嫁朗日林芝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松贊干布一面命人去請了東君公主朗日林芝,一面在同塞汝貢敦問話。

松贊干布對塞汝貢敦問道:“祿東贊說咱們吐蕃朝廷內有高官爲大唐細作,與唐廷太子李恪互通消息,你覺得此事可屬實嗎?”

若真如祿東贊所言,吐蕃朝廷內出了大唐的奸細,那可是國中大事,而祿東贊、塞汝貢敦還有桑布扎都是松贊干布的心腹,在松贊干布年少時便被前任贊普選在了松贊干布身邊輔佐,松贊干布對他們極爲信重,故而松贊干布也能和塞汝貢敦商議此事。

塞汝貢敦回道:“回贊普的話,臣以爲東贊大人所言都是實情,唐廷太子對我吐蕃可謂瞭如指掌,甚至連贊普欲徵象雄之事都知道,這可是國中絕密,若是沒有國中高官爲細作,絕無可能。”

松贊干布聽着塞汝貢敦的話,雖然一時間並未答話,但心裡其實已經大半認同了塞汝貢敦的回答。

征伐象雄乃是絕密,包括松贊干布自己在內,整個吐蕃知道的不會超過十人,李恪遠在數千裡之外的長安,他憑什麼能夠知道?

松贊干布頓了片刻後,才又問道:“你以爲會是誰?”

塞汝貢敦想了想,回道:“會不會是蘇毗氏的人?或者是瓊波邦色?當初贊普遷都邏些他們就頗多微辭,如今未嘗沒有勾結唐廷,和贊普作對的可能。娘氏也曾和贊普不和,如今雖然臣服,也未嘗沒有復叛的可能。”

松贊干布聞言,思慮了片刻,對塞汝貢敦道:“此事你且先保密,不要叫旁人知曉,不管是蘇毗、瓊波邦色還是娘氏餘部都在國中頗有勢力,輕易不可動,否則必出亂子。”

塞汝貢敦忙應道:“贊普放心,臣知曉此事的輕重。”

如果真如祿東贊所言,吐蕃高官出了大唐的細作,那其身後多半也是盤枝錯節,一時半會兒恐怕定不清楚,松贊干布少年爲王,歷練至今,早已練出了極深的城府,縱然最後是要大舉清洗王廷,但也不是現在的事情,至少要在和大唐的關係穩定之後才行。

松贊干布和塞汝貢敦正在說着此事,就在此時,松贊干布遣人傳見的東君公主朗日林芝終於到了。

“朗日林芝拜見堅普(兄長)。”朗日林芝一進屋內,便對松贊干布拜道。

松贊干布笑道:“咱們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來了。”

松贊干布說完,先將朗日林芝扶起,而後擺了擺手,示意塞汝貢敦退下。

待塞汝貢敦退下後,朗日林芝看着塞汝貢敦離去的身影,不解地對松贊干布問道:“塞汝貢敦不是爲堅普迎娶大唐公主去了嗎?爲何會出現在邏些?”

松贊干布嘆了口氣,回道:“唐皇不願嫁公主於我吐蕃,已經把祿東贊回絕了。”

朗日林芝驚訝地問道:“什麼?這是爲何?”

在朗日林芝的眼中,松贊干布少而有爲,乃是天下少有的英主,又是吐蕃之王,如此誠懇地求娶大唐公主本該不是難事,爲何卻被唐廷再次拒絕了呢。

松贊干布回道:“唐皇爲人所挑撥,對我敵意頗大,故而回絕了我。”

朗日林芝擔憂道:“那該如何是好?堅普和唐和親,本就是爲了借迎娶公主之事緩和、穩固和唐廷的關係,得到唐廷的支持,以便日後一統高原,可如今唐皇不嫁公主,堅普原本的計劃和準備豈不是都付諸東流了嗎?”

松贊干布道:“不錯,這正是我尋你來此的緣故。”

朗日林芝聽了松贊干布的話,越發地不解了,兩國之事,她又能幫的上什麼忙?

朗日林芝問道:“堅普之事還有林芝能幫得上的地方嗎?”

松贊干布道:“祿東贊命人送來了書信,唐廷雖不嫁公主,但卻沒有否決和親之路,祿東讚的意思是既然咱們吐蕃娶不來大唐公主,便把我們吐蕃的公主嫁出去,也同樣能與唐廷拉近關係,得到唐廷名義上的支持。”

朗日林芝聽着松贊干布的話,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松贊干布無女,吐蕃的公主只她一人,松贊干布說的外嫁公主就只能是她了。

松贊干布道:“不錯,正是他,李恪年紀只比你稍大,也算是個人物,也不至辱沒了我們高原的格桑花。當然了,我也不願強求你,這一切也都只看你的意思,你若願嫁便嫁,不願嫁便罷了。”

朗日林芝低着頭思慮了許久,然後才又擡頭,一雙明月般明亮的雙眸看着松贊干布,堅定道:“堅普爲了吐蕃已經付出了這般多,爲了我們吐蕃的強盛又何惜一個我,只要能幫到堅普,林芝願意嫁入大唐。”

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章 和親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章 武家女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二章 夜襲
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章 和親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章 武家女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章 落雕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二章 夜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