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蘇烈拜主

二十萬大軍自北線邊關齊出,攻城略地,打得本就人心不齊的突厥各部望風而降。

李靖大軍於九月末自過雁門關,北出代州,到十月中,不過不滿一月的時間,突厥南線便有九個突厥俟斤,合率其部萬餘人投降大唐,陰山以南失地數百里。

當這個消息自陰山傳來,汗庭中的頡利再也坐不住了。

“短短一月的時間,陰山以南失地百里,難道都是一羣廢物嗎!”頡利拿着自陰山送來的戰報,重重地丟在了地上,對跪於地上的陰山主帥雅爾金道。

雅爾金跪拜於地,看着坐在上首震怒的頡利,小心地回道:“唐軍勢大,兵分數路,末將雖有心抵擋,但屬下各部人心不齊,末將又兵力不足,首尾難顧,還請可汗恕罪。”

雅爾金爲頡利心腹,一直代頡利屯駐陰山,與代州的唐軍對峙,這些年來倒也沒出什麼岔子,但就是這次栽了個大跟頭。

其實說來,這一次大敗倒也怪不得雅爾金,一方面,如今陰山以南的突厥各部人心不齊,各部首領各懷鬼胎,這仗還未打,便已經降了小半,這叫雅爾金如何應對。

另一方面,這一次雅爾金對陣之人也與以往大不相同,以往張公謹駐代州,鎮守雁門關的乃是其麾下部將,而如今大唐北伐,雁門關內的卻是名帥李靖,這兩人又豈可同日而語?

以李靖的用兵造詣,雅爾金不是對手也在情理之中。

“唐軍狡詐,竟趁我部空虛而入。”頡利聞言,重重地拍了拍身前的桌案,恨聲道。

唐軍趁突厥勢弱,北上征伐固有乘人之危的意思,但頡利怕是這世上最沒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

武德九年,頡利南下又何嘗不是趁着玄武門亂後,大唐內外交困之時?

趁你病,要你命,這也算是大唐以牙還牙了。

頡利身旁的趙德言適時對頡利道:“可汗,唐軍來勢洶洶,短短數日便破雲中、馬邑兩地,若在如此放任下去,恐怕整個漠南不復爲我突厥所有。”

趙德言這麼說,頡利的心越發地慌了。

前些年來,突厥之所以能穩壓大唐,就是靠着突厥的地利。

在西,突厥有朔方爲基,深入大唐西北,可做南下之用。在東,突厥則有云中、馬邑、定襄爲障,屏蔽東北,牽制太原之兵。

可如今朔方已失多時,雲中、馬邑新陷,若是再失定襄,那陰山之地便難守了,突厥人便如同一個只着薄紗的女子,徹底暴露在了唐軍的面前。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陰山橫亙東西,分隔朔北與草原,陰山之於突厥,不亞於祁連山、焉支山之於匈奴,若是丟了,陰山以北便是一片坦途,再無天線可依了。

頡利聽了趙德言的話,雙拳緊握,對帳內的一衆突厥權貴道:“陰山一戰干係重大,不容有失,本汗決意親征,將汗帳移於陰山,必要與李靖一決高下。”

年過五旬的草原雄鷹已經被大唐的六路大軍逼到了絕境,終於決定放手一搏。

相較而言,現在的頡利終究還要比暮年的楊廣要好上一些,楊廣流落江都,便只想着割江淮自保,於揚州享樂,而頡利卻還有背水一戰的膽氣。

————————

汗庭的頡利想要畢其功於一役,親征陰山,將李靖大軍徹底阻斷在陰山之南,與此同時,正在陰山牧羊的李恪也沒有閒着。

隨着近來突厥輕騎不斷過陰山南下,李恪也漸漸聽到了風聲,唐軍北伐已然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李恪就算有再好的心境,也已經再無心牧羊。

“定方跟隨本王北上已經三載了吧。”這一日日落,李恪與蘇定方正與蘇定方習武,李恪突然放下了手中的木槍,問道。

蘇定方被想到李恪會突然這麼問,也不知李恪的意圖,但還是如實地回道:“末將自武德九年爲殿下親事府典軍,隨殿下北上,至今已滿三載。”

“三載,不短了,人生壯年,有能有幾個三載。”李恪看着蘇定方,似是感慨地嘆道。

李恪接着問道:“定方今年年歲幾何?”

蘇定方依舊如實回道:“末將今年三十有六。”

李恪道:“三十有六,將軍已過而立之年。可將軍滿腹韜略,在這而立之年卻還在本王身邊做這護衛之職,將軍甘心否?”

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不明就裡,忙道:“末將本爲一降將,卻得奉陛下之命護衛殿下北上,這本就是末將的職責與榮幸。”

李恪笑道:“幷州大都督李績與將軍年紀相仿,可他已官居二品,牧守一方,將軍比之,可知差在何處?”

蘇定方的年紀與李績相差無幾,但如今的李績已是地方大員,而蘇定方卻還是個不入品級的末流將軍,兩者之別堪稱雲泥,李恪突然這麼一問,倒是叫蘇定方有口難言。

李恪非是刻薄之人,蘇定方知道他這麼問絕不會是爲了羞辱自己。

蘇定方楞了半晌,才道:“末將愚鈍,還望殿下指點。”

李恪回道:“機會,若論韜略,將軍亦爲當世翹楚,一時之選,才略,本王相信將軍是不缺的,將軍差的就是機會。”

李恪之言入耳,蘇定方一臉茫然地看着李恪,嘴巴張了張,卻又不知該說些什麼,又閉上了嘴。

這些道理蘇定方自己又何嘗不知,只是他又能如何,他一介降將,誰會給他機會?

李恪見蘇定方面露苦色,知道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對蘇定方道:“亂世之中,方是武臣出頭的時候,可如今天下已平,武臣想要出頭除了邊關已別無去處,可要想去邊關,朝中無人的話又豈是容易的。”

李恪把話說到這個份上,蘇定方再聽不明白,那他就真的是蠢材了。

蘇定方跟在李恪身後三年,面對眼前的這個少年,他絲毫不敢拿對待少年的方式待他。

李恪見蘇定方面色猶疑,於是從懷中掏出了一封書信,遞到了蘇定方的面前:“本王有一個晉身之階擺在你的面前,接與不接,全在你一念之間。”

蘇定方低頭盯着李恪手中的書信看了許久,似乎在掙扎着什麼。

過了半晌,蘇定方咬了咬牙,霍然道:“承蒙殿下擡舉,末將甘願效死!”

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七十章 騙鉞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章 隨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章 端午
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七十章 騙鉞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章 隨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章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