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

“朕祗膺大寶,欽承景命,勵精治術,安輯夷夏。九服同軌,六合一家,日月所臨,無思不服。豈伊人力,天實賜之。疆理都邑,襃錫親賢,與夫懿戚元功,共享其利。自我作古,不必專依前典,允今約古,隆基垂統。世祿傳家,足以載德;圖身厚己,足以竭誠。

自然國有常奉,民獲其福。皇家宗室,及勳賢之臣,德行可稱,忠節顯著者,宜令作鎮藩部,宣條牧民。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酬勤報效,仍宜有差,宜令所司,明爲條例等級,具以奏聞。”

李世民一封“令宗室勳賢作鎮藩牧詔”由岑文本揮筆一蹴寫就,而後便依朝例,下發至了門下省。

凡大唐帝王聖旨,發至朝中,皆有一套規程,由中書省寫就,而後加蓋皇帝璽印,交由門下省,由門下侍中核驗,若是無誤,則可加蓋門下省官印,交由尚書省依旨行事。

換而言之,門下省便有審查詔令,甚至封駁聖旨之權,尤其是自打魏徵入主門下後便更是如此。

魏徵耿介,更兼強項,自打他貞觀六年代王珪爲門下長官侍中之後,封駁李世民的聖旨便成了家常便飯。

分封之說本就不和眼下局勢,魏徵反對的聲音最大,此時若是魏徵在京,毫無疑問的,魏徵必不會太顧及李世民的面子,將此封奏疏直接封駁。

不過眼下魏徵正奉聖旨巡狩淮北,不在京中,自然無從封駁聖旨,這個擔子便落在了旁人的身上。

門下首官爲侍中,而省中常設侍中兩人,一爲侍中魏徵,二爲檢校侍中高士廉,魏徵若在,這門下省事自是由魏徵做主,可如今魏徵不在,主事之人便成了高士廉。

高士廉乃長孫無忌舅父,和長孫家利益攸關,自也與李承乾的太子位利益攸關,高士廉也盼着李恪外封揚州,永鎮淮南,輕易不得返京,如此一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纔算是穩如泰山。

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雖重,李世民的這種詔書卻也同樣重如泰山,甚至直接關係了江山安穩與否。

當李世民的詔令送到高士廉手中時,高士廉不禁眉頭緊蹙,一下子犯了難,他拿着門下省的大印在手中,印準也不是,不印準也不是。

他若印準了,屆時詔令下發至尚書省,天下分封,將來如若生亂,他便是審查不明,可他若是封駁,那李恪就藩揚州又算得了什麼?朝務不是兒戲,他若是封駁了此詔,門下省便是當着滿朝文武在打自己的耳光。

高士廉沒有魏徵的那種魄力與果決,他在這個時候選的路只能是求穩。

高士廉思慮了許久,終於還是退了一步,請三省,六部,宗正寺及御史臺各部首要員速至門下省議事,他要行門下推廷議之權。

——————————————

門下省,內衙。

當滿朝要員自高士廉口中得知此事事,頓時滿座譁然。

“不可此事決然不可,分封之事傷民誤國,豈能行之。”高士廉之言方落,正廳中便已有許多性子急躁些的大臣叫嚷了出來。

自晉亡之後,天下便廢止分封,多行郡縣,爾來兩百餘年矣,如今李世民再提此事,還下了詔書至門下,他們豈能不驚。

自有君臣之說起,君權與臣權之爭便從未停歇過,但總歸是成了君臣共治天下之局。

若行郡縣之制,地方各郡縣官員皆爲臣子,是爲文臣治國,可若行分封,那各地方郡縣可就是以皇子爲尊,宗室治國,便是天壤之別。

更何況,若是各地分封藩王,藩王便掌軍政之權,而所封藩王行事人品又大多良莠不齊,難免生亂,輕則百姓受苦,重則社稷顛覆,豈能穩妥。

而且就算分封的藩王各個都是賢能之輩,但藩王之下分郡王,郡王之下分國公,如此分封下去,每年光是朝廷養着這羣藩王家室,便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長此下去,朝廷必定財政不支。

分封之事弊大於利,朝中大臣人盡皆知,可當就在廳中衆人紛吵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一下子沉默了,這個人司空長孫無忌。

李恪外鎮,可穩固李承乾太子之位,固然是長孫無忌所願,但如果因此而生分封藩王之事,那便更非長孫無忌願意看到的了,現在的長孫無忌正是身陷兩難。

長孫無忌甚至想過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先行分封,待將來李承乾登基,他主斷朝政之時再行廢止此事。

可封藩易,削藩難,這樣的道理長孫無忌又怎會不知,鬧得不好,又是一個七王亂政,那他長孫無忌便是大唐的罪人。

可長孫無忌雖是默不作聲,但當初始議使李恪外鎮,就藩揚州的就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眼下局勢又豈能容得長孫無忌簡單地搪塞過去。

御史大夫溫彥博當着衆臣的面,對長孫無忌問道:“準楚王封藩揚州,世鎮淮南之事本就是錯繆之舉,當初此事長孫司空可是一力贊舉的,卻不知眼下長孫司空又有何良策?”

旁人畏懼長孫無忌權勢,或許讓着三分,但溫彥博卻不怕懼他,論家世,河北溫氏乃燕趙名門,不在長孫家之下,論資歷,溫彥博和太上皇李淵和長孫無忌之父長孫晟平輩論教,也算是長孫無忌的前輩。

溫彥博性情剛正,當初身陷突厥,在陰山苦寒之地苦熬了兩載,硬是撐了過去,這樣的人又怎會畏懼所謂權勢。

長孫無忌被溫彥博當着衆人的面提了出來,哪裡還容得他再閉口不言。

長孫無忌道:“溫大夫所言極是此事確實我考慮失當了。我本想着以楚王外鎮揚州,可穩地方,可沒想到陛下竟欲藉此推行分封。”

長孫無忌哪怕再想助李承乾穩住帝位,但他也是文臣,他絕不會在此時站錯了隊。

溫彥博和長孫無忌俱爲朝中重臣,兩者相爭,於事無益,此時身爲尚書左僕射,諸相之首的房玄齡站了出來,房玄齡道:“此事相爭無益,眼下當務之急乃是上稟陛下,請陛下收回成命。”

此時的長孫無忌已是騎馬南下,只得硬着頭皮道:“玄齡說的極是,如今最緊要的當是門下封駁此詔,而後我等於明日朝堂之上稟明此事,請陛下打消分封之意。”

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九章 開府
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六章 欽陵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八章 婚成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九章 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