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

大安宮本是十餘載前爲時爲秦王的李世民所築的天策上將府,雖不及太極宮和東宮來的寬綽氣派,但也算是敞亮,再加之平日來人也不多,倒也不顯得擁堵,可自打今日午前,大安宮中傳出消息後,大安宮內外便聚了無數人,大安宮竟都顯得有些擁堵了。

就在今日午前,大安宮垂拱殿內突然傳出消息,上皇於殿中突然昏厥,水米不進,怕是不成了。

此消息一出,長安城內外頓時一陣紛亂,上皇李淵諸子、諸孫,並朝中各省部重臣紛紛趕往大安宮,在宮內外聚作了一片。

李恪爲皇子,上皇病危,當李恪得到消息,帶着武媚娘也急忙趕到垂拱殿,當李恪到了垂拱殿外後,不過盞茶的功夫。垂拱殿外已經滿滿當當地站了百來人,李恪一眼望去,也盡都是他熟識的。

不過殿外雖然人多,但殿中李淵正在救治,皇帝李世民正在殿中伴駕,大殿外安靜地一片,所有人都在盯着垂拱殿殿門的方向,不作大氣。

李恪也是提着一顆心,在垂拱殿外等候了約莫半個時辰,終於等出了消息,垂拱殿的大門緩緩地開了,李世民的近身內侍常塗走了出來。

大門一開,殿外的所有人都齊刷刷地望了過去,等着常塗開口。

常塗一臉沉鬱地站在門外,頓了片刻,才道:“傳太上皇旨意,詔諸親王進殿,諸位臣工暫且在外候着。”

李恪看着常塗的模樣,本就覺着不對,聽了常塗的話,心也一下子沉了下去。

李淵若是無礙了,常塗出口的話應該是命衆人各自回府,來日再計,可如今常塗卻命衆臣在殿外候着,命封了親王的諸子和諸孫進殿,看着架勢,怕是要最後交代後事了。

李恪本就是李淵親孫,又爲楚王,王號在衆親王之首,聽着常塗的話,跟着太子李承乾便一同進了垂拱殿前殿。

垂拱殿中,李恪站和其他皇子一樣,站在一邊,並未說話,而是側着身,看着牀上躺着的李淵正拉着李世民的手,在交代着最後的話。

今日的李淵的神色似乎比前些天李恪見着他時的神色還要好上許多,顯得也精神了許多,但李恪透過李淵那雙眼神渙散的雙眸卻知道,現在已經是李淵僅剩的最後時間了。

李恪站的靠前,站在殿中,耳邊能夠清晰地聽清李淵口中的話。

“隋末亂世,天下紛亂,我奉承天意,自太原起兵,逐鹿於中州。時羣雄四起,山東李密、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江南蕭銑、隴右薛舉等也都是一時豪傑。幸我大唐得天眷顧,據得關中,又有我兒世民善戰,征伐天下,輔弼於我,纔有今日的大唐江山。”

“我大唐得國,功勳最著者便是世民,大唐立國,半賴世民之功,世民繼我帝位,本就是應當應份,更無可指摘的。如今我大限將至,便要下去見我的那些老友了,這大唐江山,治國安民之任,便全仗世民了。”

李恪看着李淵的模樣,聽着李淵的話,不知怎的,心中竟也有幾分戚然。

眼前的這個老人,不止是他的祖父,更是大唐的開國帝王,是一個崛起於亂世的梟雄,歷經生死乃有江山,而如今,這個曾今權掌天下的大唐皇帝,如今竟已到了油盡燈枯的這一步。

李恪無法知道李淵現在心中想着的是什麼,但李恪知道,現在的李淵的心境,必定與以往是大不相同的,此時的李淵正在盡着他曾爲大唐帝王最後的權力和責任,幫助李世民發揮着他最後一絲作用。

因爲眼下殿中站着的都是大唐的宗室親王,大唐天下位分最高的一羣人,李淵當着衆人的面講這些,就是告誡諸子,也是告訴天下人,李世民繼位,乃是他李淵所授,名正言順,絕無不當,也叫旁人不必多生心思,也叫天下人不必聒噪。

玄武門之變,李淵自然不會忘卻,但不必去猜測李淵如此作爲是否自願,是否發自本心,因爲他是太上皇,太唐的開國皇帝,這一切本就是他應該做,也是必須做的。

李恪就在殿中站着,仔細地聽着,不發片語,在這個時候李恪也不想有任何人注意到他,可李恪卻萬萬沒想到,李淵在這最後的關頭,沒有去提太子李承乾,但卻偏偏點了他的名。

“我三孫虎頭可曾來了?”牀榻上躺着的李淵突然開口,對殿中問道。

李恪不曾想到李淵會提及他,雖然有些驚訝,但沒有絲毫的耽擱,先是看了李世民一眼,而後連忙上前,走到了李淵的牀前跪拜道:“孫兒李恪在此。”

李淵看着李恪,先是笑了笑,而後對李恪道:“我的數十兒孫中,你算是極爲聰慧,也極得我和你父皇喜愛的,我今日問你,你覺得我大唐江山如何?”

李淵的問題問地突然,也有些冠冕,但這個問題在李恪看來並不難回,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我大唐有明主開天,聖君治國,而後歷代帝王也必當繼往開來,遵循先志,國祚綿延千載,爲青史之典範。”

李淵笑道:“哈哈,好一個‘明主開天,聖君治國’,虎頭之言甚得我心。”

緊接着,李淵又擡頭看向了李世民,又對李世民道:“世民,爲父最後還有一事想要叮囑於你,望你千萬應下。”

方纔李淵在大殿中說着這些,無異於是爲李世民正身,幫了李世民太多,眼下李淵縱是有再多的要求,李世民自然也是一口應下,絕無猶豫的。

李世民當即道:“阿爹但說,兒必定照辦。”

殿中衆人聞言,都紛紛看向了殿中牀前跪着的李恪。方纔李淵先喚出了李恪,而後纔對李世民發問,顯然李淵接下來要說的話,是同李恪相關的。

“此前祖父有言,要在最後助我一臂之力,難不成就是此時嗎?”李恪聽着李淵的話,想起了幾日的事情,不禁在心中暗自揣度了起來。

一時間,不止李恪,除了皇帝李世民之外,大殿中所有人的心都被提了起來,衆人雙耳垂聆,都看向了牀上躺着的李淵和牀前跪着的李恪。

李淵伸出手去,緩緩地,慈愛地摸了摸跪在牀前的李恪的頭頂,對李世民道:“虎頭這個孩子,雖是庶子,但他不止曉事,更有曠世大功於國,我很是喜愛。我想這個孩子陪我走完最後一段路,待我走後,世民可否爲我破一次嫡庶之例,讓虎頭和太子還有青雀三人一同爲我靈前守殯?”

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
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章 夜襲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九章 鹽行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