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

康阿姆的生死,李恪自然在乎,不過李恪的在乎卻與康蘇密不同,康蘇密的在乎他生,而李恪卻是在乎在他死。

李恪得知康阿姆沒死在汗帳之外,也覺得頗有幾分遺憾,畢竟經此事之後,他與康阿姆之間便算是結了死仇了。

不過也正如王玄策此前所言,康家父子已經通過這一處苦肉戲,換來了頡利可汗的原諒,頡利可汗已經答應此事作罷,李恪若再揪着此事不妨,恐怕容易惹惱了頡利,反倒正中康家父子的下懷。

李恪也知道,從此以後,這康家父子怕是要與自己不死不休了,不過眼下李恪倒是懶得糾結於康阿姆的死活,因爲現在他的第一要務是拉攏執失思力。

李恪身在突厥,勢單力孤,自然需要拉攏部落實力以爲助力,而執失思力是執失部首領,又曾作爲使者前往大唐,在突厥算是親唐一派,自然是李恪拉攏的目標。

“前夜若非執失將軍相救,恐怕李恪已是餓狼口中殘食了,李恪在此謝過執失將軍救命之恩。”李恪午時前往拜會執失思力,剛一進門,便表明了自己的來意,俯身拜道。

對於李恪的到來,執失思力雖不感意外,但心裡也絲毫不輕鬆。

李恪開罪了突厥可敦,此事突厥上下人盡皆知,可敦甚至一再隱晦地表示,突厥各部不得與李恪走的太近。

前夜執失思力在金山上救下李恪,絕對是因緣巧合,但今日李恪如此鄭重其事地前來道謝,卻叫執失思力不知該如何自處了。

來者是客,縱是突厥人,也同樣信奉這個道理,更何況李恪的身份在此,執失思力也是萬萬不敢怠慢的。

執失思力將李恪請入內坐下,對李恪道:“前夜祭祀之後,末將本是閒來無事,前往山中獵狐,不曾想在返程路上卻遇到了三皇子,左右不過舉手之勞,三皇子還專程前來道謝,實在是客氣了。”

李恪一臉正色地回道:“前夜之事,對執失將軍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本王而言卻是活命之恩,本王親自來拜會一趟,乃是應有之義。更何況執失將軍剛剛祭天返程,便遇到救下了本王,可見執失將軍與本王相識也是長生天的旨意,這是你我之間的緣分,本王不能馬虎。”

執失思力不知李恪的來意,一直想與他保持距離,但李恪打蛇隨棍上,不管執失思力怎麼說,李恪總能接上話頭。

執失思力也曾和許多大唐權貴打過交道,但他他們大多有些自傲,尤其是宗室子弟更是如此,如李恪這般與衆不同的天潢貴胄,他還是第一次見到。

李恪雖然年幼,但在突厥,他代表了大唐,執失思力絕不會把他當做一個孩童來看待。

執失思力想了想道:“三皇子是可汗的貴客,更是整個突厥的貴客,末將護衛三皇子是應該的,豈敢因此事高攀了三皇子,若是如此,恐怕可汗是會不高興的。”

執失思力雖是武人,但腦子卻轉的不慢,李恪有意向他示好拉攏於他,但執失思力又豈會不知輕重,真的冒天下之大不韙,與李恪親近。

執失思力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透露出自己疏遠的意思,二是告誡李恪,若是李恪這樣拉攏突厥部落首領,絕不會是頡利想要看到的。

執失思力雖然救了李恪的性命,但李恪絕不會單純到以爲靠着這點關係便能與執失思力搭上線,在突厥內引爲助力,執失思力對頡利可汗忠心耿耿,執失思力絕不會背叛頡利。

不過不會背叛頡利不代表執失思力不會有自己的想法,執失思力是頡利的臣子,更是突厥執失部的首領,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而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是朋友。

李恪道:“執失將軍是忠臣,是勇士,是本王的恩人,本王做事自不會叫執失將軍爲難。”

“三皇子的意思是?”執失思力聞言,不解地問道。

李恪回道:“康蘇密之流竊據突厥高位,欲收突厥各部之權入汗庭,難道執失將軍就能冷眼旁觀嗎?”

頡利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康蘇密、趙德言等異族人,藉此收攏突厥各部的權力,而在收權的過程中,包括執失部在內的草原諸部均有損失,族人怨聲載道,執失思力多次向頡利進言,可頡利卻一味聽信康蘇密和趙德言之言,不予理睬。

而康蘇密又是外人,豈會在意突厥子民的死活,這些年來,突厥各部受這二人之苦,不在少數。

康蘇密聽了李恪的話,神色一下子凝重了起來,他不自覺地擡頭望向了李恪,只見李恪依舊風輕雲淡地坐在大帳之中,神色不見絲毫的異常。

八歲,眼前的李恪竟是隻有八歲的少年郎,這說出去,有誰敢信?

還未長開的孩童尚且如此,大唐朝堂上的那些高官權貴呢?莫非唐人生來都是如此狡詐不成。

其實執失思力倒也高估了李恪,李恪出來突厥,對突厥形勢不熟,這些話,都是來之前王玄策講於李恪的,李恪只是換個說法講了出來。

執失思力不敢有絲毫的大意,沉思了片刻,對李恪道:“此處乃我突厥汗庭,可汗更是我突厥之主,三皇子言語還是謹慎些好。”

李恪看着執失思力緊張的樣子,笑道:“執失將軍說的什麼話,本王從未非議可汗,本王同將軍講的是康蘇密,康蘇密禍亂突厥內政,是執失將軍的敵人,而本王與康蘇密同樣不和,也是本王的敵人,既然你我所仇相同,爲了求活,何不聯手,一起將康蘇密拉下來。”

執失思力聽着李恪的話,心中對卻不敢輕信半個字,在他的眼中,李恪恐怕是雪山上最狡猾的狐狸還要機敏上幾分,面對這樣的人,執失思力豈敢大意。

執失思力知道,李恪前夜的危機,就是康家父子一手造成,李恪恐怕不止是想要將康蘇密拉下來,他是想要康蘇密的命,執失思力尚不確定頡利現在對康蘇密的態度,豈敢應下李恪的話。

李恪見執失思力面色躊躇,已經知道了他的顧慮,李恪起身道:“此事事關重大,還請執失將軍仔細斟酌,本王先行告退,執失將軍以後若是改了主意,隨時可以來尋本王。”

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九章 拒親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章 奏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八章 婚成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七章 朝議
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九章 拒親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章 奏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八章 婚成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七章 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