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曬鹽

三日後,楚州,東南隅,與揚州相接的鹽城縣。

鹽城縣,古名鹽瀆,因環城皆鹽場,故而易名鹽城,隸屬楚州,爲淮南鹽營要地,有“煮海興利、穿渠通運”之語。

鹽城一年產鹽甚多,淮南鹽產,至少半數盡出於此,但因大唐不興鹽稅,更無鹽官,鹽營生意俱爲民家所設,故而這座臨海小城也還遠沒有明清時的那般耀眼,還只是一顆蒙於塵中,看似不甚起眼的明珠。

但今日,就是這顆蒙塵明珠,卻因爲一紙賭約,迎來了它的貴人,把這座城市的輝煌的來臨提前了約莫八百年。

鹽城縣一處臨海的鹽場,李恪正午剛到鹽城,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此處。

“殿下,一切依殿下的意思,都已經安排妥當了。”早在三日前,李恪與周鼎方立下賭約,便安排了王玄策先來鹽城佈置,待李恪到了鹽場後,王玄策便對李恪道。

李恪擡頭看着眼前,眼前海邊的平地之上已經被掘出了一方三畝大小鹽池,鹽池的池中已經被引入了海水,正在烈日之下曝曬。

李恪對王玄策問道:“此法如何,可曾曬出鹽來。”

所爲曬鹽之法,不過建灘、整灘、納潮、制滷、測滷、結晶和撈鹽七道工序,聽着倒是不難,只是這些工序李恪雖多少雖知道些,但畢竟從未動手試過,故而心中也沒有十足的底氣。

王玄策道:“鹽池建起來雖說是便利,但日曬打基也需些時日,昨日晚間方纔打好,引海水入池,恐怕還沒那麼快。”

海邊灘塗鬆軟,最易滲水,故而不可直接引水而入,鹽池所用之基,並非尋常,先需將池內泥沙挖鬆,而後用海水浸泡,再使人將池底踩實刮平,以石墩壓實晾乾,方纔能用。

李恪聞言,走到了鹽池邊,鹽池邊幾名鹽工正手持木棍,在鹽池中不停地攪動着,鹽池中的水已經顯地頗爲渾濁了。

李恪看着鹽池乳白色的海水,眼前一亮,緩緩地探下了身去,薅起袖子,當着衆人的面竟伸手探了下去。

“殿下...”王玄策見得李恪之舉,心中一驚,連忙喚道。

正如春秋管仲所言:“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反天下子民各有分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

天下封建,在世人眼中,李恪身爲親王,統領淮南,更在士之上,可如今卻親自下手從鹽工之行,自然不妥。

不過這些也都是時下之人所見,李恪自不同於旁人,眼中也沒有這些所謂各行的貴賤之分。

“無妨。”李恪知道王玄策之意,笑了笑,仍舊伸手繼續探了下去。

鹽池不深,李恪放探到手腕處便已經觸了池底,李恪伸手在池底摸了摸,摸了片刻,竟從池底摸出了一撮細細的,如沙般的東西。

池底的沙土早已夯實,他摸到的斷不會是沙子,李恪緩緩將手邊摸到的東西掐起,緩緩地從池底拿了出來。

李恪攤開手掌,烈日陽光的映射之下,李恪仔細地看去,他的手掌之中躺着的竟是一小撮淺色,透着光的,如白沙一般地東西。

李恪當着衆人的面前,將手掌湊到自己的嘴邊,張口嚐了下去,入口之後,李恪覺出了一種苦澀,但就在這苦澀之中也還帶着明顯的鹹味。

許是因爲日頭尚未曬足,許是因爲尚未過篩,李恪掌中的東西自然還遠不能稱之爲鹽,但李恪的臉上已經露出了難掩的笑意,李恪知道,他的法子對了。

李恪嚐了口池底之物,便面露了笑意,周圍正在攪和的鹽工看着眼前這個本該高高在上,但卻舉止怪異的楚王殿下,臉上也滿是好奇之色。他們也想知道,這位楚王殿下究竟在鹽池之中嚐到了什麼,竟能叫他展顏露笑。

李恪看着一旁的鹽工都看着自己,也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於是指着鹽池,對鹽工道:“你們若是敢試,也都可以一試。”

一旁的鹽工得了李恪的話,連忙放下了手中的木棒,對李恪道“殿下尚且不怕,我等還怕些什麼。”

說着,也學着李恪的模樣,探手下去,緩緩地在池底撮了一小撮,緩緩地放入了口中。

“鹽,竟然曬出了鹽。”嘗過之後的鹽工,臉上滿是興奮之色,指着鹽池激動道。

但凡食鹽,也有粗鹽、細鹽和飴鹽之分,這些鹽工雖然產鹽,但他們平日家中所用的鹽卻是作價最低的粗鹽,多少也帶着些苦澀,比起他方纔所嘗的也好不太多,故而有此一言。

不過李恪笑了笑,卻道:“這鹽中還帶着些滷味,還算不得是鹽,這要想成鹽,還需再曝曬上兩三日,仔細地篩上一篩才行。”

鹽工聞言,卻道:“殿下天縱之才,自千年前有煮鹽一說以來,有誰人能想到曬竟也能曬出鹽來,有殿下此法,只需再將這鹽場擴大,興建鹽田,淮南百姓用鹽便不再爲難了。”

李恪看着鹽工激動的模樣,擺了擺手笑道:“何止是淮南,此法若是能成,本王將在淮南大興鹽田,屆時鹽田所佔當在萬畝,莫說是供應淮南了,就算行銷天下亦非難事。”

以眼下常見製鹽之法多爲煎煮,煎煮所耗無非有二,一爲水,二爲柴,鹽城臨海,海水取之不盡,自不緊缺,千百年來制約着淮南鹽營的一直都是柴。

煮海爲鹽,耗柴甚巨,而且鍋釜更是有限,能煮出來的鹽自更是有限,這也是鹽價一直居高不下,百姓食鹽不易的緣故。

而如今李恪卻把曬鹽之法生生提早了七百年面世,自此製鹽不必皆賴煎煮,製鹽的耗費少了,鹽價自然也就會慢慢地降了下來。

王玄策看着眼前的一幕,看着蹲在鹽池邊,真正地像一個少年笑地真誠的李恪,一瞬間王玄策似乎知道了李恪爲何要對此事如此上心。

以李恪的權勢,要奪鹽行不難,大可不必與鹽工同列,又耗費上這般心神,李恪現在在做的,卻是藉着眼下的這個時機,爲天下萬民多謀一分生機。

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四章 張元素
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四章 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