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捧殺

貞觀十四年的冬天似乎安靜地有些厲害,不管是朝局還是朝臣都比以往的年份要安分上許多,但所有人都知道,所謂的安寧不過都是表象而已,現在的長安內外早已暗潮涌動。

但不管如何,時間總會過去,貞觀十四年的冬天一過,便迎來了十五年的春天,而就在這個關口,魏王府上下竭盡心力,被李世民期已厚望的《括地誌》終於也在歲初趕工完本了。

貞觀十五年元日大朝,萬邦雲集,今日會是整個年頭裡最熱鬧的幾日之一,而就在今日,也是魏王李泰公開獻書的時候。

天才矇矇亮,太極宮,含元殿外,進宮的龍道之上。

“魏王的《括地誌》方纔完本,就急着在今日大朝之上獻書,沽名釣譽,邀取聖寵之意可謂躍然於面了。”太子右庶子王玄策走在李恪的身旁,看着前面身後跟着許多手捧着書卷的內侍的李泰,對李恪小聲道。

李恪聞言,笑道:“魏王雖爲嫡子,得父皇寵愛,但自幼時至今從來於國無功,此次難得著有名作,有些急迫也是能夠理解的。”

李泰身爲嫡子,爲李世民所寵愛,甚至一度盯着羣臣施壓,把已經成年的李泰留在了長安,但這些年,李泰於國卻一直無甚功績,只能眼看着李恪四處立功。而如今李泰潛心多年的《括地誌》終於完本,是爲文教大功,他自然難免急於在今日這樣一個大日子裡面獻上此書了。

王玄策道:“若只是獻書倒也無妨,怕只怕魏王是另有圖謀,日後難免再生事端。

李恪聞言,擺了擺手笑道:“已魏王的性子這是必然的,但這倒也無妨,此事本宮已有打算,本宮等的就是魏王獻書。”

王玄策聽着李恪的話,李恪顯然是有意藉此次魏王獻書一事對付李泰,王玄策有些擔憂道:“太子,據臣所知,陛下對此次魏王獻書一事頗爲讚許,太子若是在此事之上刁難,恐怕不妥吧。”

李泰雖然心術不正,對李恪的太子之位更常是虎視眈眈,但李泰的文采和對文事的專注卻是有目共睹的,李世民對愛子李泰的《括地誌》更是頗多期待。

其實對於李泰的文采和《括地誌》一書,不止是李世民和朝臣,哪怕是和李泰一向不對付的李恪,也同樣很是認可。李恪雖然幾次仗着文抄公的本事力壓李泰一頭,但比起真正的文采,重武的李恪自問是不及李泰的。

後世謂之《括地誌》爲:“其書稱述經傳,山川城冢,皆本古說,載六朝時地理書甚多”,《括地誌》爲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價值之高,不必贅述。

李恪笑道:“玄策放心,本宮豈會不知父皇的心思,更不會去借此尋機貶低魏王和《括地誌》的,本宮已經做有安排,玄策只管看着便是了。”

李泰獻書,正是朝中大事,李恪不是莽夫,自然不會當着此事之前刁難李泰,李恪自有他的打算。

元日朝會之上,諸國朝賀獻儀畢,便是朝中百官覲見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環節,在太子李恪朝拜之後,李泰當朝獻上了他的《括地誌》。

“兒臣李泰拜見父皇,兒臣願父皇萬壽無疆,大唐國泰民安。”李泰當着滿朝文武和外邦使臣的面,走到了大殿中,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先是使李泰起身,而後問道:“朕聽內侍所言,你可是有一物要在今日獻於朕?”

李世民既爲皇帝,便也和其他帝王一般,都極好顏面,尤其是他幾個愛子給他掙來的顏面,當初李恪立功如此,今日李泰獻書亦是如此,所以李世民纔會當着所有人的面提及此事。

李泰回道:“兒臣早年奉父皇之命於府中開文館,納賢士,編撰《括地誌》,今已有成,特獻於父皇。”

李泰說完,擺了擺手,便有內侍自大殿一側抱着堆積如小山般的書卷走了出來。

《括地誌》全書計五百餘卷,以州爲劃分,分述各縣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蹟等等,工程浩大,所勘詢的書籍之類更是浩如煙海,魏王府文館上下數十人嘔心瀝血五載才得,光是這一眼望去的數量便知其難,李泰的這份心性,就是李恪也不得不服。

眼前的一幕顯然也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文山書海,堆積瞭如小山般的《括地誌》,連連驚歎了數聲,臉上的笑意也掩藏不住,足可見內心的喜悅了。

李世民帶着些得色,看了眼李恪,又看了眼李泰,對殿中衆人道:“朕之諸子,唯太子和魏王最爲幹略,太子乃當世名帥,威震天下,英果類我,有朕少年之姿;魏王文采斐然,爲宗室才子,若是從了科舉,必也是狀元之才,如此一文一武,得子如此,爲父者何求。”

李世民所言雖有誇耀之意,但也確是實情,李恪戰功赫赫,早已爲天下皆知,而李泰有此一書,也足可錄入文壇青史了。

此時李恪也出列道:“四弟此書,可謂翰林鉅著,直追古賢,《括地誌》一出,足可彰我大唐教化更勝從前,兒臣爲父皇賀。”

李世民聞言,朗聲笑道:“太子所言極是,正是此理。”

李恪和李世民父子應和,話音才落,殿中衆人也紛紛賀道:“天子明德,我大唐教化更勝往昔,臣等爲陛下賀。”

所謂盛世,不止是萬國來朝,也不止是戰無不勝,其中更不可少了文教,而於文教而言,沒有什麼比著書更好的法子了,在今日盛會之上,李泰的《括地誌》可謂極其洽和了氣氛,也極對了李世民的胃口。

趁着興致正高,李世民對李泰問道:“魏王今日獻書有功,可有什麼想要的嘉獎?只管說來。”

李世民之言入耳,李泰看着李世民,心中不禁一陣激動,他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自然是李恪的太子之位,他巴不得即刻開口朝李世民要了過來,但李泰自己也清楚這是絕無可能的,他要是說了這些,便與失心瘋無異了。

李泰躬身回道:“兒臣獻書乃是一片忠孝之心,並無所求。”

李泰所言倒也在李世民意料之中,畢竟李泰一向行事還算是謙和的,自然不會挾功邀寵,不過有功不賞卻也不是李世民的性子,於是李世民對朝中衆人問道:“魏王此功,衆卿以爲該當如何嘉獎啊?”

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章 取義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章 石室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七章 持節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七章 反常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
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章 取義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章 石室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七章 持節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章 落雕弓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七章 反常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