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囚於陰山

“故三軍可以奪氣,將軍可以奪心。”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士氣之言,不關兵甲,不關人衆,不關險隘,聽着挺玄虛,但卻在極大的程度上干係到一戰的勝負。但凡兵法,兵家典籍,字裡行間便繞不開士氣之言。

突厥人一日攻城不下,士氣本就漸低,再加上陣前李恪之言,唐軍士氣猛然高漲,此起彼伏之下兩軍士氣已不可同日而語。

當唐軍自恆安城內殺出,突厥士卒一時間毫無準備,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頡利麾下十萬人馬,竟生生被唐軍衝散,死傷萬人,逼得頡利只能撤兵。

當頡利一路撤兵,驚魂未定地回到定襄城時,頡利的臉色已經難看至極。

“豎子竟敢戲耍本汗,莫非真當本汗不敢殺你!”頡利在汗庭之上,將刀橫架在李恪的脖子上,怒喝道。

這個時候,李恪知道,只要頡利想殺他,就算現在他跪地求饒,頡利也絕不會放過李恪,與其這樣,倒不如將腰桿挺直,坦然面對。

李恪看這頡利,昂首道:“可汗乃草原之主,自敢殺我,但可汗以死逼我,莫非真當李恪畏死嗎?”

恪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李恪若是跪地求饒,頡利自然輕視,甚至真的就要了他的命,但李恪這麼做,反倒叫頡利微微一愣。

趙德言見頡利將佩刀架在了李恪的頸上,竟來到了頡利的身旁,對頡利道:“質子無用,左右留着也是浪費我軍糧草,何不殺之祭旗,以立我突厥之威,震懾唐人。”

關於趙德言的立場,李恪也一直弄不清楚,有時他與李恪相和,甚至還會爲他說話,不經意間幫了他的忙,可有時他又偏生與自己作對,恆安城下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只不過這一次,頡利卻沒有如往常那般對趙德言言聽計從,這一次,頡利對趙德言已經失去了耐心和信任。

“砰!”

幾乎沒有任何的徵兆,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頡利竟重重一腳踹在了趙德言的身上,將趙德言踹到在地。

“今日就是聽你之言,才至現在的局面,現在還在此處聒噪!”頡利指着倒在地上的趙德言道。

頡利這一腳來的突然,趙德言萬萬沒有想到一向對他信任有加的頡利竟然這麼突然地一腳踹在了他的身上。

趙德言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住了,劇烈的疼痛自趙德言的腹部傳來,趙德言抱着自己的肚子,如蝦子般伏在地上。

“可汗息怒,李恪所爲確是小人失策。”趙德言強撐着自己的身子,對頡利道。

頡利看着趙德言伏於地上的模樣,瞪了趙德言一眼,顯然,無論趙德言之言合理與否,大錯已然鑄成,趙德言怕是在頡利的心中已經大打折扣了。

與李恪一同被帶回此處的王玄策見了頡利的反應,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王玄策上前對頡利道:“我大唐與突厥今日之戰,不過是因河西兩國之間的糾紛,非是生死之仇,可汗又何必把事情做絕,可汗須知,我大唐的敵人遠不止一個突厥,而突厥的敵人,也不止我大唐,若是兩國因趙德言之言結下宿仇,在陰山南線徒耗兵力,得益的可是旁人。”

王玄策善縱橫之道,對眼下局勢的判斷自然精準。

其實仗打到了這個份上,頡利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慾望了。

恆安一戰,頡利十萬大軍齊出,這已是汗庭和陰山一代他能夠調動幾乎全部的兵力,這一仗頡利沒能拿下恆安,那以後再想拿下已是極難。

突厥連年大雪,頡利軍中的糧草已經不足,最多還能再撐上兩個月,兩個月之後,頡利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坐等糧空,要麼就倉皇退兵。

而且正如王玄策所言,突厥的敵人不止一個大唐,就在突厥的西面和北面,薛延陀和西突厥正在密切關注着此次陰山大戰的結果,若是頡利將麾下精銳盡數折在了此處,就算他最後奪回了馬邑和雲中,那他的後方也就被掏空了。

退守定襄城的頡利已經有了求和的意思。

三年前,頡利趁着李世民皇位未穩,南侵大唐,立下渭水之盟,三年後,大唐趁着突厥內憂外患,北上陰山,在頡利的眼中唐軍所爲自然就是爲了報當年之仇。

畢竟自突厥稱雄草原以來,都未曾有過滅國之難,前隋國力何等強勢,數十年來也未能壓制突厥,在頡利的眼中,自然也不會想到,此次唐軍大舉北上竟是爲了斷他突厥之根。

其實,殺不殺李恪於眼下的局勢已經影響不大,甚至一個活着的李恪,他的價值要比一個死了的李恪的價值要高地多。

王玄策的話雖不多,只短短一句,但卻切中要害,把頡利說動了。

阿史那思摩見狀,對頡利道:“可汗,此時若再殺李恪恐怕於戰局已無益處,反倒會激奮唐軍士氣。”

恆安城下李恪的影響如何,頡利已經看在眼中,今日他若當真殺了李恪,那他無異於是在給自己挖坑。

而且縱然他殺了李恪又能如何,拿來祭旗立威嗎?拿一個少年人的人頭祭旗,怕是也起不到立威的作用吧,與其這樣,倒還不如留着他,這場仗再這麼打下去已經不利突厥,興許李恪還能成爲突厥和大唐和談的一個籌碼。

“你的意思是先留着李恪?”頡利對身旁的阿史那思摩問道。

阿史那思摩回道:“眼下已是仲秋,再過月餘便要入冬了,待入了冬,大軍征戰不便,可汗再行處置李恪也不遲。”

陰山以南的氣候雖比陰山以北要好上許多,但一旦入了冬,仍舊難免大雪封山,到了那時,這場仗便打不下去了,突厥便有喘息的機會。

頡利雖然自大,但近年來突厥內憂外患,他的性子也被磨平了不少,眼下突厥勢不如人,頡利也只能暫先嚥下這口悶氣。

殺又不能殺,放又不能放,頡利思慮了片刻,對身後的親衛吩咐道:“把李恪等人帶回陰山嚴加看守,沒有本汗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放出李恪。”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章 取義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
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章 取義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章 引薦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