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30年前改革開放後,又開始重新融入世界。中國的各行各業都處於世界的大背景下,人們也越來越發現,在與世界的交往聯繫中,堅持自主性,保持自己的特色是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後,面對遭受影響的中國製造業,一個幾年前便已提出的概念,又使人們獲得了新的認識,這就是要自主創新,要自己掌握主動。現實的事情有很多現實的條件,沒有絕對化的標準。從歷史上說,中國古人在很長的時間裡,都非常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其典型就是中國的瓷器。
中國的瓷器曾經爲中國賺了多少錢,實在不好統計。從數量上說,銷往歐洲的中國產瓷器,超過幾億件是肯定的。清朝時期,據中國的官方記載,每年銷往歐洲的瓷器幾百萬件是常態。但是,我們現在很難統計它到底值多少錢。中國瓷器在歐洲最貴的時候,與絲綢一樣,與等重黃金同價。但是,那些冒着巨大風險,在大海上顛簸飄蕩的歐洲商人或船東們,賺取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瑞典17世紀創建了東印度公司,它有一條著名的商船,名叫哥德堡號。當年在到達瑞典港口時意外沉沒了,前幾年又被複制,重遊中國。哥德堡號共載中國貨物700噸,其中一部分是瓷器。據估計,這700噸中國貨物等於當時瑞典全年的收入。雖然中國製造的收入只在這個最終市場價裡佔據一部分,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象中國瓷器到底賺了歐洲多少錢,還不包括銷往阿拉伯、東南亞等地的瓷器。
當歐洲人評定中國的“四大發明”時,居然沒有將瓷器納入其中,一方面說明評判的標準是歐洲人所需要的標準,另一方面也說明,培根所處的時代,歐洲人包括培根本人,對於中國還缺乏瞭解。他們容易只看到中國人的創造對他們的發展造成巨大改變的東西,例如火藥、紙張、活字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而很難看清中國人的哪些創造對於中國成爲世界強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瓷器。歐洲人經過了很長時間才認識到中國的瓷器、茶葉等等最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對於中國的意義,甚至對於改變世界的意義。我們今天完全可以說,中國古人的很多創造發明,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意義,絕不亞於當今世界的電腦、互聯網。
瓷器從很早以前就成爲中國百姓的日常用品,雖然皇家對於瓷器的特供要求,使得官方瓷器與民間瓷器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在中國平民百姓的家裡,瓷器絕不是稀缺之物,而是極爲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反,瓷器傳到歐洲後,很長時間都是王室和貴族專享的高級物品。在歐洲啓蒙運動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明末清初,歐洲王室和貴族都有專門收藏、陳列中國瓷器的習慣。例如俄國沙皇、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西國王、英國國王等等。馬未都先生講過一個例子。當時歐洲貴族宴請賓客,能用中國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體面和奢侈的事情。但是,爲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貪念,順手牽羊,主人必須加派人手,盯着每一個瓷器,某種程度上,把其他貴族客人都當成潛在的小偷了。這是因爲中國瓷器當時在歐洲非常昂貴,而且,在那時的歐洲人看來,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也是無以倫比的。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當時的中國,瓷器早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極爲普遍。
那麼,中國瓷器爲中國人大賺全世界的錢,而且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都沒人能夠超越的奧秘究竟在哪裡?我認爲,主要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成本低廉。瓷器的前生是陶器,陶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是,陶器在使用性能上有一定的侷限,因此,陶器一般只被當作比較低層次的用品。在高級的場合,以前人們一般不使用陶器,而使用金屬器。使用金屬器的習慣,歐洲人遠遠高於中國人,尤其是歐洲的貴族,金屬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是,金屬器成本較高,很難廣泛使用。以中國來說,也有不少青銅器的出土。大型青銅器是國家祭祀的用品,小型青銅器是當時貴族的用品。青銅器造價高昂,使用太多則不利於民生,因此,漢朝以後,青銅器漸漸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漢時期,中國的瓷器在原先陶器的基礎上正式形成。瓷器以低成本又不失高貴的方式,大規模地取代了金屬器。中國瓷器的這個特徵給今天的人們什麼啓示?只有低成本、低消耗的產品才能普及和長久。而在現代工業生產領域,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產品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甚至認爲它就是現代生活的必然。事實上,現代生活中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產品,遲早會被淘汰。
中國瓷器的第二個特點是實用性強。拿瓷器與玻璃器相比,瓷器比玻璃更堅固,但是,瓷器即便有小的破損,也不至於像玻璃破損後那樣容易傷人。而且,玻璃在冷熱變化下容易破碎,但瓷器不會。因此,自從瓷器在中國出現後,玻璃器在中國的地位便退居很次要的位置。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阿拉伯玻璃器,很多也非常精美。但由於其實用性差,只能作爲擺設,因此,在產品的市場競爭性上,玻璃器遠遠不如瓷器。對此,我們不得不對那些發明瓷器的祖先表示無比的尊敬,雖然他們都沒有留下名字,然而,他們發明瓷器所依據的那些原則,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中國瓷器的第三個特徵是工藝簡單。除了皇家需求的特供瓷器有複雜的工藝要求外,絕大多數中國瓷器的工藝都很簡單。中國瓷器的普及,除了前面提到的材料成本低廉外,工藝的簡單,也是造成產品價廉物美的重要因素。而且,中國歷史上每一波瓷器的高峰後,都會出現工藝越來越簡化的明顯趨勢,例如瓷器表面雕刻的簡化,形狀的簡化,色彩的簡化等等。它使得瓷器在工藝繁瑣和簡化之間,尋找到不同的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上不同層次的需求。貴者如帝王,賤者如乞丐,都能手捧瓷器。
中國瓷器的第四個重要特徵是突出本地性。鈞窯瓷器在中國的瓷器家族中非常著名,曾經有人說,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瓷器的特殊性來自於它的色彩,而它的色彩則來自於瓷釉中銅的成分。這種銅的成分則來自於一種叫做孔雀石的礦石。事實上,鈞窯所在的地點附近就有出產孔雀石。因此,鈞窯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把本地的物產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產品。再比如說景德鎮的瓷器能夠獨領風騷幾百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土。今天的科學分析指出,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土是製造瓷器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在景德鎮開始燒造瓷器之前,誰能做出這個結論?只有當景德鎮的工匠們,將本地的高嶺土不斷通過實踐後,燒造出大批精美絕倫的瓷器時,它的方法才成爲了標準。幾乎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窯口,都是以其地方色彩的獨特性而享譽世界的。這個事實在今天講究標準化、統一化的工業生產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啓示意義。換句話說,接受ISO、申遺等別人的標準,永遠只能受制於人,創造自己的標準,纔是真正的主動。所謂大國心態,標誌之一就是,我定的標準成爲其他人接受的標準,而不是相反,一味去迎合別人的標準。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現代中國人還需要不斷地努力。
中國瓷器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兼收幷蓄。一些人在講古代中國的時候,總是以一種偏見,把古代中國說成是封閉的、保守的、拒絕外來文化的等形象,實際上,造成這種偏見一是基於他們所接受的某種西方理論,二是對中國歷史缺乏基本瞭解。僅從中國瓷器的發展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種偏見是多麼無知。中國瓷器雖然是很多普通的、默默無聞的中國人的創造發明,但是,在它的發展過程,也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比方說瓷器的形狀。按照瓷器的加工工藝,圓形是最方便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但是,在中國瓷器中,出現了很多異型瓷器,例如扁的、方的等造型特殊的瓷器。這些特殊形狀,其實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當年中國的瓷器大量出口,爲了滿足出口的需要,必須適應進口國的文化習慣。因此,一般認爲,中國瓷器中很多特殊造型的瓷器,其設計圖紙都是外來的。再比如說中國瓷器中獨樹一幟的青花瓷。宋朝時期雖然有名垂千古的汝官哥鈞定五種著名的瓷器,但是,那時候的瓷器以青瓷爲主,追求素雅。從元代開始,白胎青花瓷成爲中國瓷器的主流,而形成青花瓷的藍色顏料並不產於中國,是從國外引進的,很久以後,中國人才找到了本國的顏料替代品。正是這種中外結合的青花瓷,在全世界暢銷,甚至成爲外國人眼裡中國的標誌。此後的琺琅彩,也是引進西方的技術,結合中國的瓷器,再經國產化,創造了一個獨特卓越的瓷器品種。看到這樣的事實,我們還能得出中國古代從來就是封閉、保守的結論嗎?
關於中國瓷器,還可以舉出很多其他特點。我認爲,中國瓷器所代表的中國古人的創造,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至今都有很強的生命力:用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這個特點在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有西方人曾經說,中國人太聰明瞭,他們用兩種最簡單的東西,賺了全世界無數的錢:一是樹葉(茶葉),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國的瓷器稱爲“變土爲金”。事實上,中國瓷器的傑作,遠遠貴於黃金。2005年,英國拍賣了中國元代的一個青花瓷大罐,重量約20多公斤,拍賣價格摺合人民幣2億3千萬,按當時英國的黃金價格,約等於2噸黃金。這就是當年某幾個默默無聞的中國人的創造。因此,當今中國重新走向世界,開始重視自主創新的時候,我們同樣可以從中國古人那裡,獲得很多的歷史借鑑和教訓。中國瓷器的成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而它在近代的衰落,則是一個教訓。這個教訓在其他文章裡已經說過,此處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