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

打勝仗是由一件件的小事作的好積成的。

六月五日克難坡

對國民兵團督導員訓練班訓話:建立:一、核心線(分內外核線)。二、殲敵線。三、生活線。

出席鐵軍委員會議席上訓話:軍隊的決心夠,人民的瞭解夠,可以言抗戰。違反人情的處置,是愈處理愈錯誤多,愈走不通。徹底打破資格制度,以工作成績,能力大小,決定提拔任用幹部。

六月八日克難坡

孟子說的“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就是說,只你自己好,不足以使人服,必須由你的好使人感到於他有益,他才能服你。這是教育幹部最好的一段話。

六月九日克難坡

愈打仗愈要小心謹慎,否則勝啓敗之端。

六月十日克難坡

偷懶的軍人是自殺,危害國家。

六月十一日克難坡

作戰必須打擊敵人的增援,增援自己的部隊。

軍長用三個師,師長用三個團,團長用三個營作戰,爲實行自己的計劃,必然原則佈置工事,練習作戰。臨時指揮,萬不可團長任一營,師長任一團,軍長任一師的作戰必失敗的辦法。無計劃,無佈置,無指揮。自己丟人,損害了部下,危害了國家。

六月十二日克難坡

善用腦筋方是將官。

六月十三日克難坡

朝會講話:據淪陷區傳來消息,五月間日本《朝日新聞》刊載該報特派記者守山紀述蘇德上月卡爾科夫、伊斯姆間大會戰詳情,並述及德法馬奇諾防線攻防戰之往事,謂:有蘇軍大部被包圍於一十里圓圈內,全數被殲滅。各國記者初均認爲,蘇軍在毀滅之前,一定要有有理性的投降交涉,而蘇軍竟不肯出此,至於被殲。此種精神,各國記者均甚驚訝。在各地所見俘虜之法兵,關於伊等自身之戰爭已經完了,未致戰死,認爲是僥倖,故常帶笑容。所遇蘇軍俘虜均面如土色,與中國俘虜同,均非投降之俘虜,而爲失去抵抗力後,遭受強迫之俘虜。云云。

我們聽了這段消息,知道頭等民族是寧死不作俘虜,二等民族是恥做俘虜,三等民族是盡到任務靦顏俘虜。我們細細分析分析,這三等民族在戰場上抵抗敵人的力量各爲若干。寧死不作俘虜的這等民族,不只是戰場上以抵抗力量大,是準備作戰用的力量就大,蓋其腦筋中只有打死敵人是自己的活路,此外皆是死路。假定以寧死不作俘虜之抵抗力量爲百分,恥作俘虜之抵抗力量至多打三十分,盡到任務靦顏而甘作俘虜的力量則可能打五分。百分的等於鋼,三十分的等於石,五分的等於土。土不能與石較,石不能與鋼比,不在其數量多少,其質度不夠故也。立國於今世界應向何方努力,知此則甚明白。我民族被俘者面如土色之精神系祖宗遺留,非今的人有所貢獻。今後應集中全國心力,努力由恥作俘虜進而爲寧死不作俘虜,如蘇聯之進步。帝俄之時亦如法兵之甘作俘虜,不數十年進於恥作俘虜,今則行將進而寧死不作俘虜,實爲我國今同全國唯一努力之目標。我二戰區全體幹部,必須竭盡心力,致力於此,在最短期間猛速進步而完成之。是爲至要。

決定核心區、殲敵區、生活區,分別設險守土,三個月完成之。第一是人險。一定要用人民。欲用之,須喚醒,尚須施有形無形的強制。第二是用土地的險。要十分的以至於十二分的築工。第三是陣險。即分開守點陣地與攻擊陣地。守點陣地是正,攻擊陣地是奇,以達守殲敵的目的。守點陣地達守的目的,攻擊陣地達殲敵目的。守點陣地的工事佈置,本一敵不讓來,殲敵陣地的工事佈置,本一敵不讓回的最高企圖。

六月十四日克難坡

對洪訓會國民兵團督導員訓練班學員舉行授槍典禮訓詞:這槍是你成功的憑藉,殺敵的利器,生命的保障。平時要好好的擦拭保存,操作演習,戰時才能得心應手,一彈一敵。

六月十五日克難坡

軍人打敗仗是平生第一不幸事:丟人,損命,犯法。事在人爲,勝敗由己。

六月十六日克難坡

軍人應日夜不停息的把心和身,用在消磨敗仗取得勝仗上努力準備。誰平時準備的多,誰戰時丟的人少,危險小。

六月十七日克難坡

今後是非常時期,應以非常方法喚醒民衆,用民力鼓民奮鬥,在掩護人民收糧的同時,爭取人民。我們掩護,敵人勢必燒殺,趁敵人的燒殺,我們要號召人民起來抗戰。李自成是到處殺老弱婦孺,燒其房屋糧食,令壯丁隨之爲匪,尚打倒明朝。敵人燒殺我們,正是我們號召抗戰的良機。失此機者,李自成不若也。

鐵委會議上:報仇的人民易得,報仇的軍官難得;報仇的人民易作,報仇的政治難作。鞏固人民抗戰的心理,領導鼓勵報仇的幹部。

六月十八日克難坡

革命全憑多數的羣衆。桀紂之形成即由於拒人千里之外。首腦部辦公事應痛改此風。不會打敵人的增援,增援自己的部隊,是革命軍人奇恥大辱。

六月二十一日克難坡

病。

革命幹部必須有雄厚的資本,始能完成偉大的革命事業。

六月二十二日克難坡

休養。

六月二十三日克難坡

休養。

六月二十四日克難坡

休養。

手令:敵人挾戰必勝、攻必克的武力,來滅亡我國,我們不能以比武的方式抵禦敵人的侵略,只能以增大代價的方式,使敵感到不夠本而停止。如交易,賣主擡高貨價,使買主感到不上算而停止交易。但欲如此,必須如蘇聯守列寧格勒,軍民不分,誓死與城共存亡,來守晉西。我們今後亦不分軍民,不論男女,一齊從事殺敵,使生活、生產、戰鬥打成一塊,以守晉西,定可成功。凡我幹部均當本此努力,至要至要。

六月二十五日克難坡

休養中。

六月二十七日克難坡

輕笑損嚴,輕怒損威。

七月二日克難坡

七七抗戰五週年題民族革命半月刊:生產生活戰鬥合一,是政治上抗戰復興的唯一途徑。

七月四日

發表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經過。壯士系以自身之死,換得國家民族某一事之勝利與成功。

七月六日

七六朝訓:精兵澈政。

七月七日

發表對追悼革命根據地大保衛戰陣亡將士王師長鳳山等大會悼詞:有建軍的精神,何患軍不建;有立國的精神,何患國不立。

七月八日

革命幹部見弊必須盡除,見錯必須糾正,勿待指示,勿稍顧慮。

七月九日

發表公祭抗戰陣亡特殊功勳將士講詞:冒萬難而救援,歷千辛而支持,不惜自己之犧牲,求得全盤戰況之好轉與其他友軍之脫險,而自己果決的成仁者,謂之特殊功勳。

七月十日

朝會講話:有權人卡制人,爲自古亡國病。抄七、十手諭(播字24號)。

七月十一日

以君子待人,以小人防人,纔是爲政之道。

七月十二日

人類幸福,全由於負責自動所造成;不幸福,亦由於不負責不自動所招來。

七月十三日

見公共之利而不自動的做,見公共之害而不自動的除的人,即爲心死。尤其是負責任的人,不能負責、自動、深入徹底的完成其責任,爲心死之甚者也。

七月十四日

書獎騾夫狀元曹有年;人有反應,畜無反應。愛畜難於愛人。苛畜易於苛人。

七月十五日

看情面就是十足的官僚習氣。

七月十六日

戰工討論會議席上今後的首腦部,要走上無爲而治的路子。小康時代,不能行大同。強盜場合,不能說施捨。

七月十七日

中庸即聖賢之道,故離開中庸之聰明才智,則爲奸邪亂賊。才智愈大,造惡愈多。皆爲人類之蝥賊!中是豎的,庸是橫的。非正不能中,非平不能庸。中是愈細愈難,庸是愈平愈難。粗中粗庸易,細中細庸難。

七月二十日

技術是革命資本。技術上的成功,就是人生的結果。

題華靈廟甘四壯士紀念冊:立國種子。

七月二十一日

朝會講話:蓋國於天地必有與立。與立的就是正義與力量。力量就是精神、物質與技術三者之平均總和,均須平均發達。否則,所缺者即所短,所短即致敗之因。

七月二十二日

七·二二手令:今後戰爭之勝敗固在軍事,但軍事的根子在人民。領導人民是全憑村幹部。欲求軍事之勝利,非有堅強之村幹部不可。

七月二十三日

移風在獎良。

七月二十四日

有幹部即有政權。

七月二十五日

人人立一改進事物之志,爲民族潛伏之內力,國家存在之基力與萬事改進的動力。此而不立,國無以建。

八月十五日克難坡

當國誤國之罪,在刑法上應當比什麼罪條也重,因爲國家受的損害最大。故在立國的法憲上,應有長久有效防範當國者誤國之辦法。

八月二十一日克難坡

鵝毛掃泰山,掃一掃,亦要小一小,但無益。醫病如此,作戰如此,治國亦如此。

八月二十四日

對在克鐵軍同志訓話:我們的組織,在戰場上實在表現了很大的力量,尤其自宋家莊、華靈廟。黃花峪、康寧堡等戰事之後,我們充分表現了鐵軍的效能。這統是我們同志們努力的結果。不想淨化戰役我英勇官兵的戰鬥下,出了幾個懦種,高級官竟然拿出繳械投降的條件來,引起我有臉面有人格同志的不滿,羞與爲伍,憤而自殺,遂將我鐵軍的名譽毀盡了。他們平素是愛錢的,可證明愛錢的人沒有不怕死的,怕死了,臨時就不能裝懦。今後我們同志應努力兩事:

一、平時一齊努力,剷除愛錢的人。不只是我們同志中不要愛錢的人,我們軍隊中就不要愛錢的人。

二、臨時打死倡議投降的人,不管階級高低,誰倡議投降,無論何人。均可將他打死,不只是無過,而且是有功的。

我聽說他們當場不要臉的說:“存在就是真理”,以投降圖存在。他們不懂得存在是指立場與主義而言。今日投降了人,既失了主義,又失了立場,可謂精神與身體是死亡淨盡,尚何有存在之足言,真是不要臉之至。他們的不要臉無人格,是我的用人不當,我尤其覺着對不起不願意同他們投降而自殺的官兵。因上級的人壞,逼迫的下級不願意同壞而自殺。這是用人不當的大罪過。今後當切實建立組織用人、組織考查、組織負責的辦法。希望全體同志共同努力!

九月十三日克難坡

處人先要認人皆比己要強,至低亦與己一樣,凡己恥於爲不屑爲者,人亦不肯爲。審清之後,人果不若己,以高人一頭,讓人一步處之。

高人一頭,才能管人;讓人一步,才能教人。

九月二十六日克難坡

認錯、改錯與飾錯、執錯,其損益不知多大。一方生則成功成業,死則留名留芳;一方生則活路日窄,死則遺臭子孫,且不身罹法網及能善終者幾希矣!

十一月七日克難坡

未病防病易,有病去病難;未錯防錯易,已錯補錯難。

十一月十八日

法是全體,愛法當甚於愛個人。立法要嚴,行法當寬,但不得縱。

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
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