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

日人某作成功者共同之性能二十項:

一、志大心雄。

二、勤勉努力。

三、堅忍不拔。

四、人有求於我者盡力以應之。

五、有威力。

六、言忠信。

七、有自信力。

八、有熱心。

九、不固執。

十、機警。

十一、心身愉快。

十二、能明斷。

十三、虛心納諫。

十四、觀人真確。

十五、有記憶力。

十六、衣帽整潔。

十七、身體康健。

十八、能權輕重。

十九、經濟上有辦法。

二十、任人不疑。

餘擬成功者共同之性能二十項:

一、膽大心小。

二、智圓行方。

三、知人善任。

四、信賞必罰。

五、識中知對。

六、通情達陰(世有通情達變之語,是指處事而言,達陰係指處人言)。

七、明斷適機。

八、善因善變。

九、輕財重義。

十、計精用省。

十一、知利知弊。

十二、能節能恆。

十三、身健心泰。

十四、意專情熱。

十五、有責任心。

十六、有忍耐性。

十七、能以大喇嘛的稱定己。

十八、真如鏡處事。

十九、不習無不利處時。

二十、能獨立不懼,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處悶。

知止爲節之體,不知止無能爲節。辦事無節,人無以從,事無以恆,無從則無助,無恆則無功。用物無節,則人不能備,物不能給。不能備則用無以應,不能給則用無以終。

入鄉問忌,並當從其所尚。人之所忘己亦當忘之,人之所尚己亦當尚之,但均須以義爲準。

力小者不可以圖大,智淺者不可以言深,見乖者不可以說對,志氣薄弱者不可謀遠。無中之人不可以說中。

問:修身之道?

答曰:修身須誠心。身是表現心的道理的,心是管束身的行爲的,二者相合則誠,二者相違則壞。心不能管束身的行爲,身敗。身不能表現心的道理,心枯。故修身須誠心,誠心須端身。心內也,身外也,內者向外是端身,外者向內是誠心。心誠則身端,身端則心誠。身不爲氣候所病,心不爲外物所勝,身心皆健矣。

四月二十日

問:身心關係?

答:身的行爲是表現心的效用的,心的效用是管束身的行爲的。故心的勞動時不可離開身,身的勞動時不可丟去心。這勞動是合理的、進步的、發明的。若離開身的心勞動是滅心,丟去心的身勞動是殺身,是不合理的、不進步的、不能發明的。

四月二十四日

問:情理關係?

答:情爲理化,雖苦不苦。理爲情牽,雖樂不樂。

問:是否與情理兼顧有違?

答:情爲理化,是理兼情。理爲情牽,是情昧理,與情理兼顧爲中並不違。

四月二十五日

一壓即掀的感覺,不堪受不中的接觸,如何能壓不掀?答曰:成了大喇嘛的稱就壓不掀。

四月二十八日

問:對過情之請,奢理之求,應怎樣應付?

答曰:過情之請,奢理之求,爲不恕且難繼,不拒於先,必貽憂於後。

四月二十九日

問:如何能不取辱?

答:知止不辱。請益,答:寡言不辱。再請益,答:介亦可不辱。

問:介何以不辱?

答:介雖非聖之體,但可以節之基,漫於仁者能介則不以仁取怒,漫於義者能介則不以義招尤。

四月三十日

問:復卦謂“能見天地之心”何義?

答曰:陰盡陽來爲復,陰盡則蔽散,陽來則真顯,故能見天地之心。

五月一日

問:人生怎樣能得到結果?

答曰:做事就是人生的結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結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結果小,爲做人即應做事。

問:國事頻危,挽救之術爲何?

答曰:勢成則難遏,錯不勝對固然,但寡不勝衆亦然。小人之勢成則君子不易顯其用,非理之說盛真理則難顯其效。國家事當謹之於初,涓涓不絕將成江河。滋長不斷,將用斧柯,拔茅連茹,可不慎哉。

五月二日

客雲胡事出。餘曰能悔則吉,不悔則兇。

淺識者不可以言深,無遠見者不可以言預,無悟心者不可以言譬。

氣浮於理之上者苦,理升於氣之上者逸,下氣爲安己之緊要工夫。

五月四日

問:處事?

答曰:稱物必須兩對相合。稱物之要,在得其中,此爲一對。稱之本身要在定盤星於未稱物時能平,此又爲一對。兩對相合爲真對,處事亦然,當從吾心之所安,此如稱物得其平。心之所安必須情理得中。由己及人也可,由人及己也亦可。已以此處上也可,下以此處己也亦可。先得閤中之心而後從其心之所安,始爲兩對相合。

五月十一日

問:用人?

答:用人之先,須知人。用人之後,須有賞罰。賞罰須有考覈,考覈須有執其事者,執其事者須無私心,不姑惜,見解中正,有責任心,判斷明敏。

問:今日爲政之要?

答:當此輿論倒,政權委,邪說橫流,人慾放縱之時,與人以權,以權爲私,不與人以權,責任委棄,非有振綱作勢之法,不易爲政。

五月十二日

會客有感曰:人能不自暴自棄,亦難矣。

五月十三日

客問,在太原時同白崇禧說過,小人誤國害小、君子誤國害大的話。

答:說過。

問:看亡國史皆是小人亡的。

答:那是君昏暗所致,小人不是逢君之慾,即是欺君之愚,其責在君,不在小人。若君子或執義理或囿於環境,若非明哲之君,即易被其所誤,且易爲當時社會上之讚許。宋荊公之變法,即阻於君子,宋祚亦因而亡。

問:聖賢誤國否?

答:聖賢能鑑往知來,通權達變,獨立不懼,不見是而無悶,如何能誤國。

五月十六日

問:今日社會尚動的哲學。

答曰:無益之動不若靜,且靜是動的動力,無靜則無動。

問:有謂靜是動的動力是唯心論。

答:靜乃道之根,動乃道之行,動不失其靜,方見道之成。

五月十七日

問:交友。

答曰:可以爲善可以爲惡者,決不可與惡人友。

五月十八日

問:怎樣作一無過之人?

答曰:天理人慾相合而爲一,事實與理論相合而爲一,可作無過之人。

五月二十日

問:仁義恕?

答曰:仁是愛人,義是說理,恕是盡情。不愛人是愛人的心芽沒有發出來,不說理是說理的心芽沒有發出來,不盡情是盡情的心芽沒有發出來。

問:這愛人說理盡情的心芽如何能發出來。

答:從自己感受到他人不愛人不說理不盡情的痛苦處用力,就能發出心芽來。

問:人禽之別?

答曰:下愛是欲性,禽獸均能之。上親是理性,人獨能之。是孝親爲人禽之別。私愛是欲性,所以親自己的兒子,禽獸均能之。公愛是理性,所以親他人的兒子,人獨能之。若人只能親自己的兒子,不能親他人的兒子,就丟去人比禽獸的好處。所謂人獨能之,亦不能說平常人皆能之。大同篇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爲政治之最高目標,亦爲儒者最終之學問,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親他人父母子女同親自己的父母子女一樣。爲什麼這樣?父母親自己的子女,不要從心所欲親就能不逾矩,對他人父母子女亦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心,沒有人我之界,是人生最高的需要,也是最難爲的學的最高的終點。

戒子:勞動是人生的原則,不勞動是不對的。依勞動所獲的生活,是合理的。不勞動靠人的勞動的結果而生活,是不合理的。人應人人天天勞動,不可依靠祖產而不勞動,更不可依靠生息而不勞動。

問:求學?

答曰:求當值者明。旁觀者明,當值者迷,爲人生一大缺憾。學問就是要求做到當值者亦明的一件事,自古的大錯事,均是由有大聰明的人做出。當時婦孺皆能道其錯,旁觀故也。大聰明反做此大錯,當值故也。洪憲帝出,家人謂現既民主,何能再帝,所謂大智反愚也。能當值如旁觀則智矣。

五月二十四日

問:交友?

答:執一偏之見的人,不能處人並不能共事。不可與交友,亦不可與共事。

五月二十五日

不能節飲食,身體不能愈。不能節理論,精神不見佳。

不能從容是急躁未去,不能斂智是含蓄未成。

五月二十六日

問:作戰的要訣?

答曰:無要訣,是實際的智能與辛苦。智是要知己知彼,能是要精密的計畫,辛苦是要能完成知己知彼精密計畫的資料,這是就軍人的本質而言。至於就作戰的效用而言,就是個決心與主動,作戰就是憑的決心,打的主動,惟主動纔能有決心。日本軍人的信條,是未定決心之前,必須要精密的計畫,既定決心之後,必須堅決貫徹其決心,無論成功失敗,均歸諸命運,這雖不是最高原則,但簡而易守,可收十分七八之效。

問:處世?

答曰:仁不節則貪,義過嚴則刻,禮過繁則俗,智過用則傷。節仁正義簡禮斂智可以處世矣。

五月二十七日

何能無悔?答:思深慮遠,審微察漸,慎始圖終,可以無悔。惟思深慮遠之策,審微察漸之計,慎始圖終之謀,不可與淺人道。蓋淺人看眼前重,實急功好利,不知策遠,不能計漸,不樂圖終,策遠計漸圖終有礙於眼前之功利也,終必悔。思深慮遠,審微察漸,慎始圖終,方可以無悔。

得中其難哉,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釋智耶賢皆過乎中者也。但釋高而耶普,釋利於人死,耶便於人生,儒則兼生死之道,而以生之盡道而完成其死。

不及乎中者以力傷人者。過乎中者以道傷人者。以力傷人傷身。以道傷人者傷心。但釋高而耶普。就智者言,可藉世以修佛,釋勝於耶。就政治言,可藉教以範人,耶勝於釋。

五月二十八日

問:處家?

答:親是親,錯是錯。明白的人自己的親的錯了亦認錯。不明白的人親的錯亦是對,不親的對亦是錯,這是糊塗至極的人,決不能與人處。婆婆之於媳婦,繼母之於前子,前子之於繼母,多如此,尤其不對。

問:如何找中?凡事均由相背之兩素合成兩素之相乘處爲中,尋著中處以處事則得其道矣。

五月二十九日

問:自成之道?

答:藏智顯仁,訥言敏行,自成之道。

五月三十日

問:模仿與自覺?

答曰:學問當向先覺者求,但要保存自己的心,磨道上驢的足跡,走來走去,雖總在那裡,然無一絕對相同者。藉人之學問修正自己之行爲也可,若模仿人之行爲代替自己之心則不可。社會亦然,改良自己的習慣,即是表現自己心的效用。若模仿他人的習慣,即是消滅自己心的效用,一人之心的效用消滅,一人必窮困。一國之心的效用消滅,一國必滅亡。今日酬酢玩戲典禮忌尚均舍我而學人,反將人之科學之所長,勤勞節分與專一而置之,非特滅心,而且縱慾也。前者不維新是虛癆症,今之假維新是瘋狂症。前者人亡其國,今者自亡其國,可不速醒而急改之。

五月三十一日

問:知人?

答曰:言者心之聲,有斯心者而後發斯聲,有斯言者即是有斯心也。聞聲可以知器,察言可以知人。

六月一日

問:某因其妻於新年以餃子哄其小子而先使食之,伊見即痛打之曰,吾父母尚未食,而何與子也。其妻因之氣而死,此是否孝道?

答曰:所謂舍情言理不盡情者也。內者向內陷者易犯斯病,固應不爲惡移,尤當不爲善蔽。惡移人皆非之,自亦非之,其爲禍小。善蔽自是之常人尚不知非之,而且稱道之,故其爲禍也亦大。

六月二日

問:何以處人。

答:盡其在我,寬以處人。

問:自處之處?

答曰:盡力向上,以善其因,安心處逆,順受其果。

六月三日

問:如何能得到自由自主?

答曰:被包圍者凡人也,突破包圍謂之通,通而後始有自由,始能自主。

問:做人處事的道理?

答曰:舍了當下的對求做人處事的道理,等於唱戲,無論裝作的怎樣好,也不是真的。反過來說,求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爲矯正行爲的不對,若不能將做人處事的道理由行爲上表現出來,只求在言語文字上的道理,這道理等於鏡中的果子,畫上的餅子,是無實際的。

問:何爲自暴自棄?

答:同聲相應,同性相補,自己的智不足應用他人的智來補,自己的仁不足應用他人的仁來補,自己的勇不足應用他人的勇來補,自己的智識不足應用他人的知識來補。差的多多補,差的少少補,不愁補不足,只怕不求補。

補之之法,讀他人之書,聽他人之講,觀他人之行,借他人之知識道德(智仁勇)補自己之知識道德。

知識道德是人人應該有的,且是愈多愈好,所以補知識道德的事,無論老幼男女是應常常做的。能看書的看書,不能看書的聽人講理。

不肯求補的人,是利慾與嗜好將自己的心靈遮了,只覺著利慾與嗜好是離不了的,反不知道知識道德之不足是枉生的,這就是自暴自棄,甘心作一個無知識無道德的人。

人到了自暴自棄,甘心作一個無知識無道理的人的程度,即無人生之趣味,除癲狂自殺犯罪佯活外,別無結果。

六月四日

問:錯與惡的區別?

答曰:錯是不對,惡是妄爲。錯非智者不易認識?惡則婦孺皆識。

問:恕?

答曰:不恕不可以行之婦孺。

問:人生的結果?

答曰:人以生爲原則,人生以結果爲最終目的。人生的要素有二:一爲物質,一爲精神,故人生的結果亦有二:一爲物質的結果,繼續是也。一爲精神的結果,成仁是也。做人須二者兼成。

問:處人?

答曰:處事如稱物,非兩得其平不可,遇事須先替人想想,再定自己的做法。

自己佔便宜是使人吃虧。使人吃虧,以自處說是不智,以處人說是不恕。不智不恕其結果必吃大虧,當力戒之。

問:處事?

答曰:處事能處的下去與處不下去以公道與不公道爲標準。

問:公道又以何爲標準?

答曰:公道就在你心,遇事問問自己的心,就知道公道不公道。

問: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孔子稱道之,似乎不夠個稱聖君的話。

答曰:在上的不對在下的看的最清楚,政府的錯誤人民看的最明白。在上的不能常常徵詢在下的意見,以補其錯,故孔子稱述舜爲好問而好察邇言。

問:言?

答曰:道理明者自明,不明者說亦不明。一言而能使之明者,可與之言。一言而不能使之明者,多言亦不易使之明,言亦罔也,非徒罔也,人之見解如其面,一人一樣,即一人也,且一時一樣,因所見不同,與言亦徒費口舌。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爲言之最好標準。失言則人棄我,失人我棄人。失人失我皆有損於效用之表現,有害於事業之成功。欲不失言失人須去了主觀的矜式,純依客觀的程度言之則可。

見一尺者與之言尺一,尚可期其覺悟,見一尺者與之言一丈,徒費而已矣。故善與人言者,不言其已知,亦不言其距知太遠。言其已知無需於言,言其距知太遠無益其言,反招其惑。

事由言成,亦由言敗,言其爲成敗之樞紐也,故慎言爲舉事之本。欲慎之須先審之,欲審之須先慮之,欲慮之須先思之,欲思之須先智及之。

失生道者得死症理固不爽也。一日某客出,次隴(趙戴文)曰,某將死。餘曰:何以知之,次隴曰,某之言詞背乎生道。某果死。

身病易醫,心病難醫。心病易醫,性病難醫。醫不了性病做一生凡夫。

六月六日

問:處人之道?

答曰:欲人對得起己,舍由己對得起人處用力外,再無他法。

六月七日

問:管人管事?

答曰:去處人處事之障礙,得處人處事之竅要,則可以管人管事矣。用人做事,應矜式人之所長,不可常視人之所長。大學說,人之有技,若己有之,是用人做事之好道理。管人當宥其錯,懲其惡,嚴其限,密其則。寬以待之,專以責之,節以使之,明以考之,秘以察之,當以賞罰之。

問其所短?答曰:社會上說,病由口入,禍由口出。這口真是病與禍之根。亂吃亂喝爲得病之根,亂說亂道爲招禍之根,當特戒之。

六月八日

問:處人?

答曰:處人上最忌反激,多一點反激,留一點傷痕,減一點完美。

六月九日

問:用人?

答曰:能舉千斤者,力尚不足爲,乃責之於僅能舉百斤者,反怨其未逮,不智之甚者也。

因果相應,若影隨形,失立道者必倒,失生道者必死。自作自受,理固不爽也。怕倒者不可失立道,怕死者不可失生道。

問:管事?

答曰:行路能回頭看,撂不了物。管事能回頭看,撂不了事。事有能一做即了者,有須繼續檢點者,不回頭檢點,必致忘記,事之撂於忘者不知多少,有須一星期回頭檢點者,有須一月一年回頭檢點者,應有備忘錄,分別記載,定日檢點。

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章 出版說明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
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章 出版說明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