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

政治之目的,在做到村村無訟,家家有餘。村村無訟,當由去土匪、去強盜、去竊盜做起。家家有餘,當由村有餘、縣有餘、省有餘做起,目的在做到出超。

二月二十六日

慎名器,集衆意,詳計畫,戒鋪張,任專家,重法治,明考覈,嚴賞罰,樹風聲,持恆久。

二月二十七日

從此以前對不起自身者絲毫不介意,從此以後對不起國家者絲毫不放鬆。

注:先生就任太原綏靖主任,指揮晉綏軍事。

二月二十八日

無論如何大事,已就者不驚不急不惜。無論如何小事,將成者必驚必急必惜。

二月二十九日

答覆難,問尤要簡當明快。

知己之錯與知人之錯,其知爲一乎二乎?次隴答曰:一。

曰:何以知人之錯易,知己之錯難?

答曰:知己之錯難,是私心蔽於外也。知爲公,知是一,並非有二。

曰:私心不蔽公知,知始能顯其效,則餘向所謂公心在內,私心在外,可藉此以證明。

答曰:然然。

三月一日

學聯會來曰:舊省黨部復將胡爲,請注意。餘曰:只要咱不錯,誰錯誰吃虧。

三月二日

智者之進,必須無阻。

執政最怕有掛礙,但心理上有掛礙,則事實上不能無掛礙,故當去心理之掛礙。

三月三日

爲政完全以客觀爲主,國家社會當時用着什麼,就可做什麼。如當時用不着者,雖好事亦做不成。

執權者之心理所向,人皆趨之。向正則人爭正,向邪則人爭邪。

三月四日

尚心則心離開物,心離開物,初則感於貧弱,繼則苦於貧弱,終則不甘於貧弱而反尚物。尚物則物蔽其心,物蔽其心則狂亂,初則矜奢,繼則殺人,終則自殺。

三月五日

以巧處物可,以巧處人不可。錯不可掩,愈掩愈彰。功不可彰,愈彰愈掩。

三月六日

做事者做而不說,欺人者說而不做。

逆來逆應是增逆之力量,逆來順應可減逆之力量。仁者固樂爲斯,智者亦利爲斯。

三月七日

嗔不去則身不健,事不活,威不立,恩不顯,嗔之爲害大矣哉。

動念不對,次隴負進言之責。處事不對,樑巨川、煦南、王子偉、曲清齋、靳祥垣、張惠卿、寧子高負進言之責。

三月八日

不計到死者不善於生,不努力生者不足於死。

山利公司辦事原則:

(一)不許損人民利益而圖公司之利益。

(二)不許損公司之利益而見好於人民。

(三)當於人民公司兩利處用力。

三月九日

以氣責人,激人之氣,有損無益。以理責人,動人之情,始克有效。

不敢做的事,即不可說,說則近於做。不敢使人知的事,則不可做,做則人必知。

三月十日

話不到說之時說則無益。事不到做之時做則有損。

寧吝言使人起事理上之疑猜,不當侈言使人責前言之不踐。

三月十一日

人有所商,必須詳加考慮,不可應諾太速。關於心理者,必須合乎人情。關於法律者,須有所根據,方可答覆。

三月十二日

費力之言效小,入情之言效大。儉言效大,奢言效小。

爲政動機須公,動機雖錯亦易收拾。動機若私,雖對亦難結果。

三月十三日

爲政當善用人爲,不可善自爲。善用人爲則人皆能者,善自爲則人之能者亦將無所用其能矣。

事當責成人爲,不可代人爲。責成人爲人則負責,代人爲人則諉過。

三月十四日

爲政亦當有所不爲,有勸餘開種菸禁,藉以減社會經濟之輸出,並可救濟省財政之不足者,是不知爲政之道也。

以下所列二十四字爲此後爲政之道:立信守應需要選專才索計畫專責成善指導嚴考覈當賞罰

三月十五日

興與才相借而長。奮人之興,可長人之才。壓人之興,即減人之才。指揮人者,於此當注意。

凡事最初決定當慎重,事後更改勿輕爲。

三月十六日

先使人盡其言,而後發表己見。露鋒芒之言必惹刺激。

三月十七日

反其主張,每招拒抗。

逞能之言勿駁,順以導其逞,使之自覺。矜長之言勿壓,揚以滿其矜,使之自悟。

三月十八日

諾人須求吝,心上打算諾十分,口中只可諾八分,以留自己餘地。多言易亂聽,寡言易入耳。

三月十九日

犧牲己利人贊,犧牲人利人抗。犧牲己利爲好,難於繼續。犧牲人利爲壞,難於實行。利己利人爲對,初爲人即贊同,繼久人更希望。

三月二十日

做事無預計不易成功,生活無預算入難敷出。恆由節成,不節無以濟其成。

三月二十一日

此次國難發生,當局手無所措,國人徒呼奈何。餘乃深解孔子讀鴟鴞詩斷論之語。

三月二十二日

話不由說者心坎中出,則不能入聽者心坎。

三月二十三日

嗔人以理人服,效大。嗔人以氣,人激,效小。

三月二十四日

靠人做事,先以極不可靠的法安排,然後以極可靠的心待之。

三月二十六日

情由理髮則和,可以啓人之和。情由氣發則暴,必即激人之暴。

不以學甚者作甚,則用人者所用非所學,被用者所學非所用。

三月二十七日

有計畫而行事,雖緩實速。無計畫而行事,忙而無助。

三月二十八日

界限分明進始有功。奮人之興則事生,抑人之興則事滯。

三月二十九日

日常事件須案無留牘,興辦事件須了一件再提一件。

三月三十日

責任分明,始易考覈。醒人之語,須中人心坎,始克有效。

三月三十一日

君子不受人之所不忍、不強人之所不敢爲。

四月一日

以惡養人人亦感其德,以善服人人只稱其善。學則爲己,政則爲人。

四月二日

甘肅寧夏青海三省每年各項稅捐收入如後:

甘肅——地丁捐一百四十餘萬元,百貨稅捐三百餘萬元,皮毛稅捐七八十萬元,菸酒稅二三十萬元,煙畝罰款三百餘萬元,禁菸善後捐七八十萬元,鹽稅四十餘萬元,以上各稅通年約收一千一百餘萬元之譜。

寧夏——地丁捐四十餘萬元,百貨統捐一百二三十萬元,皮毛稅捐二十萬元上下,煙畝罰款一百八十五萬元,禁菸善後捐萬元,鹽稅六七十萬元,菸酒稅三萬餘元,以上各稅通年約收四百餘萬元。

青海——地丁捐十七八萬元,百貨統捐七八十萬元,皮毛稅捐三四十萬元,煙畝罰款十二三萬元,禁菸善後捐二三萬元,鹽稅四五萬元,以上各稅通年約收一百六七十萬元。

四月三日

求好不可太快,快有顛覆之虞。貪事不可太大,大有難周之虞。

四月四日

對上海華聯社特派記者白超然談話:

問:現在國難日深,將用何法了之?

答:中國國難可分三種:一、已過國難。二、現在國難。三、未來國難。我們看已過國難怎樣了,則可知現在之國難當用何法了之。已過之國難,當時未嘗了,而其結果是個未了。中英事起,割香港以了之。中德事起,割膠州灣以了之。繼而中俄事起,又租旅大以了之。愈了愈大,愈了愈多。今日之國難,則已過的未來之國難。已過的是了了當下的國難,而未了了未來的國難,故了現在的國難,應了了未來的國難。餘意能了了未來的國難,纔算能了了現在的國難。況今日民智已開,非昔日可比,糊塗了事,貽禍將來,恐非人民之所允許。了現在的國難在簽字,了未來的國難在自強。今日的國難了後,政府宜急領導人民抱定自強自救的決心,化除一切私見,決定十年自強救國計劃,定各級政府貽誤罪,定各級政府妨礙罪。使全國鹹能感覺到將來之國難可了。現在之國難不得不忍辱了之,一致發憤,以圖自強。

問:主任前主張十萬精兵守錦州之理由如何?

答:立國之道有二:一未雨綢繆,一慷慨赴義。二者俱備,人不敢我悔。吾國既不能未雨綢繆,則必須慷慨赴義。未能未雨綢繆,至少二十年來之當局同負責任。不能慷慨赴義,乃是我國民黨之責任,此等大不幸之下,不有大犧牲,對內振不起人心,對外引不起同情。立國根本無從樹立,中國國魂安所寄也。犧牲固爲民族大不幸,然當犧牲時,犧牲愈大則價值愈高。餘所主張十萬精兵守錦州之理由如是。

四月五日

事之有後患者當力戒之於初,事之有後利者當努力於初。爲政當重名正。

四月六日

常存自己脫離政治以後,仍能繼續進行之心理創政,始不至人存政舉,人亡政熄。

四月七日

斂欲化氣,是自身的刷新。從容不迫處變,日不暇給處事。

四月八日

盡人謀、盡人言、盡人力以使人,則勞半功倍。

責成人人始敢負責,信任人人始肯負責。

四月九日

非自身無掛礙,外間不能不掛礙。

四月十日

不到染不着時,即不能不染,因到處皆色故也。

凡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必通;若不求諸己而責人,愈塞。

四月十一日

非到克己復禮,不能天下歸仁。

四月十二日

思着己過心着坎,事得友諍理更明。故閒居不可不思過。處事不可無諍友。

四月十三日

爲政以名正爲緊要,名正言順事成。名不正言不順則事不成。必須說得來,纔可做。

知人難,善任尤難,善任又須善御才能澈底。

四月十四日

古人說,機事不密則害成。火柴大王克路義格有言曰:凡人能守秘密,爲萬事成功之母,餘對此言深以爲然。凡事不到不說則受害或減效時,則不必說。

四月十五日

國民黨若仿效鼓動工農利用工農之手段,結果必是害國害民,殺黨殺身。損人利己是不義,害國害民是不仁,殺黨殺身是不智。不義不仁不智之行爲,其危險如萬丈深溝,願愛國愛黨之真正同志,行已臨崖迅勒馬。

四月十六日

中國文化以忠盡己,以恕推人,故和。以仁成己,以義處事,故平。中國社會制度是自由發展,不成文法之制度。中國社會組織,田多自種,房多自營,衣食多自做,是家庭獨立生活之組織。中國社會組織習慣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習慣。本中國之文化制度組織習慣,按鄉村自然界限組織全民團體,以義務的、犧牲的、淨白的下層工作,盡力喚起全民,實行全民參政,非特軍閥不足擒,國際平等亦甚易易。如此必得國人同情,其安穩如行平坦大道,願真正愛國愛黨之同志上此坦途猛加鞭。

四月十七日

爲政在使人人負責,最忌替人下手。替人下手,卸人之責,藏人之拙。卸人之責能者不用其能,藏人之拙笨者不顯其笨,事一時雖舉,領袖者精神轉移,事覆敗壞矣。

四月十八日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一期問題如下:現代社會主義約分兩派:其一主張各盡所能,各得所值。其一主張各盡所能,各得所需。究竟二者各何所謂。並現在社會情形是各得什麼,試簡明以對。第二期問題如下:政治有君主、民主、黨主之別,所主者爲何,利弊何若?第三期問題如下:西洋倫理,有持嚴肅主義者,有持功利主義者,各是其是,辯爭不已,究竟二者對於社會各有何影響,試簡明以對。

人類自古即高唱和平,但實行甚爲困難,和平之時期極短。最近由滑沙滑國際法協會統計而發表,據此則已往三十四世紀即三千四百二十一年內有三千一百五十三年戰爭,即和平之時不過二百六十八年耳。且此比較的短少期間內,尚有民族間、國民間之小衝突,依然不斷。而此三十四世紀間,以永遠和平之目的而締結之和平條約數幾達八千,此等條約發揮效力者,平均只有二年之短命。其後即成一張廢紙而且相流血矣。四月十八日時報

蘇維埃制度下之工會與資本主義制度下之工會,性質迥殊。因蘇維埃制國家即僱主,而工會亦爲國家所管理,故其作用乃在訓練工人增加生產力,並非在保護工人而與僱主對抗。

四月十九日

評論人是知,做事是行。評論人易公,做事易私,可謂知公行私。知行合一即是化私爲公。公在內,行在外,故知公行私。內外通在,則知行合一矣。

四月二十日

做事當細針密縷的計畫,大刀闊斧的施行。應畫定界限無慮的做。

四月二十一日

今天頂要的問題,如何無爲而治。

四月二十二日

政治建設之基礎,在民主的能力,第一的踏石是良好的警察。經濟建設之基礎,在社會款出少入多,第一的踏石是嘴吹大洋。

四月二十三日

以一處人,以二做事。

四月二十四日

爲政最壞是唱高調,高調愚者易爲所惑,智者亦難補救。爲政謹防善毒,惡毒人人知攻之,善毒智者亦難補救。

四月二十五日

不負責之官吏,誤事甚於貪劣,貪劣人人得而攻之,不負責易於避免。

四月二十六日

人之見解不同如其面,雖極顯明之理,亦必有反對者。令人盡其言,人始樂言。

四月二十七日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四期問題如下:社會之組織其原動力安在,試究明以對。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五期問題如下:在昔學者有認國際貿易於一國有利,必於他國有害,此種觀念,是否?試各以對。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六期問題如下:先儒言知易行難,總理言知難行易,王文成公言知行合一,均各有其出發點,試闡明以對。

四月二十八日

非機智不能用智,非顯仁不能聚仁。

四月二十九日

己果死謀人之心,人即死謀己之心。己果決懲奸之念,人必斂做奸之行。

四月三十日

用適人,立適法,百事可舉。施政者當顧名思義,監政者當綜覈名實。

五月一日

一人忙不如千萬人忙,一人智不如千萬人智。有政權的人說時不若做。

五月二日

開會要如聽人講,不可使人聽講。

只要向那條路上做,即跟上走。說向那條路上走,反易生礙。

五月三日

能納不對之言,對之言始言。爲教須誨人不倦,爲政須受誨不厭。

五月四日

最忌當場說人錯己對。若愚之智始稱大智,爲政當師之。

五月五日

雪亮之明易傷人之情,爲政當戒之。能如海量以納言,人自樂言。

五月六日

登高只要有級段,多高總可上去。建設只要有計畫,有步驟,多好也可做到。

你撂了他,他就離開你,無論做事處人皆然。

五月七日

投好之姦非久不易發現。平心靜氣,處事省力而效大。

五月八日

期望人不可太高,當由平常着眼。平常以上多一分加一分喜歡,上等以下少一分增一分責備。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七期問題如下:對在不對的中間,抑在不對的反面,試深究以對。

對進山學校高中學生第八期問題如下:西洋倫理學者,關於良心之起源,約分先天后天兩說,按諸生體驗,究以何說爲是,試闡明以對。

五月九日

處人是知易行難,處物是知難行易。作人是知易行難,做事是知難行易。立德是知易行難,立功是知難行易。建設國家是事功,應兼重知難行易。

五月十日

知易行難當努力於行,知難行易當努力於知。

不動產變爲動產,動產變爲貨幣,可謂一效變爲二效,亦可謂無用變爲有用。

五月十一日

嘴吹大洋的根子入款多於出款,入款多於出款的事實,在人貨出,杜人貨入。欲人出須做工力強而工資小,欲貨出須貨好價低。

宋朝之亡,受蘇程等之害不小,使荊公之變法成功,元朝焉能亡宋,蓋丟了物的心,愈賢達離富強愈遠。

五月十二日

防貧防病防禍易知而難行,非智勇兼備者不能也。

致治於未亂,保安於未危,非聖哲不能。

五月十三日

繞鬍子樹與良材樹之所以異者,在統(整修)與不統之別也。愚昧人與明達人之所以異者,在受教育與不受教育之別也。統樹之於樹,如教育之於人,必須適術適時,始能有效。

五月十四日

下恭維不住上即是亂子,上容忍不住下即是麻煩。

處事勿費氣力,費一分氣力減一分效。

五月十五日

見到不可說,說人亦不信。做到不必說,不說人亦信。

五月十六日

預字爲人事最緊要的一個字,凡事能預無不成之功,無不了之事,無不防之患。

處世非渾厚不可,精明亦是要渾厚的精明,不可成刻薄的精明。

五月十七日

儉字用在消耗上可,用在發展上不可。

社會上說,人心沒盡,實在是人慾無窮。此人之所以勝於禽獸處,亦即危於禽獸處。

五月十八日

知易行難的道理是內者向外。知難行易的道理是外者向內。兩者並之內聖外王。

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章 出版說明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
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章 出版說明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