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

智者可以利己,不能安人:民初命張鶴峰率軍出石家莊討復辟之逆,對歡迎者避而不見,餘責其不當。張曰,成功不居。答:你是惟其不居,是以不去,是在成功之名上還要要個不居之名,智者之爲,非仁者之道,智者可以利己,不能安人,爲將可爲帥不可也。

從心所欲不逾矩:

問: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何義?

答:味的覺停了,所以不知肉味。因韶、舜樂也,當時孔子的境界尚不及舜,故聞而味覺停。味覺停、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興利除弊民必從之:英國駐華公使朱而典,民國初年來曰:我在華很久,沒有見過你這樣膽大的人,你提倡剪髮(禁男人留長辮)、天足、禁菸(鴉片)、開渠、植樹,蠶桑,強制人民實行,把一省的人民全得罪了,豈不危險麼?答:只要是人民幸福之所需,初或有不贊成者,有嫌煩累者。禁纏足,婦女反對,男人卻贊成。剪髮,男人反對,婦女卻贊成。爲人民興利除弊,人民終會認明利害,協力以赴,而使政事順利推行。

三月四日

把握時機貫徹始終:張季直先生曰:你的見識太快,我自己辦一事,須五、六年的籌備、調查、統計、培植人、作計劃,你要在短期內做成事,快倒是快,但易失敗。答:你是無政權,是憑你的才能,我雖是一省的政權,但可依政權舉事,規範糾正的力大,我的病處不在快,而在不能貫徹。爲政應把握時機,亦須能貫徹始終。

三月五日

問:處人處事處己之道。

答曰: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人。以不撂了當下的對處事。以知止知足自處。

問:自誠之道可以前知,是不是近於玄?

答曰:自誠之道可以前知固然,但重在自誠,不重在前知。以禎祥妖孽爲徵,恐懈人之志,且恐啓亂臣賊子之心,不若以爲善爲惡爲徵有益。以爲善爲惡爲徵,爲善得善果,爲惡得惡果,可使人強恕而行。至於現乎筮龜動乎四體之說,尤恐開神道之門。蓋由智處發端,即不免有此病,若由仁處發端,則可勉人於知其不可爲而亦爲之也。

三月六日

問:如何處行不通?

答: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走道走不通,不可怨道,要尋自己走通的辦法。說理說不通,不能怨人,應尋自己說通的辦法。如你說通,人還聽不通,亦不能怨人,仍是怨你不該向不懂理的人說理。凡說不通做不通時,總是要求諸己,總有說通做通的可能。若怨不通,不只是永走不通,且增加不通的程度。

假使造化有一個自然的電影器、自然的留聲器,將自身的一切行爲一切言語全照上留上,用這帶聲的電影演出來,使大家聽大家看,你怕不怕,說到這裡,真是怕死人。

三月七日

問:如何改錯?

答曰:易犯什麼錯的人,應時時提防犯什麼錯。這比如瞎子牽驢,不敢鬆手,一鬆手就跑了。只要不鬆手,慢慢的由勉強而自然,由自然而熟習,由熟習而快樂,自然就可將向來犯的去盡,去盡之後,即如海闊由魚躍天空任鳥飛,任他跑去可感到無比的快樂。

解其所有的用功法,是最後一步的用功法,若未到最後一步即用此法,則不適用。比如走路走不到頭,是不能停止的。試問解其現在所有之後,能否不再有,一定不能,應當是用進其所有的用功法,如原來是有貨利之慾,進而爲名譽之慾,再進而爲道德之慾,道德是欲的盡頭,無可再進,然後並將道德之慾亦解了,就到了至善。反過來說,進不到名譽之慾,決不能解了衣食之慾,進不到道德之慾,決不能解了名譽之慾,如果真解了,是槁木死灰了。着於利者,不知名之可愛。着於名者,不知德之可貴。着於德者,不知聖之可寶,着於聖者,不知不着之爲聖。欲不着須解着,解着要用進的法子,不可用退的法子。進的法子如生龍活虎,退的法子似槁木死灰。著於名者,必解於利。著於德者,必解於名。著於聖者,如解於德。若知解著爲聖者,始能不着於聖,著聖亦著也,僅高於著利、著名、著德,然著則一也。到地頭纔算到了,若停在中途不算到了,返回來更不算到了。學問亦非由著利經過著名著德著聖而至於無著,纔算成功。若著於利而未到著名,即不著於利不能也,強能之,是使活潑的心成槁木死灰。

物至而人化物,十分痛苦。物至而物化人,十分暢快。不知何時脫了這人化物的境界,到了那物化人的程度。

矜是激人忌、激人爭的。矜富,則人忌其富。矜才,則人忌其才。矜能,則人爭其能。矜功,則人爭其功。這矜的結果,在自己落下個矜的名,並惹起他人忌與爭的實,真是一錯吃二虧。

不矜是很利的,但不矜是很難的。有矜的心,就要露矜的言,若欲不露矜的言,必須先去。

三月八日

管城因喪其妻而悲痛,告曰:死的是死啦,活的不能不活,尤其不能盡的在痛苦中活。這痛苦不痛苦是一轉念的事情,你趕緊轉過念來,把已死的情擺開,想補救的法子。補救的法子是什麼呢?再娶個女人,再生幾個小孩。只悲傷無益於他們,且不利於你,應拿出聰明智慧來消滅痛苦與悲傷。莊周鼓盆而歌有點不盡情,子夏之哭子傷明未免失其中。古人說:素患難行乎患難,我們可以說素悲傷行乎悲傷,萬不可傷於悲傷,是要補救悲傷。

三月九日

沖人心之所著,碰人心之所矜,反人心之所迷,由人方面說,是激人生氣,由己方面說,是招人來逆。蓋人心之所著、所矜、所迷,皆成於己,傷著己即要動氣,當戒之。

問:如何得到自由自主?

答曰:自由是不被牽,自主是不依靠。攀登而升名曰攀登升。不攀登而升,名曰飛昇。攀登升是依靠的,是不自主的。飛昇是不依靠的,是自由自主的。不假借思想而思想,不假借知識而知識,是不受牽,是飛昇,是自由的,是自主的。

以理奪事,是知。以事顯理,是行。只能以理奪事,不能以事顯理,是知行不合一。若能使理由事顯,即是知行合一。學問不求旁的,只求個自己所知之理,由自己的行爲上表顯出來。

三月十日

以理勝人,固要惹起人之糊塗,以理明人,亦要惹起人之糊塗。惹起人之糊塗,即傷人之情。理方面的事,當重情。

三月十一日

失了自己的地位的言行,就是取辱的。在不當與人分利的地位與人分利,不當與人爭名的地位與人爭名,不當與人辯理的地位與人辯理,這均是取辱的。

正圓是一點成的,橢圓是兩點成的。正圓是有中的,橢圓是沒有中的。沒中的人,不只不懂中,而且要反對中,應不與之言中。

觸人之己,激人之怒也,明辯理是很對。但證明人之不對,是觸人之己,傷人之情也,反更不對。

人爲己的進言,即使事理不合,亦不當辯。若辯、則合事理之言,人亦不肯進矣。以氣堵人人不樂於進門,以理堵人人亦不樂於進門,不堵人人即樂於進門,歡迎人人更樂於進門。聽人的言,讀人的書,是爲與自己添知識,不是爲尋人的不對,如要尋人的不對,何必多此一舉。在不可輕於表示意向之地位,表示以後,再想聽人的真話是難了。

刺激是促進步的,昨日受刺激較多今日進步亦多。

以氣惜理事,理事氣俱損,二十年中苦,覺於一飯中。

三月十二日

只兩人談理,各無容心,兩人在多人場中談理,各有客氣,仍是怕負於人之己心所致。此己不去盡,氣仍不能沈。

矜、執、嫌與惜理,四者之己去不盡,此四者之病亦不能去盡。

人說山難移,性難改,改不了不好的性,即是平常人。

三月十三日

損著有,仍是以糊塗的黑氣應人,非去有不可。今日復大傷當有望說詞數段。

人以糊塗錯,我以糊塗嗔;兩糊塗相遇,焉能不糾紛。

人以糊塗錯,我由理路引;以理喻糊塗,糊塗焉能久。

說理甚爲難,理有千千萬;各說各的理,終還是紛亂。

理雖千千萬,每事只佔一;一事說一理,千萬就是一。

一是在中間,生出就是二;二一又生二,生生不盡二。

以一衡二,二即是一;以二尋一,一即是二;

來時向東,去時向西;能知來去,便識東西。

一由東來,一向東去;說東雖同,來去卻異;

一離開東,一到了東;不能分此,因之迷濛。

三月十四日

不能容人的人,即是不能用人。不能用人,即不能借人成事。容人要有若無,實若虛。

傳賢是君主政治的理論,傳子是君主政治的事實。選賢是民主政治的理論,選能是民主政治的事實。論理者用理性,作事者用欲性,所以理論與事實每每不合。

人之行爲上的錯,是怎麼樣的實際形成的,是二的實際形成的。二者爲何,理欲是也。如果只有理不會錯,只有欲不知錯,所以至愚不知錯,至聖不會錯。可以說錯的這個字在至愚與至聖之間存在的,還是遞增遞減的。

人是有理性的,但人是由欲成的,欲性包住了理性,才成了個人。至愚不是無理性,是理性被欲性包的厚,包的濃,包的堅,突不破欲性的包圍,盡是欲性應事,理性顯不出功用,雖有亦等於無。至聖不是無慾性,是因欲性包理性,包的薄,包的淡,包的鬆,理性突破欲性,不讓欲性應事,欲性失其功用,雖有亦等於無。

五千年來,沒有自己退可帶上他人的一場大戰,走了的機會,失了真可惜。此理見的很到,拿心很堅,被移的原因,動機是仁,結果是欲,的確是學問不夠的過。

子澄叔返津,臨行談,有以恐驚天上神。答:願求人間子者真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愧哉,此可與恨不相逢未嫁時之立地頂天的女子相對。恐驚天上神,是本人的境界,不若愧對世間人,更不若恐虧自己心,唯人不能貴智及,貴仁守,說無益。

三月十五日

本日開始舉行“新村制度研究會”,講“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

平道,去費的力與來費的力相等,仁者走之。下坡道,去費的力小,來費的力大,智者走之。上坡道,去費的力大,來費的力小,勇者走之。平道是中道,其餘一過、一不及。過者吃了過的虧,不及者吃了不及的虧,吃虧相等。

去財色名氣,由財色名氣入手是由枝節入手,不若從恕道入手,是一去百去。

一日會客,客辭,或問,此人很精明?答曰:嫌露鋒芒。

槁木死灰的生龍活虎,纔是真的生龍活虎。

問:什麼是槁木死灰的生龍活虎?

答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智的愚,巧的拙,纔是真智真巧。

三月十六日

說理說不對,固然不算,說對也不算,做對纔算。說的雖對,亦不能以說代做。因爲說對的理是理的理,做對的理纔是自身的理。理的理遍地皆是,很賤。自身的理唯己有之,很貴。萬不可重賤而輕貴。

不怕心不夠用,心在就用之不盡,若心不在,還說什麼用。

問:星期有何好處?

答:善用之有好處,不善用之有壞處。

問:如何善用,如何是不善用。

答:人的做事難免有積累。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孔子並嘉美子路說,子路無宿諾,就是說無存諾言,答應了人的話,一定當下就做,如子路可是無積累。平常有積累,可在星期六清理積累下的事。人的身心均用了之後,必休息方能再發生力量。一日夜一小休息,七日再一休息,可以使工作力充足,且可在星期日靜以回顧,理身休身,進德修業。如星期成爲縱慾放情,聚賭學嗜,則成爲受害之日,星期日妄爲,星期一打盹,反把工作日變成休息日。

三月十七日

問:利字有兩個意義,一是利心,所謂利慾,這好懂;一是利事。利事之利如何解釋?

答:元亨利貞就是利事的利,俗語說利殼子。事想做成,必須得到利,大利大成,小利小成,不利不成。休養上亦是要利,不拖泥帶水之謂利,生活上得之則暢,學問上得之則通,通則不取辱,暢則不煩惱。

問:如何能利?

答:物簡則易理,事簡則易成,法簡則易守,理簡則易明,技簡則易精,學簡則易通,求簡則易得,責簡則易從。以公道處事事則易行,以恕道處人情則易通,以謙道自處人則易容,得一則易應萬,知止則易處餘,能定則易處亂,此簡、公道、恕道、謙道、得一、知止、能定,利之本也。

三月十八日

客:說話甚難,每犯他人之病?

答曰:觸人之己,傷情並礙事。發言當避人之己,爲美其情感固應當,爲明其事理亦應當。而己不同,必須不觸其己如同一己,則不言爲愈。

三月十九日

問:你現在用什麼功?

答:我常想如果跌到萬丈深溝底那骨粉肉泥的當下,試想想自身還有什麼,還短什麼,還愛什麼,還氣什麼,還貪什麼,還怕什麼,還愁什麼,還急什麼。可以說,原有什麼,就有什麼,原短什麼,就短什麼,短的是明白,有的是惑突。所以當有的要趕快有,當去的要趕快去,到了不能有,不能去的時候,纔想有,想去,均趕不及。趕不及,就是個後悔。最怕的是那個當下,只有個後悔。我急的是這個,我的預備也是這個。

問:對和好的區別?

答:對是對,好是好,好不是對,對不是好。今人有將對與好相混,論事者遂著眼於好,使世人亦向好上用力,以致人各爭好,人各棄對。爭好則糾紛愈甚,棄對則埋理益深,世之治亂,亦由此判矣。

對是絕對的,一事只有一個對,對是雙方共享的彼方對此方亦對。

好是比較的,一事能有許多好,好是一方獨佔的,此方好彼方絕不好。

對在不對的中間,好在不好的反面,反面易求,中間難找。

三月二十日

問:如何去煩惱?

答:正則定,邪則亂,非正定不能去邪亂,邪亂即煩惱叢生,快樂滅盡。

問:學問之道。

答:學問重在務內,不可務外。務外即惹人來爭,務利則惹人爭利,務名則惹人爭名。爭利則奪,爭名則謗。

好逸惡勞,人之恆情,所以人無無目的之勞動。

三月二十一日

問:今日是非不分,每以自己之錯阻撓他人的對,對這些人應如何處?

答曰:一錯阻對,得助則解。羣錯阻對,置辯則解。

問:與他們辯明如何?

答曰:能辯明者辯明,不能辯明者置辯。因辯易動感情,激動感情之後,即成無理由的阻撓。

問:中與對的關係?

答曰:原來是個一,人得之則爲二,將二平衡爲中,由中發之於事謂之對。可以說,在人心謂之中,在事理謂之對。亦可以說,一即是中,中即是對。

求學以得中爲目的,處事以處對爲目的。求學之得中,即爲處事之處對。學問不能得中,處事即不能處對,學問偏於高處,事則偏於過。學問偏於低處,事則偏於不及。高與低其失中則一也,過與不及其錯則一也。回憶數年前曾書“求對是務,成敗不與”八字,刻於太原總部側門,由今思昔,今猶愧昔也。

原來之一字,古今皆云然,餘向亦云然,今爲以科學補助說明人事學計,應將一字改爲零字。一是一,也是零,就算學上說是個零,就化學上說是個一。

按數理說,零不是數,但數是由零生出來的,零隻有一個實際,古人所謂一者,是形容零隻有一個實際之意,此一不是數之一,是形其只是個一也。若數則有無量數的實際,而無量數之數可分爲二類:多於零者爲益數,少於零者爲損數,益損的數亦均爲無量數。若數之一,則一爲益損數之起點。若雲一爲中,則無量數皆可謂爲中矣。若雲一爲對,則無量數皆可謂爲對矣。若雲零爲中,零爲對,則無量數即不能謂爲中、謂爲對矣。故零是中、零是對的說法,是合乎科學的。

以做人說:情理相乘謂之零,既未偏於理,亦未偏於情,則情不掩理,理不壓情。若偏於理,是過於零者,所謂智者過之,賢者過之。若偏於情,是不及於零者,所謂愚者不及,不肖者不及。

以做事說:因與果相符合爲零,零是對我之因大於所得之果,是我的負,即對方的正。我之因小於所得之果,是我的正,即對方的負,正負皆不對。

三月二十二日

不粘不脫之謂利,粘則不是利,脫亦無利可言。要入在裡邊不粘在裡邊,纔夠個利。志在成仙成佛,離開人道,說利不夠個不脫。志在捨己救人,德怨不分,是陷入人道,說利不夠個不粘。

三月二十三日

客:我這幾天做事亂的很,何以制亂?

答:你是怎樣的亂。

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
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16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1章 出版說明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