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

(一)與人答辯,人感到辯駁的對,與被駁的人有益。如辯駁的不對,被駁的說明駁的不對的理由,使辯駁的人覺悟了駁的不對,與辯駁的人有益。駁了人,被駁者不明白駁的對不對,只感到受駁,使之再不敢言,此對駁者與被駁者,均無好處。古人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是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是失言。對兩有益的人而不駁,是失人,對兩無益的人駁之,是失言。應不失人,亦不失言。但單純的是或非的事,可與言的人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事,不可與言的人多。故答辯要審人,並要審事。

(二)義無反顧的事,是從人定勝天的觀點發出來的。盡人事而聽天命,腦筋中有一半的鬆懈。知其不可爲而爲,亦不夠個飽滿的精神。只有人定能勝天的精神,才能飽滿無缺。

(三)李代總統問,貪污成風,列舉數大員貪污鉅款,將如何查明嚴辦,李並雲:恐辦不勝辦。餘答:由辦到克復不勝其辦。李復雲:我們應當不顧一切。餘曰:前曾向蔣總裁言,爲國犧牲一切不惜,若爲貪污者作傀儡,敢告不敏,代總統有聞,即交,山必嚴辦也。

八月二十一日

青海兵團、寧夏兵團、隴南兵團與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在西北作戰方面指揮上不統一,致有誤戰機減低戰鬥效率,爲統一併加強,決定設立國防部長西北戰區指揮所,派大員前往指揮,並決定派前國防部長徐永昌任指揮。徐預定明日前往,遂與秦德純、周昆田同行。

八月二十二日

甘肅主席馬鴻逵任命之經過,最初一方爲郭寄嶠爭留任,郭馬不相容,欲分城駐節,此主張太不成事體。另一方爲留任省主席馬亦不同情。多數立委爲馬鴻逵爭,而馬長官步芳亦有自兼之意。四爭相持不下,情勢嚴重。一日立委代表九人來訪,希望以責任內閣之權能處理。餘答:我譬如一開汽車者,你們爲坐汽車者,你們希望我快達目的地,我何嘗不願,不過我要注意到路上障礙,顧慮翻車。翻車後不只車壞人傷,且亦達不到目的地。餘言罷,立委九人齊聲響應曰:我們清楚了,不再催。國事無公道、無是非到極點了,餘遂循立委之意見任命馬鴻逵爲甘肅省主席,蓋立委無私見,其他爭執者,則所抱各有不同也。

八月二十六日

(一)我感到現在各種會議多呈下列現象:一、背誦圖書目錄的會議。二、老鼠會議。三、小孩說故事會議。四、逞能會議。五、報復會議。六、矜功會議。七、泄憤會議。遂致發言多離開議題,決議多不依據發言,演至兒戲加深,仇恨加大,造成分奔的惡果。這種會議真是煞人情緒,增人厭心,白度時間,濫費人力,此一端即造成滅亡而有餘,真令人不知何者結成此果。古人說:無主乃亂,制度使然,抑領導失當所致,令人不解。

(二)有恥的風尚中,無恥的人易受打擊。若欲得到幫助,須化無恥爲有恥。若在無恥的惡風中,有恥的人亦感到無地自容。真是率仁率暴民皆從之,雲能遮日,從暴之後善者亦無可如何。

(三)誕詞知其無聊。

(四)固執己見與固執成見,比固執私見壞事還要大。因私見與無恥相連,人易察覺而打擊,人之成見、己見與主張相連,易得人原諒,故其壞事之力量,較私見爲大。

(五)健談亡國,此感在未到廣州前,心腦中毫無此觀念。來到廣州之後,雖感到詖詞淫詞不適理國,但亦說不出一個名詞來,一日忽然感出健談亡國四字。但何以造成此習尚,思索多日,未得端倪,或爲革命尚說,以說動人之遺風乎。

八月二十七日

主持孔子二千五百年誕辰紀念典禮,並講“孔子與東方文化——中與仁”。

八月三十日

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函,請銷辭意,奮志匡復。函覆以國家爲前提,個人得失,非所計及。

九月四日

李代總統希望辭兼國防部長,以白崇禧接替,未表同意。

九月五日

致徐政務委員永昌函:兄昨晚之言,關係國運隆替,睡醒後頗覺縈繫。我意:不只我兼國防部長必滅亡,換人或滅亡或不滅亡,我願意辭。即使我兼亦亡,或是我兼或可不亡,換人亦或可不亡,我亦願辭。假如我兼亡的慢,換人亡的快,我就不辭。我認今天我們是病與命相連在一塊,治病必致命,不治病必喪命,若不設法使病命分離,恐無下手之法。今欲轉危爲安,必須變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爲同是其是,同非其非,方能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按今日我們的自身,由人上說,易於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若從事上說,無人不願國家好,定能同是其是,同非其非。應決定何利必興,何弊必除,規定進度,實行考覈,作爲我們首腦部救國約法,共同遵守,完成者獎勵,遺誤者嚴懲,則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向挽救危亡目標邁進,未始不可有爲。

此致次宸兄

問:你是個政治家,不是政治領袖,無政治資本,日見孤立,甚或受辱,未免太苦,又如何能久,應當組織點政治資本,以資抵禦。

答曰:素孤立行乎孤立,不安孤立,連個侮辱亦得不到。安於侮辱,則侮辱者仰面唾天。若人唾我一臉,我唾人一臉,有何不吃虧?原諒人是高人一頭,互唾是一丘之貉,被人原諒是低人一頭。

九月八日

入耳與否均相宜,入耳與否何不宜,國家大事開會議,矜能誇識等兒戲。

九月十二日

邱昌謂說:要快爭取時間,把歐陽市長換了。我說:公路以外的大石塊、深坎坷,可以不顧;若公路上有大石塊、深坎坷,仍不顧而駛快車,可能把車顛覆。西北事之解決慢,也就是公路上大石塊及深坎坷太多,我何嘗不願意快。今天大家提出的事,就叫我今天解決,就叫快,但我不能不有所顧慮,且大家今天說的事是兩條路:一條路爲剿匪而要主席兼市長,爲剿匪需要甚作甚是很對,我們以什麼理由說非主席兼市長不能剿匪,若提出來沒理由,院會上不易通過。一條路是說歐陽市長不好,有貪污情形,果如此,內政部長可舉出事實提院會,我定依法懲處。我不能以代總統交付提出院會。李部長(漢魂)說:院長可以毅然處理,不必多顧慮。我說:我們今天政出多門,人人是主人,哪一個人也可以命令行政院長,爲他個人作他企圖的事。他說:那有是非在。我說:我大膽在扭轉時局案中說,我們今日無是非,無公道,無賞罰,所以把國事鬧到這樣地步。他說:沒是非,請院長主張是非。我說:無是非場合,主張是非,我也感到無地自容。以後我說,代總統以後有事,可叫我單獨談。

九月十九日

本日對國防部人事評判會指示人事公開兩條件:一、去感情,用理智。二、將所選之人事績公開。用人之不公,上下均有,惟下級少而上級多,故須下提上核。以上核防止下私,以下提防止上私。

九月二十三日

到廣州以後,感到理智無所用處,如四川太陽無所照處一樣。

九月二十七日

政出多門,人人可作主人,遂致事事不能舉辦,好惡我自爲之,責任我自負之。

九月三十日

國家需要不去,應即不去。國家不需要留時,自應不留。去留應以國家需要不需要決定。與國家有益,雖手槍嚇我,我也不辭。與國家有害,雖萬人挽我,我亦不留。

十月一日

請人原諒者,低人一著。原諒人者,高人一著。

十月二日

吳禮卿(忠信)問我,蔣李之爭,究應怎樣辦。我答:講亦悔,不講亦悔。此事關鍵非幹部所當主張,應由最高領袖自決之,因此事無論怎樣辦,均有咎戾,故主張怎樣辦均難見諒於將來,故須由最高領袖決之。不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辭兼“國防部長”之要求,有毀滅之顧慮。接受而毀滅,爲衆怨所歸。不接受而破裂,亦爲衆怨所歸。吳又說兩害權行,取其輕,如何?我說兩害取其輕,當然。但一害已知,一害未知,無從比較,如何定取捨。

十月四日

會見立法委員樑棟時,樑說:希望“院長”能長作蔣李之橋樑,使蔣李能密切合作,現在有人說“院長”一面倒了,究竟如何?我說:在組閣之前,對蔣李曾提出四句話:“中間赤誠匡濟,但不從井救人,亦不捲入漩渦,更不意氣僨事。”我一切處置均以國家爲前提,我也意料到到一時期,一定有一方或兩方感到不痛快,對我不滿意。但我絕不偏倚,絕不作那一方面之屏護。舉例言之,如有人提議保衛臺灣,我想臺灣爲中國領土,自應保衛,但非爲蔣而保衛臺灣。又如有人提議保衛西南大陸,我想西南大陸爲我們基地,一定應保衛,但保衛西南亦非爲李。我只問心爲國,什麼批評,我也能接受,我也不感覺痛苦,因既作中間,當然就有不說之話。

十月五日

本日非常會議時,因有軍事處理,約定十二點會商,請準早退席。美援討論結論,由葉部長轉告。關於美援事,張嶽軍問我,我說:“謹防塞翁得馬。”

十月六日

應敵人之需要而施爲是忠於敵人,忠於敵人之人,其失敗一定是出人意表。抗戰勝利之後,政治上之施爲,有忠於共黨之措施,故失敗亦爲人意料所不及。

某方之人爲主謀而害主,某方之人爲己謀而害主,前者可醫,後者難治。

十月十日

聞譽不矜,聞毀不怒,能容爲大,能忍爲涵。有忍其乃有濟,不善未嘗不知。天下惟至公能成大業,世界無一事可以驕人。苦哉將士,來者勿忘。

十一月十一日

偕“財政部”部長關吉玉由穗飛臺北,謁蔣總裁。

十月十三日

李“代總統”由穗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穗遷重慶。

十月十五日

偕關部長由臺北飛重慶,宣佈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

十月十六日

加大地方權責案,如在前三個月實行,可以爲國帑節省一億多支出,可以爲國家增加一百萬軍隊,不想今日提出“行政院”院會討論,尚有人反對,殊覺惋惜。

十月十八日

出席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聲明以人定勝天之決心,走民衆路線,以求挽救,並以七天時間,聽取各界意見,博採衆議,以定施爲。

十月二十一日

對“行政院”全體職員講:用民強於用兵,教民強於教兵。

李“代總統”蒞訪,晤談一小時。

十月二十八日

沒有新的環境,辦新的政事,如同到英國對英國人說中國話。

十月二十九日

六秩晉七誕辰,與賈秘書長景德、徐政務委員永昌餐敘中雲:徐說我知其不可爲而爲是甯武子之愚。我說: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獄,只好安於入地獄。

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顏色。理感混成人,作人費周折。

十一月十一日

兩電蔣總裁,請早日蒞渝。(蔣總裁十四日抵渝)

十一月十二日重慶市

國父誕辰紀念大會,追述在東京親聆解釋“平均地權”情形。

十一月二十日

李“代總統”在香港入太和醫院,聲明治病期間,中樞軍政事宜,已電閻“院長”負責照常進行。

十一月二十一日

有人向我說:你應組織力量,救西南,救西北。我說:古人說,素什麼行乎什麼,我現在素無力,行亦無力,我不主張組織力量。

十一月二十五日

與美參議員諾蘭會談。

十一月二十八日

政府由重慶遷至成都。

十二月三日

在成都討論“總統”復職問題,我說,復職很需要,國家不可無元首,惟應注意爭同情,杜口實,杜法爭。介公問:如何爭同情?答:重用健生(白崇禧)。問:如何重用?答:給健生“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並將用人權、指揮權及動用庫存金銀外匯權全給他。問:怕有何口實?答:德公如不同意,他可認復職是搶奪,更進而惡言加復職以篡位。問:有何法爭?答:將來國大開會時李“代總統”可能提出復職是不合法。問:如何杜口實?答:德公請復職,即可杜口實。問:如何杜法爭?答:國大代表有法定人數,以合法手續請復職,即可杜法爭。當場有人同情者,有認成顧慮太多而迂緩者,未決。後議定再派人赴港謁李挽留。

電請李“代總統”力疾蒞蓉,挽救危局。

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謙道處人是吉,人之一生當向容與謙上繼續不斷的做功夫。

總裁對吳忠信說:“閻先生爲我們保持生命線,我們要全力支持。”所謂保持生命線,可由我隔斷蔣李間的隔閡與衝突。又由袁守謙間接轉話,總裁命令黃埔軍官一致服從我的命令,以支持我主持的作戰內閣一切措施,如有需要他們對軍官代我解釋發動的事,直接的告訴他,他們轉達下去。

十二月五日

李“代總統”由香港赴美,電囑“對中樞軍政仍照常進行,重大決策隨時與仁電商,仍希就兄職權範圍處理一切”。

十二月八日

由成都飛臺北,晚七時招待記者,宣告政府移臺辦公。

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
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54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29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