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71章 做媒

bookmark

雖然西北戰事不佳而東南又生了事端, 但對於京城的人來說,影響都不是很大。

怕什麼呢?想前幾年北狄大舉來襲, 西北邊關的戰事恨不得一日三報,京城都有些人心惶惶的意思了。結果北狄最後還不是被打得縮回了王庭,京城白慌亂了一場。

比起那年,如今不過是說北狄縮了幾年, 又跑出來襲邊了而已,雖然說當初大勝北狄的沈大將軍已經不在邊關了, 可少將軍不是臨危受命又趕過去了嗎?那還有什麼可怕的。

“這種傳言……”許碧不知是該感嘆京城百姓的遲鈍, 還是該高興沈家軍居然有如此的威信,“那西北有消息嗎?”

九煉搖搖頭:“外頭沒有消息, 只說還在打。”

“外頭?”許碧重複了一遍。有外頭,那就是還有裡頭了。

九煉略一猶豫, 許碧立刻就看出來了:“到底有什麼消息?”

九煉猶豫片刻,還是道:“宮裡有消息, 說西北的戰事不大好,涵翠關難以奪回, 還死了不少將士。還說……還說少將軍已經過去了, 且立下軍令狀, 不奪回涵翠關就……”

軍令狀這東西可不是隨便立的, 若是立了軍令狀卻做不到, 那是要殺頭的。許碧不由得皺起了眉頭:“軍令狀?”以沈雲殊在西北的功績,還需要立軍令狀這種東西嗎?

九煉嗤了一聲:“如今西北的統帥可是換了人了……”當初沈家父子離開西北時,爲了避嫌, 並沒有舉薦自己麾下的將領升任主帥,而是由朝廷另行指派了新統帥。當然這也算是慣例了,畢竟若還是由沈家軍中人統領西北,那沈家父子雖人在東南,手卻還能往西北伸,朝廷自然是要忌憚的。

“再說,當初也是爲了……”九煉隱晦地說了半句,就不再往下說了。當初是沈家與皇帝合演了一齣戲,若是仍由沈家父子的心腹繼任西北軍大將軍,那這戲還怎麼能瞞得過人?

許碧皺了皺眉:“那這消息是真的了?”

九煉也有些猶豫:“是宮裡傳出來的……”這幾日西北那邊消息也不大暢通,他至今還沒有收到確鑿的傳訊呢。

宮裡傳出來的……許碧沉吟一下,想到了沈雲殊離開京城之時在馬車裡跟她說的話:“還是再等等。”

其實現在這種情況,就算沈雲殊真的立了軍令狀,沈家在京城也無可如何。九煉便也點頭道:“小的也是這麼想的。不過,若真是立了軍令狀,那——”那位西北大將軍只怕就有些讓人懷疑了。

知雨在旁邊瞪了他一眼,乾咳一聲:“大奶奶,哥兒怕是這會兒要醒了。”大奶奶已經很擔心了,不能確定的消息,說了又有什麼用,豈不是空自添亂麼?

九煉醒悟過來,忙道:“不過少將軍臨去西北的時候,已經料到那邊必是有些麻煩,再說,還有原先大將軍的屬下呢,少將軍也不是孤立無援……說不定過幾日就有消息來了。”

只可惜九煉說的話一向是不大準的,許碧又等了“幾日”,西北的消息是沒等來,卻等到了梅家送來的一樁“喜訊”。

“梅姑娘定親了?”許碧看看前來送信的梅家僕婦,客氣地笑了笑,“不知定的是哪家公子?”

這僕婦許碧認得,是梅太太的陪房媽媽。梅家下僕不多,這個蘭媽媽就算是內宅的管家了。因她有了點年紀,梅太太也不常用她出來跑腿,這回還是因爲要到沈家來,怕那些小丫鬟們不夠身份,才叫她過來的。

蘭媽媽也是第一回登沈家這樣的門戶,心裡不免有些惴惴的,何況她也多少知道些梅若嫿做下的事,答起話來就更加謹慎:“是宮裡賢妃娘娘做的媒——我家老爺本是替姑娘挑了嶺南一戶故交人家的公子,只是賢妃娘娘不曉得,只以爲我家姑娘親事未定——寧遠伯家的夫人進宮給太后娘娘請安,跟賢妃娘娘說起家裡的大公子,也是個愛讀書的,年紀上又正相合,賢妃娘娘就做了媒……”

許碧想了好一會兒,都沒想起這個“寧遠伯”是哪根蔥來,只得對蘭媽媽笑了笑:“原來是賢妃娘娘做的媒,這倒是一樁大喜事了。”

蘭媽媽看許碧和顏悅色的,心裡稍稍放鬆了些,暗想果然有賢妃娘娘出面,沈家大奶奶總還要顧忌些的。她一放鬆,說話也流暢了好些:“寧遠伯家裡也是清貴人家,我們老爺和太太不圖別的,就圖寧遠伯家的公子愛讀書,跟我們姑娘合得來。”

這也都是梅太太特地叮囑她要說的,爲的就是向沈家表示,並不是看中了高門勳第,也不是要參與什麼朝堂風雲,不過就是看中了人家公子知書達禮罷了。

其實梅太太最初對這樁親事是不大滿意的。寧遠伯——也難怪許碧一時沒想起來——就算京城裡頭的官兒問上一圈,怕也有好些人不曉得這是哪一家。

本朝立朝未久,只傳過四代帝王而已,寧遠伯也算是開國不久便得勳的人家,但後代子弟未有出色者,其爵位逐代以降,到了這一代寧遠伯已是最後一位,所生的兒子已經無爵可承了。也就是說,梅賢妃給梅若嫿說媒的這位,只能稱做寧遠伯大公子,卻不能稱寧遠伯世子了。

這樣的人家,梅太太其實心裡着實有些不大滿意,還是梅賢妃與她說,寧遠伯家裡雖然只剩個虛銜,但家風甚好,並沒普通勳貴人家那些納妾蓄婢的烏糟事。大約也正因家裡人口少,雖然爵位代代以降,家境卻仍殷實。不似有些人家,外頭瞧着架子撐得好,裡頭卻還要靠媳婦的嫁妝度日。

且寧遠伯這個兒子確是讀了不少書的,還考了個秀才出來。雖說要跟梅家幾個兒子一比就根本算不得什麼,但在勳貴人家裡頭也是少有的了。梅賢妃且暗示,若真結了姻親,她會向皇帝進言,到時一道恩旨,準寧遠伯家裡再襲一兩代的也未必不成。

若真能如此,那梅若嫿就是伯夫人了。身份誥命有了,日子也過得,寧遠伯大公子又有幾分才學,未必不能借此機會入仕。梅太太略一盤算,怎麼說也勝過遠嫁嶺南——在那邊尋個秀才舉人,還不如選這位大公子呢。

當然,關於梅賢妃要向皇帝進言這事兒,梅太太是斷不會說出來的。甚至對梅大儒她都沒提,只說寧遠伯家風簡單,大公子愛讀書云云。

“那親家老爺想也是滿意的。”許碧似笑非笑地道,“親家老爺素來是喜歡愛讀書的人的。”

蘭媽媽有點乾乾地笑了一聲。她不是個八面玲瓏的人,雖然知道這時候應該順着許碧的話說,但一時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兒,只得賠笑道:“您說的是呢……”

梅大儒對這門親事當然是不滿意的。他已經跟嶺南那邊的故友提過此事,只等把女兒送回嶺南就合八字行六禮,這時候梅賢妃橫插一手,還偏偏在京裡選了個勳貴人家,與他原先的想法可謂是背道而馳,他如何能滿意?

更何況,對於寧遠伯府,梅大儒也另有看法。

梅賢妃人在宮中,是如何知曉寧遠伯家大公子未曾定親事的呢?當然是因爲在宮裡遇到了寧遠伯夫人,而這位伯夫人是帶着家裡的小女兒進宮給太后請安的。

太后宮裡近來挺熱鬧的,即使邊關有戰事,也不妨礙太后給親孫子尋摸正妃不是?再說,就算是親王正妃不能到手,側妃也有四品的誥命,一般官宦人家的正妻都未必能得着呢。

這種時候,若不是對敬親王府裡的位置有興趣,哪家會帶適齡的女孩兒進宮呢?可以寧遠伯府如今的處境,太后是斷不會看中他家女孩兒做親王妃的,如此,這不就是奔着送女爲妾去的麼?

就憑這一點,梅大儒就看不上寧遠伯家。再者,寧遠伯府寧願把女兒送進敬親王府,可見就絕不是對外擺出的清心寡慾模樣,只不過從前沒有這個機會罷了——畢竟當初皇帝選秀的時候,他家的女兒年紀實在太小了。

這樣一戶姻親,既不是梅大儒所願的,也不符合當初對沈家的承諾。可是梅太太卻在長春宮答應了梅賢妃,梅大儒便是再要反對都來不及了。寧遠伯府動作也很快,立刻就請了媒人上門,一合八字又是大吉之數,立刻就要準備下聘了。

梅大儒的臉黑了好幾天,若換了往常梅太太怕都不敢說話了,可這回有賢妃做擋箭牌,便只管給梅若嫿張羅了起來。不過她也怕沈家會不滿,所以才特地叫蘭媽媽走一趟,還教了她一通說辭。只可惜她沒想到許碧會突然問到梅大儒,預先沒教過蘭媽媽,不免就露了點破綻出來。

許碧無意跟蘭媽媽一個僕婦多說什麼,只淡淡問了幾句,也就端了茶。蘭媽媽沒想到這般順利,鬆了口氣,連忙告退。待回到梅家,纔到梅太太房外,就聽梅大儒的聲音在房內道:“這也罷了,辰兒的親事我已然與人說定,若是宮裡賢妃娘娘再問起,你就與娘娘明說,倒不必再勞動娘娘費心做媒了。那畢竟是皇上的妃嬪,豈是能隨意勞動的?”

這話說得頗有些諷刺,蘭媽媽連忙停住腳不敢進去,便聽梅太太低聲下氣地道:“實在是娘娘替咱們嫿兒着想……”

梅大儒似是冷笑了一聲:“你看不吳家也無妨,將來莫要後悔便是。”

梅太太爲梅若嫿的親事已經吃過梅大儒幾回冷臉了,這次自覺有梅賢妃做保,說話也硬氣了些:“老爺也是少個算計。那吳家與承恩侯府給沁姐兒尋的徐家何其相似,如今沁姐兒怎樣,正在鬧和離呢。老爺或是不怕,我可不敢給嫿兒尋這樣的人家,誰知道過了幾年他好不好呢?至少嫿兒這嫁在眼前,便有什麼風吹草動,咱們也知曉不是?”

梅大儒沉着臉看了她片刻,道:“過幾年咱們也不在京城了。”

“什麼?”梅太太一怔,“老爺是什麼意思?”

“待明哥兒的書編完,我就叫他向皇上討個外放的差事,去地方上管管學政。”梅大儒淡淡地道,“至於你我,落葉終要歸根,還是要回族裡去,族學那裡還有用我的地方。且那裡清淨,或許也還能再寫一兩本書出來。”

梅太太從未聽過丈夫這樣的計劃,不由得嚇了一跳:“外,外放?爲何要外放?”這京城裡做官兒多好啊?更何況梅若明還是皇帝親點的,多少外官想進來都不能,怎麼丈夫卻想着叫兒子外放呢?

梅大儒其實有這個念頭也不是一日兩日了。他原不是貪戀京城繁華的人,梅若明亦不是戀棧仕途,只是爲了編書一事正遂他志向,也是想給父親母親爭一點臉面的緣故,這才奉了皇帝的旨意。

但這書終究是要編好的,梅若明也不想留在翰林院裡吃閒飯,更不想捲入什麼皇儲之爭,倒是若去那偏遠之地,能將當地學政好生整頓一下,多培養出幾個讀書種子,反是教他更有興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乃是大善之事。”梅大儒原本沒打算這麼早說出來的,但看梅太太興致勃勃的模樣,越想越不放心,還是把這瓢涼水提前澆了下來,“明哥兒亦有這志向,正是兩全其美。”

梅太太絕不覺得這是什麼美事,絞盡腦汁想出反對的藉口:“就算明哥兒願意,他媳婦呢?”那偏遠之地過的都是苦日子,沈雲婷錦衣玉食的長大,定然是受不得的。

“出嫁從夫。”梅大儒板着臉道,“明哥兒媳婦是明理之人,早便同意了。”

梅太太急了眼:“她幾時同意的?怎都沒問過我?”

梅大儒臉更黑了:“明哥兒媳婦聽明哥兒的,你只須聽我的便是!”

梅太太這一急真是非同小可,若是照梅大儒這樣幹法,她在京城也住不了多久,又得回嶺南去。介時兩個兒子天南海北,一個女兒遠在京城,這骨肉分離的,如何使得?

梅太太一輩子在梅大儒面前不敢硬着聲兒說話,這次是難得地拔高了聲音:“這不行!”

梅大儒淡淡道:“你若覺得嶺南不好,留在京城也由得你,我帶辰哥兒回去就是。”

“老爺——”梅太太急了,“明年就是春闈了,辰哥兒——”

“讀書是讓他明理,不是爲了入仕!”梅大儒眼睛一瞪,“他若連做人都不會,何談做官!”說罷,也不再理睬梅太太,擡腳就走了。

蘭媽媽躲在一邊,直等梅大儒離了院子才進房去:“太太……”

梅太太因爲女兒成親的喜悅已經被打了個粉碎,抹着眼淚道:“老爺這是犯什麼糊塗……”

說起來蘭媽媽對梅大儒的態度倒跟梅太太差不多,且她是下人,自是又添一層敬畏,小聲道:“太太,老爺總是一家之主……再說,姑娘得了一門好親事,太太的心願也就了了,何必再跟老爺擰着來呢……”萬一惹得梅大儒發怒,再把這門親悔了,那可怎麼辦?

梅太太想想丈夫的脾氣,怕是真能幹出這樣事來。可是她同意寧遠伯府這樁親事,是因爲寧遠伯府有機會再襲一兩代爵,倘若她不在京城,到時就靠梅若嫿一個人,梅賢妃不肯出力,這事兒辦不成可如何是好?

正愁苦着,梅若嫿已從外頭進來,柔聲道:“母親別爲我的事跟父親爭執,父親多年在外遊歷,如今想要回嶺南,就遂了父親的心意吧。三哥回去讀幾年書也好,到時一舉考個狀元回來,也是榮耀。”

事到如今,她算是看得真真的了,父親完全指望不上,幾個哥哥里,梅若辰算是最疼愛她的,也不過是不加過問地替她寫過幾首詩文,再想讓他幫自己做些什麼,那也是不能了。既如此,留得他們在京城又有何用?倒不如都回了嶺南,她反做起事來方便。

寧遠伯府,她是有些不屑的。說什麼大公子愛讀書,二十出頭才考個秀才,算得了什麼?不過是勳貴人家不以科舉出身,偶爾出這麼一個就覺稀罕得了不得罷了。若是與十五歲就衝鋒陷陣的沈雲殊相比,就更比不得了!

不過,這門親事她不答應也不行,否則就要被嫁回嶺南去了。相對而言,寧遠伯府總比嶺南吳家強,至少還能讓她留在京城呢。再者寧遠伯府若是想着要再襲爵,就得有求於梅賢妃,那她在寧遠伯府的地位就會更穩固,行動也更自由了。

梅太太睜着淚眼道:“這怎麼成?你一個人在京裡,又是出嫁了,可不比在家做姑娘的時候……”

梅若嫿微有些厭煩地閉了閉眼睛。這個家裡,梅太太自然是最疼愛她的,可也根本幫不上她什麼,遇事只會抹眼淚,到頭來還要她自己費心費力謀劃。

“娘,人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就算娘還在京城,難不成也還能時時守着我?”梅若嫿不欲再多說,換了話題,“方纔宮裡有人送信出來,太后娘娘的壽辰在即,叫咱們也好生備份禮呢。”

梅太太抹了抹眼淚道:“太后壽辰年年也都有,咱們都備了禮的,也不過就是那些罷了。”

每年皇帝、皇后與太后的生辰,官員都要備禮,送進宮裡的東西何止千百。下頭人絞盡腦汁,上位者也不過撿那極稀罕的或是親近之人送的看一看罷了,許多東西還不是鎖進庫房落灰。

梅家家境擺在這裡,梅大儒也素不喜送什麼重禮,自來了京城之後,也不過是按例送些普通玩藝及自己寫的遊記一類。這些東西,皇帝和皇后都喜歡,太后那裡就不怎麼待見了。可話又說回來,能讓太后看在眼裡的稀罕東西,梅家也備辦不起。

梅若嫿皺眉道:“今年與往年不同。太后娘娘雖不是整壽,卻是逢九,因西北不靖,太后不欲大辦,只在宮中開一日宴即罷。到時那些微末官兒也進不去,咱家因是皇后和賢妃娘娘的族親,倒是能去的。既是當面呈的禮,少不得要仔細些準備。”

若是從前,這禮送進寧壽宮,大概就被宮人自動過濾,根本連袁太后的面兒都不會見,只要備得不失規矩也就行了。可這次,若是袁太后問一句送了什麼,衆目睽睽之下拿出些寒酸東西來,可不被人笑死?

梅太太實在並不想花大力氣給袁太后備禮,可想到女兒今後要在京城生活,若是做了伯夫人,少不得每年還要進宮請安,袁太后那裡一時也得罪不起,只得道:“只是到底送什麼……”有錢,她還不如給女兒多備點嫁妝呢。

梅若嫿其實也不很上心,不過是爲了轉移話題罷了:“家裡尋幾本孤本書,再抄幾卷經文也就是了。”到時候就說在佛前供過的,爲太后祈福祈壽,這樣的禮物誰也挑不出錯來。且那孤本書既是珍物又顯着清貴,任是什麼金銀珠寶也壓不下去。

“孤本書……”梅太太猶豫起來。梅大儒收藏有不少孤本書,但那都是他的寶貝,梅太太還真不敢動,想想不由得有些埋怨,“既知道西北也不安寧,還做什麼壽呢……”

梅若嫿心不在焉地道:“越是這時候,越要弄些昇平之象安穩人心吧……”沈雲殊去西北多日,邊關戰況仍是膠着之態,並沒什麼好轉的消息傳回來,以至於有人都在懷疑沈家父子當初的大勝是不是撞了大運,如今就不行了云云。

如今梅若嫿能出門了,消息自然靈通了好些,天天聽這些街頭巷尾的閒話都聽得心浮氣躁,巴不得趕緊有機會進宮,也向梅賢妃打聽打聽消息。只是梅大儒並不許梅太太隨意進宮,尤其是梅賢妃做媒之後,梅大儒就以待嫁爲名,又限制了她出外的次數。就是承恩侯府那邊說要帶她進宮請安,都被梅大儒給拒了。

好在梅大儒還不能不讓她去給太后賀壽——梅若嫿深深吐了口氣——太后的壽宴快些到吧,她真快要憋死了!

第99章 設局第41章 打臉第163章 小產第103章 請罪第78章 私贈第162章 法會第74章 過節第59章 歡喜第142章 賠禮第83章 我不第18章 敬茶第90章 選擇第21章 心思第4章 談判第165章 提親第32章 態度第15章 婚前第164章 權衡第48章 入京第115章 賢良第46章 途中第154章 鍾情第146章 重逢第182章 已定第82章 及笄第72章 中秋第59章 歡喜第44章 捨身第122章 衝突第42章 爭功第96章 請功第42章 爭功第43章 花宴第31章 戲精第155章 嫡子第67章 計劃第52章 賞花第81章 利害第70章 教導第150章 假孕第30章 行刺第165章 提親第121章 入宮第78章 私贈第85章 談心第36章 挑撥第161章 祈福第84章 攤牌第35章 春心第101章 死訊第95章 歸來第151章 目的第43章 花宴第54章 郡王第114章 好事第87章 日常第31章 戲精第108章 揭開第130章 林家第140章 花朝第114章 好事第142章 賠禮第143章 坑人第5章 鎮壓第94章 宮宴第170章 風暴第4章 談判第7章 旅途第117章 交易第142章 賠禮第27章 私心第83章 我不第157章 思量第166章 決定第5章 鎮壓第91章 過年第135章 有孕第64章 私心第153章 私心第134章 朝賀第66章 剿滅第145章 相看第114章 好事第8章 驛站第81章 利害第25章 舊事第45章 應召第33章 庶女第54章 郡王第118章 撫養第167章 孤注第90章 選擇第68章 報捷第14章 結拜第22章 談判第127章 糊塗第50章 回門第52章 賞花第123章 抓週
第99章 設局第41章 打臉第163章 小產第103章 請罪第78章 私贈第162章 法會第74章 過節第59章 歡喜第142章 賠禮第83章 我不第18章 敬茶第90章 選擇第21章 心思第4章 談判第165章 提親第32章 態度第15章 婚前第164章 權衡第48章 入京第115章 賢良第46章 途中第154章 鍾情第146章 重逢第182章 已定第82章 及笄第72章 中秋第59章 歡喜第44章 捨身第122章 衝突第42章 爭功第96章 請功第42章 爭功第43章 花宴第31章 戲精第155章 嫡子第67章 計劃第52章 賞花第81章 利害第70章 教導第150章 假孕第30章 行刺第165章 提親第121章 入宮第78章 私贈第85章 談心第36章 挑撥第161章 祈福第84章 攤牌第35章 春心第101章 死訊第95章 歸來第151章 目的第43章 花宴第54章 郡王第114章 好事第87章 日常第31章 戲精第108章 揭開第130章 林家第140章 花朝第114章 好事第142章 賠禮第143章 坑人第5章 鎮壓第94章 宮宴第170章 風暴第4章 談判第7章 旅途第117章 交易第142章 賠禮第27章 私心第83章 我不第157章 思量第166章 決定第5章 鎮壓第91章 過年第135章 有孕第64章 私心第153章 私心第134章 朝賀第66章 剿滅第145章 相看第114章 好事第8章 驛站第81章 利害第25章 舊事第45章 應召第33章 庶女第54章 郡王第118章 撫養第167章 孤注第90章 選擇第68章 報捷第14章 結拜第22章 談判第127章 糊塗第50章 回門第52章 賞花第123章 抓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