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初聞戰報

大明,乾清宮

下邊坐着成基命、孫承宗、傅宗龍、賀逢聖四個內大臣。

當手裡拿着袁崇煥來的八百里加急奏摺時,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也許,我若是不實行三邊壓縮遼東空間的計劃,皇太極根本就不會出兵錦州。事實上,我沒有想到他會進攻錦州,朝着三個方向中防禦能力強的大明進軍。我內心跟傾向於皇太極跟大明在蒙古、朝鮮打游擊戰,而不是現在就主力對決。儘管遼東軍在袁崇煥的訓練下已經過了七年時間,關寧鐵騎也恢復到了三萬的規模,但面對同樣休養生息的八旗騎兵,能有怎樣的勝率還是未知之數。

“各位愛卿怎麼看?”

突然來了緊急軍報,怎麼也要跟大臣們商量下。成基命他們幾個大臣在場倒很正常,賀逢聖之所以在,是因爲這內、六部大臣裡邊他年輕,我總想讓他多學着點,以後也好有人能夠替我挑起朝中的擔!

這裡邊有言權的是孫承宗,但輔是成基命,皇上沒點名問話,他也不好擅自越了規矩回奏。成基命自然知道皇上實際問的是孫承宗,他本文官出身,一直來管的又是吏部,對兵事的見識要差些。他稍稍低頭想了會便躬身道:

“回稟皇上,微臣不善邊事,就拋磚引玉說下微臣的淺見!女真人直犯錦州,從袁大人的奏摺中來看,北虜雖號稱二十萬來田獵,但實際上來講,他們多不過十萬人馬,甚至少。袁大人數次在錦寧一線阻擊女真人,微臣以爲此番亦可,只要堅城固守,不出今年,女真人傷亡一大便會主動撤去。”

成基命所說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也代表了朝內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因爲袁崇煥在遼西守了十年,女真人一直攻不破錦州、寧遠的防線。京師以及朝內的大臣對女真再無萬曆、天啓年間那麼恐懼。根據高起潛的回報,京中的百姓也是毫無驚惶,只是當作一件飯後的談資罷了。

“孫愛卿,這裡邊你在遼東久,又親一步道:“回稟皇上,輔大人的估計倒極爲中肯,女真這幾年被大明擊敗數次,兵力損失嚴重,即便敵酋皇太極四處徵兵,討伐黑龍江流域的野人部落,只怕增長也有限。當然,如果他不顧一切後果,全族一戰又另當別論!微臣以爲這種可能性極小,若其元氣一傷,女真便有滅族之禍。錦州堅守十餘年,城牆不斷加固完善,微臣在錦州城牆佈防大量火炮,內儲糧食,故皇太極即以十萬之衆而來,也無法攻下錦州城。微臣擔心不在錦州,而是在錦州的前沿大淩河城!皇上請看,”

孫承宗走到宮殿側邊掛着的《大明皇輿圖》前,指着錦州一帶的地圖道:“這裡是錦州,後邊有松山、杏山、塔山作爲依託,連連相扣,互爲支援。但在錦州以東的大淩河城,卻是孤立無援。其東南的小淩河城因不便防守,微臣舊年守遼之時全面收縮陣地,便廢棄了小淩河城及大淩河東的右屯城。這些山城原本可以作爲駐守之所,但女真人有火炮之後,小城易被轟塌城牆。錦州以東只有大淩河一個據點,皇太極在進軍錦州前,必會先攻大淩河,是以微臣爲擔心大淩河不可守!”

聽着孫承宗的解說,我不由皺起了眉頭,在原先的歷史記載中,在崇禎四年大明修築大淩河城,皇太極親率兩餘萬人馬將其團團圍困。朝廷派出的四路援軍都給擊潰,大淩河城也因爲彈盡糧絕,終開城投降。此役大明損失諸多戰將,其中拒不投降的何可剛死於祖大壽後之手(祖大壽騙得皇太極信任後逃歸又堅守了錦州十年)。而後金則恰恰相反,因爲漢人將領的大規模投降,使得後金的實力得到了提升。

大淩河之敗可以說是一個劃分點,大明至此再不曾有人敢提出恢復遼東的計劃,遼薊督師孫承宗也因此受累下臺。此後遼東在被動挨打中,逐漸丟失一個又一個的據點,終一直退回到了寧遠。

這段歷史我記得相當清楚,就算是我統治的這個時代,大淩河城這一戰關係也仍舊重大。因爲大明跟女真上一次作戰失利了,要是丟失了大淩河,大明要想恢復遼東,就得重開始佈置據點。

我看着地圖問道:“現如今大淩河守將何人?”

傅宗龍欠身回答道:“稟陛下,現任大淩河守將是總兵官祖大壽!”

“又是他?!”我不由失聲道。

孫承宗跟傅宗龍面面相覷,不知皇上指的是什麼!難道皇上對祖大壽有什麼看法嘛?!不過,上一回祖大壽平山東之亂,皇上對其讚賞有嘉!廣寧之役中祖大壽死戰不退,雖然後丟了廣寧城,各路將領都降了一級,但是應有的賞賜一點都沒有少。皇上突然說這麼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摸不着頭腦的孫承宗還是問道:

“皇上,祖大壽駐守大淩河有什麼不妥嘛?!”

我連連搖頭道:“不,不,朕只是沒想到會是他守那裡!”我暗暗否認自己心中荒唐的想法,雖然此時跟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何其相似,但祖大壽必會堅守無疑。有了袁崇煥主持,大凌城就不會孤立無援,也決不至於給皇太極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歷史絕對不會重演!

“皇上,微臣也以爲錦州堅守必無問題,只是在於大淩河如何確保?!是否需要從山海關調兵救援?”傅宗龍是兵部尚書,這是當任此職來第一次面臨大戰,所以他不能不謹慎其事。

“派兵救援?!”

歷來遼西告急,山海關一帶就會戒備,必要的時候就帶兵出關救援。這一次需不需要呢?大淩河有三萬人馬,加上山城裡的居民,至少可以徵調四萬的壯丁。而在錦州駐有四萬人,周邊的松山、杏山、塔山三個據點分別駐守着一萬人。除了皮島的兩萬兵額,寧遠因爲是重鎮,相對而言所需兵力極少,只留了兩萬作爲策應。山海關則駐有馬世龍率領的四萬兵馬,山海關雖然在內地,但是離山海關不遠就是九邊之一的薊州鎮,山海關的駐兵不僅隨時出關,但也隨時準備進關支援北面長城一帶。也就是說在不救援的情況下,錦州防線上,明軍跟女真人都是十萬之衆,一對一!

錦州需要救援嘛?!

我來回思量着,援兵去得太少就等於沒去,否則就會給皇太極圍點打援。要是派遣援兵,那從何處調如此多的駐兵呢?將山海關搬空嘛?!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慮中!

“皇上!”孫承宗的一聲叫喚把我從思慮中驚醒過來。

“哦,是孫愛卿,你有什麼話說嘛?!”

孫承宗支吾了一下,後還是直言道:“皇上,是這樣的,微臣以爲,京師遠離遼西,戰場瞬息萬變,袁崇煥既已總理遼東,自有應對之法。如朝廷再下旨意,必會讓遼東諸將無所適從。微臣以爲此非善策!望皇上聖鑑!”

孫承宗知道這話皇上不愛聽,但是他自己兩度在遼東爲主帥,明白在地方作主帥怕的是什麼!如果在必要的情況下,需放棄大淩河確保小損失,而皇上卻下旨要確保大淩河。作爲一個主帥又如何自處呢?!朝廷的言官御史們常常不管事實如何,只要捉住甚至是風聞到一點就會大肆攻擊。不遵旨意的罪名可是腦袋搬家的大罪,主帥爲了遵旨而不顧勝負,這戰不打就輸了一半。是以,孫承宗不能不逆龍鱗上諫!

孫承宗實際上是叫我不要插手遼東的事,讓袁崇煥去佈置堅守方略,這多少有點讓人覺得不爽,彷佛好像在說你在礙事一般。不過我漸漸明白孫承宗這麼說的意思,一直來大明的許多軍事活動都是我自己策劃的,而且也經常下旨意指揮他們。美名其曰是運籌千里之外,實際上卻有瞎指揮的嫌疑,這對行軍打戰極爲不利。一個親歷親爲的君主往往不自覺中會犯這等錯誤,好在孫承宗提醒我,否則不但會使自己英明盡毀,還會讓袁崇煥束手束腳,無所適從!

在下邊的孫承宗心裡也有些忐忑,畢竟皇上登基以來,所謀劃的方略都無什麼錯漏。即便崇禎四年丟了廣寧城,但要不是之前集結了兵力,廣寧城的駐軍只怕會給全殲。孫承宗又有點後悔自己孟浪了,他正想着是不是要另外引一個話題的時候,只聽見皇上笑着道:

“嗯,這倒是朕沒有注意。好,孫愛卿說得對,既然有袁崇煥在那,朕又給其充足的糧食彈藥,朕又何須再去多此一舉制肘他!”

“皇上~”

我擺擺手道:“遼東戰況如何,朕也不清楚!袁崇煥也能傳檄調動山海關人馬,是怎麼個應戰的法他心中也有數。咱們就以他的奏摺爲準,若要兵馬,就調兵救援,若要彈藥就運彈藥去。”

“臣代袁崇煥謝皇上!”

“傳旨,整飭山海關跟薊州鎮的兵馬,做好出關支援的準備!”

----------

寧遠城

野外白茫茫一片,就在昨日夜裡下過一場大雪,將天地間打扮的銀裝素裹。若是有詩興的讀書人,少不得要出去踏雪尋梅吟詩作對一番。但此時的寧遠,氛圍顯得有些緊張。即便是大冷天,所有當值的將士都上了城牆。城裡的老百姓也關門鎖屋,躲在炕上沒有出來。寧遠城雖然相對於錦州而言已經是內地了,但誰也不敢保證女真人會不會直奔這裡而來。

袁崇煥今天一起來便在書房裡來回走動,一邊走,一邊重重的跺腳。既是因爲靴裡的腳凍得痛,也是因爲大淩河方面的情況。這已經是接到戰報的第四天了,作爲主帥,他必須想出一個法來應對眼前的局勢。

“報~韃前鋒已抵達大淩河城!”

“報~韃人馬四面將大淩河圍住!”

“報~城中祖總兵炮威懾!”

“報~韃開始四面挖壕溝用來困住祖將軍突圍!”

“報~祖將軍率部衝出廝殺敵人,後退回城中!”

一條條的軍報刺激着袁崇煥,局勢會變成怎麼樣呢?大淩河是第二個寧遠,還是第二個廣寧呢?他敲了敲自己有些痛的腦門,問道:

“趙總兵那有什麼消息?”

一個小校出來道:“稟督師,趙總兵言敵情未明,嚴禁部下出戰。”

袁崇煥點點頭,趙率教他是信得過的,有他守錦州應該沒事。那祖大壽率着三萬兵馬能夠支持得住呢?要是支援的話,只能依靠關寧鐵騎。但是因爲攻伐喀爾喀蒙古人,滿桂率了五千人馬走,自己這邊留了兩萬,剩餘一萬的騎兵都在錦州。是了,祖大弼那瘋將在錦州,他大哥被圍在大淩河,他不會帶着祖家的將領鬧事吧?!想到這,袁崇煥立即下令道:

“傳本督將令,錦州及周邊諸城暫歸趙率教總兵統領,所在將領皆聽命行事,不得擅自妄動,違令者,斬!”

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282章 問題(下)第167章 圍城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62章 偷襲?!第275章 爭奪(上)第321章 應允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225章 圍困布點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49章 消息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67章 圍城第165章 演戲第22章 餘塵未了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九十六章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207章 接應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62章 軍數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62章 偷襲?!第282章 問題(下)第272章 熱鬧第292章 心裡話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76章 爭奪(下)第70章 京察(下)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54章 被逼出城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55章 壓力第76章 風雨欲來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86章 援手第188章 一線機會第99章 難以兼顧第88章 公主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83章 揚州風波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16章 另設太學第86章 援手第63章 各自息兵第26章 算計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67章 不進則退第256章 封賞第255章 探視第35章 攻城初戰第249章 消息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242章 勸說(下)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59章 歸來辭去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95章 平沈戰前第62章 醞釀第37章 學生,老師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168章 鬥法第256章 封賞第75章 逼迫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266章 時機第83章 揚州風波第281章 問題(上)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193章 破城(上)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55章 壓力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55章 回程
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282章 問題(下)第167章 圍城第116章 最後人選第62章 偷襲?!第275章 爭奪(上)第321章 應允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225章 圍困布點第11章 應對計策第249章 消息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67章 圍城第165章 演戲第22章 餘塵未了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19章 事與願違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九十六章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207章 接應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262章 軍數第133章 方案圖紙(上)第62章 偷襲?!第282章 問題(下)第272章 熱鬧第292章 心裡話第155章 紈絝子弟第276章 爭奪(下)第70章 京察(下)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54章 被逼出城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55章 壓力第76章 風雨欲來第171章 疑心重重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232章 扶持計劃第86章 援手第188章 一線機會第99章 難以兼顧第88章 公主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83章 揚州風波第104章 發回重審第184章 明荷戰爭(上)第16章 另設太學第86章 援手第63章 各自息兵第26章 算計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190章 最後的對話第67章 不進則退第256章 封賞第255章 探視第35章 攻城初戰第249章 消息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242章 勸說(下)第153章 載人熱氣球第59章 歸來辭去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95章 平沈戰前第62章 醞釀第37章 學生,老師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35章 皇上也使奸計第120章 紅顏似知己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144章 水淹盤山第168章 鬥法第256章 封賞第75章 逼迫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110章 北國恩怨第266章 時機第83章 揚州風波第281章 問題(上)第106章 峰迴路轉第193章 破城(上)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25章 地理畫策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81章 風平浪靜第55章 壓力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55章 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