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論才,論財

糧食的問題得到解決,也是時候把開放禁海這個議題提上日程,不過得事先跟內閣打聲招呼。很快我就在乾清宮召見了內閣大臣,曹文衡,李邦華,陳文一作爲翰林院侍講也在旁伺候。

“朕已經看了李原吉的奏摺,到明年糧食的問題總算解決了,朕也可以安心了。”

“恭喜皇上,那李原吉也算個人才,能這麼快把糧食問題解決!”錢龍錫因爲主要處理戶部的事,見我講到戶部的事情,馬上應口道。

“人才,恩,你們是朕的內閣大臣,許多地方的政事,都需要你們的意見,朕對地方不是很熟悉,地方的官員也見得少。就任官員是不是人才你們要懂得分辨纔是。”扯到人才這個問題,我想今天是應該給我的內閣大臣們做回思想工作。

韓鑛年最長,躬身答道:“皇上說得是,歷代選官即選賢才,賢才者需秉性忠實,方可大任!”

劉鴻訓也接着說:“如陛皇上所言,官吏需系民於心方是好官。”

我站起來,度了幾步,說:“各位都是飽學之士,也知術業有專攻,作知縣的需要知道如何理民,如何斷案,做河督的要會治水,如此方可事半功倍。雖官員的正直,清廉是個首選,朝廷取他們的高風亮節。但現在大明諸事紛亂,需治世之臣。所以取才要看到他的長處,也要看到他的短處。呂望、張良、諸葛孔明皆能興邦立事,有匡扶宇宙,經天緯地之才,論錦繡文章、急智,不如曹子建;論詩詞畫賦,不如李白杜甫。夫大才者,守正惡邪,有見有識,澤及當時,名流後世,呂望、孔明者也;次之者,上能敗曹百萬於赤壁,下不察聯蜀抗曹之玄機,屬有見無識之才,周公謹是也;無才者,一味雕辭鑿句,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雖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李杜之流也。朕要的便是大才者!像不通事務,不懂變化的正直大臣就只能做個御史,做個言官。能入內閣,掌六部的,就非得德才兼備,心胸開闊!朕以爲現如今選士子,不能只讀四書五經,還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凡事躬親,才知其所以然。”

我又轉身對新科的進士們說:“你們新進的進士,除了在翰林院讀書編史,也要多到六部,學習下如何處理政務,可以到刑部陪審去學習下怎麼處理案情。只要不涉及機密,你們都可以去觀摩。”

他們三個趕忙說:“臣等受教了。”

劉鴻訓從皇上的話裡品出個味來了,他知道皇上又有新的舉措。這一次來只是和內閣大臣通個氣,讓他們在朝會上有所準備。他不禁望了皇上一眼,那剛毅的臉盤,那果斷的語氣,讓他想起了先前幾朝的皇上。這個年輕的君主有着跟他年齡不符的成熟。難道真是天佑我大明,終於給百姓一個明君了嗎?!

劉鴻訓還在東想西想的時候,孫慎行已經出來接話了。

“皇上所言極是,千里馬難求,這伯樂更難求,臣以爲,選用官員要慎之又慎!”

“呵呵,孫愛卿說的有道理,不過朝中還是有很多伯樂的,以後你們放學政到地方,可要仔細了,這學政取的舉人可就是未來官員的基礎,別埋沒了人才,盡要了些只會作八股的人上來。”

衆內閣大臣應了下來。

“朕本想恢復縣學,但朕即位以來,國庫一直入不敷出,只好待來年了。但科舉要改進下,以後鄉試的卷子需得有所增加內容。與作文章同時,加入其它漁林稼穡,經濟治世之道。這些秀才儘管答便是,不需全部都會,有一技有用之長便可。朝廷各取其才,只要文章過得去,朕就用他們。朕不希望大明朝的官只是會死讀書的呆子。”

錢龍錫道:“皇上,這雖是有利於學子熟悉世務但無統一經文,即使學政恐也難以爲準繩。”

“呵呵,向百姓學便是,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又曰‘不恥下問!’要學習這些又何必拘泥於書本。不過朕爲方便與公平,就讓徐光啓與宋應星編的兩本書《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作爲參考吧。這事就教由禮部辦了,朕不僅要這些學子有賢德,還要是能吏!各朝向以漁林稼穡爲低賤,殊不知這些方是朝廷基礎,衣食不足何談其它!”

“皇上聖明,臣等遵旨!”

“你們是朕的左膀右臂,不用如此據禮,如今朝廷的情況你們也明白,遼東還在打戰,各地方也鬧災荒。朕這個皇上也是做得難啊。朕不怕同你們說,朕要改良,一切阻礙大明中興的東西朕全都會廢除掉,這一次李原吉從安南那邊換來百萬石的糧食,朕想廢止禁海令,不知各位內閣大臣有何建議?”

韓鑛首先發言,“皇上,太祖設禁海令就是爲防止百姓出逃海外,今開放海域,恐沿海數省流民走失殆盡。胡作爲非之輩也容易結於海上作惡。”

我苦笑了下,真不知這些人怎麼想的!

“朕看愛卿不明白朕的意思,大明百姓哪個不戀故土,若非無以謀生,又怎會逃往異域!即使如此也怪不得他們。只能怪朝廷沒能做好,如百姓都活不下去,只是逃去,而不是落草作流寇,那已是萬幸。”

韓鑛見皇上講的有些聲色俱厲,雖一時不能消化皇上講的,也只好說:

“臣駑鈍,皇上教訓,使臣茅塞頓開。臣不明事理,見短識淺,請皇上責罰。”

“免了,凡事有利則有弊,朕現在就要用它的利。”

賀逢聖啓奏道:“皇上,與海外各番國有利,皇上取之,何不就由朝廷組建商隊,出使各國,豈不便利,既不違祖制,亦可便於控制流民。再者由朝廷商貿,可以使國庫增收。”

嗯,這未嘗不是個好法子,可以不用費多少心思便可在朝堂通過。但這僅可以解決對外貿易的問題,卻沒有使大明處於開放的氛圍。對禁海的解除,是要國人對外交流,惟有百姓參與其事才行。這樣大明纔不會故步自封,也不會閉塞封閉。

“嗯,如只由朝廷參與,朕以爲官商不分,容易滋生貪污受賄。而大明沿海數省,大多田地不足,百姓無以爲生。讓他們出海貿易,或者打魚度日,都可省去朝廷不少麻煩,也給我大明百姓些謀生之道。朝廷設立海關,收取船稅,便等同於出海商貿。這既省朝廷之力,又利於百姓。朕屬意解除禁海。”

賀逢聖沒有想到皇上說開放禁海能有如此好處,只得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孫承宗出來說:“臣以爲皇上暫時不應該開放海禁。”

我說了這麼多,沒有想過孫承宗還會出來反對,不知他又有什麼道理呢?

“孫愛卿,爲何不可?”

“臣以爲,滿洲乃我大明心腹之患,朝廷每年在遼東花費近五百萬兩白銀。目前也只是守住寧遠一線,現如今滿洲人無法互市,也無法換取他們所要的絲綢,鹽鐵,如開放海禁,則有不法商人到遼東,與滿洲人交易。這無疑是助增滿人的實力。”

“孫愛卿說得是,朕竟未想到,如此只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省先開放。同時詔告天下百姓,與滿洲通商者與通敵賣國論處!這開放的四省都設立海關,總關設在南京,讓李原吉去打理。無論官船,私船,外番船隻都需繳稅。孫愛卿,覺得這樣是否妥當?”

“如皇上所言,臣贊同!”孫承宗見自己的意見得到解決,也就不反對了!

“既然各位大臣都沒有意見,朝議之時就由內閣提出吧!”我想了想,這樣可以減少點阻力。

“臣等遵旨。”

在一旁沒有說話的陳文一站出來啓奏道:“皇上,我大明曆年來禁海,水師從嘉靖年間起就未加強訓練,如今大明東南海域,只有新降的鄭芝龍提督水師,臣以爲應派個忠實之輩前往監軍,否則鄭氏坐大,恐尾大不掉!”

“哦,派監軍?”

“各位臣工可有什麼看法?”

“臣以爲此議甚好,臣推舉湯開遠爲福建水師監軍。”孫承宗知兵事,是以作答。

“臣以爲不妥,現如今鄭氏已然獨佔南疆海域,貿然派監軍前往只會使其驚疑不定,如此必生反心!”劉鴻訓出言反對。

“那劉愛卿以爲如何?”

“臣以爲可以使福建巡撫穩定其心,使鄭氏爲大明出力。臣知福建有盜臺灣爲紅毛人所據,何不派福建水軍攻臺灣。勝則我大明多有一地,敗則消弱鄭氏實力。”

我在書桌前走了兩個來回,還是想把這件事放一下。兩面作戰可是頂不住,而且福建水師若是奉朝廷之命去攻臺,一旦有什麼損傷,問朝廷要錢要糧的,我能不給嗎?這樣無異給我的國庫雪上添霜!

“此舉雖然可以制約鄭氏,但朕以爲傷了天下將士之心。朕以爲每年給福建水師軍餉十萬白銀,負責南疆海域商船安全便可。那湯開遠就去福建負責福建水師的糧草吧!如今朕給鄭芝龍的榮耀難道還不比做海寇強,朕相信他短個時期內不會有反心。”

其實我還有一句話沒說完,那就是東海內還有荷蘭人的船,這樣多少可以制約鄭芝龍。等他真的要反叛的時候,估計我已經有精力來發展水師遠征了。畢竟史書上,說鄭芝龍可是在清軍入關後才投降的。十七年的時間,相信夠用了!

第65章 預謀南巡第56章 退兵(上)第240章 選擇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271章 指婚第231章 取與舍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54章 到京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61章 遷移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8章 閹黨盡除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10章 陝西流民第74章 青樓才女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12章 奪氣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82章 殺懲第95章 事發突然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59章 歸來辭去第38章 朕是校長第39章 東巡第69章 京察(中)第75章 逼迫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68章 鬥法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3章 宮外世界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80章 放假&演戲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84章 釘子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1章 夜看明書第255章 探視第52章 親征第87章 朝鮮使者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10章 陝西流民第313章 觀望第293章 發明第96章 過河棋子第77章 皇后理事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20章 惡鬥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48章 糖衣炮彈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258章 冊封第223章 鬱悶女真(上)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93章 風花雪月夜(下)第156章 出發赤峰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19章 到宮外走走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64章 煩事一堆第281章 問題(上)第236章 轉機第182章 比試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62章 軍數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173章 聽案(下)第265章 分工第1章 夜看明書第245章 詳情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96章 屠戮(上)第23章 眼淚的威力第203章 算計(下)第63章 殺伐第7章 突生橫變第302章 手段(上)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04章 發回重審
第65章 預謀南巡第56章 退兵(上)第240章 選擇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271章 指婚第231章 取與舍第92章 風花雪月夜(中)第254章 到京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61章 遷移第142章 誰有着數第140章 有點意外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127章 物盡其用第8章 閹黨盡除第38章 朕是校長第135章 再議條件第10章 陝西流民第74章 青樓才女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12章 奪氣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294章 輿論分化(上)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47章 私下協議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82章 殺懲第95章 事發突然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59章 歸來辭去第38章 朕是校長第39章 東巡第69章 京察(中)第75章 逼迫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68章 鬥法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3章 宮外世界第86章 女真內政(下)第113章 暢所欲言第180章 放假&演戲第228章 善後處理第84章 釘子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1章 夜看明書第255章 探視第52章 親征第87章 朝鮮使者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10章 陝西流民第313章 觀望第293章 發明第96章 過河棋子第77章 皇后理事第8章 南糧北運(下)第127章 不經意之間第220章 惡鬥第169章 後宮聽政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48章 糖衣炮彈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91章 兵臨城下(中)第258章 冊封第223章 鬱悶女真(上)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93章 風花雪月夜(下)第156章 出發赤峰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19章 到宮外走走第126章 研究院的作用第14章 越俎代庖第150章 逼敵來攻第102章 竭力應對第64章 煩事一堆第281章 問題(上)第236章 轉機第182章 比試第288章 重點在南(下)第192章 下任首輔第262章 軍數第60章 損兵折將(下)第310章 茶鄉武夷第173章 聽案(下)第265章 分工第1章 夜看明書第245章 詳情第189章 通州之亂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96章 屠戮(上)第23章 眼淚的威力第203章 算計(下)第63章 殺伐第7章 突生橫變第302章 手段(上)第51章 進退兩難(上)第12章 意外驚變(上)第104章 發回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