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

第二、中西文化的交通

從近世西力東漸以前,有元一代,卻算得一箇中西交通最盛的時代。因爲前此中西交通,差不多隻靠海路,至此時,則陸路也發達了。

在西半球尚未發現,繞行非洲南端之路,亦未通航,黑海、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實在是東西兩洋交通的樞紐。而其關鍵,實握於大食人之手。所以在當時,東西交通,以大食人爲最活躍。當北宋中葉,十字軍興,直至南宋之末,這二百年之中,雖然天方教國和景教國蹀血相爭,極宗教史政治史上的慘苦,然而開發文明的利器,羅盤針、印刷術、火藥,中國人所發明的,都經大食人之手,而傳入歐洲。給近世的歐洲以一個大變化。至元代西征成功之後,其疆域跨據歐洲,而其形勢又一變了。

元太宗時,曾因奉使的人,都經民地,既費時又擾民,商諸察合臺,擬令千戶各出夫馬,設立站赤。察合臺也贊成了。他即於所轄境內設立。西接拔都,東接太宗轄境。如此,歐亞兩洲之間,就不啻開闢出一條官道了。

當時景教諸國,正因和天方教國兵爭,要想講遠交近攻之策。於是1245年,羅馬教皇派柏朗嘉賓(PlanoCarpini),1253年,法王路易第九又派路卜洛克(Rubruk),先後來到和林。而當時的商人,更爲活躍。他們或從中央亞西亞經天山南路,或從西伯利亞經天山北路,遠開販路於和林及大都。至於水路:則自唐宋以來,交通本極繁盛。在宋時,浙江的澉浦、杭州、秀州、明州、台州、溫州,福建的福州、泉州,廣東的廣州以及今江蘇境內的華亭和江陰,山東境內的板橋鎮,都曾開作通商港。輸入的犀、象、香藥等,很爲社會所寶貴。政府至用以充糴本,稱提鈔價。而稅收或抽分所得,尤爲歲入大宗。元時,還繼續着這般盛況。

蒙古是新興的野蠻民族,戒奢崇儉,不寶遠物等古訓,是非其所知的。所以對於遠方的珍品,極其愛好。尤優待商人和工人。其用兵西域時,凡曾經抗拒的城池,城破後都要屠洗,獨工人不在其列。太宗時,西商售物於皇室的,都許馳驛。太宗死後,皇后乃蠻氏稱制,信任西商奧魯刺合蠻,至於把御寶宮紙交給他,聽其要用時填發。又下令:凡奧魯刺合蠻要行的事,令史不肯書寫的,即斷其腕。此等行爲,給久經進化的中國人看起來,真是笑話。然卻是色目人在元朝活動的惟一好條件。元代本是分人爲三級,以蒙古爲上,色目次之,漢人、南人爲下的。所以當時,大食、波斯的學者、軍人,意大利、法蘭西的畫家、職工,都紛集於朝。特如意大利的馬可波羅(MarcoPo-to)在1237年來到中國。仕至揚州達魯花赤。居中國凡三十年。歸而刊行遊記,爲歐人知道東方情形之始。

和元朝關係最深的,自然還是大食的文化。蒙古本來是沒有文字的。成吉思汗滅乃蠻之後,獲塔塔統阿,才令其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後來世祖命八思巴造新字,於1270年頒行。案成吉思汗的滅乃蠻,事在1204年,則蒙古人專用畏兀字,實在有六十餘年。蒙古字頒行之後,雖說“璽書頒降,皆以蒙古字書之,而以其本國字爲副。百官進上表章,則以漢字爲副。有沿用畏兀字者罰之”,然而後來又說:亦思替非文字,便於計帳,依舊傳習。而終元之世,回回國子學,亦是和普通學及蒙古國子學並立的。西方輸入中國的文化,除宗教而外,要推美術和工業兩端。《元史·阿爾尼格傳》,說他善於畫塑及鑄金爲像。

當時的元朝,有王揖使宋所得明堂鍼灸銅像。年久壞掉了,沒有會修的人。世祖叫把給他看。他居然製成了一具新的。關鬲脈絡,無不完備。當時兩京寺觀的像,多出其手。元代諸帝的御容,織錦爲之的,亦是阿爾尼格所制。當時的人,嘆爲圖畫弗及。其弟子劉元,則精於西天梵相。兩都名剎的塑像,出於其手的很多。又火藥的發明,雖起自中國,而火炮的製造,則中國人似乎反從歐洲學來。《明史·兵志》說:古代的炮,多系以機發石。元初得西域火炮,攻蔡州始用之,而造法不傳。直到明成祖平交趾,得其槍炮,才設神機營肄習。至武宗末,白沙巡檢何儒,得佛郎機炮。1529年,中國才自行製造起來。有最初的發明,而後來不能推廣之以盡其用。這個,中國人就不能不抱愧了。

第三、元的制度

凡異族人居中國的,其制度,可以分做兩方面來看:(其一)他自己本無所有,即使略有其固有的習慣,入中國以後,亦已不可複用,乃不得不改而從我。在這一點上,異族到中國來做皇帝,和中國人自己做差不多,總不過將前代的制度,作爲藍本,略加修改罷了。(又其一)則彼既系異族,對於中國人,總不能無猜防之心。所以其所定的制度,和中國人自己所定的,多少總有些兩樣。元朝的制度,便該把這種眼光來看。

元朝中央的官制,是以中書省爲相職,樞密院主兵謀,御史臺司監察,而庶政則分寄之於六部的。這可說大體是沿襲宋朝。至於以宣政院列於中央,而管理吐蕃,則因元朝人迷信喇嘛教之故,這也不足爲怪。其最特別的,乃繫於路、府、州、縣之上,更設行省。在歷代,行省總是有事時設置,事定則廢的。獨至元朝而成爲常設之官。這即是異族入居中國,不求行政的綿密,而但求便於統馭鎮壓的原故。這本不是行政區域,明朝乃廢其制而仍其區域,至清代,督撫又成爲常設之官,就不免政治日荒,而且釀成外重之弊了。元代定製,各機關的長官,都要用蒙古人的。漢人、南人,只好做副貳,而且實際見用的還很少。這也是極不平等之制。

學校,元朝就制度上看,是很爲注重的。雖在當時未必實行,卻可稱爲明朝制度的藍本。我國曆代,學校之制,都重於中央而輕於地方。元制,除京師有普通的國子學和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外,1291年,世祖詔諸路、府、州、縣都立學。其儒先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和好事之家,出錢粟以贍學的,都許立爲書院。諸路亦有蒙古字學、回回學。各行省所在之地,都設儒學提舉司,以管理諸路、府、州、縣的學校。江浙、湖廣、江西三省,又有蒙古提舉學校官。其制度,總可算得詳備了。

其科舉,則直到1315年才舉行。那已是滅金之後81年,滅宋之後37年了。其制:分蒙古、色目和漢人、南人爲二榜。第一場:漢人南人試經疑、經義,蒙古色目人則但試經問。第二場:蒙古、色目人試策,漢人、南人試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第三場:漢人、南人試策,蒙古色目人則不試。案宋自王安石改科舉之制後,哲宗立,復行舊制。然士人已有習於經義,不能作詩賦的,後來乃分經義,詩賦爲兩科。金朝在北方開科舉,亦是如此。至此則複合爲一。此亦明制所本。而其出身,則蒙古人最高,色目人和漢人、南人,要遞降一級,這也是不平等的。

其猜防最甚的爲兵制。元朝的兵,出於本族的,謂之蒙古軍。出於諸部族的,謂之探馬赤軍。入中原後,發中國人爲兵,謂之漢軍。平宋所得,謂之新附軍。蒙古和諸部族,是人盡爲兵的。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十以下,都入兵籍。調用漢人之法:其初或以戶論,或以丁論,或以貧富論。天下既定之後,則另立兵籍,向來當過兵的人都入之。其鎮戍之法:邊徼襟喉之地,命宗王帶兵駐紮。河洛、山東,戍以蒙古軍和探馬赤軍。江淮以南,則戍以漢兵和新附軍。都是世祖和其一二大臣所定。元朝的兵籍,是不許漢人閱看的。在樞密院中,亦只有長官一二人知道。所以有國百年,而漢人無知其兵數者。其民族的色彩,可謂很顯著了。

法律亦很不平等的。案遼當太祖時,治契丹及諸夷,均用舊法,漢人則斷以律令。太宗時,治渤海亦依漢法。到道宗時,才說國法不可異施,命更定律令,把不合的別存之,則遼已去亡不遠了。金朝到太宗時,才參用遼宋舊法。熙宗再取河南,才一依律文。這都是各適其俗的意思。元朝則本族人和漢人,宗教徒和非宗教徒,都顯分畛域。如蒙古人殺死漢人,不過“斷罰出徵”和“全徵燒埋銀”。又如“僧、道、儒人有爭,止令三家所掌會問”,“僧人惟犯奸盜詐僞,至傷人命,及諸重罪,有司歸問。其僧侶相爭,則田土與有司會問”等都是。

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
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