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

當公元三世紀之初,有一軒然大波,起於亞洲的東北方,歐、亞兩洲,都受其震撼。這是什麼事?這便是蒙古的興起。

蒙古,依中國的記載,是室韋的分部。唐時,其地在望建河南。但其人自稱爲韃靼。韃靼是靺鞨別部,居於陰山的。據蒙古人自著的《元朝秘史》看起來:他始祖名孛兒帖赤那,十傳而至孛兒只吉歹。孛兒只吉歹的妻,喚做忙豁勒真豁阿。忙豁勒真豁阿,譯言蒙古部的美女。我們頗疑心孛兒只吉歹是韃靼人。因其娶蒙古部女,才和蒙古合併爲一。和金朝王室的始祖,以高麗人而爲生女真的完顏部人一樣。

蒙古部落,自孛兒只吉歹之後,又十一傳而至哈不勒,是爲成吉思汗的曾祖,始有可汗之號。可以想見其部落的漸強。合不勒死後,從弟俺巴孩,繼爲可汗。爲金人所殺。部人立哈不勒子忽都剌爲可汗。向金人報仇,敗其兵。忽都剌死後,蒙古無共主,復衰。成吉思汗早年,備受塔塔兒、蔑兒乞及同族泰亦赤兀諸部的齮齕。後來得客列部長王罕、札答剌部長札木合爲與部,乃把諸部次第打平。此時沙漠西北的部落,以乃蠻爲最強。而金朝築長城,自河套斜向東北,直達女真舊地,使汪古部守其衝。乃蠻約汪古部同伐蒙古。汪古部長來告。成吉思汗先舉兵伐乃蠻,破之。公元1206年,漠南北諸部,遂大會於斡難木漣之源,公上成吉思汗的尊號。

成吉思汗既即汗位,其目光所注,實在中原。於是於1210年,伐夏。夏人降。明年,成吉思汗遂伐金。此時金朝的兵力,業已。加以這一次,汪古與蒙古言和,放其入長城,出其不意。於是金兵四十萬,大敗於會河堡。蒙古兵遂入居庸關,薄燕京。明年,成吉思汗再伐金。留兵圍燕京。自將下山東。分兵攻河東和遼西。到處殘破,黃河以北,其勢就不可守了。此時金人已弒衛紹王,立宣宗。成吉思汗還兵,屯燕城北。金人妻以衛紹王之女請和。蒙古兵已退,金宣宗遷都於汴。成吉思汗說他既和而又遷都,有不信之心。再發兵陷燕京。此時金人的形勢,本已岌岌待亡,因成吉思汗有事於西域,乃又得苟延殘喘。

成吉思汗的西征,是花剌子模國的驕將所引起的。先是唐中葉以後,大食強盛,蔥嶺以西諸國,悉爲所並。然不及三百年,威權漸替。東方諸酋,多據地自擅,其間朝代的改變甚多。當遼朝滅亡時,雄視西亞的塞而柱克朝已衰,花剌子模漸盛。遼朝的宗室耶律大石,逃到唐朝的北庭都護府,會合十八部王衆,選其精銳而西。遂滅塞而柱克,服花剌子模。立國於吹河流域的虎思斡耳朵,是爲西遼。乃蠻既亡,其酋長太陽罕的兒子古出魯克,逃到西遼。和花剌子模王阿拉哀丁·謨罕默德內外合謀,篡西遼王之位。於是乃蠻復立國於西方,而花剌子模亦乘機拓土,成爲西方的大國。這時候,雄張於西域的,實在仍是回族。

成吉思汗既定漠南北,在天山北路的畏吾兒和其西的哈剌魯都來降。蒙古和西域交通的孔道遂開。花剌子模王有兵四十萬,都是康里人。王母亦康裡部酋之女。將士恃王母而驕恣,王母亦因舉國的兵,都是其母族人,其權之大與王埒。所以國雖大而其本不固。成吉思汗既侵入中原,古出魯克和前此逃往西域的蔑兒乞酋長忽禿,都乘機謀復故地。成吉思汗怕漠北根本之地,或有搖動,乃於1216年北還。命速不臺打平忽禿,哲別打平古出魯克。於是蒙古的疆域就和花剌子模直接。成吉思汗因商人以修好於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王也已應允了。未幾,蒙古人四百餘,隨西域商人西行。花剌子模訛打剌城的鎮將,指爲蒙古間諜,把他盡數殺掉。其中只有一個人,得逃歸報信。成吉思汗聞之,大怒,而西征的兵遂起。

成吉思汗的西征,事在1219年。先打破訛打剌和花剌子模的都城尋思幹,花剌子模王遁走。成吉思汗命哲別、速不臺追擊。王輾轉逃入裡海中的小島而死。其子札剌哀丁逃到哥疾寧,成吉思汗自將追之。破其兵於印度河邊。乃東歸。時在1222年。哲、速二將的兵,別繞裡海,越高喀斯山敗阿速、撒耳柯思和欽察的兵。欽察的酋長逃到阿羅思。二將追擊。阿羅思人舉兵拒敵,戰於孩兒桑。阿羅思大敗。亡其六王七十侯,兵士死掉十分之九。列城都沒有守備,只待蒙古兵到迎降。而二將不復深入,但平康里而還。

成吉思汗東歸後,於1227年,再伐西夏,未克而殂,遺命秘不發喪。夏人乃降。1229年,太宗立,再伐金。金人從南遷後,盡把河北的猛安謀克戶,調到河南。又奪人民之地以給之。人民怨入骨髓,而這些猛安謀克戶,既不能耕,又不能戰,國勢益形衰弱。於是宋人乘機,罷其歲幣。金人想用兵力脅取,又和夏人因疆場細故失和,三方都開了兵釁。國力愈覺不支。到1225年,宣宗殂,哀宗立,才和夏人以兄弟之國成和,而對於宋朝的和議,則始終不能成就。當成吉思汗西征時,拜木華黎爲太師國王,命其經略太行以南。

這時候,蒙古兵力較薄,在金人,實在是個恢復的好機會。然而金人亦不能振作。僅聚精兵二十萬,從邳州到潼關,列成一道防線。太宗因此線不易突破,乃使拖雷假道於宋,宋人不允,拖雷遂強行通過。從漢中歷襄、鄧而北,與金兵戰於三峰山,金兵大敗。良將,銳卒都盡。太宗又自白坡渡河,命速不臺將汴京圍起,攻擊十六晝夜,因金人守禦堅,不能破,乃退兵議和。而金朝的兵,又逞血氣之勇,把蒙古使者殺掉,和議復絕。汴京飢窘不能立。金哀宗乃自將出攻河北的衛州,想從死裡求生,又不克,乃南走蔡州。而宋人此時,又襲約金攻遼的故智,和蒙古人聯合以攻金,金人遂亡。時在1234年。

約元攻金,是襲約金攻遼的故智,而其輕於啓釁,亦是後先一轍的。金宣宗死的明年,宋寧宗也死了。寧宗無子,史彌遠援立理宗,因此專橫彌甚。彌遠死後,賈似道又繼之。賈似道的爲人,看似才氣橫溢,實則虛浮不實,專好播弄小手段,朝政愈壞。滅金之後,武人趙葵、趙苑等,創議收復三京,宰相鄭清之主之。遣兵北侵。入汴、洛而不能守,卻因此和蒙古啓了兵釁。川、楚、江淮,州郡失陷多處。這時候是蒙古太宗時代,還未專力於攻宋。1241年,太宗死了。到1246年,定宗才立。又因多病,不過三年而殂。所以此時,宋人還得偷安旦夕。1251年,蒙古憲宗立。命弟阿里不哥留守漠北,忽必烈漠南。1258年,憲宗大舉入蜀,圍合州。先是忽必烈總兵自河洮入吐蕃,平大理。留兀良合臺經略南方而北還。及是,忽必烈亦自河南南下,圍鄂州。兀良合臺又出廣西、湖南和他會合。賈似道督兵援鄂,不敢戰,遣使於忽必烈,約稱臣,輸歲幣,劃江爲界以請和。適會蒙古憲宗死於合州城下,忽必烈急於要爭奪汗位,乃許宋議和而還。賈似道卻諱其和議,以大捷聞於朝。

明年,忽必烈自立,是爲元世祖。時世祖以各方面多故,頗想與宋言和,而賈似道因諱和爲勝之故,凡元使來的,都把他拘囚起來。1264年,元世祖遷都於燕。明年,理宗崩,度宗立。此時元人尚未能專力攻宋,而宋將劉整,因與賈似道不合,叛降元,勸元人專力攻襄陽。1268年,元人就把襄陽圍起。圍經六年,宋人竟不能救。1273年,襄陽陷落,宋勢遂危如累卵。1274年,理宗崩,恭帝立。年幼,太后謝氏臨朝。元使伯顏總諸軍入寇。伯顏分兵平兩湖。自將大軍,長驅東下。陷建康。1276年,臨安陷。太后及恭帝皆北狩。宋故相陳宜中等立益王於福州。旋爲元兵所逼,走惠州。後崩於碙洲。宋人又立其弟衛王,遷於厓山。1279年,元將張宏範來攻。宋宰相陸秀夫,負帝赴海而死。大將張世傑收兵到海陵山,亦舟覆而死。中國至此,遂整個爲蒙古所征服。漢族武力之不競,至此可謂達於極點了。

蒙古不但征服中國,當太宗時,又嘗繼續遣兵西征。再破欽察,入阿羅思。遂進規孛烈兒和馬札剌,入派特斯城,西抵威尼斯。歐洲全境震動,會太宗兇問至,乃班師。憲宗時,又遣兵下木剌夷,平報達。渡海收富浪島。當金末,遼東和高麗之間,叛亂蜂起。蒙古因遣兵平定,和高麗的兵相遇,約爲兄弟之國。後來蒙古使者,爲盜所殺,蒙人疑爲高麗人所爲,兩國遂起兵釁。直至1259年,和議才成。高麗內政,自此常受元人的干涉。甚至廢其國王而立徵東行省於其地。對於南方,則兀良合臺嘗用兵於安南。其後世祖時,又嘗用兵於安南、占城及緬,都不甚利。然諸國亦都通朝貢。對於南洋,曾一用兵於爪哇,其餘招致而來的國亦頗多。惟用兵於日本,最爲不利。世祖先命高麗人往招日本,後又自遣使往招,日本都不應。1274年,遣忻都往徵,拔對馬,陷壹歧,掠肥前沿海。以颶風起而還。1281年,再遣忻都、范文虎率兵二十萬東征。兵至鷹島,以“颶徵”見,文虎等擇堅艦先走。餘衆遂多爲日人所殺。世祖大怒,更謀再舉,以正用兵安南,遂未果。以當日蒙古的兵力,實足以踏平日本而有餘,乃因隔海之故,致遭挫衄,在日本,亦可謂之遭直天幸了。

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
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