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

當春秋時代,魯是一個弱國,始受制於齊,繼受制於吳,終受制於越。但它也是列國中文化最高的。宗周的毀滅,和成周在春秋時所經幾度內亂的破壞,更增加魯在文化上的地位。前540年,晉韓宣子來聘,看到魯太史所藏的典籍,便說“周禮盡在魯矣!”先此數年,吳公子季札歷聘諸國。到魯國,特別請求聽奏各種“周樂”,可見“周樂”亦“盡在魯矣”。不獨代表“精神文明”的“禮樂”爲然,論“物質文明”也是魯國首屈一指。前589年,魯向楚求和,賂以木匠、繡工、織工和縫工各一百人。可見這些工藝在魯國特別發達。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公輸般,即舊日木匠行所供奉的“魯班(班般古同音)師父”,就是生於孔子死後不久的魯國人。

當春秋時代,在多數國家,“周禮”已成一段模糊的歷史了。但魯人特別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它,並且當作一種重大的學問去講求它。當時魯國有一班人,專以傳授禮文,並“導演”禮儀爲職業。這種人叫做“儒”。魯人之重禮信儒曾造成一段歷史的話柄。魯昭公有一次和齊君會盟。齊君對他叩頭,他卻只作揖還禮。齊人大怒。魯國相禮的大夫解釋道:依禮,寡君除非對天子是不能叩頭的。試想當時齊國是何等強,魯是何等弱;魯對齊地也不知割過多少了,兵役也不知服過多少了;然而這一次毫不丟臉的叩頭,只因爲《周禮》上沒有寫着,便不能通融了。其後數年,齊人把昭公請到齊國的地方來會盟,特別督着要他叩頭,他只得照辦。當時齊人唱了一支歌嘲笑他道:

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惟其儒書,以爲二國憂!

這首歌,用現在話譯出,大意就是說:

魯人的頑固!幾年都不覺醒。使我們又要奔波。一味死守着他們的儒書,引起兩國間無限的麻煩!

第二、孔子品德的養成

前518年魯國三巨室之一的大夫孟僖子臨死,遺囑他的家臣,大意道:“人之有禮好比樹之有幹,沒有禮便站立不住。我聽說不久將有一位顯達的人出現,叫做孔丘。他是聖人的後裔,而本族在宋國被滅。他的祖先弗父何(按略與周厲王同時)原是宋國的太子而讓位給宋厲公。弗父的後人(按曾孫)正考父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世,受過三次的冊誥命(按三命爲上卿)而越加敬謹,所以他的鼎銘道: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

他是這樣敬謹的。臧孫紇(按乃魯國以智慧著名的大夫)說過:‘有明德的聖人,若本身不能得位,他的後代必定有顯達的。’現在將要應在孔丘身上了罷?我死後你們務必讓我的兩個兒子跟他學禮。”

孟僖子所述孔子的先世,還須要一點補充。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在宋國的內亂中被殺了。一說父嘉的兒子避難到魯國,一說他的曾孫防叔始遷居魯國,未知孰是。防叔的孫孔紇生孔子,孔紇是名聞於諸侯的大力士。歷史上記着他兩件戰功:一、前563年晉人率諸侯兵攻偪陽國的都城(在今山東峰縣南五十里)。先鋒的戰士剛進入郭內,懸門忽然落下,幸虧孔紇在場,推起懸門,把他們放出。二、前556年,齊師侵魯,把魯大夫臧紇圍在旁邑里。孔紇亦在圍中,他半夜率領三百名甲士襲擊齊軍,乘齊人忙亂中,把臧紇送走,然後回營固守。齊人無可奈何而退。此役之後五年而孔子生,那是孔紇晚年續娶的顏氏女所出。

當孟僖子死時,孔子年三十五。以前他的歷史我們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在少年時便沒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爲貧而仕,先後替貴族管過會計和牧畜的事都很稱職;他從少就是一個好學不倦而且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己曾謙說道:我少時微賤,故學會了許多鄙事,象射、御、詩、禮等經常的士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備的了。又自述道:“我十五歲便立志向學,三十歲便站立得住。”所謂站立得住,就是學禮成功的意思,此後不久,他便成了一個名動公卿的禮學權威。當孟僖子的兩個兒子來到孔子門下時,同門的貴族子弟和平民子弟已很不少了。

他們所遇到的是怎樣一位先生呢?這位先生衣冠總是整齊而合宜的;他的視盼,和藹中帶有嚴肅;他的舉止,恭敬卻很自然。他平常對人樸拙得像不會說話,但遇着該發言的時候卻又辯才無礙,間或點綴以輕微的詼諧。他所喜歡的性格是“剛毅木訥”,他所痛惡的是“巧言令色”。他永遠是寧靜舒適的,他一點也不驕矜;凡有所長的他都向其請教。便是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別人若唱的好,他必請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和着。他的廣博而深厚的同情到處流露。無論待怎樣不稱意的人,他總要“親者不失其爲親,故者不失其爲故”。他的朋友“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他遇見穿喪服的人,雖是常會面的,必定變容。他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飽過。

他和弟子間相處的氣象,從弟子的兩段記錄可以窺見。

有一天,幾位弟子陪着孔子閒坐。孔子道:“你們覺得我是長輩,不免有點拘束,不要這樣。平常你們總說‘沒人知道我’,假如有人知道,又有什麼把握呢?”子路爽快地答道:“千乘之國,夾在兩大國中間,受着兵禍,又鬧饑荒,讓我來主持,纔到三年,便使得人民有勇,並且循規蹈矩。”孔子向他微笑了一下,又問另一弟子道:“求,你怎樣?”他答道:“五六十里或六七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來主持,纔到三年,便使得人民富足。至於禮樂,另待高明。”孔子又問:“赤,你怎樣?”答道:“並不是說能夠,但想學學:像宗廟的大事和諸侯的聚會,我願意穿着章甫,在旁邊做一個小相。”(按章甫乃商朝的冠服,在儀式中相禮的人穿的)孔子又問另一弟子:“點,你怎樣?”這時他彈瑟漸緩,微音鏗然。他把瑟放下,起身答道:“我和他們三位不同。”孔子道:“有什麼關係呢?不過各說自己的志向罷了。”他道:“暮春的時候,春衣既已做好,和少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到沂水裡洗浴。洗完了,當着輕風歇晾,一面看人舞雩(按雩是祈雨之祭)。然後大家歌詠而歸。”孔子聽了喟然嘆道:“我和點有同感。”

又一次,顏淵、子路和孔子在一起。孔子道:“你們何不各把自己的志向說說?”子路道:“願把自己的車馬輕裘,和朋友共用,用壞了也沒有怨憾。”顏淵道:“願不誇自己的長處,不表自己的功勞。”子路請問老師的志向。孔子道:“願給老年的以安樂,對朋友以信實,給幼少的以愛撫。”

第三、亂世之下的孔子

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孔子生於弭兵之會前六年。此會後,中原的戰爭暫時減少,但劇戰的場所不過移到江淮一帶,兵禍並沒有真正消弭。在另一方面,環此會前後的一百年間,舊秩序的破壞加甚,至少在宋、魯、鄭、齊、晉等國,政柄落在大夫,君主成了傀儡;諸巨室彼此鉤心鬥角,不時攪起內亂。魯國到底是君子之邦,它的巨室“三桓”(皆出自桓公的,故名),絕少自相殘害。他們採用分贓的辦法。前537年(孔子十六歲),他們把公室的土地人民分爲四份,季孫氏揀取了兩份,叔孫氏和孟孫氏各得一份,此後三家各對公室納些小的貢賦,便算補償。三家妥協,魯君更不好做。前517年(孔子三十六歲),昭公討伐季氏,結果給三家合力趕走,在外國流寓了七年而死。這還不夠,惡人還有惡人磨。跋扈的大夫每受制於更跋扈的家臣,這也是魯國的特色。前538年(孔子十五歲),豎牛叛叔孫氏,把他禁在一室,活活地餓死。

前530年(孔子二十三歲),南蒯叛季孫氏,據了費邑三年。但這些還是局部的事變。前505年(吳王闔閭入郢之次年,孔子四十八歲),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勾結了季孫氏和叔孫氏兩家中不得志的分子,起了一場大政變。名副其實的陽虎把季孫氏囚禁起來,迫得他立誓屈服,然後放他;更挾持魯君,放逐敵黨,居然做了三年魯國的獨裁者,而且不知憑什麼手段,很得民衆的歸服。三桓也俯首帖耳,聽陽虎驅使。後來陽虎要除去他們,將自己的黨羽替代季孫氏和叔孫氏,以自己替代孟孫氏。本來隱忍旁觀的孟孫氏(即奉父命從孔子學禮的孟懿子)被迫作困獸鬥,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陽虎兵屢敗,逃奔齊國。但次年(前500年)叔孫氏所屬郈邑的馬正侯犯又殺了邑宰,據郈作亂,幸而他無勇無謀,幾個月即被解決。魯國如此,本來破落的周室又復崩分。前520年(孔子三十三歲),景王死,王子朝糾合了無數失職的官吏和失意的貴族乘機作大規模的暴動,從此畿內擾攘了二十年,賴晉國屢次出兵援助,才得平定。

舊秩序的破壞不僅在政治方面,弭兵大會以前的長期混戰除摧毀了無數的生命和財產外,還摧毀了許多的迷夢。它證明了“昊天不惠”,它證明了“渝盟無享國”一類的詛誓只是廢話,它證明了“牲牷肥腯,粢盛豐潔”無補於一國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證明了人們最可靠的靠山還是自己。當鄭子產昌言“天象遠,人事近,它們是不相及”的時候,理智的鋒刃,已衝破傳統迷信的藩籬。從前盡人相信一切禮法制度是天帝所規定的;現在有人以爲它們是人所創設而且是爲人而設的了。從前盡人相信王侯是代表天帝(君,天也)神聖不可侵犯的;現在惡君被弒或被逐,有人公然說他罪有應得,並且對叛徒表同情了。

孔子曾慨嘆道:“我還及見史官闕文,有馬的借給人騎,如今都沒有了!”這兩件事雖然本身很小,它們的象徵的意義卻很大。它們象徵“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總趨勢,社會組織蛻變時所必有的趨勢。因爲舊道德的力量減少,又因人口增加,都邑擴大,貴族和庶民間的關係日益疏遠;禮教的拘束和威儀的鎮壓已不夠做統制之用;所以有些精明的貴族感覺到制定成文的刑法的必要。前536年(孔子十七歲),鄭子產把所作的刑書鑄在鼎上公佈。前513年(孔子四十歲),晉人也把範宣子所作的刑書(範宣子卒於前549年,其作刑書年不詳),同樣的方式公佈。這些都是非常的創舉,在當時受着嚴厲的誹議的。

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6章 辛亥革命 (1)
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76章 辛亥革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