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

次年三月,李鴻章與伊藤訂《馬關和約》,中國承認高麗獨立。割臺灣及遼東半島,賠款二萬萬兩。近代的戰爭固不是兒戲,不戰而求和當然要吃虧,這一次要吃虧的是高麗的共管。但戰敗以後而求和,吃虧之大遠過於不戰而和。同治、光緒年間的政治領袖如曾、左、李及恭親王、文祥諸人原想一面避戰,一面竭力以圖自強。不幸,時人不許他們,對自強事業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

第五、李鴻章引狼入室

甲午戰爭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國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國際的關係不比私人間的關係,是不講理,不論情的。國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結合爲友,爲聯盟;利害衝突就成爲對敵。各國的外交家都是精於打算盤的。西洋各國原想在遠東大大的發展,但在甲午以前,沒有積極推動,一則因爲他們忙於瓜分非洲;二則因爲他們互相牽制,各不相下;三則因爲在遠東尚有中國與日本兩個獨立國家,具有相當的抵抗能力。在中日戰爭進行的時候,李鴻章雖千方百計的請求他們的援助,他們總是抱隔岸觀火的態度,嚴守中立。他們覺得中國愈敗,愈需要他們的援助,而且愈願意出代價。同時他們又覺得日本雖打勝仗,戰爭總要削減日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裡,中日戰爭無論誰敗,實是兩敗懼傷的,他們反可坐收漁人之利,所以他們不援助我們於未敗之前。

等到《馬關條約》一簽字,俄、德、法三國就聯合起來強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大連在內。主動是俄國,德、法不過附和。當時俄國財政部長威特正趕修西比利亞鐵路,他發現東邊的一段,如繞黑龍江的北岸,路線太長,工程太困難;如橫過我們的東三省,路線可縮短,工程也容易的多。同時海參崴太偏北,冬季結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國能得大連、旅順,俄國在遠東就能有完善的軍港和商港。完成西比利亞鐵路及得一個不冰凍的海口,這是威特想要乘機而達到的目的。法國當時聯俄以對德,俄要法幫忙,法不敢拒絕,何況法國也有野心想乘機向遠東發展呢?德國的算盤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國,一則可以使俄國知道德國是俄國的朋友,俄國不必聯絡法國;二則俄國如向遠東發展,在歐洲不會多事,德國正好順風推舟;三則德國也可以向我們索取援助的代價。這是三國干涉《馬關條約》實在的動機。

俄、德、法三國的作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馬關條約》發表以後,他們就向我們表示同情,說條約太無理,他們願助中國挽回失地的一部分。在我們那時痛恨日本的情緒之下,這種友誼的表示是求之不得的。我們希望三國能把臺灣及遼東都替我們收回來。同時三國給與所謂友誼的勸告,說日本之佔領遼東半島不利於遠東和平。戰後之日本固不敢不依從三國的勸告,於是退還遼東,但加賠款三千萬兩。中國覺得遼東半島不止值三千萬兩,所以我們覺得應感激三國的援助。

《馬關條約》原定賠款二萬萬兩,現在又加三千萬兩,中國當然不能負擔。威特一口答應幫我從法、俄銀行借一萬萬兩,年息四釐。數目之大,利率之低,誠使我們受寵若驚,俄國真可算是我們的好朋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行加冕典禮,帝俄政府向我表示:當中俄兩國特別要好的時候,中國應該派頭等大員去作代表,纔算是給朋友面子。中國乃派李鴻章爲慶賀加冕大使,這位東方的俾斯麥於是到歐洲去了。威特深知中國的心理,所以他與李鴻章交涉的時候,首言日本之可惡可怕,這是李鴻章願意聽的話,也是全國人士願意聽的話。這種心理的進攻既然順利,威特乃進一步陳言俄國對我之援助如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說當中日戰爭之際,俄國本想參戰,但固交通不便,俄軍未到而中日戰爭就完了。以後中國如要俄國給與有力的援助,中國必須使俄國修條鐵路橫貫東三省。李鴻章並未駁辯威特的理論,但主張中國境內之鐵路段應由中國自修。威特告以中國人力財力不足,倘自修則十年尚不能成,將緩不濟急。威特最後說,如中國堅拒俄國的好意,俄國就不再助中國了。這一句話把李鴻章嚇服了,於是他與威特簽定密約,俄許援助中國抵抗日本,中許俄國建築中東鐵路。

光緒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約》是李鴻章終身的大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並無於短期內再進攻中國的企圖。是時日本政府反轉過來想聯絡中國,因爲西洋倘在中國勢力太大,是於日本不利的,威特的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國,是要利用中東鐵路來侵略中國的。以後瓜分之禍及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九·一八,這些國難都是那個密約引出來的。

李鴻章離開俄國以後,路過德、法、比、英、美諸國。他在柏林的時候,德國政府試探向他要代索遼東的報酬,他沒有答應。德國公使以後又在北京試探,北京也沒有答應。光緒二十三年秋,山東曹州殺了兩個傳教士,德國乘機一面佔領青島,一面要想租借膠州灣及青島及在山東修鐵路和開礦的權。中國於二十四年春答應了,山東就算是德國的勢力範圍。

俄國看見德國佔了便宜,於是調兵船佔旅順、大連。俄國說爲維持華北的勢力均衡。併爲助我的方便,他不能不有旅順、大連,並且還要修南滿鐵路,中國也只好答應。我們費三千萬贖回來的遼東半島,這時俄國又奪去了。俄國還說,他是中國唯一的朋友!俄國的外交最陰險:他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實。以後他在東北既有了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及大連、旅順,東三省就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

於是英國要求租借威海衛和九龍及長江流域的優越權利,法國要求租廣州灣及廣東、廣西、雲南的優越權利,日本要求福建的優越權利,意大利要求租浙江的三門灣。除意大利的要求以外,中國都答應了。這就是所謂瓜分。惟獨美國沒有提出要求,但他運用外交,使各國不完全割據各國所劃定的範圍,使各國承認各國在中國境內都有平等的通商權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門戶開放主義。

這種瓜分運動就是甲午的敗仗引起來的。在近代的世界,敗仗是千萬不能打的。

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
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