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

北宋朝廷,對內加強了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對外卻採取了忍辱退讓的政策,從宋初以來,接連不斷髮生農民起義的浪潮,農民羣衆奮起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宋代封建統治集團,在加強政治上的統治之外,更企圖加強思想上的統治。隋唐時代佛教唯心主義是佔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之一。佛教唯心主義基本上是代表門閥世族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體系。經過唐末農民戰爭,佛教唯心主義已喪失了權威,減弱了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

一、道學唯心主義的產生背景

宋代的封建官僚地主階級,經受了唐末農民戰爭打擊後,感到僅靠佛老學說並不能防止農民的革命鬥爭。爲了盡力維護封建統治,替封建剝削提出新的理論辯護,爲了調整封建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進一步加強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專政,經過長期的醞釀之後,他們終於發明出一種以儒家學說爲中心的新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這就是道學唯心主義,也叫做“理學”。

道學唯心主義也是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一派唯心主義學說的新發展。它具有和漢代的儒家唯心主義神學、魏晉玄學和佛教哲學不同的形式。它是和唐代以來的唯物主義傳統相對立的,而且是在反對以張載、王安石爲代表的唯物主義路線的鬥爭中形成起來的。道學唯心主義的出現,一方面是對唐末宋初的農民起義的反動;一方面也是對唐宋以來的唯物主義思潮的反動。

道學唯心主義也是以標榜反對佛老的姿態出現的。它們表面上指責了佛老的虛無主義,認爲它破壞了封建的倫理秩序。可是它們又從佛老唯心主義那裡吸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封建制度的哲學觀點,作爲豐富自己哲學體系的養料。道學唯心主義或者理學以一種精緻的思辨的哲學形式,把封建主義的社會制度,把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三綱五常”吹捧爲永恆的天經地義,吹噓成世界的根源、宇宙的本體,把封建制度的君權父權絕對化神聖化,大力宣揚封建的禁慾主義,來替封建剝削及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作辯護。道學唯心主義也是後期封建制度發展時期影響最大的佔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學唯心主義是儒家唯心主義和佛老唯心主義的一種融合。這種唯心主義,開始於周敦頤,正式成立於程顥、程頤。

二、周敦頤與《太極圖說》

周敦頤,字茂叔,生於1016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死於1073年(宋神宗熙寧元年),道州(今湖南道縣)人。曾做過幾任州縣官吏,晚年在廬山下築室名濂溪書堂,後人稱他爲周濂溪。周敦頤,是道學唯心主義的奠基人。

著有《太極圖說》、《通書》、《文集》,後人編爲《周子全書》。程顥、程頤曾向他問學,後來朱熹推崇周敦頤爲道學的開創人。

周敦頤繼承了《易傳》和《中庸》的唯心主義思想,吸取道教和佛教唯心主義的一些觀念,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周敦頤宣揚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著作是他的《太極圖說》,有圖有說。《太極圖說》系根據宋初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改造而成的。陳摶的原圖本來是講道教的修煉方法的,周敦頤把它改變成爲論述宇宙本體生成萬物的變化過程的圖式。

《太極圖說》中認爲,宇宙的最初階段是“自無極而爲太極”。“無極”指無形無象的最高實體,“太極”指最大的統一體。“太極”動起來,就生出“陽”來,動到極點就靜下來,靜下來就生出“陰”來。靜到極點又動,一動一靜,互爲根本,分化出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就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着順序發生作用,於是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時。無極的實體,陰陽五行的精微材料,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了萬物,具有陽性的成爲男性,具有陰性的成爲女性。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成萬物,萬物又生生不已,於是變化無窮無盡了。這就是周敦頤提出的關於宇宙形成過程的理論。

周敦頤還從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來論證當時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的制度是合理的、必然的。他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他把封建統治階級所標榜的仁義,說成爲陰陽二氣化生萬物的體現,認爲“聖人”以“仁義”教化萬民,是符合“天道”的。他所說的“聖人”,指的就是封建帝王。他把封建皇帝吹捧爲人民的根本,說什麼“天下之衆,本在一人”,鼓吹帝王將相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爲君權至高無上的封建主義作辯護。

周敦頤還利用了他的陰陽學說論證了整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合理性。他說:“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他認爲,封建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關係是依據陰陽二氣的關係安排的,所以封建秩序是自然的、必然的。他還依據他的陰陽學說爲封建國家的暴力統治尋找理論根據,設法論證刑罰也是合理的,必要的。

他說“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結論是,“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刑以治”。他的邏輯是,陽氣運行形成了春天,陰氣運行又形成了秋天,陽氣體現仁慈,陰氣體現刑殺。所以“聖人”治民,對於人民的“”,必須用暴力加以裁製。

他把佛、道二教的禁慾主義引入了儒家的道德說教,這是道學家講道德、說仁義的一個特點。他認爲,人能“無慾”,仁義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發揮出來了,這就是他所說的“誠”的境界。

通行本的《太極圖說》中第一句是“無極而太極”。據記載,當時宋代史館所保存的《國史》,其中有《周敦頤傳》,傳中所載《太極圖說》,第一句是“自無極而爲太極”。朱熹認爲不應有“自”“爲”二字,主張把這兩字刪去。據清代學者考證,宋代《國史》中所載應該是可信的。“自無極而爲太極”,就是說,“無極”在“太極”之先。朱熹認爲這句話應是“無極而太極”,這是朱熹自己的觀點。

《太極圖說》中的主要思想認爲,有象有形的二氣五行和萬物,都出於原始統一體“太極”,而“太極”出於無象無形的“無極”。這就是它所說的“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實體。說天地萬物都從“無極”來的,這是老子的“有生於無”的翻版。“無極”是無形無象的,也就是說,是非物質性的,它不是物質存在,而是一種超越物質存在的實體,即“虛無”的絕對觀念。周敦頤的哲學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稱陰陽是二氣,稱五行爲五氣,又說“太極”的一動一靜產生了陰陽二氣,所謂“太極”就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他在《通書》中解釋“太極”說“混兮闢兮,其無窮兮”,以“太極”爲混沌未分的元氣。

朱熹後來把周敦頤講的“太極”解釋爲“理”,那是朱熹自己的觀點。周敦頤認爲,陰陽二氣的統一體是從“無極”來的,實際上是宣揚道家的有生於無。他在宋初宣揚這種觀點,是對唐代以來的唯物主義元氣說的反動。

周敦頤還繼承了古代儒家“中庸”、道家“清靜”、佛家“寂靜”的禁慾主義的說教,提出了“主靜”學說,作爲封建道德的修養方法。《太極圖說》中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他認爲,人得陰陽五行的優秀材料而生,爲萬物之中最靈的。身體既然生成了,精神發生,就有知識了,剛柔善惡等品質相互影響,萬事層出不窮。所以必須建立一個最高標準,叫做“人極”,人極的內容就是“中正仁義”,而以“靜”爲主。這種“中正仁義而主靜”的境界,也就是《通書》中所謂“誠”的境界。周敦頤自己解釋“主靜”說:“無慾故靜。”所謂“靜”就是沒有要求,沒有。所謂“無慾”,就是滿足於現狀,放棄任何改善生活的要求,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苦難不作任何鬥爭。

萬物的運動不是自己運動,而是由於“神”的推動。“神妙萬物”就是說“神”使萬物變化運動起來。唯物辯證法認爲物質是自己運動的,物質世界本身具有內在的動力。周敦頤則認爲物質世界的運動由於“太極”的推動,而“太極”作爲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又超乎動靜。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周敦頤宣稱,“太極”動靜而生陰陽,“太極”的動靜,無形無狀,微妙不測。周敦頤稱之爲“神”。所謂“神”即“太極”的微妙作用。在《通書》中,他把“太極”的“神”和萬物的機械的動靜對照起來。他說:“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這是說,物質的動靜是機械的,動就是動,靜就是靜,動中無靜,靜中無動。神則動而非動,靜而非靜,是超乎動靜的,“神”是萬物運動的最後推動者。

在人性和道德問題上,周敦頤發揮了《中庸》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爲人有一種超然的本性,叫做“誠”。這“誠”是從陽氣得來的,是絕對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在《通書》中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他認爲,“誠”是聖人的根本。《易傳》中所讚歎的萬物所由以發生的“乾元”,就是“誠”的根源。《易傳》中所講的確定萬物性質的“乾道”,就是“誠”的確立。所以“誠”是“純粹至善”的。因此,他把“誠”宣佈爲“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認爲“誠”是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周敦頤認爲,人們如能體現“誠”的本性,其行爲就自然而然合乎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仁、義、禮、智、信只是誠的表現而已。

三、二程的理一元論

程顥,字伯淳,生於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死於1085年(宋神宗元豐八年),河南伊川人。他做過幾任地方官吏,後到中央政府供職,任監察御史裡行,曾經表示贊助王安石變法,但不久即提出反對意見,成爲反對新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後人稱爲程明道。

程頤,字正叔,生於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死於1107年(宋徽宗大觀元年),程顥之弟。他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在政治上也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後人稱爲程伊川。

二程繼周敦頤之後,提出了以“理”爲中心觀念的唯心主義體系,爲道學唯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們的唯心主義,是對王安石和張載的唯物主義學說的反動。程顥哲學的主要傾向是主觀唯心主義,程頤則主張客觀唯心主義。

二程認爲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也叫做“天理”。他們提出“理”來把封建的綱常名教絕對化永恆化,爲封建制度和封建主義作辯護。

二程的語錄後人編爲《河南程氏遺書》和《外書》。程頤還著有《易傳》、《春秋傳》,連同他們的《文集》,後來合編爲《二程全書》。二程長期在洛陽講學,他們的學派當時稱爲“洛學”。二程對王安石的“新學”曾進行猛烈的攻擊,他們宣稱當時的“大患”是“介甫之學”,說“介甫之學壞了後生學者”。他們同時又批評張載的關學。當時洛學與關學、新學之間的鬥爭是很激烈的。

程顥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題。所謂“天”,指最高實體,認爲“天即是理”,就是認爲“理”是最高實體。他又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
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5)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7)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8)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一編·第六章 《易傳》與《管子》中的積極思想 (2)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2)第一編·第七章 戰國時期的名家哲學 (2)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2)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1)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2)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1)第二編·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2)第一編·第五章 墨子及其構建的墨家哲學 (3)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4)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三編·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的唯物主義思想 (3)第二編 魏晉—隋唐時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3)第一編·第九章 商鞅與韓非的法家哲學思想 (1)第四編·第四章 嚴復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1)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 (1)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第八章 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 (3)第四編·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論 (4)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2)第三編·第十章 黃宗羲及其哲學思想 (1)第二編·第五章 王弼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1)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5)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2)第一編·第四章 孫武的軍事哲學思想第三編·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 (3)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6)第二編·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2)第二編·第一章 漢朝初期的哲學流派 (1)第三編·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三章 變法維新時期的哲學思想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二編·第九章 漢唐時期道教的發展 (3)第一編·第三章 道家學說 (1)第三編·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代表——二程 (4)第二編·第四章 王充與範縝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3)第二編·第八章 漢唐時期的佛教哲學及其宗派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四編·第五章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編·第六章 裴和歐陽建的哲學思想 (2)第一編 三代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第二編·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的思想概述 (2)第一編·第一章 論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之形成 (1)第一編·第二章 孔子與儒學的發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