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伐明(六)

兩人步行下了堂前石階,自有從馬牽來,張何二人翻身上馬。張偉的親兵立時圍將過來,將兩人團團護住。一時間從騎如去,怒馬如龍,數十騎風捲殘雲般飛馳起來,向着數裡外的臺北縣衙而去。

雖不過三四里的路程,到底不是一條直道,兩人與護衛的親兵奔了一刻時辰,方纔趕到。還隔的老遠,便聽到不遠處人喊馬嘶,三千餘漢軍騎騎將縣衙附近團團圍住,那些官兵和綿衣校尉們初時尚敢抵抗幾下,後因漢軍飛騎當場斬殺了數十名持刀弄刃的官兵,敵我之勢太過懸殊,各人這才知道厲害,因退回縣衙之內,將門關起,負隅頑抗。

待張偉趕到此處,張瑞正在頭疼,不知道如何料理爲好。此地正處鬧市,強攻之法要麼是炮擊,要麼火攻,此二法都必然會損及民房,誤傷百姓。正那些個官兵和校尉們縮在縣衙之內,緊守大門,若是隻憑着飛騎肉身強攻,死傷必定慘重。正百思而不得其法,卻見張偉與何斌飛馳而來,張瑞急忙調轉馬頭,迎上前去,將這邊情形仔細說了。說罷,便偷眼去看張偉神色,若是他着惱,便當親自帶人前去,拼得死傷兄弟,也只得罷了。

張偉見他縱馬上來,因問道:“怎地還在此遲延不決?事情沒有辦妥麼?”

張瑞苦笑道:“原本是要趁其不備,由精銳飛騎將士先行殺入,逮住高起潛,控制大局。誰料有一明軍小校在街西酒樓喝酒,遠遠見了那邊的飛騎捕人,當下嚇的屁滾尿流,奔將回來。鬼哭狼嚎般將消息報了,待咱們兄弟想要衝入衙內,卻是來不及了。”

他兩人說話間,周遭的飛騎將士一個個圍將上來,持刀護盾的騎馬布陣於四周,以防着衙門內的明軍突然衝將出來。

張偉見他們如臨大敵,因笑道:“這起子明軍一個個外強中乾,全是從省城調來的兵油子。你讓他們禍害百姓還成,打仗?你們一個抵他們一百!張瑞,不需發愁,派幾個嗓門大的弟兄上前,向府內明軍喊話,令他們縛住了高起潛出降,饒他們性命。如若不然,便要用炮轟。”

“大人,縣衙門周遭可都是民居啊。”

張偉斥道:“不知道變通麼,把人撤出來,房子壞了由官府賠付就是。”

張瑞摸頭一笑,答道:“是了,我這是急糊塗了。”

說話間已從火器局就近推了十餘門小炮過來,對準了縣衙大門,早有十餘名大嗓門的漢軍士卒喊了半日的話,眼看天色漸黑,裡面卻仍是全無動靜。張瑞急道:“都撤回來,用小炮轟擊縣衙大門,然後衝將進去,除了留下太監和校尉外,其餘人等都給我殺了。”

衆飛騎將士暴諾一聲,那炮手便將火炮推上前來,正欲發炮點火,裡面卻早就看到動靜,眼看漢軍便當真要炮轟大門,早有人在內喊道:“外面的兄弟千萬不要開炮,咱們這便開門!”

不過盞茶功夫,各人就見大門洞開,那幾百名明軍將高起潛及一衆屬下五花大綁,推將出來。原本指着他們保護,現下到成了抓捕高起潛等人的急先鋒。衆明軍別的不成,綁人卻是在省城駐軍的拿手好戲,縣衙內原本依着明朝規制,存有水少細麻繩,專爲抓捕犯人之用。後來縣官不審安,捕人權盡歸靖安司。這些繩子卻盡儲於衙內,此時拿來使用,到也甚是方便。

張偉眼見那高起潛被細麻繩綁的結實,幾個明軍士兵剛將他推出正門,便有幾個飛騎將他拖將過來,帶於張偉身邊。初時這高太監尚不肯跪,被幾個飛騎用刀柄在膝蓋上敲將幾下,他立時大叫呼痛,忙不迭跪在張偉馬前。

張偉也不下馬,向那高起潛笑道:“欽差大人,秉筆太監欽命巡視臺灣?當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哪!說不得,要借你這腦袋,爲我起兵靖難壯一壯聲色了。”

見他已是嚇的癱軟在地,心頭一陣厭惡,卻也懶得再說,揮手命人將押下,並一衆隨衆太監及綿衣校尉,一共向漢軍桃園軍營方向押去。明日起兵祭旗,卻正好用的上這些人的腦袋。其餘投降明軍,亦是暫且收監,依着張偉吩咐,先行甄別,再行處置。

一見此地事畢,張偉想着家中柳如是情形不知如何,急忙又吩咐何斌準備來日大閱起兵之事的細務,舉凡官府、商行、乃至鎮上的百姓,都需派人前往桃園共襄盛舉。諸事繁雜,張偉原本也要與何斌一同料理,此時卻也什麼也顧不得了。待與何斌交待完結,立時揮鞭打馬,一路狂奔而回。衆親兵見他着急,也是慌了手腳,一個個緊隨其後,一時間竟然追之不上。

待狂奔到張府正門,張偉因見正門大開,卻也不下馬來,便這麼打着馬直奔儀門而入,穿後院角門而入,直跑到柳如是暫歇的一處小軒之外,方纔翻身下馬。甫一下馬,竟覺得兩腿一陣刺痛,用手一摸,卻是一手的鮮血。原本他極少騎馬,適才又打馬狂奔,磨擦之間兩腿磨破,自然是皮開肉綻。他卻不管不顧,因見那院內人來人往,都是些丫頭婆子來回奔忙。古人生產有甚多忌諱,這男人是無論如何不肯近前的。張偉哪管此事,將馬繮一扔,便自衝入軒內。

因見事先早就請好的穩婆迎上前來,張偉急道:“你不在裡面看着,站在外面做什麼?這會子講什麼理數!”

那穩婆笑道:“大人,裡面的事忙完了,老婆子忙了幾個時辰總該出來透透氣,正巧見大人進來,哪有坐地不理的道理?”

張偉喜道:“如是已生了?大人小孩都平安麼?”

“是個千金!夫人在辰時末刻生下孩兒,雖然還是虛弱,卻是無事的。小孩子適才一直在哭,偏大人此刻回來停了,如若不然,大人一進來便可聽到了。”

因見張偉聽的呆住,那穩婆又笑道:“恭喜大人,此刻進去不便,我將小姐抱將出來,給大人看,如何?”

張偉下意識搖頭道:“不必,外面有風,讓小孩子着了風可不是耍的。”

說罷才又警醒過來,只是在心中兀自想道:“我也有孩兒了!我張偉也有孩兒了!”

當下按捺不住,向過來侍候的丫鬟吩咐道:“命人端淨水來,拿乾淨衣物來。待我淨手更衣,進去探視夫人。”

也不顧各人勸阻,什麼此時不宜探看,待再過數日,再來探視不遲。只是自顧自洗手更衣淨臉,便命人挑開門簾,大步而入。此時已是春末夏初,雖不甚熱,這房內因緊閉門窗,甚至以棉布掛簾遮擋空氣,是以房內不但空氣污濁,亦甚是溽熱。張偉因皺眉道:“來人,將布簾撤去,打開窗子透氣!”

近前一步,卻見柳如是蓋着薄綢綿被,安臥於牀上。因見張偉進來,已是在背後墊了靠枕,正自朝他微笑。張偉見她神情萎頓,臉色蒼白,見上前一步,握住她手,嗔怪道:“你偏是禮數多。今兒就安臥不起,難道有人還說你不成?”

見她身邊放着一個裹的嚴嚴實實的棉被小包裹,只露出一張嬰兒的臉,張偉便知這正是自已女兒。因湊上前去,仔細端詳,過了半響方向柳如是笑道:“她睡的到是香甜。”

又咂嘴道:“這小臉皺巴巴的,又是粉紅細嫩,看起來跟她母親差的老遠。”

柳如是橫他一眼,卻又笑道:“這纔多大,哪能看出容貌來了。”

因覺一陣涼風吹來,忙又道:“你事多,快離了這裡。聽人說婦人產子,男子見了不吉利。此時雖然早就收拾停當,到底也不便多留。再有,我雖是不怕冒了風,這孩子卻不能受涼。”

說話間那小孩原本是哭累了,此時被張偉一攪,又覺着臉上有風,便又張嘴大哭起來。

張偉原本是想着不必如此,中國人的坐月子太多不需要的講究,比如便是酷暑天氣,也需緊閉門窗,安臥房中,實則於產婦並不見好。是以才吩咐開窗透氣,此時柳如是一說,又見她氣色不佳,知道她着實是乏了。她是頭胎生子,想來受了不少苦楚,雖說兩個多時辰便將孩兒生下,到底也是累極了的人。又知此時便是說了,她亦不懂這些道理。便含笑道:“我原說讓你透透空氣也好,既這麼着,我便回去歇息,明日還有許多事要料理,你好生歇息,待明兒晚上,我再來看你和孩兒。”

見柳如是微笑點頭應了,張偉到底又將孩兒抱將起來,略親一親,方纔笑嘻嘻去了,至此一夜無話。

待第二日天明,因要大閱漢軍,誓師出兵,張偉特意一早起身。也不及去看柳如是,梳洗過後,便令人取來先前特製的漢軍大將軍袍服,待他穿戴完結,府邸外已是有數十名漢軍並臺灣各衙署的主官在外等候。

待他一臉喜氣,神清氣爽出得門來,因見正門外黑壓壓站了一地的官員將軍,不禁詫道:“各人都有事在身,一大早巴巴的跑到我這時做什麼?”

見施琅張鼐張瑞並劉國軒等人亦在隊列之中,不禁沉着臉問道:“漢軍已集結待命,爾等身爲主官,卻爲何擅離軍營?”

施琅上前一步,笑道:“這原是廷斌兄與復甫兄的主意,吳遂仲與我亦是贊同。因此日後,大將軍便要領着大夥靖安奪嫡,今日此後,一切均與往日不同。身爲屬下,原該來奉迎。是以不待大將軍首肯,大傢伙便都來了。漢軍那邊各衛的將軍都在,諸事早就連夜準備妥當,無礙的。”

張偉無奈道:“偏你們事多,日後大事要務甚多,難不成大家都從天南地北趕來,一起迎我麼。日後千萬不要再鬧這種虛禮,我甚是不喜。”

何斌並陳永華等人已是趕到,聽他訓斥諸人,何斌忙上前道:“叫他們來是我和復甫的主張,此番伐明之事甚大,大家一起來恭迎大將軍,這也是盡屬下的本份。再者,大將軍喜添千金,正好就着這機會聚集大家一同恭喜,這仗一打起來,可就沒有什麼機會齊集諸人前來,這也是我的主張。大將軍若怪,責備我就是了。”

聽到何斌提起他喜添千金一事,張偉到不禁喜上眉梢,因笑道:“這也罷了。只是今日之後,眼前各位到有大半需要奔赴各地,這喜酒是不能請大家飲了。只能待天下平定之後,再與各位暢飲!”

說話間,何斌與陳永華等人爲他商議好的儀仗親衛已是各自就位。一百名金甲綿衣衛士爲先導,持大將軍纛於前,其餘什麼刀、叉、劍、槊、牌等皆比照明朝親王儀衛,待張偉上馬前行,五百衛士將張偉緊緊圍住,簇擁着往桃園軍營而去。其餘何斌諸人,亦是棄車就馬,緊隨大隊之後。

臺北城內百姓早知昨日漢軍誅殺朝廷校尉,又將高太監一衆人等盡數捕去,此時各人在路邊見了這等情形,料想是張偉受逼不過,已決意起兵造反。各人嗟嘆之餘,亦都覺張偉此舉雖是前途未卜,料想以臺灣的水陸兩軍實力,便是得不了天下,自保卻是綽綽有餘,無論打生打死,這臺灣卻是可保無虞,是以到也並不心慌。再加上眼前的禍患已被敉平,正自欣喜,哪有人敢不知好歹,跳將出來指責張偉謀逆。縱是有些人心中詫異,心道:“怎地這些儀仗早就齊備,那些官兒一個個也是胸有成竹模樣,到象是早有預謀一般。”卻也是想了一想便立時做罷,倘若不小心吐出口來,讓靖安司的人聽了去,只怕皇帝到還沒事,自已卻要有大大的麻煩了。

歡迎加入淡墨青衫的讀者羣:24092289

第30章 械鬥(下)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七)第56章 返臺(二)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九)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章 結交(上)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5章 治平(十)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4章 關寧(三)第68章 滅明(五)第9章 爭拗(下)第4章 火拼(上)第25章 宗族(中)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二)第61章 伐明(七)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5章 治平(七)第44章 定臺(下)第30章 械鬥(上)第66章 北伐(六)第26章 亂局(下)第63章 倭亂(六)第36章 崇禎(上)第68章 滅明(五)第48章 滅鄭(四)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九)第65章 治平(三)第25章 宗族(下)第58章 呂宋(一)第25章 宗族(中)第66章 北伐(十)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五)第48章 滅鄭(七)第28章 保甲(上)第68章 滅明(五)第67章 激戰(九)第64章 關寧(八)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0章 鼎革四第60章 鼎革(十四)第30章 械鬥(下)第66章 北伐(二)第60章 鼎革七第61章 伐明(九)第69章 相峙(二)第71章 定鼎(六)第47章 遼東(十)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3章 倭亂(八)第2章 獲救第55章 偷襲(三)第18章 平亂(上)第63章 倭亂(五)第64章 關寧(一)第71章 定鼎(七)第41章 大員(下)第73章 南洋(六)第54章 反間(一)第49章 鎮倭(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九)第68章 滅明(五)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四第51章 騎射(一)第64章 關寧(四)第23章 閱兵(上)第70章 決戰(六)第28章 保甲(上)第53章 造反(二)第61章 伐明(七)第67章 激戰(三)第48章 滅鄭(八)第14章 情動(上)第43章 攻城(中)第65章 治平(五)第47章 遼東(四)第72章 法度(一)第64章 關寧(四)第43章 攻城(下)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六)第73章 南洋(二)
第30章 械鬥(下)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七)第56章 返臺(二)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九)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章 結交(上)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5章 治平(十)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4章 關寧(三)第68章 滅明(五)第9章 爭拗(下)第4章 火拼(上)第25章 宗族(中)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二)第61章 伐明(七)第56章 返臺(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5章 治平(七)第44章 定臺(下)第30章 械鬥(上)第66章 北伐(六)第26章 亂局(下)第63章 倭亂(六)第36章 崇禎(上)第68章 滅明(五)第48章 滅鄭(四)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6章 北伐(九)第65章 治平(三)第25章 宗族(下)第58章 呂宋(一)第25章 宗族(中)第66章 北伐(十)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五)第48章 滅鄭(七)第28章 保甲(上)第68章 滅明(五)第67章 激戰(九)第64章 關寧(八)第64章 關寧(一)第60章 鼎革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0章 鼎革四第60章 鼎革(十四)第30章 械鬥(下)第66章 北伐(二)第60章 鼎革七第61章 伐明(九)第69章 相峙(二)第71章 定鼎(六)第47章 遼東(十)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3章 倭亂(八)第2章 獲救第55章 偷襲(三)第18章 平亂(上)第63章 倭亂(五)第64章 關寧(一)第71章 定鼎(七)第41章 大員(下)第73章 南洋(六)第54章 反間(一)第49章 鎮倭(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九)第68章 滅明(五)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四第51章 騎射(一)第64章 關寧(四)第23章 閱兵(上)第70章 決戰(六)第28章 保甲(上)第53章 造反(二)第61章 伐明(七)第67章 激戰(三)第48章 滅鄭(八)第14章 情動(上)第43章 攻城(中)第65章 治平(五)第47章 遼東(四)第72章 法度(一)第64章 關寧(四)第43章 攻城(下)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六)第73章 南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