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返臺(五)

此後諸事順遂,百姓們安然登船,張偉待舢板到來,也自上了小船,不消一會功夫便又登上鎮遠大艦。

那孔有德等人到是初次登上此類大型的炮艦,鎮遠艦吃水一千餘噸,明軍水師都是小船,上裝的火炮也皆是小炮,哪曾見過如此大艦,上面又有重達二十四磅的重型火炮,各人皆是嘖嘖讚歎,稱頌不已。

張偉知他們在漢軍水師到來之際已是在遠處看過此艦,此時讚歎,一來是上船來

與遠觀不同,二來也是爲了向自已湊趣,這種奉迎拍馬的功夫,明軍將領可是捻

離的很。當下淡淡一笑,也不理會,帶着衆人到得艦上軍官會議的大廳,召來雜役服侍,自已則舒舒服服半躺於艦長之位,待諸將坐下,與各人閒談說笑不提。

一路上他細心與新附的諸將交談結納,當初至皮島情況緊急,後來又悍然接掌了皮島軍權。張偉回頭細思,雖然皮島明軍打了幾個敗仗而自已並未追究,到底當時失之過剛,諸將難免心中不服。所謂用人不疑,張偉一向是嗤之以鼻,沒有真正將人家收服在手下,若是相信什麼用人不疑,則人才定然歸心的屁話,那隻怕屬下沒有幾個真正可用之人了。那幾個將軍原本對張偉年紀輕輕便成爲一方霸主並不服氣,他相貌平常普通,待人接物又是傲然無禮,哪能叫人口服心服?待海上行得十數日,每日與張偉議論國事軍務,方知眼前這位大人當真是教人佩服。雖然每事的細務他並不知之甚詳,但短短交談之後,某事該當如何,某人又是如何,張偉立時便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再加上其超卓於常人的戰略眼光與思想,那些個一直在遼東小島上的武夫又如何能及?

待船行至臺北港口之時,三將已是死心塌地,對張偉再無異心。待上得碼頭,皮島諸將已被碼頭的雄偉繁華震驚,乘坐馬車入得臺北縣鎮北鎮上後,便深知自已原本想象中的蠻荒小島形象,委實是錯的離譜。

此後近數月間,臺灣不住的迎來自遼東返回的船隻,五十萬遼民紛沓而來。縱然是臺灣富饒之極,糧食足供的起千萬人趁食一年,又對房屋農具等物早有準備,也經不住如此大的人潮衝擊。全臺的官吏都忙的四腳朝天,後來無法,請示了張偉,又派了駐防漢軍協助,將大半遼人安排至臺南,搭建窩棚暫居,又由臺南官府分發土地地契,農具耔種,待忙到了十月,正是秋播時分,一直待後來的遼東百姓秋播結束,修建了可防颱風的低矮平房住將進去,全臺官吏及漢軍將士總算長出一口大氣。

“志華,你讓遼人與南人雜居,需防兩邊的百姓起了衝突,到時候你又是麻煩。”

此時已近中秋,張偉至何府小坐,與何斌商議中秋佳節如何大鎬三軍,連同賞賜

臺灣百姓同賀佳節,所需甚多,何斌難免又是苦臉皺眉,卻也知道遼人初來,雖然已感受臺灣土地肥沃,人民富足,又沒有官府欺壓,田主逼迫,與當年在遼東被人待之如狗,當真是強上千倍百倍。只是到底離家數千裡,又是諸事初定,甚至有那在戰事中失去親人的,當此佳節,自然又是別樣心腸。此時由張偉出面,大哺全臺,自然是對軍心民氣,極有裨益。

“廷斌兄,此事我如此安排,到是考慮了許久。固然遼人與南人生活習性不同,脾氣也甚是不投,到底也不能將他們盡數安插在一起。一腳深的水窪,踩下去至多溼了鞋,若是讓遼人抱成了團,甚或是南人宗族勢力又起,那纔是不可測的大禍事。”

何斌凝神細思,終於嘆口氣道:“這話甚是有理,也罷,反正你養着高傑,他身爲巡城將軍,全臺北的治安都有他管着,此人在這方面到真是個人才,報出名來可止小兒夜啼。有他在,想來也會有什麼大的差池。”

張偉一笑,又啃了一口西瓜,與何斌商量一番細節,又詢問了近來日本貿易的細務,待得知荷蘭人近來對日本貿易頗有興趣,張偉皺一皺眉,道:“當年日本止於鄭芝龍貿易,與荷蘭人只是虛應故事,偶爾買些火器軍馬之類,那荷蘭人的貨物多半是日本人不要的,若是中國貨物,又何必從他們手裡買?是以日荷貿易甚小。待我現下打下日本,他們卻是想來分一杯羹。想來是當年我驅趕他們出臺灣,這些荷人並不服氣,現下定是有強硬派的人物想着法兒的激怒於我,想和我一戰而定南洋呢。”

何斌擔心道:“那該當如何?咱們造的船隻雖多,能與荷蘭人一戰麼?”

張偉搖頭道:“現下打,勝負難說。荷人號稱海上馬車伕,是除了英人之外歐羅巴洲最擅長海戰的民族,他們的軍艦和水手並不下於英國人,打起來,我殊無握。”

又道:“況且,不拿下呂宋,也很難對荷人下手。是以我首戰必需先打西班牙人

,拿下呂宋之後,又是一個極大的財源。再加上臺灣人口一下子加了這麼許多,

我又有兵源,又可以多徵糧食以敷軍用,到時候積聚積力量,再和荷蘭人一較短長!”

何斌笑道:“打仗的事我不懂,不過志華,無論如何不能多方開戰。軍隊就是能打勝,財務上也是負擔不起。”

張偉起身道:“是了,我自然知道。我可沒狂妄到想着一下子拿下兩個強敵呢。荷蘭人的事,我自有辦法。”

說罷笑道:“尊候也在家,復甫也在,晚上過我府來,咱們來個車輪大戰,看看誰纔是真正的高手。”

何斌因知他要走,便也起身,聽他相邀,便笑道:“這日子過的當真是快,轉眼又要一年。志華,柳如是過了今年可就十五了,她算是個佳偶吧?如何,明年把婚事辦了吧?”

張偉擺手道:“現下忙的屁股生煙,眼看又要開戰了,當真是天生的勞碌命

,明年再說吧。”

何斌因聽他沒有把話說死,便不再逼他,笑上一笑,將他送至儀門,張偉向他一拱手,讓他不必再送,卻見那史可法端坐於馬車之內,向何府而來。因張偉身份,何府正門大開,是以張偉在內院儀門附近,也是看的清楚。

張偉奇道:“史憲之從來不肯與咱們交結,今天怎地貴腳踏賤地,到是上你府上來?”

何斌亦是詫異,張開手搭個涼棚,卻看到正是史可法在不遠處的府門前下車,正在與何府管事說話,便笑道:“父母官來了,咱們還是迎上一迎的好。”

兩人相視一笑,揖讓一番,便都手搖摺扇,施施然向何府正門處而去。待到得府門,史可法正要從旁邊而入,卻見兩人從正門而出,因笑道:“可法怎敢勞動兩位大駕,這可真是惶恐之極。”

他自是不知何斌正要相送張偉,誤以爲兩人專程前來相迎。何張二人一笑,也不說破,將他迎至儀門內正堂內坐定,何斌便問道:“憲之兄,有何要事,意然勞動大駕枉顧?”

張偉將摺扇一搖,笑嘻嘻道:“莫非是憲之兄短了錢使,來尋廷斌兄打秋風?”

史可法自然知道他在調笑,卻仍是臉皮漲的通紅,答道:“志華兄,不要取笑!臺灣官員俸祿甚豐,可法哪能用的了那麼許多,還有何打秋風處!”

不待張偉再說,便正容道:“張大人,此番可法前來,是接到消息,朝廷要賜封大人爲福建省副總兵官,散階升至龍虎將軍,並封大人爲寧南候。”

“喔?”

張何二人立時動容,張偉便站起身來,恭敬答道:“張偉謝聖恩。”

又問道:“憲之兄,何時接到消息,可準確麼?”

史可法重重一點頭,向張偉躬身道:“下官恭喜龍虎將軍、寧南候了。下官是得了福建巡撫衙門的塘報之後,方來知會大人。巡撫大人說了,要下官先行傳稟,料想朝廷傳旨的緹騎來日便到了。”

張偉微微一笑,知道是自遼東回來之後,差人用船送到北京的天命汗的梓宮起了作用。這數月來他忙碌不堪,哪裡有心思去惦記朝廷封賞。此時崇禎封了他爲候,他便是見到總督巡撫,亦是可以平禮相見,至於副總兵官和龍虎將軍之位,則是有默許他自設軍制軍號軍爵,許他半割據之意。這龍虎將軍是明朝封賜外蕃不服王化的大部落首領之用,努兒哈赤便曾經受此封號,朝廷又是張偉“寧南”,又是賜封龍虎將軍,其中之意自然是不言自明。

皇帝之所以拖了這麼些時日方下定下封賞,皆因張偉不同於其餘將領。他擅自做主,威權自用,根本不聽朝廷的號令。偏偏又似乎忠勇之極,在皇太極包圍京師之際,偷襲遼東,破壞了滿人根本重地,又挖了努爾哈赤的梓宮來獻,正好報了崇禎兄長天啓皇帝德陵被毀之仇,功勞大的嚇人,如何罰過賞過,着實令皇帝頭疼不已。

此時的農民起義軍已成功由山西突圍而出,由河南轉戰南方,直奔南直隸而去。一路上招饑民,殺貪官,破府城,放糧賑濟饑民,聲勢浩大,地方守備不能抵禦。皇帝早便慌了手腳,欲調關寧鐵騎入關,卻又因關押袁崇煥一事而不得行。只得調了四川、河北、陝西、山東諸路總兵官,委了孫傳庭爲經略,總督剿賊一事。張偉的不服朝命與農民起義相比,此時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崇禎但求能撫慰其心,不令其反,便是安慰的很了。又思張偉兵力強大,欲調其兵由長江入內,剿滅高迎祥的農民軍,是以猶豫拖延一段時日後,終於下令賜封張偉,並附旨意一道,命張偉即期帶兵由長江口而入,到南直隸剿賊。

待傳旨過後,張偉身着龍虎將軍袍服,傳召諸將議事。那龍虎將軍與當時的兵部尚書同級。一身的行頭自是榮耀至級,威風八面。六樑金冠,犀牛帶,四色雲鳳綬,象牙笏,獅子繡大緋袍,這身裝扮已是皇帝之下最爲顯貴的服飾,張偉穿上之後,至總兵衙門面南而坐,命諸將聽命而入。諸將因見張偉端坐於上,面情肅然,便也凜在行禮,一個個立於階下,聽張偉發話不提。

張偉因見各將到齊,又見此番傳旨的緹騎是一個綿衣衛同知,便知皇帝對他出兵一事寄予厚望,因讓那同知坐於自已座下,清咳一聲,向諸將道:“皇帝封我爲候,又封我爲龍虎將軍,深厚聖德,我當真是無以爲報。諸將軍,明日便召集水師,運送兵馬,咱們即刻前往南直隸,剿滅叛賊。”

那同知聽他發此說話,自然是心中慰帖,由不得微微一笑,向堂下諸將看去。卻見那些將軍皆是黑口黑麪,心中一跳,又轉身向張偉看去。

只聽那張偉又道:“怎地,你們不奉命?”

周全斌前出一步,亢聲道:“大人,不是末將等不遵將令。實在是職部自遼東歸來之後,因損失過大,重傷兵員甚多,現在撫卹治傷還忙個沒完,哪還能再行出兵?”

張鼐亦是前出一步,向張偉道:“大人,周將軍所言極是。職務損了過半兵馬,到現在也沒有補充,只有些殘兵在手,如何還能再行出征?”

張偉怒道:“難不成咱們因爲兵少,便有負皇恩麼?不必多說,我意已決,明日點齊兵馬,隨傳旨的大人一同出海!”

諸將無奈,只得躬身一禮,便待離去,卻聽到不遠處有人高叫道:“大人,不好了,臺北遼人鬧事,請大人速速派兵前往彈壓!”

張偉臉色大變,向那傳旨的綿衣同知匆匆一拱手,強笑道:“使者稍待,我去去就來。”

他匆匆出堂而去,那使者只聽得外面喊殺聲不斷,又聽到兵士的調動聲,跑動聲

響個不停,派人至堂外一看,只見外面一副兵慌馬亂模樣,兵士們四處殺人,街角上鮮血直流,那使者嚇的魂飛魄散,因見來路上並未有亂民叛兵,立時帶了從人拼命而逃,待到了港口尋了來時的官船起錨出海之後,方纔將心放下。

待張偉奏摺呈上,言道臺灣此時外來百姓甚多,軍心民心皆是不穩,大軍不敢輕出,崇禎此時已得了綿衣衛使的稟報,雖心中半信半疑,卻也不好再逼,也只得將此事放下不提。

極品家教無賴折花武道修仙極品家丁look_?id=2龍蛇演義網遊之風流騎士

第73章 南洋(六)第13章 赴閩(下)第68章 滅明(六)第25章 宗族(上)第21章 招兵(下)第51章 騎射(四)第55章 偷襲(十一)第73章 南洋(六)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16章 綁架(上)第70章 決戰(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3章 攻城(中)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2章 安身(下)第60章 鼎革(十三)第30章 械鬥(中)第57章 試探(四)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三)第55章 偷襲(九)第47章 遼東(二)第68章 滅明(一)第56章 返臺(五)第65章 治平(六)第21章 招兵(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2章 江南(五)第65章 治平(九)第41章 大員(下)第13章 赴閩(下)第61章 伐明(四)第67章 激戰(八)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四第20章 會議(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十四)第25章 宗族(下)第49章 鎮倭(八)第4章 火拼(上)第61章 伐明(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5章 治平(十)第31章 立威(上)第58章 呂宋(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7章 遼東(一)第44章 定臺(上)第59章 爪哇(五)第67章 激戰(十一)第21章 招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54章 反間(一)第31章 立威(中)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章 結交(上)第72章 法度(二)第33章 利炮(上)第13章 赴閩(上)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四)第65章 治平(七)第59章 爪哇(八)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4章 開礦(下)第59章 爪哇(一)第4章 火拼(下)第63章 倭亂(一)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5章 治平(一)第2章 獲救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四)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八)第67章 激戰(八)第72章 法度(二)第62章 江南(五)第42章 圍城(中)第67章 激戰(三)第54章 反間(一)第66章 北伐(六)第70章 決戰(十)第4章 火拼(上)第39章 賄賂(上)第44章 定臺(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7章 試探(七)
第73章 南洋(六)第13章 赴閩(下)第68章 滅明(六)第25章 宗族(上)第21章 招兵(下)第51章 騎射(四)第55章 偷襲(十一)第73章 南洋(六)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16章 綁架(上)第70章 決戰(一)第65章 治平(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3章 攻城(中)第73章 南洋(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2章 安身(下)第60章 鼎革(十三)第30章 械鬥(中)第57章 試探(四)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三)第55章 偷襲(九)第47章 遼東(二)第68章 滅明(一)第56章 返臺(五)第65章 治平(六)第21章 招兵(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2章 江南(五)第65章 治平(九)第41章 大員(下)第13章 赴閩(下)第61章 伐明(四)第67章 激戰(八)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四第20章 會議(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70章 決戰(十四)第25章 宗族(下)第49章 鎮倭(八)第4章 火拼(上)第61章 伐明(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5章 治平(十)第31章 立威(上)第58章 呂宋(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7章 遼東(一)第44章 定臺(上)第59章 爪哇(五)第67章 激戰(十一)第21章 招兵(上)第25章 宗族(中)第54章 反間(一)第31章 立威(中)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章 結交(上)第72章 法度(二)第33章 利炮(上)第13章 赴閩(上)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四)第65章 治平(七)第59章 爪哇(八)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4章 開礦(下)第59章 爪哇(一)第4章 火拼(下)第63章 倭亂(一)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5章 治平(一)第2章 獲救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四)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八)第67章 激戰(八)第72章 法度(二)第62章 江南(五)第42章 圍城(中)第67章 激戰(三)第54章 反間(一)第66章 北伐(六)第70章 決戰(十)第4章 火拼(上)第39章 賄賂(上)第44章 定臺(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57章 試探(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