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赴閩(下)

正當何斌揚帆出海時,一隊漁船亦啓錨向澎湖方向駛去,船頭昂首站立的,卻正是鄭芝虎與楊帆。

楊帆咬牙向鄭芝虎道:“這次千算萬算,只是漏算了何斌認識那幾個人。那傢伙老奸巨滑,定是他勸阻張偉動手。”

“偏你們這些書生毛病多,依老子的意思,哪要甚麼鳥藉口,直接帶人上岸蕩平了那票賊人,卻不是省事的多!”

“唉,阿虎,你哥哥還是顧忌何施兩人跟隨他多年,張偉那廝人緣又好的緊,如若沒有理由便殺了他們,別人表面上不說,心裡卻會害怕的緊,誰還敢跟隨鄭老大討飯吃?”

“媽的,只是這樣便放過那些叛賊,心卻不甘!”

“嘿嘿,沒有這麼簡單。我剛剛聽老鄭說,他在北港與張偉做成了一單好買賣哪。”

“哦?什麼好買賣?”

“這事你先別管,等有朝一日使了出來,便是那張偉的死期到了!”

鄭芝虎到也不多問,此人生性魯莽殘暴,除了一身蠻力,別無所長。不過好在他自知自已不是拿主意的材料,凡有事情都是依命而行,因此他雖是愚笨粗魯,卻是鄭芝龍的得力臂助。

張偉與施琅亂哄哄忙了十餘日,方等到何斌返回,三人湊的銀子募來了四千餘人,除了大量的墾荒貧民,其餘皆是各類工匠,一時間這北港鎮外塵土飛揚,又足足過了兩月有餘,方纔安定纔來。

張偉與何斌計議之後,決定每戶有成年男丁者,按人丁每人授田十五畝,給每戶耕牛一頭,除了免費給每戶蓋房之外,其餘農具、籽種,皆由張何施三人負擔。

三人又特意新建了一所大宅,除張偉入住外,還做爲辦公之所,凡下發地契,領取物品,皆要到張偉宅中的正堂辦理,雖沒有什麼名份,到也歸劃的井井有條,渾如內地官府一般。

張偉因記得臺灣盛產好地瓜,又特意吩咐每戶農家除耕作玉米、紅薯外,還需大量種植地瓜,這臺灣地廣人稀,土地肥厚,因而雖又來了這數千人開荒,卻是一直沒有與原來留下的土著有何爭執。只是張偉吩咐,凡從內地運來之物,一概不準售與原先在臺之人,依張偉之意,這些人無力返回內地購買,原本都是依靠鄭芝龍之力,現下他們既然心向着鄭老大,那麼還是由鄭老大想辦法罷。

如此這般忙忙碌碌,張偉到覺日子過的充實,雖然少了許多現代享受,仍是比成日在家打電腦遊戲來的暢快。只是年關將至,四艘商船又從日本運了不少白銀回來,今秋種下的糧食又未到收成的時候,張偉便思量着要去內地一次,一則是採買物資,二來靜極思動,這半年多憋的他也難受,因此與施何二人商量,此次他與何斌同去內地,留着施琅看家。施琅到也沒有什麼說法,只囑咐兩人多加小心。

這一日眼見離年關不過半月,何斌恐去的遲了物價飛漲,少不得催促了張偉早起,兩個匆忙騎馬趕至碼頭,帶着十餘艘漁船向泉州而去。

因初次隨何斌至福建內地,張偉特地帶了一小隊精心挑選的衛士,以備不時之虞。此前大規模的招募人來臺,卻一直沒有餘錢擴大不事生產,專門以備將來擴充軍隊的人選,萬般無奈之下,張偉只得拼命訓練那百餘號精銳打手。把記憶中香港飛虎隊的訓練手段一一加在這些手下身上,只弄的他們叫苦不迭。

若說論打架的實力,這百餘號人隨便挑一個也可以打飛虎隊十個,不過張偉自有他的道理,日後就是募人也不可能都挑身強力壯的習武之人,從現在就把自已所知的這一套訓練辦法實施下去,後來者就是身手體格皆屬一般,在如此訓練之下,再加上些中國武術的土法,不消數月,自然又是能訓出一批精銳敢死之士。

至於將來的軍隊,張偉也打算搬照中國陸軍的訓練操典,想到這些古人將在自已手下一齊振臂高呼:“首長好!”,張偉便樂不可支。

何斌與施琅也極羨慕張偉辛苦招募的這些勇猛之士,卻說有一日施琅問張偉道:“大哥,你手下的這百餘號人都算的上是精銳,卻不知道有何稱呼?想那英雄好漢都有響亮的名號,大哥手下的這些人,比之綠林豪傑哪裡差了?自然也要取一個好聽的名號,將來也叫的響亮。”

張偉細思一番,從海豹突擊隊到加里森敢死隊,無一不是老外的特工名稱,想來想去,弄的張偉鬱悶非凡,若是叫中南海保鏢,張偉又覺得臉紅,於是想了半天,終於給手下的這批人取名曰:G4衛士,施琅納悶之餘,乃出門宣佈曰:“諸位,從今日起,你們就叫“雞絲衛士”啦!”

第23章 閱兵(下)第64章 關寧(八)第11章 北港(下)第26章 亂局(下)第65章 治平(四)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八)第8章 宴客(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8章 滅明(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五)第14章 情動(下)第71章 定鼎(五)第12章 安身(上)第44章 定臺(上)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3章 倭亂(二)第66章 北伐(四)第47章 遼東(四)第60章 鼎革五第50章 和談(三)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3章 倭亂(六)第67章 激戰(二)第58章 呂宋(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六)第18章 平亂(上)第59章 爪哇(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9章 爪哇(二)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三)第72章 法度(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9章 相峙(一)第67章 激戰(三)第20章 會議(上)第71章 定鼎(七)第47章 遼東(九)第46章 制約(下)第67章 激戰(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6章 北伐(四)第69章 相峙(七)第55章 偷襲(十)第69章 相峙(二)第69章 相峙(四)第33章 利炮(上)第53章 造反(二)第29章 官學(上)第33章 利炮(下)第59章 爪哇(五)第69章 相峙(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12章 安身(上)第66章 北伐(五)第2章 獲救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9章 鎮倭(二)第44章 定臺(下)第61章 伐明(八)第11章 北港(上)第59章 爪哇(二)第6章 結交(下)第50章 和談(三)第68章 滅明(一)第27章 協議(上)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三)第21章 招兵(下)第69章 相峙(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1章 伐明(四)第49章 鎮倭(七)第29章 官學(上)第65章 治平(九)第24章 論兵(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3章 倭亂(七)第44章 定臺(下)第73章 南洋(十)第57章 試探(七)第22章 新竹(下)第54章 反間(一)第64章 關寧(六)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五
第23章 閱兵(下)第64章 關寧(八)第11章 北港(下)第26章 亂局(下)第65章 治平(四)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八)第8章 宴客(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8章 滅明(二)第22章 新竹(下)第59章 爪哇(四)第68章 滅明(五)第14章 情動(下)第71章 定鼎(五)第12章 安身(上)第44章 定臺(上)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3章 倭亂(二)第66章 北伐(四)第47章 遼東(四)第60章 鼎革五第50章 和談(三)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3章 倭亂(六)第67章 激戰(二)第58章 呂宋(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0章 鼎革(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六)第18章 平亂(上)第59章 爪哇(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9章 爪哇(二)第60章 鼎革三第61章 伐明(十三)第72章 法度(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9章 相峙(一)第67章 激戰(三)第20章 會議(上)第71章 定鼎(七)第47章 遼東(九)第46章 制約(下)第67章 激戰(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6章 北伐(四)第69章 相峙(七)第55章 偷襲(十)第69章 相峙(二)第69章 相峙(四)第33章 利炮(上)第53章 造反(二)第29章 官學(上)第33章 利炮(下)第59章 爪哇(五)第69章 相峙(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12章 安身(上)第66章 北伐(五)第2章 獲救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9章 鎮倭(二)第44章 定臺(下)第61章 伐明(八)第11章 北港(上)第59章 爪哇(二)第6章 結交(下)第50章 和談(三)第68章 滅明(一)第27章 協議(上)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三)第21章 招兵(下)第69章 相峙(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1章 伐明(四)第49章 鎮倭(七)第29章 官學(上)第65章 治平(九)第24章 論兵(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3章 倭亂(七)第44章 定臺(下)第73章 南洋(十)第57章 試探(七)第22章 新竹(下)第54章 反間(一)第64章 關寧(六)第65章 治平(四)第55章 偷襲(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