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攻城(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張偉概然向勸他入室就寢的衆人說道:“爲將之道就沒有士兵睡在野地裡,將軍卻舒舒服服跑到室內睡覺的道理。”

見張瑞還要勸,將臉一板,怒道:“我親下命令,各兵即便沒有搭好帳篷,亦不得騷擾民家,莫非我可以例外麼?”

由於奔波勞累,又加上登陸時受過炮擊,傷號頗多,諸多士兵無暇搭設自身的帳篷,待到了傍晚,歡迎臺北軍隊的臺南民衆見不少士兵無處安身,便熱情相邀這些兵士回自已家中歇宿,周全斌等人原待答應,回了張偉,張偉卻一口拒絕,道:“到不是怕那荷蘭人出城來攻,他們那點人馬,借幾個膽給他們也不敢,只是借宿民家,不合我的軍規。傳令下去,百姓送水、可以喝。乾糧、衣袍,不準收受,要婉謝,膽敢私借百姓物品,擅自入民居者,論死!”

他一聲令下,自然沒有人敢離營而去,於是不少士兵裹着行營被褥就這麼幕天席地的躺在野外,張偉身邊的親隨飛騎雖是搭好帳篷,卻有那郭懷一前來,請張偉到他家中休息,張瑞等都道郭懷一已投靠張偉,他家到也不算民居,卻不料張偉嚴辭拒絕,無奈之下,只得在帳篷內多放置了幾牀棉被,指望他能睡的舒服些。

張偉來自現代,睡慣了軟牀,初來時便很不適應古人的硬木板牀,睡起來當真硌腰的很,於是略有資財後,不管睡哪兒,都力求大牀軟被,張瑞隨他多年,自是清楚的很。那帳篷搭在野地,匆忙之間哪能弄的仔細,除了沒有石子之類,身底兀自高低不平,張偉心理上雖是明白要和士兵同甘共苦,身體反應卻由不得他,睡到半夜,身底痠痛難忍,無奈之下披衣而起,賬外的張瑞見他起來,忙問道:“爺,起夜麼?我令人送便壺來?”

“不,我要巡營。”

張瑞聽了,便要張羅侍衛,張偉笑道:“何苦來着,這軍營內士兵都是我的屬下,還帶什麼侍衛,累了一天,也讓他們歇着。你跟着我便是了。”

張瑞聽了一笑,答道:“也是,我也是太過小心了。在這兵營內還怕甚麼。”

說罷待張偉穿好衣服,便按着腰刀隨在他身後,慢慢向士兵睡處行去。一路上自有巡夜的士兵上前盤查,見是張偉披衣出營,帶隊的果尉便要隨行保護,被張瑞訓了幾句,便自又去巡夜不提。

張偉先是巡查了睡在露天的兵士,見各人都裹着被子睡在野地,臺灣雖說冬天亦是暖和的緊,到底是野外天寒,加之又有露水,各人都睡不大沉,故而張偉走近,到是有不少兵士驚醒,張偉雖令他們不可喧譁,又怎禁的住各人起身行禮問好,這營地內頓時便是一片嘈雜聲,卻聽人遠遠喝道:“是誰在吵?做死麼!不知道夜營喧譁犯了軍令,是要禁閉的麼!”

各軍士被這厲聲一喝,便各自噤聲不語,那人見仍有幾個人影站立原地,怒道:“當真是該死!深更半夜的不睡,待我看你是誰,明日罰你苦役!”

說罷急步向前,待行到張偉身前,怒目一看,頓時吃了一驚,吃吃道:“原來是

指揮使大人,屬下不知,衝撞了大人,請大人責罰!”

張瑞一看,原來是金吾衛的都尉林興珠,便喝斥道:“怎地也不看清是誰,便這麼大呼小叫的,成何體統!”

林興珠原是吃了一驚,聽張瑞如此說話,卻是不服,將脖子一擰,答道:“這黑燈瞎火的,屬下實在是認不出,總之請大人責罰便是了!”

張瑞大怒,不料想這小小都尉竟然敢公然頂撞,正待令人將林興珠押下,卻聽張偉向林興珠說道:“你巡夜甚是辛苦,黑地裡自然認不出我來,誰要責罰你了。”

見張瑞還要發作,忙對林興珠道:“成了,快去巡你的夜,我再轉上一圈,便回去睡了。”

見林興珠帶人離去,張偉不緊不慢負手踱步向前,待左右無人,方訓斥張瑞道:“人家盡職,你反而訓斥,豈不寒了人心?此事可一不可二,切記切記。”

見張瑞委屈,拍拍他肩,笑道:“你自然也是在盡責,我到不是怪你,只是再有此類事情,記得不必如此就是了。”

見張瑞無話,乃又繼續向前,兩人在營地繞了一圈,從南至北足有數裡,張瑞見他還要查看,勸道:“爺,咱們看了那些睡在外面的兵士也就罷了,再向東大半是睡在帳篷之內,也看不到什麼,不如就此折回頭好了。”

張偉不理,仍是負手向前,自營地最北端向東,繞了一圈,又開始向南折回,一路上盡是帳篷,黑漆漆的不見人影,若不是營地中每隔一段便有刁斗火把,如此無月的黑夜,只怕兩人連路也摸不着了。行得數段,張瑞正覺無趣,他亦疲累的緊,若不是職責在身,只欲就地躺倒。正當他昏昏欲睡之際,卻見前面張偉猛然停住,背手而立,忙急趕兩步,便要詢問,卻見張偉手伸在身後,向他擺上幾擺,張瑞凝神細聽,卻隱約聽到一陣哭聲,心中大詫,忙也湊到前面,卻聽到哭聲來自不遠處一個帳蓬,隱約聽到有人說話,見張偉又向前湊了幾步,張瑞自也是忙不迭跟上。

聽了一陣,張瑞只覺心頭煩悶,若不是適才訓斥林興珠捱了張偉的批,真想當即便抽刀進去狠劈。

正憤恨間,卻見張偉向他招手,兩人默默又向前行了十餘步,方聽張偉令道:“你記住這個帳篷,明兒知會該管的將官,那個死了弟弟的,就別讓他上陣殺敵了,待戰事結束,好生送回臺北,令其退伍,該得的撫卹,一文也不準少。”

見張瑞一臉不願,張偉嘆道:“雖說他弟弟違了我的軍令被殺,死的不冤,到底人家是兄弟,哪有不罵的道理。你不要氣,天理國法之外尚有人情,我原亦不是無情之人,只是身處上位,有時候不得已罷了。你再分外從我家裡拿二百兩銀子,給他家人,只是不要說是我的賞便是了。”

說完又默然向前,到自已帳篷前方又長嘆一口氣,鬱悶道:“我不是令人不要在一家多招兵士,怎地這兩兄弟一齊在軍內呢。”

張瑞見他鬱鬱不樂,忙答道:“聽那人語氣,好象兄弟好幾個,可能是招兵時考慮到他家生計困難,故而破例了吧。”

“查一下,是誰招募的他們,降職,罰俸!再交待募兵之人,獨子不招,一家不二兵。”

見張瑞領命去,張偉自進賬休息,原本便睡的不適,現下心中有事,更加是輾轉

反側,心中翻來覆去的只在想那個兵士的話:“那個張偉,殺人如同殺雞一樣,我弟弟只不過是一時嚇壞了,就生生被他令人槍殺,可憐他長了二十多歲,哪曾見過如此炮擊,這樣便殺了他,怎能教人心服!若是被我逮到機會,拼得這一百多斤,非一槍打死他不可!”

想來想去,只在心裡嘀咕:“我做錯了麼?難道我真的以殺人爲樂,以殺人立威,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要知道,一條人命沒了,毀的可就是一家人……難道我心腸如此歹毒麼?”

想到此節,便覺得全身燥熱,身上的被子便蓋不住,一腳踢了一下來,已是覺得額頭冒汗,隱約已聽到外面有人聲響起,一縷亮光已透過帳篷照射進來,天,顯是快大亮了。又過得一陣,聽到不遠處傳來嘈雜的人聲,打開賬門問侍立的飛騎,卻原來是臺南百姓又送熱湯來了,想着這些百姓大早起來,攜老扶幼的打火燒湯,又老遠奔波而來,張偉心頭一陣感動,手扶賬門,幾欲落淚。

想着昨日一臺南老者跪在自已身前,泣求自已立時將那些荷蘭紅毛趕出臺灣,張偉心情激盪,想道:“一國哭不如一路哭,一路哭不如一家哭,我現下既然有權決定他人的性命,總該照最少的損失來,少死了一個兵士的弟弟,卻有可能讓我吃上敗仗,多此好多父母的愛兒,又使這臺南百姓失望,繼續被荷蘭人欺壓。軍法無情,日後若有違法的,仍然是當死則死,即便我這雙手沾滿鮮血,卻又如何?”

想到此處,心胸豁然開朗,幾欲縱聲大笑,忙招呼人做了早飯,吃完後便令道:“傳令下去,全軍開拔,至熱蘭遮城外築壘!”

軍營原本便只是在熱蘭遮城大炮射程外三裡處,待張偉一聲令下,七千兵士離了營盤,浩浩蕩蕩開往熱蘭遮城外,開始在城的外圍挖長壘,臺南百姓亦有不少自告奮勇,協同兵士挖壘,伐木,只不過大半天功夫,一道木柵長壘便已築成。

城內的荷軍軍官及總督揆一自然早便發覺外面的舉動,克倫克還提議自已帶兵出去進攻一次,騷擾一次對方的行動,揆一卻是大大的不以爲然,向各軍官道:“我知道困守城內對各位的軍人榮譽是一種侮辱, 不過敵衆我寡,城內的正規軍隊只有六百人,面對十餘倍之敵,出擊可能會面臨難以預料的災難。”

說到此處,揆一得意洋洋總結道:“讓這些蠢蛋築壘好了,這樣反而限死了他們進攻的道路,城內糧食有的是,待援兵來了,各位會將今天受的羞辱加倍奉還給這些野蠻人的。”

各軍官見他如此說,方纔息了出城挑戰的念頭,揆一到想打上幾炮,昨日炮擊的威力令他難以遏止繼續用火炮打擊敵人的想法,還好克倫克明白敵方軍隊選擇的距離剛好是炮彈力竭的地點,這樣的距離打炮,等同於爲敵人的行動放禮炮助威,還是不要丟臉的好。

待傍晚回營,周全斌等人按捺不住,跑到張偉賬中,卻見張偉正倚着木案看書,賬內經一天的整修,已是平整舒服的多,見周全斌等人入內,他到也不奇怪,笑着向地上指道:“各人都盤腿坐下吧,這地上鋪了棉被,坐上去到也舒服。”

待各人盤腳坐下,又笑道:“這麼急着跑來,是心裡不耐煩,不知道下一步怎生是好吧?”

周全斌答道:“正是。前日軍議,爺說圍城正對了敵人心思,怎地又令人挖長壘,樹木柵,那荷蘭人耗的起,咱們可耗不起啊。自帶的糧食本就不多,雖說糧船又返去運糧,可若是那荷人艦隊回來,斷了海路,這臺南百姓亦沒有什麼餘糧,只怕過上一段時間,沒有糧食,軍心必亂!到時候,咱們連跑的資本都沒有,那可如何是好?”

他話一說完,其餘軍將自是連聲贊同,張偉初時不露聲色,見各人着急,便問張鼐道:“你說說看,不圍城,如何強攻?”

張鼐吭哧了半天,方道:“我自然是沒有辦法,才這般着急,若是有了辦法,自然是要稟報的。”

張偉又環視四周,見衆將皆垂首無言,方大笑道:“破敵之策我昨日便想好了!大家不必憂心,三日之內,我必將那熱蘭遮城拿下!”

各人聞言都是又驚又喜,那周全斌忙問道:“不知道爺想的是什麼妙計,全斌怎麼想也是想不出來,請爺快賜教!”

張偉笑道:“你們可記得,我昨日曾問起火藥的事?”

見各人仍是茫然,張偉大笑道:“破敵之計,便在這火藥上!”

第66章 北伐(十)第19章 甘蔗(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六)第66章 北伐(三)第22章 新竹(下)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倭(九)第67章 激戰(六)第59章 爪哇(三)第62章 江南(二)第47章 遼東(六)第57章 試探(一)第72章 法度(三)第73章 南洋(九)第59章 爪哇(六)第11章 北港(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六)第1章 回到明末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3章 南洋(八)第68章 滅明(二)第47章 滅鄭(一)第37章 會晤(上)第70章 決戰(一)第70章 決戰(二)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4章 情動(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9章 鎮倭(四)第73章 南洋(三)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九)第59章 爪哇(七)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九)第57章 試探(四)第73章 南洋(十)第48章 滅鄭(八)第15章 臥龍(下)第72章 法度(四)第53章 造反(二)第65章 治平(六)第71章 定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10章 赴臺(上)第27章 協議(上)第73章 南洋(九)第4章 火拼(下)第68章 滅明(六)第73章 南洋(一)第48章 滅鄭(二)第30章 械鬥(中)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一)第57章 試探(五)第55章 偷襲(八)第61章 伐明(三)第73章 南洋(八)第43章 攻城(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73章 南洋(十二)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五)第48章 滅鄭(二)第33章 利炮(下)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8章 滅鄭(三)第25章 宗族(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37章 會晤(下)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六)第67章 激戰(三)第37章 會晤(下)第73章 南洋(六)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八)第48章 滅鄭(八)第17章 亂起(下)第66章 北伐(六)第49章 鎮倭(九)第49章 鎮倭(四)第69章 相峙(七)第49章 鎮倭(四)第54章 反間(一)第71章 定鼎(五)第65章 治平(一)第43章 攻城(中)第70章 決戰(三)第58章 呂宋(五)第71章 定鼎(四)第50章 和談(一)
第66章 北伐(十)第19章 甘蔗(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六)第61章 伐明(六)第66章 北伐(三)第22章 新竹(下)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倭(九)第67章 激戰(六)第59章 爪哇(三)第62章 江南(二)第47章 遼東(六)第57章 試探(一)第72章 法度(三)第73章 南洋(九)第59章 爪哇(六)第11章 北港(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7章 激戰(六)第1章 回到明末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3章 南洋(八)第68章 滅明(二)第47章 滅鄭(一)第37章 會晤(上)第70章 決戰(一)第70章 決戰(二)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4章 情動(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9章 鎮倭(四)第73章 南洋(三)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九)第59章 爪哇(七)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九)第57章 試探(四)第73章 南洋(十)第48章 滅鄭(八)第15章 臥龍(下)第72章 法度(四)第53章 造反(二)第65章 治平(六)第71章 定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10章 赴臺(上)第27章 協議(上)第73章 南洋(九)第4章 火拼(下)第68章 滅明(六)第73章 南洋(一)第48章 滅鄭(二)第30章 械鬥(中)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一)第57章 試探(五)第55章 偷襲(八)第61章 伐明(三)第73章 南洋(八)第43章 攻城(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9章 爪哇(八)第73章 南洋(十二)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5章 治平(五)第48章 滅鄭(二)第33章 利炮(下)第24章 論兵(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8章 滅鄭(三)第25章 宗族(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37章 會晤(下)第18章 平亂(下)第55章 偷襲(六)第67章 激戰(三)第37章 會晤(下)第73章 南洋(六)第45章 設縣(中)第67章 激戰(八)第48章 滅鄭(八)第17章 亂起(下)第66章 北伐(六)第49章 鎮倭(九)第49章 鎮倭(四)第69章 相峙(七)第49章 鎮倭(四)第54章 反間(一)第71章 定鼎(五)第65章 治平(一)第43章 攻城(中)第70章 決戰(三)第58章 呂宋(五)第71章 定鼎(四)第50章 和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