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寧(八)

就在張偉攜着柳如是在南京城內閒逛之時,位於盛京城外原努爾哈赤的福陵東側,皇太極只帶了十幾個侍衛,前來給自已的愛妃宸妃上香掃墓。

宸妃自去年從臺灣返回遼東之初,因皇太極延請良醫,百般保養調理;再有她回到皇太極身邊後心情大好,原本孱弱之極的身體竟一天天好將起來。皇太極看在眼裡,心中很是歡喜。每日不離宸妃左右,竟將國事和後宮的其餘嬪妃盡數拋在一邊,全不理會。

當時博爾吉特氏的正宮皇后已薨,莊妃與宸妃乃是姑侄,又是從臺灣患難同歸,雖然心中亦是泛酸,到也罷了。其餘嬪妃,再有盛京城內的親王貝勒,心中卻極是不滿。待臺灣的木刻印涮的西洋油畫一到,這盛京城內再有宮禁內外立時就是一場軒然大波。皇太極雖是極力隱瞞,哪裡抵的過有心人故意泄露,宸妃得知此事之後,病情急轉而下,不過幾天功夫,便已是奄奄一息。

此時皇太極蹲坐於宸妃墓前,看着墳塋上一株株碧綠的小草,心中悽苦之極。他只與這宸妃有着真正的夫妻感情,其餘嬪妃十餘人,或是政治而娶,或是隻爲了生理需求,哪有這宸妃纔是真正帖心之人,是真懂他的賢內助。

他雙目紅腫,已是痛哭過一場。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早已過去,現下纏繞在心頭的,只是無法割捨的思念。雖然由濃轉淡,卻更是歷久彌新,無法釋懷了。

他蹲的久了,只覺兩腳發麻,雖欲起身,竟一時站立不起。還是隨侍而來的冷僧機與索尼一左一右,將他攙扶起來。起的急了,皇太極只覺得腦子一陣發暈,竟致頭昏眼花。立直身體,略一定神,卻覺得鼻端一陣發熱,已是鼻血長流。

侍衛們連忙上前,遞上布絹讓他擦拭乾淨。皇太極心中一陣焦躁,向着索尼與冷僧機苦笑道:“這兩個月,這鼻血流的越發的多。頭老是眩暈,間或心悸。朕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啦。”

梅勒章京冷僧機乃是傳統的八旗武人,做戰勇戰,身先士卒。卻是不慣奉承說話,只時見皇太極眉宇間鬱郁之色甚重,說話也很是無精打彩,心中着急,卻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得向那索尼猛使眼色,指望這個內院啓心郎能夠化解皇帝心中的鬱結。

索尼也是心中着急,卻知道此時等閒言語都無法觸動皇太極,短短一瞬間心裡已是轉個七八個念頭,那額頭上早就是大滴的汗珠滾落下來。

待扶着皇太極略走幾步,腦中如電光火石般的一閃,竟突然得了一個好主意。因向皇太極款款言道:“皇上,您可得保重身體。聽說那張偉最近正在江南大興土木,招兵買馬,修建馳道。看樣子,他是準備和咱們大幹一場啦!”

皇太極亦是得了消息,這些都是冒險在遼東做皮貨人蔘生意的商人透露。雖不準確,張偉加強軍隊,修建大路以備調動士卒,這卻是瞞不了人的。

此時聽索尼一說,他便思索道:“他此時大舉募兵,決不是爲了北方的明國軍隊。他的十幾萬軍隊,戰力確是非凡。當年襲遼,咱們僥倖得脫性命的旗兵早就有言在先,張偉漢軍的火力甚猛,打起仗來也能拼命!北方雖然還有幾十萬明軍,不是他的對手!”

說到此時,他已是精神大振,甩脫索尼與冷僧機攙扶他的雙手,負手大步而行,邊走邊向兩人笑道:“這小子,當年來遼東時,我竟是小瞧了他!明國的人,大半是一副君子模樣。有本事的,更是鼻孔朝天,傲氣逼人。那沒本事的,纔是一副小人嘴臉。那個張偉,當年在遼東時,滿嘴的銀子金子,我雖覺得他不是凡品,到也沒有覺得怎樣。嘿,現如今,他竟成了我第一大敵。”

索尼向前急趨幾句,隨着皇太極的話頭皺眉道:“當日我與佟養性去臺灣時,看到的治政、商貿、官府百姓,都是一派興盛模樣。張偉治臺,不過六七年光景就弄出那麼大的局面。行軍打仗,都是謀定而後動,以獅博兔似的兇猛,勿要一擊必中,決不行險。”

皇太極聞言,扭頭向他讚道:“索尼的見識不錯,別的也罷了。這張偉如何打仗興軍,你算是看出來了。我這幾年,將張偉平臺滅鄭,徵明伐倭的戰事都精研過一番,他打仗確是如此。多半是依仗兵精炮利,或是人數佔優,或是火器犀利,平平實實而戰,穩重向前,甚少犯錯。不過,也沒有什麼奇計妙思。”

見冷僧機若有所思,面露輕視之色,皇太極又道:“別以爲人家不通戰略,實則他這樣的打法,是最好不過。他治理有長才,急略非所長。那麼揚長避短,以強擊弱,這是容易的事?你明知他這麼平實推來,可你非擋不可,必擋不住,這就是本事!”

他縱聲大笑,引領着衆人翻身上馬,用馬鞭指着大淩河方向大聲道:“走吧。咱們去把大淩河攻下來,然後我親自領兵,越興安嶺直攻林丹汗那狗頭,打跨了他,就可以直入北京,佔了北方,咱們和張偉那小子一較雄長吧!”

十幾人騎馬急馳,過盛京城下,彙集了由大淩河前線返回的上三旗精兵之後,一路向前,再不停歇。

歷來八旗出兵做戰,時間久了戰事不息,則以各旗輪換回防休整,以恢復戰力。剩下的各旗兵,也基本上能保證圍城或是阻敵之用。皇太極圍大淩河,原以爲必定是一夕而下,那張春不過是少府卿,從未經歷過邊事戰爭,城內不過幾千遼東兵馬,班軍早就潰於城外,只需攻上幾次,還不是手到擒來?

誰知祖大壽等人來援,將寧遠副將何國綱留在城內,收集整編兵馬,拼死抵敵,城頭早有先期運來的十幾門紅衣大炮,一遇攻城便拼命轟擊,八旗兵野戰無甚損傷,攻城時猛攻不下,到是死傷慘重。因不想在這大淩河城下損失過大,寧遠亦已順利拿下,錦州也圍的水桶也似。明廷雖是着急,但趙率教早就領兵到了川陝,縱是回援也於事無補。江北兵馬並不敢大股回調,守江必守準,明軍佔了準北之地還能防着漢軍直入山東、畿輔,若是防禦空虛,無兵可守,只怕不能收復南京,連北京亦不能保。權衡利弊之下,崇禎也只好祈求上蒼保佑,那祖大壽等人能在關內多拖一段時間了。

急不能下,皇太極又需養精蓄銳,準備遠赴草原攻伐察哈爾部蒙古。無奈之下,只得令滿州八旗輪休,蒙古和漢軍八旗分別圍住錦州和大淩河,待滿州八旗歇息過來,往攻堅城。滿漢八旗再行休整。

待皇太極趕到大淩河城下,早有留守的滿蒙漢八旗將佐們迎了上來。請安問好之後,早有昂幫章京佟養性上前奏道:“皇上,咱們仿製的紅衣大炮四十門,已經着人運來前線,就等着您下令之後,就可轟擊城池了。”

皇太極聽了大喜,向佟養性讚道:“這真是再好不過!以前只有漢人們有大炮,倚着堅城利炮擋住咱們滿人的鐵騎,現下咱們也有了炮,卻待看如何!”

一時間漢軍炮手們得了命令,將四十門仿歐式的紅衣大炮推上前來,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不遠處的大淩河城。校準、填藥、裝彈之後,便依次開火射擊。城頭明軍實料不到滿人竟然也有大炮,雖然第一撥射的準頭不足,大半纏丸都落在城下,或是直飛過去,給城頭明軍造成的損傷委不足道。但城下的滿人齊聲歡呼,歡喜大叫;城頭的明軍驚慌失措,膽寒不已。幾次炮擊過後,城內的明軍士氣直挫,敗局已然不可挽回。

皇太極心中欣喜若狂,他對明軍自然是不屑一顧,對張偉的漢軍卻甚是忌憚。他自詡滿人的騎射不會比漢軍的火槍兵差,甚至在機動性的勇猛還有過之,但漢軍動輒是數以百計的火炮上前,對敵軍進行覆蓋性的射擊,卻一直是他心中的夢魘。雖然在臣子面前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但經常在夢中夢到八旗騎兵被漢軍炮火壓制,成片的騎兵沒有衝到敵前,便被火炮轟上天去。驚醒之後,雖是苦惱萬分,卻也是全無辦法。

直到此時,眼見已方也鑄成了幾十門火炮,只需全收關內遼土,重用懂得鑄炮的漢人,再修好那些俘來有明朝大炮,那麼八旗也可以擁有成建制的炮兵,到時候,還有何懼?他不知道漢軍的火炮早經改良,比之佟養性所鑄之炮射程更遠,更準,火藥威力也更加的大。是以心中躊躇滿志,只覺天下再無敵手。

將指揮炮兵的佟養性叫了回來,皇太極向他笑道:“昂邦章京辛苦,朕心甚慰!命爾爲固山貝子,授給精奇尼哈哈番世職!”

佟養性此時鬚髮皆白,已然是花甲老人,自身的功名利祿早已不放心上。他是遼東開原人,努兒哈赤初起兵時,便已跟隨左右。初授三等副將,後升至二等總兵,又娶了格格,成爲額附。整個家族利益早與滿人聯在一起,李永芳死後,他受命總理遼東漢人事物,成爲八旗正藍旗的旗主。自張偉攻遼之後,滿人甚重火炮,比當日受挫寧遠城下更是急迫。他是漢人首領,便在歷年俘獲和投誠的漢人中尋找能鑄炮的好手,日夜不停的試鑄研發,終於在今時此地成功。授他爲貝子到也罷了,到是給了精奇尼哈哈番的世職,委實令這個自忖時日不多的老頭欣喜不已。

他這邊頌聖感激,皇太極也不以爲意。既然已有大炮,城內軍心已亂,正好要趁着此時攻城。於是下令調兵,準備鐵頭車、雲梯等攻城器械。又命炮兵準備,再行轟擊一陣後,便要命大軍攻城。

正準備間,卻見城內孤單單射出一箭,前面的八旗將士大罵幾聲,便待回擊。皇太極心中一動,阻道:“不必,那必是城內有消息出來,撿過來!”

射邊的親兵縱馬上前,命小兵撿了過來,親手奉於皇帝。

皇太極見箭桿上附有絲帛,已是忍不住嘴角帶笑,心知必定是城內抵受不住壓力,要與他談判投降條件。

他精通漢文,自然無需翻譯,自已看了幾眼,已知大意。這城內漢人慾降,卻又害怕滿人加害,要討皇太極的一紙文書保命。

因下令道:“給他們回射箭書進去,就說只要願降,朕視同滿蒙八旗一般,都是朕之赤子,有人敢加害,朕必不饒!”

兩邊箭來箭往,終令城內漢人放心。突然間城內大開,成羣結隊的明軍將士灰頭土臉的行將出來,在滿人的監視下先行放下武器,一隊隊排列整齊,在城下箕坐等候處置。適才兩邊還是生死大敵,此時眼見一個個長象兇橫的滿人持刀弄劍的站於身側,各明軍手無寸鐵,心中難免驚慌。好在皇太極從不殺俘,對投降漢人甚是禮遇,這些兵士都是遼人,盡皆知曉,是以雖慌不亂,到也不是如何害怕。

先是小兵出來,然後便是城內的守將次第而出,依次是副將劉良臣、劉武、參將孫定遼、張存仁等,一個個背縛雙手,自已捆綁了行至皇太極馬前,依次跪下,齊聲道:“臣等死罪,抗拒天兵。”

皇太極在馬上一笑,跳下馬來,將各人依次扶起,詢問姓名,好生撫慰。又問道:“城內主將,據我所知是明朝的少府寺卿張春,武將之首是寧遠副將何可剛,怎麼他二人不見蹤影?”

見衆將面露愧色,皇太極已是心中有數,因問道:“怎麼,這倆人不願意投降麼?那也不打緊,請他們出來,我與他們好生談談。若實在不降,不想做官了,做老百姓也是可以的。”

第50章 和談(三)第25章 宗族(上)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2章 圍城(下)第73章 南洋(五)第15章 臥龍(上)第61章 伐明(七)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7章 激戰(二)第62章 江南(一)第69章 相峙(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九)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33章 利炮(上)第73章 南洋(三)第55章 偷襲(二)第65章 治平(三)第24章 論兵(上)第63章 倭亂(十)第55章 偷襲(五)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3章 赴閩(上)第16章 綁架(上)第73章 南洋(三)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三第27章 協議(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七第64章 關寧(八)第32章 堅船第8章 宴客(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21章 招兵(下)第62章 江南(四)第61章 伐明(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八)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7章 激戰(二)第47章 遼東(十)第66章 北伐(三)第59章 爪哇(三)第15章 臥龍(上)第69章 相峙(六)第66章 北伐(七)第58章 呂宋(一)第28章 保甲(中)第32章 堅船第17章 亂起(上)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4章 關寧(三)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四)第70章 決戰(三)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八)第47章 滅鄭(一)第62章 江南(八)第57章 試探(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一)第70章 決戰(五)第69章 相峙(五)第58章 呂宋(三)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6章 制約(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25章 宗族(下)第42章 圍城(上)第47章 滅鄭(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9章 爪哇(三)第46章 制約(上)第62章 江南(七)第2章 獲救第58章 呂宋(五)第63章 倭亂(八)第60章 鼎革五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三)第64章 關寧(九)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四)第59章 爪哇(四)第64章 關寧(七)第58章 呂宋(四)
第50章 和談(三)第25章 宗族(上)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2章 圍城(下)第73章 南洋(五)第15章 臥龍(上)第61章 伐明(七)第42章 圍城(上)第70章 決戰(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7章 激戰(二)第62章 江南(一)第69章 相峙(四)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九)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33章 利炮(上)第73章 南洋(三)第55章 偷襲(二)第65章 治平(三)第24章 論兵(上)第63章 倭亂(十)第55章 偷襲(五)第67章 激戰(十一)第13章 赴閩(上)第16章 綁架(上)第73章 南洋(三)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三第27章 協議(下)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七第64章 關寧(八)第32章 堅船第8章 宴客(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21章 招兵(下)第62章 江南(四)第61章 伐明(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八)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7章 激戰(二)第47章 遼東(十)第66章 北伐(三)第59章 爪哇(三)第15章 臥龍(上)第69章 相峙(六)第66章 北伐(七)第58章 呂宋(一)第28章 保甲(中)第32章 堅船第17章 亂起(上)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4章 關寧(三)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四)第70章 決戰(三)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八)第47章 滅鄭(一)第62章 江南(八)第57章 試探(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一)第70章 決戰(五)第69章 相峙(五)第58章 呂宋(三)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6章 制約(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25章 宗族(下)第42章 圍城(上)第47章 滅鄭(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9章 爪哇(三)第46章 制約(上)第62章 江南(七)第2章 獲救第58章 呂宋(五)第63章 倭亂(八)第60章 鼎革五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三)第64章 關寧(九)第63章 倭亂(四)第63章 倭亂(四)第59章 爪哇(四)第64章 關寧(七)第58章 呂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