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洋(三)

他只輕叩數下,就聽得裡面傳來腳步聲音,待聽到內裡木門銅搭扣被輕輕拿起,李巖料想是其弟過來,便以責備的語氣輕聲道:“你現下怎麼如何拿大,究竟什麼事體,派人催我過來?”

卻聽得開門那人笑道:“林泉兄好大火氣。可是很少坐船,有些頭暈麼?”

李巖定睛一看,卻原來是漢軍水師將軍黃龍笑吟吟站在自已眼前。見他發呆,黃龍躬身一揖,又向他笑道:“林泉兄,遼東一別足有半年多,一向安好?”

忙亦躬身施禮,李巖亦笑道:“老兄怎地不在旗艦上指揮水師,卻跑到二弟這裡?可是有軍務要商議,若是如此,巖先請告退。”

“不必。原本這機密軍務不該請老兄前來,不過陛下知道老兄亦在船上後,親命人過來傳旨,我們着手之事,可請林泉兄一同參詳實施,不必隱瞞。”

李巖知道所謂“請”他一起,多半是客套之辭。想必是皇帝知道他在船隊之中,有旨意命他一起辦事。帝命既下,做臣子的自然不能抗命。

因笑道:“既然如此,弟隨着諸位一同參詳。只是弟雖然曾在陸上做戰,海戰卻是分毫不通,若是胡言之處,諸君不要失望責怪纔好。”

他們邊說邊行,早已過了艙室甬道,李巖一眼望去,只見除了其弟李侔正在親手懸掛海圖,其餘十餘名漢軍陸軍及水師的將軍、衛尉、校尉等高級軍官環列周圍,雙手搭膝,房間之內鴉雀無聲。見自已隨着黃龍進來,其間有些軍官在遼東征戰時曾經相識,交情甚好,此時亦不過點首致意。

他心中明白,定是有什麼機密軍務交辦下來。是以各人在開航不久,還未入海,便已齊集於此,一同商議。他心中掂綴道:“莫不是陛下意欲在沿途用兵征戰?這樣雖然可收出奇不意之效,卻不免落人口實,有失天朝上國的信義仁德的形象。雖則這些不過是腐儒所見,然則國家受人崇敬和受人懷疑鄙視,在海外行事的效果可大大不同。”

卻也難怪李巖這樣的機變不拘泥之人都有這般的懷疑,中國曆朝政府,對待藩屬和海外貢國都是以仁義爲先,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儘量滿足對方的要求,方能顯的中國是天朝上國,不以外國的土地珍寶爲念。隋煬帝曾經下令在京師數十里內懸掛絲綢錦緞,唐朝時曾經包養所有的海外使者衣食,明朝政府船隊出海,或是海外有堪合貿易,政府都寧願賠錢,也要讓這些蠻夷交口稱頌,歡呼而去,方能顯的中華上國地大物博,中國大皇帝仁德博愛。

就是到了近代現代,中國政府仍然有這種以大撫小之舉。以不現實之態度,傾人民之財力,意圖邀好鄰國,實則霸權國家以實力說話,反而讓人敬畏不敢冒犯。以銀錢邀好這樣的舉措,不過讓人以爲中國人軟弱好欺,日後更加變本加厲罷了。

李巖滿腹心事,一時間默然不語。待李侔將木圖掛好,也不同李巖說話,只向着兄長一笑,便張口道:“依陛下聖諭所命,使團船隊過南洋境時,相機處斷,將葡萄牙並荷蘭人逐出南洋。”

他手指木圖,向諸將道:“咱們出了江口,下海之後由一路往南,至瓊州府補充停泊,然而一路由萬里石塘過石星石塘、曾母羣礁,直至巴達維亞方纔停歇。陛下有命,要咱們趁着在南洋停歇的時間,與司聞曹的高大人一同起事動手,或是先將爪哇全島拿下,或是先與荷蘭人虛與委蛇,甚至藉助其力,攻下馬六甲城,奪取海口。”

說到此處,李侔掃視全場,與會諸將皆已是歷經蒼海成了精的人物,如何不知道他目光所至的含意所在?

因各自點頭,俱沉聲道:“末將等絕不敢有所泄露,以致貽誤軍機。”

李侔冷哼一聲,接口道:“不是李侔我信不過大夥,實在是此事幹系甚大,委實小視不得。陛下在我臨行前,特意交待。不但是動手前要小心謹慎,不使消息走漏,就是得手之後,亦需緊守其秘,終身不得外泄。”

他眼露寒光,厲聲道:“若是有人敢泄露此事,陛下定然取及首級,流放其全家老弱!各位回去之後,亦需提點下屬,此事乃是國家絕密,不但不能與外人說,就是家人父母,亦不可言。諸位,可記住了?”

“是,末將等謹遵將令,決不敢泄露軍中機密!”

李侔頹然吐氣,回身坐到李巖身邊,向他微笑道:“大哥,適才怠慢你了,不要生我的氣纔好。”

李巖低聲道:“這事不必再說。到是攻略南洋,陛下用意自然是出其不意,以使團的力量順道解決,比專門調兵過去好上許多,可收出奇不意之效。只是,此事具體如何來做,卻很教人爲難。”

說到此事,他不禁沉吟道:“咱們雖然是使團,那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又能放心不理會?他們均是色目人,雖然分爲小國攻伐不休,遇着外來強敵,是否會抱成一團一共御外,卻也難說。”

“我亦向陛下提起此事。陛下笑道:當年英國人還聯合朕打荷蘭人,他們爭奪海外殖民,爭奪土地和黃金時,不會想起自已都是所謂的上帝子民的。到是中國有了壓倒他們全數的力量,打的他們一路逃回老家,還能兵指歐洲之時,沒準他們會抱成團和咱們鬥。”

見李巖似信非信,李侔不禁笑道:“大哥,你只看到他們是一樣的高鼻藍眼金髮,卻忘了戰國之時,六國眼看他國被秦國所滅,卻只覺得舒心快意?利之所趨,別的都是虛妄!”

他兄弟二人小聲說話,那陳貞慧知道現下是自已的手尾,苦着臉站起身來,向諸將道:“接近敵方一事,諸位將軍不必憂慮。陛下早前就有使團動身,與南洋諸國聯絡。荷蘭與英國戰後實力大損,之前和咱們關係尚好,自然不敢難爲。那葡國現下隨着母國西班牙與法國交戰,再加上原本就是小國,雖然和咱們素有仇怨,不過力量太過單薄。前一陣子,咱們把他們趕出澳門,這些人也是滿腹怨氣,不過半個虛屁也沒有敢放!”

衆將原以爲他是文人,說話必定斯斯文文,子曰詩云駢四驪六一通。誰料這個滿嘴大鬍子的文人長官,說起話來卻也是如同軍人一般粗豪不羈,衆將官一時間對他映象大好,待聽他說到最後,便各自咧嘴大笑,均道:“當時陛下派了幾千人的漢軍過去,澳門葡兵不過數百,和咱們鬥,不是拿雞蛋撞石頭麼!”

陳貞慧心中雖然不很喜歡武人,見衆將歡喜,便亦隨之同笑,待諸將安靜下來,他又道:“是以此次咱們大漢船隊過境,葡人雖掌握馬六甲城,在彼處有戰艦數十,卻也並不敢和我們爲難。陛下使臣一至,葡人便滿嘴答應,願意讓咱們安然過境。嘿,我猜那葡人總督心中害怕,巴不得咱們早些過去纔好。”

說到此處,他又將漢朝與南洋諸國,包括與東馬島上的馬來土人所建立的柔佛、馬來王國、爪哇島上萬丹國的投效文書、與馬打藍國的協議草約,還有同蘇島上亞齊、巨港諸國的聯合協議等等,他均是一同念將出來。這些大多是官樣文章,左右不過是停泊時日,約束士卒,以優惠價格出售貨物,對方亦提供漢朝所需要的糧食清水,爲漢朝船隊提供一切便利等等。此類文書枯躁無味,聽的衆將直覺得乏困,更有幾個忍不住打起呵欠來。

李巖卻聽的入神,待陳貞慧堪堪說完,便向他問道:“那萬丹國也罷了,那個馬打藍國卻很有些麻煩,其約之上很有些桀驁不馴之辭。什麼漢人若是在島上做亂,需被當地官府處置,上岸之時,不得超過百人一隊,不得攜帶武器。”

說到這裡,他冷笑道:“我決意赴呂宋前,曾經心打探過南洋諸國情形。那馬打藍和萬丹,甚至是什麼馬來國、柔佛,都曾經是麻喏巴歇帝國治下。兩百年前,這帝國內亂,他們才分裂開來。現下各國中除了亞齊一國強盛,曾經挫敗葡人入侵,甚至曾遠征馬六甲,欲與葡人決一死戰之外,其餘諸國皆碌碌無爲,甘爲洋夷效力。那馬打藍是回回國,聽說他們的先輩國王,還是從咱們中國雲南漂洋過海而去,現下居然甘心爲荷蘭人做鷹犬,整個國家淪爲人家附庸,居然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這個國家,當真是可笑可曬!”

他說的這些,陳貞慧卻是私毫不懂。在他奉帝命出使之前,他只是知道這些年海外有些大鼻子藍眼睛的色目人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善火器,愛經商。至於有幾個國家,有什麼特色,卻是絲毫不懂。一直到上船前夕,他還是在幾個通事官的輔導下學習歐洲的政治地理知識,正在感慨天下之大。待此時討論起南洋局勢,他滿腦子裡還是當年蘇碌國等幾個南洋國家的國王來到中國,甚至死在中國的盛世異事,至於那些國家在哪裡,現叫何名,是否亡國,他卻是一點也不知曉了。因見李巖向他說話,他瞠目結舌,一時竟答不上話。過了半響,方吭吭哧哧答道:“或者是荷人中有能治國者,這馬打藍國上下服膺,也是有的。”

李侔知他在此事上並不知首尾,忙接話道:“此事陳大人有些誤會,其實並非如此。荷人自從在南洋成立公司,每日掠奪當地特產貨物,轉運倒賣,大興貿易。成船的金銀由當地流回本國,而爪哇島上的土民卻日漸貧困。只是這幾個土人國家,都是孱弱無能,國王沒有權力,大臣們橫行不法,宗族勢力和宗教長老的權威甚至在國家之上。由於這般,國家被外人盤距掌握,各個勢力只顧着打壓對方,卻根本不理國事如何。其實,咱們的前明,亦是如此。眼看天下流賊日甚,關外後金虎視眈眈,卻一心黨爭,不問國事,這豈不是一樣!”

見陳貞慧臉紅過耳,李侔忙改口道:“馬打藍對天朝如此不恭,其實也是因爲荷人居心叵測,用心不良,在其中挑撥的原故。當地漢人足有四五十萬人,都是歷年由內地閩粵兩省而去,時日久的,都足有三四百年。本來漢人與當地土人相處甚好,並無矛盾。待那些回子掌權之後,不事生產,卻眼紅漢人能幹,嫉妒漢人有錢。正好荷人一來,從中播弄,故意扶持漢人,將釀酒、賣茶、理髮、修鞋等生意壟斷給漢人來做,土人能做的也不允准。這些年下來,漢人越來越富,土人越發貧困。兩邊矛盾越來越深,現下已如同乾柴烈火,一觸即燃。若不是陛下銳意洗涮前朝積弊,心向南洋,建造大艦下海,又在呂宋屠戮西班牙人,只怕那些荷人早就利用土人與漢人的矛盾,使得兩邊互鬥,漢人吃虧了,他再回頭壓土人。又能使漢人實力削弱,又能使土人加重對漢人仇恨,如此下去,荷人便可常保在爪哇的強權統治,無有憂慮矣。”

李巖因感慨道:“陛下當年在呂宋殺的血流成河,有不少呆子說陛下心地太狠,不應如此。殊不料呂宋一事,不知道救了多少南洋漢人的性命呢!”

“正是如此。現下漢人與那些回子越鬥越兇,荷人此時卻嚇的縮住手腳,不敢故意爲難漢人。所以改弦更張,雖然不敢太爲難漢人,卻也將一些特權慢慢回收,使得土人對漢人惡感稍稍收斂。雖然如此,仇怨積的久了,一時之間難以扭轉。陛下派高傑大人過去,就是要從中設法。只是漢人柔懦已久,高大人在那裡百般設法,卻沒有漢人敢出來鬧事。縱有小小風浪,亦是瞬息間被荷人壓住。有這些原故在,那個馬打藍國能對咱們好言好語,盛情招待麼。”

一衆將軍待李侔說完,便攘臂大呼道:“荷人在南洋縱然有些力量,卻亦不足與漢朝大軍相抗。既然那些土人如此不識好歹,咱們就一股腦兒殺將過去,殺它個屍橫遍野,只怕就好了!”

李巖搖頭道:“我料陛下必定不願如此,這樣動起刀兵,於漢朝聲名有損。最好還是從中挑撥,利用南洋漢人之力纔好。”

第62章 江南(四)第14章 情動(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8章 呂宋(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3章 出海第31章 立威(下)第57章 試探(三)第53章 造反(一)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六)第68章 滅明(一)第38章 歸附(下)第61章 伐明(九)第66章 北伐(八)第73章 南洋(十二)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七)第64章 關寧(四)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9章 鎮倭(一)第63章 倭亂(一)第64章 關寧(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8章 滅明(二)第71章 定鼎(七)第73章 南洋(八)第70章 決戰(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23章 閱兵(上)第69章 相峙(四)第67章 激戰(六)第27章 協議(下)第49章 鎮倭(一)第57章 試探(三)第13章 赴閩(下)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2章 圍城(上)第73章 南洋(三)第59章 爪哇(五)第34章 開礦(下)第49章 鎮倭(九)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一)第62章 江南(四)第73章 南洋(十二)第21章 招兵(上)第63章 倭亂(三)第71章 定鼎(五)第67章 激戰(六)第30章 械鬥(上)第19章 甘蔗(上)第10章 赴臺(下)第26章 亂局(上)第37章 會晤(上)第21章 招兵(上)第44章 定臺(下)第29章 官學(中)第63章 倭亂(七)第72章 法度(一)第37章 會晤(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6章 北伐(三)第10章 赴臺(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8章 滅明(三)第59章 爪哇(七)第66章 北伐(十)第9章 爭拗(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8章 歸附(上)第54章 反間(三)第62章 江南(四)第71章 定鼎(七)第63章 倭亂(四)第59章 爪哇(七)第49章 鎮倭(九)第70章 決戰(二)第65章 治平(八)第67章 激戰(八)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一)第6章 結交(上)第37章 會晤(中)第47章 遼東(十一)第11章 北港(上)第67章 激戰(六)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6章 亂局(上)第40章 出兵(上)第66章 北伐(一)第10章 赴臺(上)第47章 遼東(八)第73章 南洋(四)第65章 治平(二)第50章 和談(一)
第62章 江南(四)第14章 情動(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58章 呂宋(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3章 出海第31章 立威(下)第57章 試探(三)第53章 造反(一)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六)第68章 滅明(一)第38章 歸附(下)第61章 伐明(九)第66章 北伐(八)第73章 南洋(十二)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七)第64章 關寧(四)第49章 鎮倭(十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49章 鎮倭(一)第63章 倭亂(一)第64章 關寧(三)第20章 會議(上)第68章 滅明(二)第71章 定鼎(七)第73章 南洋(八)第70章 決戰(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23章 閱兵(上)第69章 相峙(四)第67章 激戰(六)第27章 協議(下)第49章 鎮倭(一)第57章 試探(三)第13章 赴閩(下)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2章 圍城(上)第73章 南洋(三)第59章 爪哇(五)第34章 開礦(下)第49章 鎮倭(九)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一)第62章 江南(四)第73章 南洋(十二)第21章 招兵(上)第63章 倭亂(三)第71章 定鼎(五)第67章 激戰(六)第30章 械鬥(上)第19章 甘蔗(上)第10章 赴臺(下)第26章 亂局(上)第37章 會晤(上)第21章 招兵(上)第44章 定臺(下)第29章 官學(中)第63章 倭亂(七)第72章 法度(一)第37章 會晤(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6章 北伐(三)第10章 赴臺(下)第59章 爪哇(八)第68章 滅明(三)第59章 爪哇(七)第66章 北伐(十)第9章 爭拗(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8章 歸附(上)第54章 反間(三)第62章 江南(四)第71章 定鼎(七)第63章 倭亂(四)第59章 爪哇(七)第49章 鎮倭(九)第70章 決戰(二)第65章 治平(八)第67章 激戰(八)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一)第6章 結交(上)第37章 會晤(中)第47章 遼東(十一)第11章 北港(上)第67章 激戰(六)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一)第26章 亂局(上)第40章 出兵(上)第66章 北伐(一)第10章 赴臺(上)第47章 遼東(八)第73章 南洋(四)第65章 治平(二)第50章 和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