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治平(八)

說到此處,各老夫子並那些青年才俊們盡皆讚歎,稱頌不已。雖然吳應箕就不相信張偉如此虛已納諫,只覺得他威嚴霸道,哪裡有半分盛世之主待人以誠的風範?卻只是悶在肚裡,不敢做聲。此時若說了出來,煞風景不說,還容易流傳到張偉耳中,有不可測的深禍。

還是在臺灣之時,他已知道張偉屬下司聞曹的那些細作暗探的厲害。他們多半化身爲奴僕、茶客、夥計,專門在陰私中窺探官員隱私。因顧忌特務政治恐傷士大夫之心,到是不給這些人捕人拿人的權力。縱是如此,由臺灣出來的文臣武將也是對高傑屬下的司聞曹甚是忌憚。

在前後左右偷瞄幾眼,這花廳內侍立的青衣小廝、酒娘,那慈眉善目,肚大腰圓的廚子,還有應承的老鴇,彈曲的妓女,雖一個個似模似樣,全無毛病,這吳應箕卻只覺得個個可疑。心中自危,因不敢再多說話,只低了頭喝起悶酒來。

實則他草木皆兵,張偉令高傑弄起來的司聞曹哪有如許能力。那幾百個暗探細作,多半到是在打探明朝和滿清虛實,饒是如此,仍是不敷使用。至於用來監視臣工,原本是定臺之初的不得已之舉。此時各部、地方都有各系各派的官員任職,有漢軍各衛各廂衛分別彈壓地方,又放開言論,興辦報紙,哪裡還有閒情四處派出細作,收羅官員和士人的言行。

這吳應箕噤若寒蟬,不敢言聲,只是低頭喝起悶酒。卻聽徐光啓等人一直讚道:“此舉甚有君人度量,明皇自孝宗後,再無此舉。”

酒足飯飽之後,各人都按劍而出,下船之後,各人長揖做禮,正欲分手。卻突圍不遠處傳來一陣馬蹄響動,沿途正在遊樂閒逛的行人盡皆急忙讓開道路。待蹄聲稍近一些,便可見是一隊漢軍飛騎士卒飛奔而來。

眼見他們肆無忌憚,在鬧市打馬狂奔,徐光啓等人立時沉了臉。待那隊漢軍奔到眼前,還不待他們說話,徐光啓便怒喝道:“你們是哪個帶的兵,怎麼敢如此跋扈不法!這鬧市之中行人甚多,若是踢傷踩傷了人,或是撞壞人的東西,你們該當如何?”

那帶隊的乃是宮內的宿衛果尉,因奉有緊急公務,便在這秦準鬧市打馬狂奔,心中正是得意。卻被這老頭一通訓斥,心中雖是不服,看他模樣到是個讀書士人,戴頭巾,佩劍,正是張偉新制士人衣着。卻也不敢得罪,只得翻身下馬,向徐光啓行了一禮,方道:“咱是有緊急公務,怠慢不得,是以才這樣,平時並不敢如此。”

他雖粗鄙,禮數到也周到。徐光啓因柱着拐慢慢踱到他身邊,皺眉問道:“什麼緊急公務,莫非是南京周遭要有戰事麼?”

回頭向孫元化道:“快隨他去,想必是來尋你前去商議軍情。”

孫元化正待上前,卻聽得那果尉又道:“咱不是來尋孫大人,咱是來尋陳貞慧陳老爺的。”

張目一望,卻正看到喝的紅頭漲臉的陳貞慧站在人羣中,那果尉正歸他管,因急忙上前施了一禮,稟道:“陳老爺,奉漢王和校尉大人的令,前來傳您入宮。”

“呃,這會子能有什麼急務。多半是內廷有什麼新的舉措,召我前去交待。老羅,我一會子隨你過去就是。”

見陳貞慧並不以爲意,顯是酒意上來,不甚明白。因急道:“陳老爺,請你速去!城外文官和統江南征召的外派官員,昨夜就已在碼頭等候;就等着城內的諸位老爺匯齊,便是按名冊拿人,送往港口開船起航!”

此語一出,原本渾不在意的各人立時驚醒,忙七嘴八舌問道:“拿人,拿什麼人?又捕往何處去?”

因見陳貞慧亦隨着衆人問個不休,那果尉急的無法,額角上沁出大滴的汗珠來,因頓足急道:“諸位,咱只是小小的果尉,知道什麼!只知道統江南幾天前就開始捕人,送上船去發配呂宋。今兒輪到南京城內開始拿人,人一拿齊,即刻上船,由各位老爺們帶着護衛看押。陳老爺,不必再問了,誤了漢王的事,你其罪非小!”

陳貞慧此時已是酒醒,連打了幾個酒呃,也顧不上不雅,還連帶着噴了幾下酒屁,弄的吳應箕等人皺眉躲避不迭,急衝衝跑徐光啓等人身前,躬身施一禮,一迭聲道:“諸位前輩,小子失禮,王命在身無法恭送各老師了。”

徐光啓到底是有了年紀的人,吃不住這麼着一鬧,此時已覺得頗是頭暈,見陳貞慧來辭,忙吩咐道:“快去,耽擱了漢王差使可不是玩的。”

陳貞慧急忙翻身上馬,卻是軟了腳,幾次三番的爬不上去。他原是個斯文書生,原本除了手中執一把摺扇再無別物,此時腰間佩劍,飾銅製魚符,內廷行走腰牌等物,這些統是沉澱澱的重傢什,此時他又心慌意亂,手忙腳亂,一時半會竟爬不上去。到底還是旁邊的小兵在他屁股上推了一把,這才翻身上馬,只向孫元化等人略一拱手,便立時打馬而去。

徐光啓等人看他帶着那幾個宿衛絕塵而去,一時竟呆在街心。正不知如何是好,卻又見不遠處傳來鑼聲,有人叫道:“所有閒雜人等,一律禁止於街市行走。丑時之始,禁官民人等出門。”

各人面面相覷,知道這便是南京自歸張偉治下,除了攻城之後的那幾夜,到還是頭一回下宵禁令。因都是官身,到也不怕,尋了那聲音轉過街角,只見那大街左側的照壁上掛了一盞燈籠,上書:“曉諭:漢王有諭,照得軍民人等知曉,前番拿捕閹黨、貪墨官吏並犯法宗室,抄沒家產。孤本以寬仁相待,曉諭爾等在家閒住,不得來往勾結,陰謀不軌。今據都察院查察,邇來此等人家多有陰私來往,圖謀謀反情事,孤原欲一體擒拿,依例問罪。茲念上天有好生之德,今諭令漢軍並各處該管衙門將爾等一體擒拿,解送呂宋,交由當地官員好生看管,不體生亂,此令。”

吳應箕小聲唸完,已覺得小腿發軟。當時的中國人不是貧苦到了極點,都絕無背景離鄉之事。一直到十九世紀,去美國的華人還有攢錢請郵政公司送屍體回鄉安葬之事。華人對葉落歸根,老死不離鄉土的執念,可見一斑。這呂宋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乃是去萬里之遙的蠻夷之國,荒涼困苦到了極點的地方。若是被強迫送將過去,無衣無食,無有田土房屋,又身處萬里之外的蠻荒,當真還不如一刀殺了的痛快。

因想起自已被幾個東林黨的知交好友慫恿,一時不合上了條陳反對張偉立妃一事。原本是要藉助清流之力,與張偉打打擂臺,想着張偉是以明君自居,想來不會連萬曆皇帝亦不如,此時不但可博得清名,還斷無危險可言。誰料張偉突發奇招,以立御史臺一事取消了給事中一職,是以他名沒有博到,到是把官兒瞬間丟掉。現下只是以前給事中的身份在家中冠帶閒居,等候朝廷徵召。但他自已到是心知肚明,知道自已縱是心有公意,結黨以抗張偉一事卻甚難得其原諒。他深夜自問,爲何要行此事,想來想去,卻原來還是心底最深處覺得張偉乃是得位不正的反賊!

懷了這個念頭,每常便不敢說話,唯恐不提防間將這話說出,那便立時是毀家的大禍!雖惕厲提防,到底是心裡有鬼,此時一見這個文告,心底的擔憂立時涌將起來。雖然那曉諭上只是說貪官並宗室等家被拿,他卻很是害怕張偉命人順手將這些曾經與他爲難,並在坊間四處散播不利於統治的儒生們一體擒拿了,全家老小送到那呂宋國去,名義上是有好生之德,卻是比全家抄斬更狠上一些。

心中害怕之極,只覺得眼前人影晃動,好似是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們就站在他家宅前,吆喝着將一家老小並數驅逐出府。猛打了幾個寒戰,向身旁諸人急道:“既然漢王下令宵禁,晚生得早些回去,這便向各位老先生辭行。”

各人知他心思,也不便攔阻,目送他回去之後。顧炎武因向徐光啓冷笑道:“適才還說到漢王以寬仁爲政,誰料現下就鬧這麼一出!老公祖,此事你得說話纔是。”

徐光啓心中對將這麼多人發配呂宋也着實不滿,因慨然道:“說不得,拼着我這張老臉,明日求見漢王,問問到底是怎麼個章程!”

又轉頭目視孫元化,向他道:“你怎麼說?”

孫元化原對這些政治陰謀之事全無興趣,他只覺得自已安份守法,一心爲漢王研製火器,任是甚麼事也落不到他頭上,是以委實不願攪在此類事中。只是這會子老師說話,卻也顧不得許多,只得勉強答道:“漢王行此事不知何意,學生明早定會陪老師求見,請漢王的示下就是。”

“如此,咱們明早一起求見便是。”

各人商議已定,原本還要散步遊逛,此時宵禁令下,卻也無法,當下紛紛揖讓而別,各自回下處歇息不提。

且不提這羣朝野知名的書生聞人正計較着如何勸諫張偉,此時的南京城內,卻又有人正在以一種明朝流行的方式來試圖邀買張偉的寵愛,以擺脫現下自身的困境,試圖一朝得志,快意恩仇。

這人原本是南京城內中產之家的子弟,姓楊,名易安。因父母止有他一個兒子,千方百計四處求貸供他念書,以求他有朝一日中舉登第,好來光耀門楣。誰料此人雖是不蠢,卻因父母溺愛,脾氣品性甚不好。求學時便屢被那私塾中的老夫子責打教訓,待出學之學,憑着小聰明中了一個秀才,便自以爲已是文人書生,成日遊街竄巷,在煙花柳巷中流連取樂,自以爲是風流倜儻。屢次南闈不中,父母因家財被他敗當,早已氣死。那些真正的大家公子,卻又甚是鄙薄他的爲人,不肯與他來往。是以不但四處打不了秋風,反道吃了不少免費的白眼。

四處碰壁之後,他已是氣極,索性便越發的狂放不羈,無視禮法。又做的幾首歪詩,便以爲自已是數百年未有的詩仙再世,尋了幾文錢刻了一個印章,號曰:李白再世。種種荒誕之事數不勝數,早便是南京城內的笑柄。待張偉得了江南之後,四處皆需人才使喚,此人便上衙門報名投效,誰料那衙門中人亦知他爲人操行,均不用他。

待捱到了今年此時,已是生計困難,難以維生。百般無奈之下,卻又被他尋得一個歪招,思來想去之後,便覺得此事可行,因找了一個一樣不得志的同好,一同來行。

“小白,咱們這麼做後,甚是事不可爲,那……”

兩人早就計較清楚,做了決斷。拿着那從門旁鄰居處借來的殺豬刀在自已下身比來量去,卻都是不敢下手。那假李白原也是害怕,此時聽得這人一說,卻罵道:“老胡力,這事咱們不做,一輩子不能翻身!”

他狠了狠心,向胡力道:“咱們彼此切將下去,就是了!”

說罷,自已先一刀在那胡力下身劃下去,那胡力猛一吃痛,卻又將自已手中的尖刀向他下身一割,於是兩個同時慘叫呼痛,在地上翻滾不已。

那楊易安到底是主謀之人,心中到還有股子狠勁,因知道成年後閹割甚是危險,早便備好傷藥,菸灰等物,此時此時痛不欲生,幾欲暈去,卻是不敢怠慢,急忙將準備的物什抹在下身。他抹將幾下,已是痛到極處,再也不能支撐,兩眼一黑,也不管那胡力如何,就這麼暈將過去。id=889七界傳說hTtp://lOok_?id=2796盜墓筆記htTp://lOoK_?id=4835福豔天下hTtp://lOoK_?id=4226盤龍hTtp://lOok_?id=11

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4章 情動(下)第22章 新竹(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8章 滅明(四)第51章 騎射(二)第67章 激戰(七)第38章 歸附(下)第29章 官學(下)第22章 新竹(下)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0章 決戰(四)第45章 設縣(上)第46章 制約(上)第71章 定鼎(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3章 倭亂(七)第62章 江南(四)第60章 鼎革一第61章 伐明(四)第58章 呂宋(六)第25章 宗族(上)第31章 立威(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5章 偷襲(一)第59章 爪哇(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31章 立威(中)第24章 論兵(下)第47章 遼東(六)第63章 倭亂(六)第72章 法度(一)第71章 定鼎(三)第49章 鎮倭(二)第69章 相峙(三)第65章 治平(九)第63章 倭亂(九)第33章 利炮(上)第64章 關寧(三)第25章 宗族(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2章 江南(七)第56章 返臺(四)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1章 招兵(下)第15章 臥龍(上)第9章 爭拗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25章 宗族(上)第51章 騎射(二)第73章 南洋(六)第65章 治平(一)第17章 亂起(上)第61章 伐明(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六)第41章 大員(上)第23章 閱兵(下)第69章 相峙(三)第66章 北伐(六)第5章 初會(上)第59章 爪哇(八)第67章 激戰(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73章 南洋(五)第27章 協議(下)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六第67章 激戰(八)第68章 滅明(六)第47章 遼東(一)第43章 攻城(中)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五)第16章 綁架(下)第73章 南洋(九)第71章 定鼎(五)第73章 南洋(四)第72章 法度(一)第13章 赴閩(上)第58章 呂宋(二)第11章 北港(下)第48章 滅鄭(七)第72章 法度(四)第55章 偷襲(六)第49章 鎮倭(十)第47章 遼東(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五)第58章 呂宋(一)第64章 關寧(九)
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4章 情動(下)第22章 新竹(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68章 滅明(四)第51章 騎射(二)第67章 激戰(七)第38章 歸附(下)第29章 官學(下)第22章 新竹(下)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0章 決戰(四)第45章 設縣(上)第46章 制約(上)第71章 定鼎(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3章 倭亂(七)第62章 江南(四)第60章 鼎革一第61章 伐明(四)第58章 呂宋(六)第25章 宗族(上)第31章 立威(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5章 偷襲(一)第59章 爪哇(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31章 立威(中)第24章 論兵(下)第47章 遼東(六)第63章 倭亂(六)第72章 法度(一)第71章 定鼎(三)第49章 鎮倭(二)第69章 相峙(三)第65章 治平(九)第63章 倭亂(九)第33章 利炮(上)第64章 關寧(三)第25章 宗族(中)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2章 江南(七)第56章 返臺(四)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21章 招兵(下)第15章 臥龍(上)第9章 爭拗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25章 宗族(上)第51章 騎射(二)第73章 南洋(六)第65章 治平(一)第17章 亂起(上)第61章 伐明(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六)第41章 大員(上)第23章 閱兵(下)第69章 相峙(三)第66章 北伐(六)第5章 初會(上)第59章 爪哇(八)第67章 激戰(四)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一)第73章 南洋(五)第27章 協議(下)第16章 綁架(上)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六第67章 激戰(八)第68章 滅明(六)第47章 遼東(一)第43章 攻城(中)第20章 會議(下)第55章 偷襲(五)第16章 綁架(下)第73章 南洋(九)第71章 定鼎(五)第73章 南洋(四)第72章 法度(一)第13章 赴閩(上)第58章 呂宋(二)第11章 北港(下)第48章 滅鄭(七)第72章 法度(四)第55章 偷襲(六)第49章 鎮倭(十)第47章 遼東(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五)第58章 呂宋(一)第64章 關寧(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