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鎮倭(二)

他跌跌撞撞進來,張偉卻正自坐在大堂左側太師椅上悠閒喝茶,因見高傑面無人色,張偉輕啜一口茶水,笑道:“高大捕頭,怎地,今日帶人來拿我?”

他雖是溫言輕語笑問,在那高傑耳邊不若是天降狂雷,直震的他耳朵嗡嗡嗡直響,當即便兩腿一軟,往地上跪了下去,膝前幾步,抱住張偉雙腿,哭叫道:“大人,屬下絕不敢有二心,實在是因爲有巡兵來報,說前番從澎湖帶來採銅礦的農夫有不穩的跡象,聽他們口中喃喃自語,道是採礦吃苦受累而死,到不如拼命而死。上午又有一澎湖人不慎摔落礦洞而死,那些澎湖新來的礦工都是憤恨不已。屬下只怕那銅礦一出事,連帶着硫磺、硝石几礦不穩,便立時點齊臺北縣所有的巡兵,帶上武器準備前去彈壓。因大人的指揮使衙門正好是臺北縣正中位置,便令巡兵於此集合,原想着大人要去閱兵,只怕還有些時辰纔回,自然是不妨事的。誰知道竟然衝撞了大人的車駕……”

說罷又重重叩下頭去,在大堂青磚上嗑的砰砰做響,口中直道:“屬下有罪,屬下有罪,只盼大人饒屬下一命,屬下做牛做馬,以報大人恩德。”

張偉一腳將他踢開,恨恨道:“孃的!你真是好大的狗膽!我這衙門你也敢用來做集合的場地,若是我家門口正好適合,你是不是可以拿來做砍頭的刑場?唔?”

“屬下不敢,屬下不敢!”

“哼,你已經敢了!”

又恨恨踢他兩腳,方道:“起來,死狗一樣成何體統。虧你也有些才幹,怎地一點膽色也沒有。你爲我效力多年,難不成我爲此事真砍了你腦袋不成。”

見高傑怯生生站起身來,張偉思忖片刻,又道:“此事我一開始便知道定是誤會。你沒有這個膽子,也沒有這個實力,不會發這種瘋。不過,這樣的事情開了例不得了。你不敢,不代表沒有人犯了失心瘋,萬一真的出了什麼事,也是削我的面子。日後,凡出動五十巡兵以上,不論何事,先需報備指揮使衙門知曉,我安排人管理文案,專理這些事物,你清楚了?”

“是是,屬下記得了。”

見高傑如獲大赦,開始用袖子抹適才嚇出來的油汗,張偉肚裡暗笑。其實今日之事其實到也怪不得他。只是古人最忌涉及到謀反犯上之事,今日無巧不巧,巡兵衝犯了張偉。冒犯皇帝車駕在古時可是要流配三千里的大罪,張偉雖不是皇帝,在這臺灣卻與皇帝沒有區別,卻讓那高傑如何不驚?

張偉此時卻已想的明白。自已只顧分薄事權,使的軍務政務治安工商等各事都分別令人掌管。巡捕營直歸張偉自已掌管,政務軍務也是由他直管,至於工商賦斌,卻又是何斌主理,這樣事權分開,一方面可以防範有人專權擅政,另一方面卻是無人可以代理張偉職權,張偉若在還好辦,若是離臺而出,事情便很是嚴重。比如當日去遼東,指揮使衙門與高傑便是扯了若干次皮,又有張偉新設的臺北及臺南的政務署,以架空兩位朝廷知縣之用,卻又無形中剝離了何斌權限,何斌原本掌握財斌大權,政務也多有涉及,現下政經分開,他卻甚感不便。以張的原意,卻也不是想分他的權,只是已然創建制度,卻又不得不如此耳。前幾日有感政務繁蕪,有意請何斌署理全臺,何斌只是不依,道是自已忙不過來。張偉也知他有避讓防閒之意,何斌原本長於經商,政務並非所長,也只得遂他的意罷了。

待事情演變至今日,張偉便知自已手下文官集團中少了一個“丞相”,沒有能代他管轄全臺事物的襄助政務的機構。明太祖廢丞相,自已每天辦公十幾個小時,三十多年如一日大權獨攬,張偉一向覺得其人甚蠢。明朝後世的子孫都有不肖者,如萬曆十幾年不見臣下的面,整個官僚機構面臨癱瘓之危,連六部尚書都缺了一半,這樣的前車之鑑不遠,張偉自然清楚的很。只是一來現下的臺北沒有這樣的人才,二來此時諸事草創,許多制度都有不足之處,若是樹立一個除張偉外大權獨攬的人物,又有專擅之患。如果弄的尾大不掉,將來學明太祖一樣大殺文官,那張偉豈不是又回到了歷史的老路?是以此事斷不能行。至於學習西方,弄三權分立,議會選舉總理的制度,以當時的中國國情,要麼整個議會及政府系統被一人操持,要麼黨派林立,終日爭吵不休,那麼別說爭霸大陸,就是保有臺灣,也恐非易事。

思來想去,卻實在不知如何是好。以張偉之權威才幹鎮守臺灣尚有些錯漏,若是他突然不在,沒有好的制度,一切終成畫餅。

因喝罵高傑道:“狗才,那銅礦不穩,還不快去!”

見高傑連滾帶爬去了,到了大堂之外方吆三喝四,指揮那些巡兵開拔,向大屯山脈的銅礦而去。

張偉今日諸事不利,心頭不樂,再三猶豫,仍命道:“備馬,我也騎馬去銅礦看看。”

那大屯山脈的銅礦還在新竹以南,距鎮北鎮三四十里路,張偉因正好要路過新竹,想來已有大半月沒有到官學視察,又特意繞道新竹鎮西,在那官學門口駐馬,入內巡視一番,此時的臺北官學已是天下第一大學院,比之北京的國子監仍是大上十倍有餘,盛唐的官學不過有房一千餘間,而臺北的官學僅是學舍便有三千多間,再加上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操場,佔地面積之大縱馬也需奔馳半天。張偉因有事在身,只是徑直入內,就內查看了幾個學科情形。見明算、明經、明律的幾個學院盡皆在講習說課,那學生卻也不比內地學院的學子那麼呆板,無論是表情語言皆是生動活潑的多。又見各西學的學院也已開課,傳授西醫、西方哲學、法律、科學、政治等課,雖然這些只是副科,並不能加學分,將來學子畢業,並不能以西學謀生,饒是如此,因西學新穎有趣,選修的學子之數並不見少。

張偉巡看一陣,因自已只是路過,並非專程而來,故而也沒有驚動何楷,只是四處靜靜觀察一遭,便待離去。只是路過一處教室之前,卻見室內有數十學子喧譁吵鬧,打鬧嘻笑,因上前去問道:“怎地你們不念書,在此胡鬧?你們的師長呢?”

卻有一年長老成的學生上前來答道:“這位官爺,咱們的座師是明醫一科的學官,他今日不知道怎地沒有來。因他是學官,故而其它明醫一科的老師不便前來代課,咱們只好在此等候。因久候無聊,故而有些同學隨意了些,請官爺見諒。”

他這般客氣答話,張偉便略點點頭,轉身而去。待到了官學門口,吩咐身邊親衛道:“去尋何楷學正,令他查查那個明醫學官的事,若是沒有合理的理由,便罷斥回家。”

見那親兵去了,張偉縱身上馬,向各親衛吩咐道:“走罷,去那大屯銅礦。咱們在此耽擱半天,估摸着高傑他們也該到了。”

他臉上雖看不出,到是諸親衛皆隨他多年,又豈不知張偉現在怒氣十足,各人都是心中暗自凜然,唯恐不小心惹得他生氣,讓殺氣落在自個兒的頭上,那可是再蠢不過了。也有那悲天憫人的想起當年平定宗族之亂的情形,心中都道:“此怕今日又要血染大屯山了!”

因那張偉當先一鞭打馬前去,三百親衛也縱馬相隨,頓時是蹄聲如雷,一路上鮮衣怒馬,威風不已。堪堪向南奔行了數裡,卻見大路上有一綠衣官服的中年男子身背木箱緩緩而來,張偉大奇,他曾有令,凡七品以上着綠衣官服者,皆令給導引牌兩面,水火棒四、執扇二相隨,此時這官道上有人身着官服,卻是一人走路,一來有違規制,二來看起來也甚是不合相。因駐馬揚鞭問道:“你是何人,爲何身着官服卻步行而來,你的從人導引呢?”

那人大約是四十上下,見張偉身着紫袍,連忙跪下,叩頭道:“下官給大人請安,請大人恕下官無禮。”

張偉見他口稱下官,料來是官員沒錯了。只是此人禮儀荒疏,言辭艱澀,別說沒有從人相隨,便是那官服也是破爛不堪,邊角上細線掙開,漏出無數線頭來。又見他黑色官靴也穿的破舊之極,渾身上下除了背後一個木箱光鑑可人,簡直如同那叫花子一般,算來整個臺北有如此打扮的人也是極少,更何況此人身上還是七品官員的裝扮。

張偉心中怒極:“你是何人,叫甚名誰,如何做此打扮,在哪裡撿的官服?嗯?!”

說罷怒喝道:“來人,將這賊人拿了,送到臺北巡捕營嚴加拷問,看看是誰給他的膽子,竟然敢來冒充官人。”

身後幾名飛騎聽了,立時跳下馬來,衝上前去將那中年男子執住了,便要掏出身上帶的細繩捆綁,那人卻也不慌,雖胳膊被扭住了不能動彈,卻高叫道:“莫急莫急,這位大人,下官隨身帶的有官印、腰牌,請大人令人查對。”

“查查看!”

有一飛騎將手抄在那人的袋中,摸索一番,卻果真掏出一個小小銅印及兩面剖開的符牌,仔細查看一番,方遞給張偉,道:“大人,果真是個官兒。”

張偉接過來一看,只見那印信和符牌上皆刻有:臺北官學七品明醫,吳遂仲。

因想起適才官學中事,便喝問道:“原來是官學的吳學官,那麼請問閣下,怎地姍姍來遲啊?不知道官學中有學子在等你上課麼?”

因怒笑道:“想來你也是飽學善醫的人,品行上也決然沒有問題,否則也不會聘你做學官,卻不知爲何荒怠至此?官家沒有配給你馬匹麼?學官雖不配儀仗,到底你也是官員,俸祿想來不低,卻如何儉省至此,這也太不成話!也罷,你且先說說,今日授課卻爲何遲到?”

那吳遂中卻好象是天生的慢性子,因見張偉將印信符牌還他,便慢條斯理的又好生裝回袋中,張偉眼中幾欲噴火,他這才答道:“大人,下官只是個醫官。也是張偉大人他老人家看的起醫生,也給了個官員名份,其實不要說和正經的官員相比,就是在學官裡面,下官也只是敬陪末坐。想那官學裡雖是免收學費,可若不是貧家小戶的,誰願意讓子弟學醫,將來走街竄巷的賺辛苦錢呢。故而這俸祿麼,下官最低。這配馬麼,下官沒有領到。因天天下鄉行醫,張偉大人又有規定,官員除居家外不得除官服,以方便百姓監督,故而這身官服弄的破爛流丟的,適才在路上遇到一羣臺北巡捕營的軍爺們,因也是見我起疑,攔住好生盤查了一陣,這才放行。故而,下官今日是遲到了。這到也是頭一遭,大人若不信,請去官學覈查。”

醫、卜、星、相在古代中國地位甚低,便是給皇帝治病的太醫院醫正,亦只是正六品的小官,張偉一向不以爲然,故而臺北官學設立醫學一科時,便也堅持設立品階與其它學科相同的醫官,只是想不到積習難改,有些東西卻不是一紙命令可以改變。想到此處,心中一陣氣悶,又見這醫官叫花子般站在眼前,心中是又好氣又好笑,到是動了好生詢問一番的心思,因見不遠處有一茶亭,便道:“來,隨我去泡一壺茶,咱們來說說這官學的事。”

第48章 滅鄭(四)第67章 激戰(十)第48章 滅鄭(六)第57章 試探(三)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九)第62章 江南(一)第59章 爪哇(六)第65章 治平(十)第71章 定鼎(二)第22章 新竹(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60章 鼎革八第73章 南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1章 伐明(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章 火拼(下)第66章 北伐(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55章 偷襲(十)第43章 攻城(上)第65章 治平(一)第62章 江南(六)第26章 亂局(上)第65章 治平(九)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八)第40章 出兵(上)第43章 攻城(上)第67章 激戰(二)第35章 兵制(中)第68章 滅明(三)第65章 治平(五)第11章 北港(上)第62章 江南(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中)第25章 宗族(中)第17章 亂起(下)第4章 火拼(下)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二)第73章 南洋(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7章 激戰(十)第55章 偷襲(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7章 激戰(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16章 綁架(下)第66章 北伐(二)第47章 滅鄭(一)第32章 堅船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7章 激戰(七)第73章 南洋(二)第58章 呂宋(六)第20章 會議(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十)第62章 江南(二)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1章 伐明(四)第57章 試探(五)第48章 滅鄭(八)第64章 關寧(二)第48章 滅鄭(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9章 相峙(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2章 江南(二)第38章 歸附(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6章 返臺(三)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5章 治平(四)第72章 法度(一)第60章 鼎革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6章 制約(中)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上)第46章 制約(中)第7章 機遇(上)第66章 北伐(五)第56章 返臺(五)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3章 攻城(下)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2章 安身(上)
第48章 滅鄭(四)第67章 激戰(十)第48章 滅鄭(六)第57章 試探(三)第63章 倭亂(一)第66章 北伐(九)第62章 江南(一)第59章 爪哇(六)第65章 治平(十)第71章 定鼎(二)第22章 新竹(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60章 鼎革八第73章 南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1章 伐明(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章 火拼(下)第66章 北伐(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55章 偷襲(十)第43章 攻城(上)第65章 治平(一)第62章 江南(六)第26章 亂局(上)第65章 治平(九)第55章 偷襲(九)第73章 南洋(八)第40章 出兵(上)第43章 攻城(上)第67章 激戰(二)第35章 兵制(中)第68章 滅明(三)第65章 治平(五)第11章 北港(上)第62章 江南(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19章 甘蔗(下)第25章 宗族(中)第25章 宗族(中)第17章 亂起(下)第4章 火拼(下)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二)第73章 南洋(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7章 激戰(十)第55章 偷襲(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7章 激戰(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16章 綁架(下)第66章 北伐(二)第47章 滅鄭(一)第32章 堅船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7章 激戰(七)第73章 南洋(二)第58章 呂宋(六)第20章 會議(上)第47章 遼東(十)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十)第62章 江南(二)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1章 伐明(四)第57章 試探(五)第48章 滅鄭(八)第64章 關寧(二)第48章 滅鄭(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9章 相峙(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2章 江南(二)第38章 歸附(下)第56章 返臺(三)第56章 返臺(三)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5章 治平(四)第72章 法度(一)第60章 鼎革二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6章 制約(中)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上)第46章 制約(中)第7章 機遇(上)第66章 北伐(五)第56章 返臺(五)第66章 北伐(十)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3章 攻城(下)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2章 安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