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洋(二)

就在張偉記掛李巖,詢問其去向之時。這位前明舉人,漢朝的廂軍上將軍正扶着船舷,眺望遠方。

“和風薰面,草與水同色。”

輕聲稱讚一句江南美景,他返身回艙,四處巡視。此次出海是爲了整治自家的封地,短時間內都很難再返回中原。他自幼在河南生長,若不是杞縣曾經被官兵焚掠,自家的田宅家產都殘破至難以收拾,縱然是皇帝封了他諾大一塊封地,他亦很難下定決心。

因爲李巖在當地很有聲望,手底下一衆廂軍士卒跟隨他征戰多年,不欲分離。此次出海開拓新土,幾百名舊戰士退伍跟隨,又有李氏宗族及一些鄉民隨同。李巖知道雖然呂宋與內地海運很是方便,卻是費用昂貴,一應生活用具,或是自已鍛造,或是此時就多帶一些,比之以後不足時購買更加合算。他傾盡家資,連同其弟這些年的宦途所得,再有徵戰軍功的賞賜,打造了兩艘福船大船,夾在出使的使團中一起出海,一是捨不得李侔,一向戎馬生涯,兄弟倆會面甚少,此次一去家國萬里,日後再見不知是何時,是以要在海上多相處一些時日。二來隨同船隊一起,有甚意外也可照料,當時出海風險仍是不小,萬一觸礁沉船,或是遇着颱風,單獨的船隻很難脫難。相隨大型的船隊一起出外,自然是更加保險。

他步下中艙,在儲藏物品的各個艙室巡視。此次出海,除了攜帶米糧麥及疏菜種子,還有各式各樣的農具、生活用品、軍器。那四門購得的千斤大炮,還是李巖以退伍將軍的身份自火器局購得,加上幾百支火槍,費了他大半家財。是以他特別重視,防着出事。

負責看管武器的是他的族弟李俊,很是機敏能幹。見李巖俯身下艙,忙迎上前去,向他笑道:“大哥,你放心好了,這些都捆綁好了,一點疏漏也沒有。要是出了岔子,我跳海謝罪。”

李巖也被他說的一笑,在他肩膀上親熱的拍了兩下。卻仍是踱到用鐵鏈捆好的火炮旁觀,細心檢視。

直過了半響,他才直起聲來,向李俊笑道:“不是信不過你,委實是小心不得。這火炮重過千斤,萬一捆的不穩,海上風浪很大,火炮在艙室內四處亂撞,沒有幾下,咱們就都得陪着它見龍王爺了。”

李俊老老實實低頭聽訓,待他說完,方沉聲答道:“是,我一定小心。從今兒起,每天都來查視幾次。”

“這便好,等到了呂宋安南城碼頭,卸它下來,才能放心。”

“大哥,咱們李家的封地有多大,有咱們李家堡大麼?”

李巖聽的一笑,拍拍手上的浮灰,邊沿着木梯向上爬去,邊答他道:“我是封的伯爵,封地方圓三百餘里,只怕比咱們杞縣還要大上一些。”

李俊聽的一驚,繼而又喜滋滋道:“這可真了不得!周王也沒有封地,信陽的唐王也沒有。這些王爺的王莊田地多的不過十幾萬畝,少的幾萬畝,咱們這麼大的一塊封地,總也能耕出幾萬畝良田來吧。乖乖,這可比的過一個王爺了。”

“其實不止。我的封地,無有別物特產,唯有平原,而且膏潤肥沃,悉心開墾的話,足可得良田百萬畝。”

李俊聽的一驚,立時望李巖臉上看去。見他鄭重其事,並不是說笑。因驚問道:“皇帝封這麼多良田美地給人,爲的什麼?當年明朝太祖爺分封諸王,也都只有封爵,沒有土地,不準臨民。今上不怕諸候坐大,日後兼併爭戰,弄的天下大亂麼?”

兩人一路行走,此時已回到李巖居住的艙室之內。此時中國大興航海之風,全國各處都有意欲發財的商人,破產的農民,冒險的野心家毅然出海,往海外蠻荒之地尋求成功的機會。然而海船易造,水手難得。原本沿海的弄海人地位早就水漲船高,熟諳海事的水手早已不敷使用,有經驗的船長更是難得。此次李家大舉遷往海外,歷經千辛萬苦方纔覓得一衆手水,並兩個出海數次的老手船長一同出海。是以這大船上最好的艙室到不是尊榮的伯爵大人居住,而是讓給了需要良好休息與懸掛海圖空間的船長居住。

因空間逼仄,李俊並無坐處,只站在李巖身旁,見他坐定喝茶,一派氣定神閒模樣,便急道:“大哥,據我所知,開國帝王對功臣良將沒有不起猜忌的。陛下現下要開疆闢土,所以大封功臣,等過上十年八年,天下穩定,他手底下又有幾十萬精兵強將,足以守禦疆土,到了那時候,原本的功臣們就成了眼中釘。陛下還需防着他身後宿將功臣們做亂,大哥你坐擁如此肥沃廣闊的土地,還可以自建軍隊,判定法例,收取賦稅,將來若是陛下動手,那可當真是大事不妙。”

“不妨事。”

李巖見李俊仍是一臉不解,又有些惶怕,只得嘆一口氣,站起身來,向他笑道:“陛下分封,其實是要在海外分官員的權。以貴族對抗官員,以官員監視貴族,兩邊平衡,什麼事也沒有。況且日後都是火器爭戰,我那麼點土地,再大上幾倍,沒有錢,沒有工廠礦山,我能養活多少軍隊,又能掀起多大風浪?陛下才不會害怕封地貴族,到是害怕官員胡來的多。呂宋諸島孤懸海外,若是官員貪墨不法,激起民變,那纔是要命的事。”

見李俊仍不明白,因向他問道:“你想一下,一個常人,辛苦多年才能爲官,他最急迫的,是想自身富貴,還是要致民富貴?”

李俊認真想了一回,方答道:“或許有聖人,如海瑞一般。不過,多半還是自求富貴的人多。”

“就是這個道理。想前明官員,都是科舉出身。宋真宗有勸學詩曰: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說讀書做官後,就能發達。所以,自唐宋以降,直至明朝,官員鮮有不貪污者。衆人只爲升官發財,就是辦事也是爲了博取政績,至於後任如何行事,不關我事。如此下來,地方水利無人過問,命案由宗族自斷,遇着災荒便要餓死人,正是因爲政府官員多半不肯出力,甚至會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原故。”

李俊瞠目道:“那此事與分封有何關係?與其分封,不若設嚴刑酷法,或是多派官員監督,不是更好?”

李巖嗤道:“若是有效,明太祖剝皮之刑又如何?天下貪墨如故!況且監查官也是人,也是自平民而爲官。雖然陛下一心以制度來肅貪,然而沒有幾十年功夫,這制度也立不起來。再好的制度,也需有人才成。咱們這些人,就是如此目地。你試想,讓你做縣令,你自然是想的升官發財,可若是那個縣就是你的,山川樹木、河流土地,一切均是你的,可以傳諸子孫,國家在,則你的封國在。那麼,你是否一則好生打理封地,以圖自身尊榮富貴,二來效命國事,期盼國家長泰久安?況且貴族於官員很難勾結,兩者互相不喜,用來遏止對方,最好不過。漢朝之時,國家候爵亦有封地,遇事爲國效命,平時之國,在朝的官員要麼是貴戚,要麼也需是家中恆產者方能爲之。而貧苦之士,只能以舉孝廉的方法做官。這樣,爲官的多半不是爲財,而是爲家族榮譽,而舉薦上來的,也是鄉里有名的賢良方正,或是孝悌之人。後世以科舉選官,雖然選中的都是有才華之人,也令許多貧苦之人有了進身之階,不過說將起來,這吏治上就難爲許多。做官的想頭,也變了許多。千載之下追昔往今,這兩者互有優劣,陛下現下的做法,不過是將兩者結合,也虧他想的出來。”

他正說的興起,卻不防外面有人叩門道:“大爺,二爺那邊有旗語傳過來,說是這邊艙室狹小,二爺又想與大爺朝夕相處,就近請教。說是這便請大爺動身,坐舢板過去。”

李巖先是應諾一聲,着人就去準備小船,一邊站起身來,向着聽的發呆的李俊笑道:“這些想頭,都是我一個人琢磨出來的,你別同旁人亂說。伯爵可以封授武職鄖官,我已請兵部行文,給了你雲騎尉的鄖職,到了那邊,對付土人,防備外敵,你是吾家千里駒。”

說罷一笑,也不顧李俊興奮,自已彎腰出門。自舷梯處下船,登上小船,由十餘名水手划着小船,直奔不遠處的李侔座船而去。

他雖是自幼富貴,卻並不曾一日爲官。此時得了諾大封地,錢財什麼的到不打緊。到是可以治政理民,建立軍隊,使他一展報復,從此不必理會地方官員,一心使轄下居民安享太平之福,想到此處,亦禁不住血脈賁張,興奮之極,直欲仰天長嘯,方能一舒心中快意。此時小船行至江心,周圍檣櫓如林,長帆遮日,一衆大漢子民相攜出海,各有志向,思之亦令人覺得快意。

因心中恍惚,到沒有注意這小船在江浪中快速划行,不一會便到了李侔船前。李巖被水手點醒之後,方纔踏上大船上放下的升降吊籃,直登上這一列船隊中這最大的寶船。

上得船後,因這寶船高聳堅固,船頭仿着城樓模樣建造,幾隊漢軍士兵在船頭巡弋,雖然船在行駛,因船身重量原故,竟使人並不感動晃動。待看到這城樓與軍士,直使人不覺得在船上行駛,而是置身地上某大城的城頭一般。李巖看將過去,知道這便是仿造當年鄭和下西洋時式樣而建造的寶船,一時間好奇心起,竟先不去李侔艙中,而是東走西顧,張望打量,待跑到船頭敵樓張望,因城樓甚高,再加上船身高度,一眼望將下去,原本浩蕩奔流的大江,亦伏同尋常河流那般雌伏腳下。張目看向四周,大江兩邊的風景依稀可辨,只是兩岸原本高大的堤岸和山川此時亦顯的渺小卑微,令人覺得一腳踏將過去,便可以踩在腳下。

他看的心曠神怡,忍不住道:“今日方知天地廣闊,江川秀麗!大丈夫怎可蝸居斗室,做井底之蛙!”

正感慨間,卻聽身旁收攏纜繩的水手頭目接話道:“大人,這裡算不了什麼。等過兩天咱們過了江口,到了大海深處,那時候海天一色,蔚藍一片,海上都是些珍奇海魚,還有成片的飛鳥跟隨其後,到時候大人站在這城頭四處一看,當真是可以一快心胸。”

李巖不曾想到這船上尋常水手亦有如此話語,正思謀着答話,卻聽得引領他前來的那傳令兵上前笑道:“大人且慢賞景,李將軍已經詢問數次,問大人怎地沒來。小人回稟將軍大人已至,卻並未進艙,被將軍着實埋怨了幾句呢。”

待他說完,李巖微覺不悅,只覺這個二弟現下升至漢軍將軍,年少得志,未免有些輕狂。長兄上船,自已不來迎接便也罷,居然還擺譜拿大,訓斥屬下軍士。

他心裡拿定主意,不論二弟做到什麼官位,始終亦是自已親弟,一會子見了他,還是要好生教導訓斥一番,才能盡到做大哥的本份。

因有此一事,不便再在這船頭耽擱,便向那傳令笑道:“既然如此,勞煩你帶我過去便是。”

及至李侔艙門之外,因見房門緊閉,裡在鴉雀無聲,李巖更是心頭火起。只是他一向穩定深沉,雖是乃弟亦不肯輕易發火。只是屈指輕叩,等候裡面有人出來開門。id=4360我的風流人生hTtp://look_?id=921我的總裁老婆htTp://look_?id=4130福豔天下hTtp://lOoK_?id=4226陳二狗的妖孽人生htTp://look_?id=21304獸血沸騰HTTP://READ_?ID=16

第64章 關寧(六)第61章 伐明(四)第67章 激戰(十)第69章 相峙(四)第17章 亂起(上)第58章 呂宋(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1章 伐明(六)第51章 騎射(三)第57章 試探(七)第55章 偷襲(十)第37章 會晤(中)第15章 臥龍(下)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八)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十)第35章 兵制(下)第57章 試探(六)第47章 遼東(四)第22章 新竹(上)第72章 法度(五)第60章 鼎革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0章 會議(下)第12章 安身(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3章 倭亂(六)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47章 遼東(一)第47章 滅鄭(一)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1章 伐明(六)第69章 相峙(五)第40章 出兵(下)第22章 新竹(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5章 臥龍(下)第14章 情動(上)第61章 伐明(五)第49章 鎮倭(四)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八)第59章 爪哇(四)第56章 返臺(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8章 呂宋(五)第66章 北伐(六)第55章 偷襲(一)第69章 相峙(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5章 偷襲(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5章 初會(上)第46章 制約(上)第73章 南洋(一)第9章 爭拗第12章 安身(上)第33章 利炮(下)第43章 攻城(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9章 相峙(四)第25章 宗族(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3章 倭亂(十)第3章 出海第47章 滅鄭(一)第69章 相峙(四)第9章 爭拗(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1章 伐明(九)第50章 和談(一)第28章 保甲(中)第23章 閱兵(下)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3章 南洋(一)第73章 南洋(四)第2章 獲救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9章 鎮倭(八)第66章 北伐(八)第47章 遼東(七)第70章 決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28章 保甲(中)第68章 滅明(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11章 北港(下)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一)第69章 相峙(一)
第64章 關寧(六)第61章 伐明(四)第67章 激戰(十)第69章 相峙(四)第17章 亂起(上)第58章 呂宋(六)第24章 論兵(下)第61章 伐明(六)第51章 騎射(三)第57章 試探(七)第55章 偷襲(十)第37章 會晤(中)第15章 臥龍(下)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八)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十)第35章 兵制(下)第57章 試探(六)第47章 遼東(四)第22章 新竹(上)第72章 法度(五)第60章 鼎革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0章 會議(下)第12章 安身(下)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3章 倭亂(六)第18章 平亂(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47章 遼東(一)第47章 滅鄭(一)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1章 伐明(六)第69章 相峙(五)第40章 出兵(下)第22章 新竹(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15章 臥龍(下)第14章 情動(上)第61章 伐明(五)第49章 鎮倭(四)第26章 亂局(上)第73章 南洋(八)第59章 爪哇(四)第56章 返臺(二)第69章 相峙(三)第58章 呂宋(五)第66章 北伐(六)第55章 偷襲(一)第69章 相峙(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5章 偷襲(十一)第23章 閱兵(下)第5章 初會(上)第46章 制約(上)第73章 南洋(一)第9章 爭拗第12章 安身(上)第33章 利炮(下)第43章 攻城(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9章 相峙(四)第25章 宗族(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3章 倭亂(十)第3章 出海第47章 滅鄭(一)第69章 相峙(四)第9章 爭拗(下)第47章 遼東(四)第61章 伐明(九)第50章 和談(一)第28章 保甲(中)第23章 閱兵(下)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七)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3章 南洋(一)第73章 南洋(四)第2章 獲救第60章 鼎革(十二)第49章 鎮倭(八)第66章 北伐(八)第47章 遼東(七)第70章 決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28章 保甲(中)第68章 滅明(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11章 北港(下)第47章 遼東(三)第47章 遼東(一)第69章 相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