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平亂(下)

自張偉決定引蛇出洞,施琅便定下了這先示敵以弱,衰敵銳氣,然後四散包圍,用G4衛士衝擊敵陣來破敵的方略。張偉自知自已雖瞭解歷史進程,但真正的臨敵做戰,卻是遠遠不及這未來的名將,因此大概方略雖是自已做主,做戰的細節卻全憑施琅安排。

施琅卻是謹慎的多,站在高處眼見不遠處敵方火把漸亂,顯是對方人心慌亂,乃下令道:“雞絲衛士先待命,待四面火把亮起,便從鎮東殺入,記得,不要殺那個人領頭的鄭氏家人,一定要抓活的。至於其它農人,不須客氣,大殺特殺好了。”

何斌在一旁說道:“殺的太過也不好,他們也只是受了盎惑。”

施琅橫了一眼,道:“何大哥,咱們自已人的命便不是命了?不大殺特殺,嚇破他們的膽,咱們可就要多死人了。”

何斌嘆了一聲,不再說話。張偉也是狠不下心,原也想說話下令少殺,不過見施琅如此施爲卻也沒錯,又見何斌碰了釘子,當下便將求情的話又吞回肚裡。

施琅也不理會兩人,一遇戰陣此人的將軍本色便顯露出來,若仍只是隨着張何兩人忙於瑣事,只怕周劉等人永遠不會服從他的指揮,現下此人臉上殺氣騰騰,渾然不理外事,只指揮着身邊的親隨傳達命令,張何兩人也在心裡暗贊,此人頗有大將之風。

當下由施琅發號施令後,圍在四周的張何施三人精選的上千健壯家人一齊點燃火把,縱身大呼起來,雖然隊列排的稀稀拉拉,不成行伍, 不過手中的兵器到是張何兩人數次從內地運過來的精良兵器,在光火映射下當真是刀槍如林,寒光四射,雖然與那北港鎮上一樣皆是由農夫上陣,不過看起來是威風的多了。

那鎮上衆農夫正在四顧茫然之際,忽聞震天介喊殺之聲,又眼見得四周火光亮起,黑暗中只見四周皆是火光,也看不清對方有多少人,只覺得對方刀槍如林,殺氣騰騰,原本就心慌意亂的衆人氣勢衰減的衆人更覺得手腳發軟,只是叫一聲:“苦也”,至於如何應敵,卻是全無主張。

正在慌亂之際,從鎮東殺進一夥黑衣大漢,逢人便砍,儘管衆農夫拼命抵抗,對方也只不過是百人左右,可是無人是他們任意一人的一合之敵,對方手起刀落,便是有人慘叫而死,這些人皆持精鋼打造的薄刃長刀,力大勁沉,刀鋒又銳利異常,一時間砍的鎮上衆人心膽欲裂。待這羣凶神惡煞殺到張偉宅外,已是無人敢擋其鋒,衆農夫發一聲喊,將手中礙事的兵器往地上一扔,亂紛紛向北港鎮方向逃去。

說來也怪,那些打火把手持大刀長槍的到是並不阻攔,見鎮上衆人逃來,便將去路一讓,自讓那些嚇跑膽的農人逃了回去。鎮上衆人此刻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正拼命逃跑之際,見對方讓開去路,自然是魚貫而入,從缺口處逃的遠了。那鄭氏家人,卻也混在人潮中溜了。

待G4衛士們將四周殘餘的農人肅清,張偉宅院內外已是遍地鮮血,殘肢內臟也拋灑了一地,待張偉趕到,皺眉道:“快些安排人將此處打掃乾淨。廷斌兄,今晚我只得到你宅中歇休一晚了。”

何斌也苦笑道:“雖是做了海盜,到也是第一次見這種場面,太慘啦。”

施琅冷笑道:“不知死之悲,安知生之歡。死上一些人,對人對已都是好事。待你們見了多了,就會習慣了。”

張偉亦嘆道:“施倔驢這話說的有理,咱們現下還是太婆媽氣啦。周全斌?”

“爺,屬下在。”

“今次咱們打死了多少,自已又折損了多少人手?”

“回爺的話,打死了兩百多,傷者無數,咱們自個兒只死了三位兄弟,傷十幾位。”

“嘿,這夥人還真了不起,竟然打死了咱們三個人,全斌,好生安葬了他們,給家人送去撫卹銀兩,咱們可不能虧待了這些弟兄。”

周全斌諾一聲,自去辦理善後事宜,張偉眼見此處混亂不堪,便與何斌一同回府休息,安排人手追擊抓捕,自然就落在施琅的身上。

直至日上三竿,方傳來消息,在鎮外三十里處抓到了逃走的鄭氏家人,張偉聽聞抓住此人,只吩咐人將此人帶去碼頭,寫上供詞,與幾個農夫人證,一併帶上船送與鄭芝龍解釋此事。

待過了數日後,張偉接到澎湖鄭芝龍回信,信上到也簡單,只說這鎮上衆人自尋死路,與他無干。若是不欲留在臺灣,可回澎湖,或送回內地。若願留下,自此便需聽張偉使令。

張偉接信,自去鎮上當着衆人唸了,當下有大半人隨來臺的鄭氏屬下回了澎湖,只有數百人當即表示願奉張偉爲大哥,留臺聽令。

自此,張偉宣佈改北港爲鎮北,方能正式自立爲龍頭。從這一日起,除在臺南的荷蘭人外,這臺灣無人能與張偉相抗衡。

鄭芝龍聽得張偉正式自立爲龍頭,扛旗稱霸,只在鼻子裡冷哼一聲,並不在意。他此時掃平了海上大大小小的羣盜,除了廣東劉老香外,再無人是他的敵手,在他眼裡,張偉與何斌在土裡鑽沙,只是個土財主罷了,雖然現下很是礙眼,到也不值得公然翻臉動手,只吩咐鄭芝虎,對張何二人的商船多抽些銀子,也就罷了。

第17章 亂起(上)第71章 定鼎(六)第55章 偷襲(四)第66章 北伐(八)第65章 治平(二)第28章 保甲(上)第71章 定鼎(四)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3章 赴閩(下)第20章 會議(下)第5章 初會(上)第9章 爭拗(下)第72章 法度(二)第57章 試探(四)第29章 官學(中)第61章 伐明(四)第12章 安身(上)第70章 決戰(五)第48章 滅鄭(八)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9章 相峙(七)第49章 鎮倭(五)第67章 激戰(九)第62章 江南(二)第47章 遼東(一)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六)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八)第44章 定臺(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3章 倭亂(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1章 大員(上)第55章 偷襲(一)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4章 關寧(八)第49章 鎮倭(一)第37章 會晤(下)第29章 官學(中)第49章 鎮倭(七)第61章 伐明(十五)第10章 赴臺(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4章 關寧(九)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九)第60章 鼎革(十六)第10章 赴臺(下)第33章 利炮(上)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1章 伐明(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三第27章 協議(上)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十)第35章 兵制(中)第69章 相峙(五)第63章 倭亂(八)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7章 遼東(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48章 滅鄭(七)第5章 初會(上)第66章 北伐(十)第48章 滅鄭(六)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7章 激戰(六)第72章 法度(二)第21章 招兵(上)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6章 返臺(一)第25章 宗族(上)第28章 保甲(上)第73章 南洋(五)第25章 宗族(中)第62章 江南(五)第51章 騎射(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55章 偷襲(七)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三)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第70章 決戰(五)第47章 遼東(九)第23章 閱兵(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4章 反間(一)
第17章 亂起(上)第71章 定鼎(六)第55章 偷襲(四)第66章 北伐(八)第65章 治平(二)第28章 保甲(上)第71章 定鼎(四)第63章 倭亂(三)第73章 南洋(十一)第13章 赴閩(下)第20章 會議(下)第5章 初會(上)第9章 爭拗(下)第72章 法度(二)第57章 試探(四)第29章 官學(中)第61章 伐明(四)第12章 安身(上)第70章 決戰(五)第48章 滅鄭(八)第70章 決戰(十五)第69章 相峙(七)第49章 鎮倭(五)第67章 激戰(九)第62章 江南(二)第47章 遼東(一)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六)第29章 官學(上)第47章 遼東(八)第44章 定臺(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3章 倭亂(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41章 大員(上)第55章 偷襲(一)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一)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4章 關寧(八)第49章 鎮倭(一)第37章 會晤(下)第29章 官學(中)第49章 鎮倭(七)第61章 伐明(十五)第10章 赴臺(下)第11章 北港(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4章 關寧(九)第64章 關寧(九)第55章 偷襲(九)第60章 鼎革(十六)第10章 赴臺(下)第33章 利炮(上)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1章 伐明(六)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三第27章 協議(上)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十)第35章 兵制(中)第69章 相峙(五)第63章 倭亂(八)第70章 決戰(十四)第47章 遼東(二)第24章 論兵(下)第73章 南洋(十一)第48章 滅鄭(七)第5章 初會(上)第66章 北伐(十)第48章 滅鄭(六)第61章 伐明(一)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7章 激戰(六)第72章 法度(二)第21章 招兵(上)第70章 決戰(十四)第56章 返臺(一)第25章 宗族(上)第28章 保甲(上)第73章 南洋(五)第25章 宗族(中)第62章 江南(五)第51章 騎射(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55章 偷襲(七)第6章 結交(上)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3章 倭亂(三)第58章 呂宋(三)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第70章 決戰(五)第47章 遼東(九)第23章 閱兵(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54章 反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