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亂局(下)

那門房房檐下,正俏立着一位少女,黑而明亮的大眼正盯着張偉,嘴角雖是仍掛着笑,現下卻又彷彿帶了一點怒氣,見張偉又傻盯着自已,嘴角一撇,做不屑狀。正是那日張偉在泉州城外錯認的少女。

周全斌雖被張偉斥責,卻也明白張偉不會當真讓他去跪地認罪,當下見張偉癡癡呆呆盯着那少女看,周全斌到覺得不好意思起來。他出門歷練已久,到也不會再動輒臉紅,當下只是眉毛微皺,向着張偉猛咳了幾聲。

當真是一咳驚醒夢中人,張偉聽到咳聲方纔醒悟,想起自已又是失態露醜,他臉皮雖厚,到也微微泛紅。也自咳了一聲,便向那少女笑道:“適才又失態了,只是小姐你實在是象極了在下某位親人……”

那少女展顏一笑,豐潤白皙的臉上露出兩個小酒,向張偉答道:“聽阿斌說起過,我是象你的十三姨,嘻嘻,你不妨叫一聲來聽聽,沒準我聽你叫的好聽了,便認了這個親戚。”

張偉大是尷尬,又不好明說那十三姨並非自已的十三姨,見周全斌也笑嘻嘻站在一邊,想起他膽敢出賣自已,又這麼久才攜美而回,聽那少女語氣與他極是親熱,張偉心中泛酸,向周全斌冷冷說道:“全斌,到也不必讓你跪,現在與我進去說說這幾個月你幹了些什麼,若是你膽敢出去浪蕩,我決計不輕饒你。”

周全斌見張偉如此說話,到也不慌不忙,向張偉一笑道:“全斌怎敢,爺先進去寬衣,全斌還有幾位朋友要介紹給您。”

張偉從鼻子裡嗯了一聲,向那少女略一點頭,便自先向內院而去。隱約間聽那少女對周全斌說道:“怎地他如此小氣,這麼對你,好神氣麼……”

張偉心裡一陣鬱悶,怏怏不樂的回房寬衣去了。因一會還要見客,到也不便換上短衣,將溼衣去了,仍是穿了一身月白綢衫出來,腳踏一雙木屐,手持摺扇,向會客的正廳而去。還未見門,張偉便聽到熟悉的英文對話聲,心頭到是一陣激動,自從回來沒有美國大片看,這南洋的英國人又極少,只是這些洋鬼子的對話極其紳士,張偉熟悉的那些:***、***之類的粗口並未出現,到是值得大大的遺憾一番。

因此番周全斌帶因的皆是洋人,飛騎右衛到也不敢怠慢,房內房外都佈置了不少人手,若是那洋人心懷不軌,若是張偉一聲令下,便可用繡春刀將這夥紅毛鬼盡數砍翻。

張偉見張瑞親自侍立在房門外,手操腰刀如臨大敵,到是覺得好笑,向張瑞道:“你也忒小心了,他們敢來這臺灣便肯定不敢心懷惡意,不然的話,這四面都是海水,他們便是有什麼不利於我的舉動,到時候卻往哪兒逃?更何況是全斌帶來的,更可放心。”

張瑞板臉一笑,道:“這屬下可不敢管,您的安全在我身上,若是疏忽了,這一百多斤只怕也不夠剮的。”

張偉聽了到也不好再勉強他,只在他肩上輕拍兩下便推門入房,因雨天天色晦暗,這房內到是點了不少油燈,比外面明亮的多,張偉乍一見門,到是迷了一下眼。待停下腳步定一定神,方發現這房內或坐或立整整十幾個英國鬼子,見張夥進來,一時都停了交談,只待張偉說話。

張偉的英文自大學畢業後盡數還給了老師,認認單詞他還行,若讓他用英文會話,還是藏拙的好。當下擠出一絲笑容,向諸鬼子環視點頭,然後徑直走到廳內左首椅子上坐下,笑着對周全斌說道:“全斌,你帶回的這些朋友,可都懂中國話麼?”

周全斌卻沒有坐,見張偉坐了,自去侍立在他身後,聽得張偉問話,乃躬身答道:“爺,他們都聽不懂咱們的話,不過有這位艾麗絲小姐在,她是這些洋人帶來的翻譯,您有什麼話,她自然會翻譯的。”

張偉自此方知那女孩名叫艾麗絲,心下詫異:“怎地她又懂漢語,又通曉英文,還取了洋名,看她的衣着打扮,也是洋氣的緊,莫不成現下英國便有華僑居住了?”

見那艾麗絲正坐在自已對面,睜着大眼四處張望,顯是對這純粹的中國富貴人家的陳設很是好奇,張偉咳了一聲,道:“艾麗絲小姐,請問貴上來此,有何貴幹哪?”

那艾麗絲聽得張偉發問,方迴轉頭來,張着大眼向張偉道:“我們是阿斌請來的呀……”

周全斌在張偉身後笑道:“爺,是我沒有說清楚。這些洋人,是來幫咱們打造武器的,他們還說,想和咱們貿易。”

“喔,怎麼個貿易法呢?”

張偉一聽說對面的英國人要與自已開展貿易,腦海裡頓時浮現出清末時鴉片戰爭時中國受盡英國欺辱,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的場景,他表面上是不露聲色,心裡卻道:“今兒只要這些英國人敢提半個鴉片字眼,爺爺立刻命人全數砍翻了你們。除了這美貌小妞兒,一個也別想活了。”

周全斌笑道:“這些洋人想購買咱們的土產,也想買給咱們印度的香料等物,還想賣給咱們槍支彈藥,大炮戰船,只要是咱們想要的,他們都能和咱們貿易。還有,他們可以免費教給咱們技術,也能提供他們國內熟練的工匠……還能提供軍官幫咱們訓練軍隊。”

“喔,是麼?他們會如此好心,沒有什麼附加條款麼?”

“這個……”

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0章 械鬥(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9章 鎮倭(三)第55章 偷襲(八)第47章 遼東(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15章 臥龍(下)第42章 圍城(中)第19章 甘蔗(上)第6章 結交(上)第63章 倭亂(五)第51章 騎射(二)第47章 遼東(八)第62章 江南(二)第71章 定鼎(七)第71章 定鼎(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4章 關寧(十)第8章 宴客(上)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一)第71章 定鼎(一)第73章 南洋(九)第73章 南洋(六)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三)第73章 南洋(九)第17章 亂起(上)第65章 治平(四)第36章 崇禎(下)第5章 初會(下)第48章 滅鄭(四)第73章 南洋(九)第46章 制約(中)第10章 赴臺(上)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五)第12章 安身(下)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8章 呂宋(八)第73章 南洋(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42章 圍城(下)第49章 鎮倭(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9章 甘蔗(上)第71章 定鼎(一)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八第46章 制約(上)第28章 保甲(下)第70章 決戰(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3章 南洋(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0章 決戰(三)第62章 江南(二)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九)第30章 械鬥(中)第58章 呂宋(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5章 治平(九)第59章 爪哇(四)第73章 南洋(九)第70章 決戰(十一)第51章 騎射(一)第59章 爪哇(七)第73章 南洋(二)第48章 滅鄭(五)第36章 崇禎(上)第31章 立威(下)第66章 北伐(二)第58章 呂宋(七)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十)第34章 開礦(下)第49章 鎮倭(三)第60章 鼎革(十)第56章 返臺(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7章 遼東(二)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18章 平亂(上)第55章 偷襲(九)第46章 制約(中)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七)
第68章 滅明(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0章 械鬥(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49章 鎮倭(三)第55章 偷襲(八)第47章 遼東(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15章 臥龍(下)第42章 圍城(中)第19章 甘蔗(上)第6章 結交(上)第63章 倭亂(五)第51章 騎射(二)第47章 遼東(八)第62章 江南(二)第71章 定鼎(七)第71章 定鼎(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4章 關寧(十)第8章 宴客(上)第37章 會晤(下)第58章 呂宋(一)第71章 定鼎(一)第73章 南洋(九)第73章 南洋(六)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三)第73章 南洋(九)第17章 亂起(上)第65章 治平(四)第36章 崇禎(下)第5章 初會(下)第48章 滅鄭(四)第73章 南洋(九)第46章 制約(中)第10章 赴臺(上)第7章 機遇(下)第64章 關寧(五)第12章 安身(下)第67章 激戰(十一)第58章 呂宋(八)第73章 南洋(二)第42章 圍城(中)第68章 滅明(五)第1章 回到明末第42章 圍城(下)第49章 鎮倭(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十二)第19章 甘蔗(上)第71章 定鼎(一)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八第46章 制約(上)第28章 保甲(下)第70章 決戰(五)第70章 決戰(十五)第73章 南洋(三)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0章 決戰(三)第62章 江南(二)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九)第30章 械鬥(中)第58章 呂宋(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5章 治平(九)第59章 爪哇(四)第73章 南洋(九)第70章 決戰(十一)第51章 騎射(一)第59章 爪哇(七)第73章 南洋(二)第48章 滅鄭(五)第36章 崇禎(上)第31章 立威(下)第66章 北伐(二)第58章 呂宋(七)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0章 決戰(十一)第37章 會晤(下)第65章 治平(十)第34章 開礦(下)第49章 鎮倭(三)第60章 鼎革(十)第56章 返臺(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7章 遼東(二)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18章 平亂(上)第55章 偷襲(九)第46章 制約(中)第26章 亂局(上)第63章 倭亂(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