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回 殺傷策

次日壬午,九月初八,工科右給事中惠世揚劾內閣輔方從哲十罪、無君者三,其中有一條便是企圖爲崔文升脫罪,還有庇護鄭貴妃,庇護盜寶的劉遜等人。

此前,御史鄭宗周、郭如楚、馮三圓、焦原溥,給事中魏應嘉、太常卿曹、光祿少卿高攀龍、主事呂維祺等先後上,要求嚴懲亂用藥的崔文升、李可灼,惠世揚的這次彈劾則是進一步的升級,將矛頭直接對準輔方從哲。

而從初八日開始,《華夏商報》也刊載了“紅丸案”始末,並旗幟鮮明地指出:術業有專攻,治病是醫生的事情,崔文升、李可灼之流完全是在賭博,其心可誅;參與其事者本應有更加明確的立場,而未有作爲,是有過錯。

就此,《華夏商報》以商榷的語調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向,一是決策的方法和程序,應當嚴謹,減少隨意性與人爲因素;二是問責制度應嚴格而不是嚴苛,有錯應當承擔責任,但亦不能因爲有錯便徹底否定一人、一事。

《華夏商報》在全國的行量已突破萬份,除了北直隸由天津驛承送的近五千份以外,山東、河南、山西、南直隸、湖廣、福建、廣東等省直都有商代理,或三天或五日,或搭乘舟船,或由驛遞送往各處。

雖然時效性差了些,可相對別的傳遞渠道,也不會慢太多,特別是與別的報紙相比,《華夏商報》的內容量與質,都要勝出很多,已然成爲全國第一大報。

隨着行量的增加,《華夏商報》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起碼這期報紙一出,先會有一萬多讀者知道紅丸案,知道報紙上提出的那幾條建議。

然後通過交流、借閱或抄傳翻印。這個數量起碼還要乘以十,再有口口相傳,還要再乘以十,報紙對大明百姓,尤其是識字的精英與市民階層,已經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隨着《華夏商報》的報道。一時之間,朝野內外都在熱議“紅丸案”,劉一上敘述紅丸案始末,認爲李可灼是勾結內官獻藥,方從哲及劉一在內地諸臣都未能阻止,皆是有過錯,這也是持平之論。

崔文升用藥,讓光宗腹瀉不止;李可灼用藥,讓光宗一命嗚呼。因爲兩人都不是醫生,這已經構成醫療事故,崔、李二人顯然是有過錯的。

何況致死者乃一代皇帝。李彥印象中應該立即拿問纔是,沒想到兩人根本沒事,光宗剛死之初,崔文升還得了五十兩賞銀,後來爲御史郭如楚彈劾,才改爲罰俸一年,衆所周知,明代官員的俸祿向來微薄。

旨意上說。李可灼向先帝進藥而沒有效果。是比較魯莽。但也是臣子愛君之意。出於好心。因而從輕處罰。暫且罰俸一年。

明代皇帝旨意地擬就有兩種。一種是內閣票擬。皇上閱讀後交司禮監披紅。也就是說具體意見都是內閣給出地。大部分旨意都是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是中旨。也就是皇帝直接給內閣地旨意。這種“中旨”。內閣甚至可以選擇不執行。屬於特殊情況下才有。

刑科給事中魏應嘉便上說:如果這個旨意是皇上所下。那內閣只是執行;若是內閣票擬。則閣臣有負國家。有負聖恩。

這一次羣臣交章彈劾。朝野譁然。得旨:回籍養病。不得輕抵輔臣。

由於明代政治地特色。回籍養病是很多被言論攻擊地官員選擇地退路。這並非意味着有罪或有過錯。只是平息爭議地一種方法。

在李彥看來。原本很簡單地一件事。朝廷中鬧騰一陣以後。並沒有生大地變化。崔文升閒住。李可灼養病。總讓人感覺輕了。

“其實,以醫病過錯來說,如此處罰,倒也可以,奈何崔、李並非醫者,本該嚴懲,以儆效尤,”李彥與石柱子討論明日報章上的立場,他這時候倒未考慮政治,而純粹是從廓清事理的角度來說。

“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換句話來說,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地事,這是崔、李主導光宗最大的惡跡,他們本來沒有行醫的資格,卻妄圖僥倖,這不僅是此二人地悲劇,同樣也是制度規範的缺失。”

“少爺說得是,朝廷裡互相攻擊,看上去都說得有理,關鍵還在於職責不清,而大多數人依然糾纏於用藥之過,處罰不當,即便今次處罰,日後或許還會再度生,”石柱子同樣搖了搖頭,受到李彥的潛移默化,他也越來越傾向於“立萬世之法”,並依法行事。

“正是如此,隨後幾日的報紙,便以這個思路作主題,”李彥翻了翻這幾日的邸報,以及通政司裡遞出來的消息節錄。

“李可灼用藥時,內閣大學士都在場,若真的追究,劉一、韓也脫不了關係,對李可灼的處罰,內閣的意見應該是一致地,言官們爭得再厲害,怕也是無用,”李彥微微搖頭嘆息:“可惜,大家都忙着爭鬥,看不到此事的根源。”

華夏社的編撰隊伍在不斷擴大,其成員都經過李彥精挑細選,這年頭尋找出路的讀人不少,能安心做編撰的並不多,很多人是將華夏社作爲進身之階。

李彥起初不大滿意,後來想想覺得也不錯,這些人在華夏社做過,自然會受到社裡一些規定與文化的影響,等他們真的進身了,這種影響便會隨之擴散。

更何況與東林院一樣,這些人從華夏社走出去,也會成爲華夏社的人脈和關係網,雖然李彥還沒想着去搞出個華夏派,但也能給華夏社的展帶來很多方便。

出於這樣地考慮,李彥便敞開大門招收編撰,反正很多人不願意要報酬。

當然,要想成爲華夏社的編撰,不僅要會寫文章,還得接受華夏社的風格。像竟陵派那種文字晦澀的,只能成爲華夏社會員,而不是編撰。

除了會寫文章,也不能是呆子,起碼能根據要求寫出不同的策論文章,對於觀點立場。李彥倒是不作限制,他提倡的是兼容幷包。

當然,身爲總編撰,對於最後刊登出來的文章,他都會嚴格把關,把握政治方向與“度”,免得招來不測之禍。

同時,李彥也開始逐漸鼓吹言論自由,不以言獲罪。後者得到地支持挺多,本來朝廷的科道言官說起話來就肆無忌憚,攻擊輔甚至皇上也尋常;但對於前者。就有那麼點障礙,便是最激進地言官,也對庶民議政充滿疑慮。

好在明廷對言論地管制並不嚴格,只要控制好度,李彥現想說什麼都可以,二十幾年前的李贄,就能到處宣揚他地“異端”,華夏社地立場,相對溫和得多。即便有一二激進的文章。也會同時刊出與此相對立的,作爲商榷。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華夏社的報刊,時常會有一些振聾聵的文章,但同時又有保守的文章作爲調和,通常還是以華夏社的名義做出緩和,有人因此而痛斥華夏社的中庸。

當然,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再這一點上。華夏社地態度得到的讚譽遠多過毀謗。

也有人認爲華夏社不該表那些激進的文章,不過有了作爲商榷與調和地文章,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正是在李彥與石柱子的細心呵護下,華夏社及旗下的幾份報刊才得以越來越紅火,而華夏社出版的一些籍,也以其相對低廉一些的價格,以及到位的宣傳,還有華夏社本身的名氣,而大受歡迎。

在對一些數據和規則進行調整以後。趣玩館正式對外布兵戰棋第一版。並在彥熙樓大堂做了第一次公開展示。

這次展示行棋的一方是茅圓儀,他的《武備志》雖然還沒有成。卻已經得到很多人地關注,在京城聲名鵲起;而另一方則是茅圓儀曾經請教過問題,而引起對方對兵戰棋興趣的詹事府司經局洗馬孫承宗。

這是一次戰役級的對局,地圖選擇爲遼東,背景即是當前,兵力配備也一如當前,孫承宗統領明軍,茅圓儀模擬建奴起春季進攻。

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爲孫承宗、茅圓儀都認爲今年遼東大旱,那麼到了明年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建奴必然會起一次春季攻勢,以劫掠糧食。

“建奴的戰略目標無非是通過劫掠,獲得物資,並擴大其生存範圍,而其春季作戰,重在糧食與丁口,”作爲兵戰俱樂部的一次活動,孫承宗在行棋開始前,侃侃而談,在此之前,孫、茅二人就這次行棋,或者說遼東春季作戰,已經有過仔細的研究。

“此次作戰,我大明遼東軍十五萬,其中瀋陽七萬,遼陽六萬,後金軍戰兵兩到三萬,我明軍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然機動能力不及對手,又有廣大地區需要分守,兵力無法集中……”孫承宗簡單介紹了戰役情勢。

大堂中一百多人多是兵戰俱樂部的成員,平常也下了不少功夫,聞言不禁屏住呼吸,彷佛置身於遼東那片金戈鐵馬的戰場。

簡單介紹以後,孫承宗與茅圓儀分別行棋,李彥則帶着特別調集地一批賬房和技校學院,負責數據的計算,因爲之前已有磨合,還算順暢。

爲了充分演示兵戰棋的玩法並演示戰場,孫承宗與茅圓儀分別進入二樓的一間的包廂,而他們採用的任何操作,都會遞給李彥的裁判組,裁判組經過計算以後,將結果反饋給行棋者,並向觀看者展示、解釋。

簡單的數據計算技校學生足以勝任,作爲對兵戰棋規則的理解最爲透徹者之一,李彥擔負起條件判定和講解地任務。

戰役模式與戰鬥模式地不同之處在於,行棋者可以使用更多的謀略,譬如誘敵設伏、偷襲、集中兵力以多打少等,這也是建奴常用地手段,茅圓儀都一一嘗試。

孫承宗用兵謹慎,很注意對敵情的偵查,但是效果並不好,雙方騎兵上的差距確實導致了明軍的被動。

爲了阻止建奴達成劫掠地戰役目的。孫承宗沒有選擇固守瀋陽、遼陽,試圖集中兵力在奉集堡一線,與建奴展開決戰。

不過在其援軍到達奉集堡之前,這個堡壘的幾千士兵,已經被李彥判定爲潰散,援軍也遭到襲擊。

李彥將士氣低落、潰散等負面效果施加在明軍身上。對孫承宗造成了很大困擾,不過他還是穩紮穩打,並使用計謀設伏,殲滅了茅圓儀的一股騎兵,終於在白塔鋪穩住陣腳,集兵固守。

讓衆人興奮的是,孫承宗指揮下的明軍在戰鬥中並不弱於建奴騎兵,但是在戰役表現上卻很被動,因爲機動能力相差太多。如果是小股軍隊出擊地話,很容易讓建奴騎兵集中起來打擊,如果是大規模出擊。行動慢不說,輜重也難以保證。

反觀建奴騎兵,則可以兵分多路,來去如風,給養可以就地劫掠。

最終的結果,孫承宗守住了遼瀋,卻失去了腹地,即便孫承宗多方設計,也無法阻止茅圓儀利用建奴的機動優勢。劫掠走大量的糧草和丁口。

孫承宗與茅圓儀都是計謀多出,讓觀衆看得如癡如醉,但依然卻是這樣的結果,讓這些平常痛罵熊廷弼的會員無言以對。

演示一結束,大堂在短暫的沉默以後,很快喧鬧起來,大家都不甘心明軍只能防守的結果,卻無法指摘孫承宗的策略與李彥地判定。

“此戰的結果說明一點,明軍與建奴相比。戰術上的劣勢在於機動性,優勢在於城池,野戰優勢在於火器,但也只能被動防守……”

“戰役劣勢依然在於機動性,以及情報蒐集,優勢在於只要輜重有保障,明軍可以拖,建奴則不行,他們地兵即是民。民即是兵……”

“戰略上來說。建奴的優勢仍然在於其機動性、靈活性,明軍的劣勢在於守土。優勢在於國力……”

李彥對棋局作了簡單的總結,並請孫承宗和茅圓儀作分析,孫承宗顯得很無奈,指出遼東的戰術在於以炮守城,戰役在於堅壁清野,戰略在於築城復地,聯合蒙古與朝鮮,擠壓建奴的機動空間。

這一策略與熊廷弼幾乎一脈相承,誠然是以國力爲賭注,事實上大明連年災荒,已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戰略。

茅圓儀則提出一點,未有騎兵之前,野戰難勝,明軍當然也有騎兵,但戰力低下,不足以信賴。

兩人的結論都不算是好消息,這讓在場的觀衆很喪氣,但是他們也提不出好地辦法,若是以前,還能說派大軍過去,但在俱樂部薰陶了幾個月以後,他們也知道大軍行動,涉及到的事情很多,面對來去如風的建奴騎兵,很容易被截斷糧道而陷入困境。何況大軍出動,打不到建奴也是無用。

至於修築堡壘,天知道什麼時候能將建奴壓垮,這完全是飲鴆止渴。

“大家也不用喪氣,其實對付建奴的辦法有很多,慢慢來就是,”作爲主持人,李彥笑着說道,卻被下面的接連追問:你有什麼辦法就說啊

“有些想法,可能會比較驚世駭俗,”李彥看了看孫承宗,後者微微點頭:“聽說兵戰俱樂部以遊戲爲樂,咱們可以就棋局討論,但講無妨。”

李彥笑了笑,說棋局實際就是在說遼東,不過該注意的忌諱還是得注意,他指了指剛纔的棋局:“大家都看到了,若是守土,則處處被動,或者,我們可以跳出這個窠臼。”

“你不會是想放棄遼東?”鞏永固在下面大聲喊道。

李彥搖了搖頭:“遼東當然不能放棄,我要說的是,以往總想着守土,導致處處被動,但是大家現沒有,即便是我們能守住,建奴還是好好的在那裡,並沒有損失,反而是我們,每年得扔進去八百萬糧餉。這是戰略上地致命缺陷”

茅圓儀在旁邊點了點頭:“我攻擊不利,傷不到建奴。”

“正是如此,”李彥點頭說道:“故而,不如不以守土爲念,而尋機殺傷建奴的有生力量。”

“建奴才多少人?只要尋機殺上幾百,足以讓其大傷圓氣。”李彥道。

“只是,以建奴的機動能力,又如何能有效殺傷?”孫承宗眼睛一亮,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思路,隨即又搖了搖頭。

“就戰術來說,可以互拼;就戰役來說,可以設計誘敵;就戰略來說,放棄遼河以東的屯田,將遼民遷徙到遼河以西。沿遼河、三岔河組成阻敵西進,而在瀋陽、遼陽、海州、蓋州屯重兵,讓建奴無可劫掠。無從補充;而我退則守城,進則以大軍,逐次進擊撫順、薩爾滸、建州衛等地,攻一地,則毀一地……”

“被動防守,徒耗大明財力,成亦無功,敗則資敵,不若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看誰先將血流盡……”

“我大明失一遼東,不傷根本,建奴失一人則少一人,毀一地則少一地,一年八百萬糧餉,可以成就很多事,何必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李彥指着牆上掛着的遼東地圖:“在遼西、遼南、寬甸鎮江堡分別屯以重兵,徹底放棄在遼東種田。伺機便咬上一口,不信咬不死他”

李彥地戰略就好像兩個流氓打架,對方武藝高,只好扭住對方,你一拳我一拳,互相轟擊,看誰先撐不住。

這樣的做法,卻讓下面地觀衆大呼過癮,衆人這才醒悟過來。一年八百萬糧餉。反正那些遼民種出來地東西都要被搶掉,那咱們不種還不行麼?

至於遼東的遼民。這時候關外土地地廣人稀,在遼西、遼南,以及寬甸都有大量地土地,與其留着等強盜,還不如遷徙過去,反正一年八百萬,做這些事情足夠了。

至於遼西、遼南,不僅防守正面大爲減少,更容易集中兵力,而且沿海有利於機動,可以最大程度彌補雙方在機動能力上地差距。

而三面佈設,各集重兵,伺機出擊,不斷給建奴放血,又讓其不得補充,到最後撐不住的只能是建奴。

其策略的關鍵便在於互毀,不僅要殺傷建奴的軍隊,還要毀掉建奴的農田、牧場,劫掠其牧民,讓建奴也遭到損失。

“對啊,憑什麼讓他來打我們,我們也打他去”

“軍隊打不到,城池、牛羊、村子也打不到麼?”

衆人都被李彥說得很激動,彷佛一下子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大明這麼大,區區建奴

孫承宗捋了捋大鬍子,苦笑不已:“這個辦法或許有效,卻有幾不可行。”

孫承宗是詹事府洗馬,位居五品,身份尊崇,聽到他開口說話,衆人都是安靜下來。

李彥也拱手問道:“請孫大人賜教。”

“其一,無故失地千百里,我朝從不爲也……”

“暫時的失去,是爲了更好地得到,”李彥笑着解釋了一句。

孫承宗讚許地看了李彥一眼,卻又微微搖頭:“焚城劫掠,仁人所不爲也,此其

“別人要殺我,我豈能白受?”李彥的反詰得到一片應和。

孫承宗還是搖頭:“遼民故土難離,要使其遷徙,甚難,此其三……”

“若是遼東失守,他們便得面對建奴的屠刀,或爲奴隸,”李彥這次也搖起頭:“難道,偏得撞了南牆才肯回頭,一定得悲劇生了,才知悔改?”

“其四……”孫承宗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擡眼看着遼東地地圖,微微嘆息:“此法或許來得有效,然則重兵集於東、南、西三個方向,要守數城,還欲以重兵攻擊,靡費錢糧,或達千萬,放血之策,何時見效,也還難說,或許遷延日久,此不可者四……”

“再說,戰役戰術上,如何殺傷建奴,也需斟酌……”

“我大軍雲集,戰役戰術,並不落於下風,”李彥手指敲着地圖:“一年只要一兩次有效的進攻,建奴也承受不起。”

孫承宗轉頭看向李彥,突然微微笑道:“雖有四不可,卻值得一試,遼東困局,世所難解,唯有殺傷,可衰弱之、滅亡之……”

“俊傑這一策,或可計定遼東矣”

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403回 新城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54回 糧荒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48回 致命缺陷第231回 立憲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39章 滿城風雨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10回 針對第11回 換 田第64回 簡易溫室第250章 政黨第235回 言論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28回 見駕第2403回 新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49集 針鋒相對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45回 屯墾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25回 圖窮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29回 放權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226回 匕現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32回 司法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2回 小 弟第211回 進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59回 班底第5回 單挑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28回 絕境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79回 酒樓遭遇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回 騙子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45回 屯墾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49回 私宴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253回 變局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38回 工商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256回 節後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45回 屯墾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0回 助陽第250章 政黨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252回 風雪夜第222回 民主第211回 進城
第97回 進軍京城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2403回 新城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38回 驚天發現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54回 糧荒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48回 致命缺陷第231回 立憲第62回 生產效率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39章 滿城風雨第55回 彈簧彈子鎖第155回 夜間挖城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210回 針對第11回 換 田第64回 簡易溫室第250章 政黨第235回 言論第39章 滿城風雨第228回 見駕第2403回 新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49集 針鋒相對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68回 人才路線第245回 屯墾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225回 圖窮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29回 放權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226回 匕現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32回 司法第34回 徐光啓發癲第12回 小 弟第211回 進城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59回 班底第5回 單挑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28回 絕境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79回 酒樓遭遇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回 騙子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245回 屯墾第44回 大殺四方第249回 私宴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253回 變局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38回 工商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256回 節後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45回 屯墾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20回 助陽第250章 政黨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252回 風雪夜第222回 民主第211回 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