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回 輪番大戰

原本很簡單的比武被李彥弄得熱鬧無比,徐光啓對此雖然有些憂慮,卻也同意了他的計劃,畢竟這可以解決讓他頭痛無比的糧餉問題,若是拒絕,指不定真的會鬧出譁變。

通州軍營轅門的外面,拉起幾條醒目的橫幅,下面擺着幾張方桌,桌子上放了一隻大大的捐款箱,只要有人過來,都會有人熱情地迎上去,向他說明籌款助餉的緣故。

“這位公子,所有的捐贈都將作爲軍餉,支持軍隊擊敗建奴,揚我大明軍威,而您將得到一份榮譽證和徽章,”李小爲與其他人一樣,引着幾位衣着華麗的青年來到捐款箱前。

“只要在這裡登記一下,就可以進去觀摩,而捐款則是自願的,您也可以直接進去,如果願意捐款的話,請在後面註明數額,並將銀錢投到這個箱子裡,然後領取榮譽證和榮譽徽章。”

能有閒情過來的,多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也有一些國子監的監生或者讀人,是否捐贈全憑自願的說法讓他們感到很舒服。

不過現場將捐贈的氛圍營造得很熱鬧,大多數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管原本的想法如何,都是不自覺地要掏銀子,作出捐贈。

雖說都可以進去,捐贈者卻能佩戴所謂的榮譽徽章,不管是喜歡指點江山的讀人,還是精力過剩的富家子弟,都不願意在這上面落人話柄。

而且徽章還分等級,分別是鐵鑄的五角星、新月與旭日,捐贈者都可領到五角星,只有捐贈過一兩,才能得到新月徽章,達到十兩,才能佩戴旭日。

沒什麼錢的讀人通常是捐個幾分幾錢銀子,佩戴五角星,有錢的富家子弟卻不想在這上面落了下風。試想等會在校場見面,看着別人胸前的旭日,自個卻是新月,可丟不起這個人。

稍微有些能力的,也要咬咬牙捐到十兩,領一枚旭日回去。不僅不用擔心丟了面子,還能炫耀一番。

當然也有身家不好,只是想來看看熱鬧,或者個別出身窮苦,卻有心報國的生與百姓,多少也要拿出個幾文錢,也沒能力攀月比日,畢竟一兩銀子不是個小數目,十兩更是鉅額。普通人打腫臉也撐不起胖子樣。

前來通州兵營地人說多不多。也就四五百人地樣子。沒有李彥想象中地人山人海。不過即便如此。也有六七百兩地銀子入賬。

“三娃。這法子還真行。咱也不用擔心糧餉了。以後每天操練一回就是了。”幾天地相處下來。盛以彰等人與李彥倒是漸漸熟悉起來。

李彥搖了搖頭:“這是第一次。效果會好些。以後可就難說了。”不管怎麼說。盛某地兵丁算是能吃飽肚子了。”盛以彰感激地拍了拍李彥地肩膀。

陳策也在一旁笑道:“三娃。要不等會讓那些兵丁悠着地。可別把你打慘了。呵呵。”

李彥連忙擺手:“不用。一定要來真地。讓那些花了錢地看得過癮。具體怎麼做。你們都準備好了?”

“都準備好了。”秦邦屏聽到李彥這麼說。不僅鬆了一口氣:“也沒有什麼好準備地。都是平日操練地東西。”

“那就行,”李彥點了點頭:“差不多到時辰了,咱們這就去準備一下,將隊伍拉出來”

通州大營的校場上,東西兩側臨時堆起兩座階梯式的土臺,周圍圈着綵帶,因爲來的人並不算很多。故而只有西側的看臺開放。上面站了四五百人。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站在校場上,看着獵獵飛舞的旌旗。免不了會有些興奮,在看臺上喧鬧不已。

鞏永固站在土臺地最高處,張開雙臂,看着北面的點將臺大聲喊道:“哈哈,男兒該當如此,男兒正應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在北面的點將臺上,早已是將星雲集,坐着少詹事徐光啓、兵部職方司郎中王興邦、錦衣衛都指揮使駱思恭、都司僉秦邦屏、遊擊盛以彰、守備陳策、錦衣衛千戶駱養性等人。

“徐大人、王大人,時辰已到,咱們這就開始?”駱思恭作爲在座最高武職,由他主持這次比武,自然當仁不讓,不過在兩位文官面前,駱思恭還是表現得很客氣。

徐光啓徵詢地看了王興邦一眼,見後者微微點頭,便道:“那就開始”

校場比武雖然是李彥提出,以他一個小旗地身份,自然逾矩了,最後還是徐光啓上,並報兵部。

兵部對此事甚爲惱火,王興邦此前曾反對徐光啓的練兵計劃,他認爲徐光啓乃故意滋事,是要駁兵部的面子,甚至因此參了徐光啓一本。

對於這些,徐光啓只是默默承受,他如今唯一的希望只是安撫各地的兵丁,以免生兵變。

隨着三聲炮響,看臺上立時安靜,只聽到旌旗被風吹得呼呼作響。

炮聲便是號令,很快在校場的南面響起沉悶的腳步聲,隨着地面的微微顫抖,大隊大隊的士兵出現在校場南側地空地上。

這次比武所涉及的幾方面,延綏兵、浙兵、石柱土司兵以尚算整齊的方陣行軍進入校場。

在李彥看來,這三支軍隊的行進場面實在有些亂糟糟的,只能說勉強還算齊整,手上拿着的兵器各式各樣,連衣甲都不統一,與後世的閱兵式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不過,近萬人行進的場面,還是頗爲壯觀,腳步踏起的塵土被風一吹,四處飄揚,憑空增添了些許肅殺。

等到一隊延綏騎兵疾馳進校場,看臺上纔有人反應過來,出一聲歡呼,然後其他人也跟着歡呼起來:“大明必勝”

“大明必勝”

這場景很壯觀,也讓人忍不住動容,李彥卻有些哭笑不得。都已經過去一刻多鐘,那些亂糟糟地步兵隊列還沒有安靜下來。

如果說入場的氣勢遮掩了明軍參差不齊的素質,初時還不覺得,等看臺上的人從震驚中平復過來,那就有些不妙了。

李彥明白自己得做些什麼,不然便要前功盡棄。他把手一揮,領着一隊錦衣衛從點將臺後面踏上校場。

這隊錦衣衛共有五十五人,相當於一個總旗,人員的構成有些複雜,包括二十二個家丁,以及駱思恭手下最得力的三個小旗,每個小旗十兵丁,加上小旗,總計三十三人。

爲了將這次校場比武辦得吸引人心。原來的計劃已經作了修改,原本一方對三方地三場比武,調整爲單循環形式。也就是四方相互之間各打一場,一共六場。

這六場比武的內容也各不相同,本來第一場安排地是浙兵對延綏兵,可是看到他們地隊伍還是亂糟糟的,爲免壞事,李彥只好提前上陣,並將計劃地調整向點將臺作了通報。

因此,第一場比武就改作錦衣衛對延綏兵,錦衣衛人數爲一個總旗連將帶兵五十六人。延綏兵則是一隊騎兵,十一騎。

“第一戰,步兵對遊騎,小規模地步兵與騎兵遭遇戰”

看臺上隔着不遠就站着一位錦衣衛的大漢將軍,這本來是值守皇宮的親兵,如今卻成爲校場的禮賓,並大聲道出場上的情勢。

李彥在看臺上安排了一些人,他們將會按照事先的準備,向觀衆進行解說。雖然沒有擴音設備,卻也能最大程度地煽動起看臺上的情緒。

“在遼東,建奴大部分都是騎兵,所以像這樣的步騎遭遇戰很是常見,與來去如風的騎兵相比,步兵天生處於不利位置,騎兵可以利用度衝擊步兵,通常來說,一隊騎兵可以輕鬆衝散五倍以上地步兵。步兵卻追不上騎兵。只能被動挨打……”

“用弓箭射他們……”鞏永固揮着拳頭喊道。

“這是一隊步兵,沒有弓箭手。”李小爲解釋了一下:“如果只有步兵,他們要怎麼做?”

“拒馬,擺拒馬陣”鞏永固對用兵似乎確實有些研究,大聲叫道。

校場上,十一騎延綏騎兵已經排出陣列,每一騎之間相隔十幾步,緩緩驅動馬匹,壓向一百步之外的錦衣衛。

騎兵一旦奔跑起來,哪怕只是遠遠地觀看,哪怕只有十餘騎,那股逼人的氣勢都讓看臺上地觀衆悚然色變。

五十餘錦衣衛也開始結陣,最前面兩排是長槍兵,後面是刀盾兵,錦衣衛作爲大內親兵,並不是爲了上戰場,他們的兵器配備往往只有一把秀春刀,連盾牌也是臨時配備的。

李彥手持長槍站在隊列的最前面,看了一眼正在逼近的延綏騎兵,強忍着心中的不安,大聲喝道:“按照既定的戰術進攻,記住咱們是錦衣衛,皇上的親兵,咱們的人數是他們地五倍……”

李彥把手一擺,兩隊家丁迅展開,頂在最前面,將長槍末端頓在地上,用腳踩住,雙手朝前握住槍桿,斜斜向上,擺出整齊的拒馬陣。

“拒馬拒馬”鞏永固大聲喊着,似乎對自己猜中錦衣衛的戰策而感到異常興奮。

距離五十步遠,延綏騎兵開始向兩側散開,兩翼逐漸突前,形成一個弧矢陣型。

延綏作爲大明最精銳的九邊之一,算得上是一支強兵,這隊騎兵也深諳騎兵之道,面對五十多人的步兵陣列,並沒有選擇正面衝擊,而是呼嘯着從方陣的兩翼掠過,試圖帶動對方的陣型轉換,抓住空當再行突擊。

延綏騎兵的戰術很有針對性,李彥手下只有二十長槍兵,無法護住所有的人,通常來說,只能隨着騎兵地動向進行調整。

延綏騎兵也有這樣的訓練項目,通常來說,遭遇到這樣的情況,步兵只有儘量收縮陣型,讓長槍兵在外圍護住陣心,而那個時候。騎兵要衝擊就必須付出較大的代價。

通常來說,騎兵並不願意正面衝擊嚴密的步兵槍陣,因爲那樣做的話,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傷亡。

對於騎兵來說,最佳選擇就是用遊騎擾亂步兵陣列,在步兵槍陣沒有形成的時候。趁勢衝擊。

延綏騎兵嚴格執行着遊騎戰術,陣型拉得很散,最前面地四騎已經在距離錦衣衛正後方三十多步地距離上開始掉頭,還有七騎則拉在兩側,反而是正面一下子空了出來。

這個時候,錦衣衛似乎只有將原來擺在正面地長槍兵調往側後,但是以騎兵的度,一旦這樣做地話,新的槍陣結成之前。很可能已經被騎兵衝到近前。

輕裝地刀盾兵無法對抗高衝擊的騎兵,雖然明知道遊騎的戰術意圖,李彥還是帶着長槍兵繞向側翼。打算迎擊兩側迂迴的騎兵。

錦衣衛完了盛以彰點將臺上的盛以彰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又趕緊斂容,瞥了旁邊的駱思恭一眼,後者的臉色相當難看。

步兵對騎兵,沒有在第一時間結成嚴密的隊列,註定要失敗。

延綏騎兵如同一羣嗜血的野狼,趁着新地槍陣尚未形成,猛地撲了上去。

騎兵全衝擊,就是要讓步兵無法結成槍陣。

然而。出乎他們,同樣也出乎所有人的料想,運動堪堪到位的長槍兵並沒有試圖結陣,而是挺槍迎了上去,每個槍兵地後面都跟着兩三個刀盾兵。

進攻

這纔是李彥真正的打算。

兩個槍兵一組,迎向一個騎兵,幾乎是不閃不避,兩杆長槍一前一後,如出水蛟龍一般探了出去。

這種幾乎是單兵對抗。騎兵也不怕步兵,但也有打轉馬頭,從旁邊掠過,試圖再行尋找機關的,這個時候,延綏騎兵的行動不統一便暴露了出來。

有的騎兵則覺得沒有結成槍陣的槍兵並沒有什麼威脅性,打馬迎了上去,試圖將步兵衝開。

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槍兵的槍刺得又快又準。瞬間就到了眼前。閃避都做不到,一個騎兵很快被打落馬下。

另一個槍兵雖然刺空。並被急奔跑的馬匹撞飛出去,卻爲後面地同伴創造了機會,一杆槍兩把刀,那個騎兵也被留了下來。

只一個照面,除了掠過去的六騎,其餘五騎都被打落馬下,看臺上頓時出一陣喝彩。

餘下的騎兵兜轉馬頭再想要殺回來,現要面對的長槍更多,無奈只能在外圍兜起圈子,再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對陣到了這個階段,結果差不多已經明瞭,騎兵無法進攻,步兵也追不上騎兵,誰勝誰負就要看戰場情況。

而按照事前的約定,如果延綏騎兵衝不開步兵陣列,便是錦衣衛贏了這一場。

盛以彰也沒有什麼不服的,騎兵一比五,如果不能贏的話,那確實是騎兵的失敗,這樣地情況生在遼東,每次都是大明的步兵被追殺,還從來沒有步兵迎上去殺傷騎兵的。

“駱都督,錦衣衛驍勇,延綏兵這場輸了,”盛以彰大度地向駱思恭拱了拱手。

“盛遊擊的騎兵也是精銳啊,”駱思恭投桃報李,也誇讚了延綏兵。

第一場就此結束,錦衣衛贏得勝利,他們敢於以散兵迎戰騎兵,表現得異常勇猛,並且刺槍的水準很高,是獲勝的關鍵因素。

雖然只是一場低烈度的小規模步騎兵作戰展示,但對看臺上的觀衆來說,依然看得目眩神迷。

疾如風火的騎兵,挺身而出地槍兵,這與紙上看來,耳中聽來地戰爭截然不同。

“第二場是浙兵對川兵,浙兵爲平原步兵,川兵爲山地步兵,這一次將演練一場大規模的山地攻防戰,由五百浙兵,攻打一百川兵所把守地土山……”

“第三場是延綏兵對浙兵,同樣是騎兵對步兵,不過這一次規模更大,將由一百延綏騎兵,進攻五百浙江步兵……”

浙江步兵連續出戰兩場,然而他們面對的卻是對山地擅長的石柱土司兵與強大的騎兵,浙兵面對川兵把守的土山一籌莫展。傷亡慘重。

而面對騎兵的衝擊,浙兵雖然有兩百弓箭手,但是殺傷力有限,依然是擋不住騎兵的衝擊,居然生了崩潰,這讓坐在點將臺上的陳策氣得臉色白。

第四場是由錦衣衛步兵對陣石柱土司地山地步兵。前面是川兵主守,而這一次則由他們進攻,錦衣衛主守。

雖然用的是去了槍頭的木槍與木刀,在前三戰中,不可避免造成了一些損傷,這對所有的兵丁來說,都是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畢竟在未上戰場之前,他們從來沒有像這樣真抓實幹地打過。

李彥對受傷的人進行了調換。依然是一個總旗五十六人出戰,就地立陣防守,面對一百川兵地進攻。

這一次。由錦衣衛刀盾兵在前,長槍兵在後,在平地上結成圓陣,川兵也沒有選擇重點突破,而是很簡單地四面攻擊。

雖然家丁的長槍刺擊威脅很大,但是他們要守住的面積相對打了些,槍陣不是很密集,加上錦衣衛防守訓練的不足,很快被川兵衝開一道口子。整個陣型崩散以後,防守宣告失敗,石柱土司兵贏得了第四場的勝利。

第五場則是石柱土司兵防守土坡,延綏騎兵進攻,雙方的兵力對比是三比一,一百騎兵進攻土坡上的三百土司兵。

土坡雖然能夠阻礙騎兵的衝擊,土司兵弓箭手也很厲害,但是他們沒有陣列,也沒有長槍兵。等騎兵在損失三十餘騎,衝上土坡以後,即便以土司兵的強悍,也在騎兵面前被大量殺傷,最終只是慘勝。

土司兵之所以能贏得第五場地勝利,土坡顯然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最後一場只是兩支平地步兵之間的較量,五十六錦衣衛對五十六浙兵,一比一地正面對抗。

陳策覺得浙兵這一場能贏,也一定要贏。不然他就是連輸三場。把臉丟盡。

陳策覺得錦衣衛和川兵都是沒有戰術,亂打一通。第一場錦衣衛亂打一氣居然嚇跑了延綏騎兵,完全是僥倖,如果騎兵再多一點,這種步兵打騎兵肯定會死得很慘。

第四場則是兩支沒有戰術的隊伍亂打一通,遇上更勇猛的川兵,錦衣衛很快就崩潰了。

最後一戰是人數相等,自由攻防,陳策覺得兵器配備更加周全的浙兵對上只有長槍與秀春刀的錦衣衛,肯定能贏。

不過結果出乎陳策意料,李彥帶領的錦衣衛將長槍兵放在最前面,上來就是進攻,而且表現得極其勇猛,幾乎只是一個衝鋒,就將同等數量的浙兵打散,贏得了第六戰的勝利。

最終結果,石柱土司兵三戰皆勝,得九分名列第一,錦衣衛兩勝一負得六分列第二,延綏兵一勝兩負得三分列第三,陳策的浙兵終於是一場未勝,排在最後。

石柱土司兵、延綏兵、浙兵地排名並不令人意外,石柱土司兵本來就是最強,而且他們的三場戰鬥要麼佔着地利,要麼佔着人多,加上自身的實力,贏得勝利並不讓人意外。

延綏兵三場派出的都是騎兵,自然勝面較大,令人意外地是第一場的小規模步騎衝突竟然沒贏,因爲規則的關係被判負。

這次比武最大的意外就是錦衣衛,作爲皇帝親兵,錦衣衛畢竟不用上戰場,所以訓練的內容也不同,如果論及單兵素質,錦衣衛或許強些,但誰也沒有料到,在以戰場爲標杆的模擬演練中,錦衣衛也能贏得兩場勝利,特別是還贏得了一場步騎對抗。加上錦衣衛地特殊身份,這場比武的最大贏家不是全勝的石柱土司兵,反而是輸了一場,卻贏了兩場的錦衣衛。

藉着這個勝利,駱思恭在第二天就上疏,請求充實錦衣衛,並進行練兵。

對於徐光啓來說,這次比武幫他解決了迫在眉睫地糧餉問題,他還現李彥竟然會練兵,希望李彥能成爲他的幕僚,幫他練兵。

而在另外一邊,駱思恭始終認爲參加比武的兵丁都是駱養性的手下,而在校場上,李彥也沒有表現出多少指揮才能,並沒有太在意。

“三娃你不妨捐個監生,”知道李彥想法的汪文言建議道,他本人也捐了個國子監監生的身份,有了這個身份便相當於舉人,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或者擔任一些低級地官吏。

第216回 後路第62回 生產效率第75回 滿城飛紙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7回 退縮第260回 新內閣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8回 論兵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7回 退縮第225回 圖窮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16回 後路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11回 進城第33回 天價番薯第238回 工商第253回 變局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2回 風雪夜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16回 後路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09回 抵京第3回 大官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46回 盟友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26回 匕現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10回 針對第219回 弄權第96回 招商大會第212回 相迎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3回 尾行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33回 憲政第15回 裝腔作勢第23回 尾行第97回 進軍京城第42回 聞香教民第214回 問罪第4回 尋仇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237回 建設第5回 單挑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29回 放權第130回 大興土木序章選擇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46回 盟友第7回 寡 婦第227回 身死第240回 商稅第260回 新內閣第260回 新內閣第213回 交鋒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27回 身死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34回 輿論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43回 長槍直刺第55回 彈簧彈子鎖
第216回 後路第62回 生產效率第75回 滿城飛紙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7回 退縮第260回 新內閣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18回 論兵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7回 退縮第225回 圖窮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216回 後路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11回 進城第33回 天價番薯第238回 工商第253回 變局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52回 風雪夜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16回 後路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209回 抵京第3回 大官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4回 休妻索娉第246回 盟友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26回 匕現第65回 誰人得勝第210回 針對第219回 弄權第96回 招商大會第212回 相迎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76回 輿論力量第23回 尾行第80回 華夏商報第233回 憲政第15回 裝腔作勢第23回 尾行第97回 進軍京城第42回 聞香教民第214回 問罪第4回 尋仇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237回 建設第5回 單挑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29回 放權第130回 大興土木序章選擇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174回 決戰遼南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246回 盟友第7回 寡 婦第227回 身死第240回 商稅第260回 新內閣第260回 新內閣第213回 交鋒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227回 身死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34回 輿論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43回 長槍直刺第55回 彈簧彈子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