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章 科舉考試(3)

鄉試的主考官爲四人,其中各省的巡撫爲第一主考官,負責最終的定奪,另外的三人分別是吏部、禮部各自抽調一人,要求是郎中或者是員外郎,都察院抽調一人,由四人全面負責鄉試的事宜,至於應天府和順天府,則是府尹大人爲第一主考官。

鄉試所有具體的組織工作,各省具體負責,但都察院抽調的主考官自始至終的參與,在出發之前,範景文和徐爾一召集了所有的抽調官員,提出來了嚴格的要求,第一不準吃請,不管是考生還是當地官員安排的宴請,一律都不準參與,第二不準與省裡的學政有着太多的接觸,不準與考生以及與考生有關的人員接觸,第三要獨立提出來見解,凡是發現有不合適的舉措,要敢於說出來,必要的情況之下,可以直接稟報都察院。

吏部尚書鹿善繼和禮部尚書周延儒也召集主考官,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是朝廷第一次舉行科舉考試,要爲朝廷招錄官員的,絕對不能夠疏忽。

大晉二年九月初五,各地的鄉試開始進行,鄉試依舊是三天時間。

這次因爲放寬了限制,參與鄉試的考生特別多,有關閱卷的事宜,也做出來了相應的調整,閱卷的人數增加了,時間也延長了,由原來的十天時間,延長到二十天的時間,主要增加了複查的程序,同時最終確定被錄取的舉人,需要四名主考官共同來進行商議,當然最終的決定權在各省的巡撫。

乍看這樣的安排,給予了巡撫極大的權力,其實這是皇上和朝廷仔細考慮之後的安排。巡撫掌握本省的情況,對於本省的俊傑,也有一定的瞭解,要求他們來把關本省的鄉試,他們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至少保證本省的俊傑之士,都能夠被錄取,要知道被錄取的舉人,還要到京城去參加更爲嚴格的會試,若是本省在會試之後,考不中幾個貢士。那巡撫就丟醜了,傳出去名聲也不好,故而將這樣的重擔壓倒巡撫的身上,巡撫肯定是要考慮清楚的。

凡事有利有弊,只能夠從最有利的角度出發做出來選擇。

朝廷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組建了督察組。範景文全面負責督查的事宜,徐爾一、鹿善繼、周延儒等人,都是督察組的成員,在鄉試期間,督察組組成了很多的小組,奔赴各地進行督查,看看是不是會有什麼異常的情況出現。

鄉試的結果很不錯。主要是考生很是滿意。

其實考生對於自身的能力,包括他人的能力,是有着一些基本認識的,誰的學識高,誰的能力強,他們基本知道,這次鄉試的結果下來,那些能力強和學識高的考生,基本都被錄取了,這就充分說明了。鄉試是非常公正的。

考生不知道的是,各省的巡撫,應天府和順天府的府尹,也採取了非同一般的辦法,從各地的學府之中抽調了不少人。參與到閱卷的工作,而且巡撫的身邊還有一個專門的班子,負責審閱被圈中的試卷,最終主考官確定錄取人員的時候,巡撫大人要能夠說出來試卷的高明之處,爲什麼要錄取,其餘三名主考官,同樣要發表意見,這些意見全部都被記錄下來了,已備巡查,如此嚴密的程序,就是有誰想着從中作弊,也要花費極大的精力了。

因爲各地的巡撫都清楚,本省錄取的舉人,代表了本省的水平,也代表了巡撫做事情是不是盡心盡力,要是這些考生進入了京城,在會試的過程之中,掉落下來的太多,那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朝廷對鄉試的結果也是非常滿意的,朱審烜甚至建議,朝廷可以由此總結出來經驗,今後的鄉試就按照這等的辦法來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證,朝廷能夠錄取到真正的俊傑之士,進入到朝廷裡面做事情。

難度大一些的是山東、福建、應天府和順天府的考試,因爲這些地方的考場裡面,有不少藩屬國、日本以及西域的考生,對於這些考生的錄取,朝廷有着不同的考慮,今後這些考生主要是進入到商貿管理之中,而且直接面對外來的商賈,他們的學識水平,與南北的考生還是有着一定區別的,基本功方面不可能比得上,故而這些人的閱卷,是單獨的,錄取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朝廷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可以有不同的標準,但下一次的科舉考試,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了。

九月底,鄉試全部結束,錄取的名單也出來了,各地報喜的人不斷,但考中舉人的考生,卻來不及慶賀,他們紛紛做好準備,起身趕赴京城,參加一個多月之後的會試。

從十月初開始,京城變得異常熱鬧了,近兩千的舉人趕赴京城,大大小小的客棧爆滿,這些考生按照老規矩,進入京城適應考試的氛圍,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大明朝廷的國子監解散以後,這裡成爲了專門培訓貢士和進士的地方,也就是說,經過了會試和殿試之後,全部都要進入到這裡面,進行爲期兩個月的培訓,接着就是到朝廷或者是地方上上任了,就算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也一樣要進行培訓的。

考生們更加沒有想到的是,國子監居然開設了專門的課堂,對於參加會試的考生進行專門的培訓,此外,京城裡面還有一些地方,也專門對考生進行輔導,做好會試之前的準備。

這是蘇天成倡導的,他參加過科舉考試,知道考生進入到京城之後,往往就喜歡相互結交,京城各地的酒樓生意出奇的好,很多的時間就在這種閒聊之中浪費了,其實這樣的風氣是很不好的,相互之間的結交是完全可以的,但吃吃喝喝就沒有多大的必要了,畢竟還是讀書人,還沒有正式進入到朝廷裡面,要是養成了吃喝的習慣,肯定不好,加之考生之間的經濟條件也不一樣,有些考生家裡的條件不好,爲了打腫臉充胖子,往往花費很多的銀子,最終增加了家裡的負擔,這樣的考生考中進士,步入官場了,豈不是有了貪墨的心思。

故而對考生進行考試之前的培訓,是有必要的,可以改變會試之前的風氣。

此舉果然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一時間,各地的考生甚至來不及相互結識,來到京城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參加培訓,而且以能夠進入到原國子監所在的學堂爲榮,至於說結交,在學堂裡面更好結交,這裡面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考生想着能夠考中貢士,最終參加殿試。

那些本來準備遲些進入京城的考生,得到這樣的消息之後,不可能繼續呆在家裡或者是抽時間雲遊了,馬上都趕赴京城,參加培訓。

一時間,京城裡面的學風大盛。

朱審烜、楊嗣昌和範景文等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們真的想不到,皇上爲什麼能夠有那麼多的奇思妙想,往往都能夠點石成金。

會試由禮部和吏部直接負責,以禮部爲主。

會試的主考官就不少了,丞相之中分管禮部的楊嗣昌成爲了第一主考官,徐爾一、鹿善繼、周延儒都是主考官,其中周延儒爲第二主考官,吏部和禮部的左右侍郎,也是當仁不讓的主考官,至於說閱卷的人員,學堂裡面抽調了大量的人員,朝廷還從每個省(府)抽調兩人,進入到閱卷隊伍的行列。

十一月初五,會試在京城的貢院進行。

修葺過後的貢院,面積擴大了一倍以上,原來的鳥籠子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變,面積大了一倍以上,高度和尋常的房子差不多,分爲了三層,每個屋子裡面,有專門的桌子,旁邊還有供休息的木牀,紙墨筆硯全部都準備好了,吃飯由官府統一安排,也就是說,考生只需要進去人就可以了,也不準攜帶任何的東西。

各省的考場條件,肯定是比不上京城的,故而考生進入到考場之後,很是感慨。

會試同樣是三天的時間。

巡查的制度得到了徹底的落實,考試的三天時間之內,全天都有人巡視,考試期間,除開主考官和負責巡視的人員,任何人都不準進入到考場,包括朝中的丞相。蘇天成當然不會去看,要是在這個時候展現自身的威嚴,那也太小家子氣了。

會試的錄取比例是很大的,參加考試的近兩千的舉人,五分之四會被錄取,淘汰五分之一,這五分之一被淘汰的舉人,可以留在京城,參加爲期半年的培訓,之後參加來年六月舉行的補試,若是通過了,被授予同進士的身份,參加培訓,進入朝廷爲官,至於說還是沒有能夠通過會試的,那就要參加下一次的鄉試了。

十月底,會試的結果出來了。

會試結束之後,基本沒有考生離開京城,考取的貢士,馬上就要參加殿試了,準備的時間不多,這個時候,就沒有什麼培訓的時間了,考中的貢士,可以輕鬆一下,結朋交友,在京城各處遊玩吃喝,沒有考中的舉人,也要做好準備,參加官府舉辦的培訓班,爲補試做準備了。

第128章 上任第180章 無心插柳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638章 嶽託的精明第4章 往事和家事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912章 失意人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1021章 亡羊補牢第671章 大淩河城的建設第351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第554章 豐收的喜悅第349章 實話實說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1255章 史可法的選擇第319章 脫穎而出(1)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932章 厲害的分析第1022章 什麼是醒悟第499章 分歧出現第567章 注重規矩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214章 滄州血戰(8)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139章 官田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46章 知府大人召見(1)第3章 痛下殺手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215章 滄州血戰(9)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669章 心結第237章 江寧營的建設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823章 準備(2)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129章 忠告第239章 故人來(1)第1015章 誤判?(4)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561章 總結會議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696章 官員問題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797章 管家的身份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865章 遼東的怪局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1100章 調整背後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286章 應對辦法(1)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1222章 天津決戰(1)第1001章 情報的利用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904章 朱審馨的顧慮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32章 難得的溫馨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251章 崩潰第1150章 歷史性的轉變(1)第420章 頭疼第371章 探究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369章 算計第396章 力排衆議第591章 決心不能夠動搖第74章 迫不得已的抄襲第402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1)第222章 誰與爭鋒(2)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572章 突然的變故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234章 慘烈一戰(3)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274章 京師震動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439章 河南府的發展第704章 隱患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1186章 行動(3)第556章 局勢的微妙變化第952章 懷柔之心
第128章 上任第180章 無心插柳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638章 嶽託的精明第4章 往事和家事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216章 回到江寧縣第912章 失意人第491章 臨時調整第1021章 亡羊補牢第671章 大淩河城的建設第351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第554章 豐收的喜悅第349章 實話實說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1255章 史可法的選擇第319章 脫穎而出(1)第513章 運動的定義(2)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932章 厲害的分析第1022章 什麼是醒悟第499章 分歧出現第567章 注重規矩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214章 滄州血戰(8)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139章 官田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46章 知府大人召見(1)第3章 痛下殺手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1215章 滄州血戰(9)第1107章 天賜良機(1)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669章 心結第237章 江寧營的建設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823章 準備(2)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129章 忠告第239章 故人來(1)第1015章 誤判?(4)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561章 總結會議第1291章 尊嚴之戰(10)第696章 官員問題第516章 機會還是陷井(2)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797章 管家的身份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865章 遼東的怪局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1100章 調整背後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286章 應對辦法(1)第28章 劉大華的邀請第1222章 天津決戰(1)第1001章 情報的利用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904章 朱審馨的顧慮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32章 難得的溫馨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251章 崩潰第1150章 歷史性的轉變(1)第420章 頭疼第371章 探究第724章 調整軍官第576章 白桿兵的慘敗(4)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369章 算計第396章 力排衆議第591章 決心不能夠動搖第74章 迫不得已的抄襲第402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1)第222章 誰與爭鋒(2)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572章 突然的變故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234章 慘烈一戰(3)第446章 不容置疑第274章 京師震動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439章 河南府的發展第704章 隱患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1186章 行動(3)第556章 局勢的微妙變化第952章 懷柔之心